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支持叶剑英的态度。
这一天,军委扩大的碰头会散会时,会议主持人徐向前宣布:会议的内容严格保密,不准外传。这是条纪律。但是,会后杨勇在传达会议精神时不慎失密,走漏了消息,总政一位副主任的笔记本也被劫走,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等单位的“造反派”连夜向萧华发起“突然袭击”,到景山东街抓他。萧华听到风声,从后门跑到傅钟家,乘车飞驰到西山叶剑英住所躲藏。
1月20日上午,军委扩大会议在京西宾馆继续进行,江青、陈伯达、叶群、王力等人气势汹汹。叶剑英坐在第一排,江青在他的左侧。会议开始,就追查昨晚泄密走漏消息事件。气氛非常紧张。她明知“造反派”抓萧华的事,看到萧华没有来,故意阴阳怪气地发问:“总政治部主任失踪,到哪里去了?”叶剑英正气凛然,不予理睬。过了一会儿,萧华来了,徐向前问他,昨晚到哪里去了?萧华没有作答。徐向前生气地对萧华说:“你是胆小鬼!你怕什么?他们能把你吃掉吗?”江青等装腔作势紧追不舍。这时,一直冷静沉默的叶剑英,对江青等人的查问,大声地说:“他昨天半夜里跑到我那里去了,是我把他收留下来的。如果有窝藏之罪,我来担当!”他按捺不住满腔怒火,猛击桌子,伤及右掌。散会回家以后,他端茶杯觉得右手无力,秘书陪他到军事科学院门诊部拍了片子,才发现右手掌骨远端骨折。可见他当时用力之猛!一向和蔼可亲的叶剑英发了这么大的脾气,江青等人一下子被镇住了。但是,他们并不罢休,加紧密谋确定在工人体育馆召开十万人大会批斗萧华。叶剑英得知后,立即将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斗争和江青等密谋揪斗萧华的情况报告周恩来。周总理即电话转叶剑英:“没有我的命令,萧华不能到大会检查!”陈伯达也不再提抓萧华了,他当晚写了一张纸条,通过军委办公厅转告叶剑英:昨天因为安眠药吃多了,讲萧华是“绅士”,不是“战士”,这个话要收回。
八、1966年江青插手军队文艺内情
园丁
【江青要以“文艺革命”的名义,找部队管文艺工作的同志开座谈会,得到了林彪的赞同。江青说:“我要请‘尊神’,请解放军这个‘尊神’支持我”】
以批判《海瑞罢官》为突破口,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烈火的江青认为这还只是“前哨战”,“决战时机尚未到来”。她决心要进一步扩大战果。
1966年1月21日,江青从上海跑到苏州去找林彪,谈了她的一些想法和意见。她要以“文艺革命”的名义,找部队管文艺工作的同志开座谈会。她说:“我要请‘尊神’,请解放军这个‘尊神’支持我。”得到了林彪的赞同。林彪让叶群打电话给当时主管宣传、文化工作的总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说,江青要找部队几个管文艺工作的同志谈谈部队文艺工作问题。参加的人不要太多,只要四五个人。去几个什么人,你同肖华商量,把名单报“林办”。刘志坚向总政治部主任肖华汇报后,两人研究,决定由总政文化部长谢镗忠、副部长陈亚丁、宣传部长李曼村参加,并由刘志坚带队。此外,还带秘书刘景涛、《星火燎原》编辑部编辑黎明,作为随员一同前往。名单经总政治部党委通过后,报给了叶群,叶群又报给了江青,江青同意这几个人去参加座谈。
江青为什么要召开这个座谈会,怎么个开法,与会者当时并不了解江青的意图。
1月底,江青秘书电话通知刘志坚说,会议确定在上海开,要他们2月2日就来上海。在刘志坚等人去上海之前,叶群又给刘志坚打来电话,说林彪有几句话要转达给江青,接着一字一句地念了林彪的话:“江青同志昨天到苏州来,和我谈了话。她对文艺工作方面政治上很强,在艺术上也是内行,她有很多宝贵的意见,你们要很好重视,并且要把江青同志的意见在思想上、组织上认真落实。今后部队关于文艺方面的文件,要送给她看,有什么消息,随时可以同她联系,使她了解部队文艺工作情况,征求她的意见,使部队文艺工作能够有所改进。部队文艺工作无论是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不要满足现状,都要更加提高。”刘志坚一字一句记录后,并逐字逐句与叶群作了核对。之后,叶群又交待刘志坚同江青见面后,首先要当面把林彪的话转达给江青。
【名为“座谈会”,实际上是江青一人谈。诬称文艺界在建国以来,“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是“座谈会”的主调】
2月2日上午,刘志坚等一行6人乘飞机到达上海,住进延安饭店。据莅会者后来披露:
当天下午,江青派张春桥把刘志坚接到丁香花园住处谈话。刘志坚向她报到后,原原本本地转达了林彪的那几句话。江青听后微微笑了笑说:“请你们来,不是开什么会,主要是看电影,在看电影中讲一点意见。”这次见面是报到性的,江青没多说什么就结束了。下午5点钟,江青召集刘志坚、李曼村、谢镗忠、陈亚丁等人到锦江饭店小礼堂见面并谈话,张春桥也在座。一开始,江青就宣布了几个不准:“不准记录,不准外传”,特别“不准让北京知道”。“座谈会”尚未正式开场,就透着一股神秘的氛围。
接着,江青向与会者介绍她的经历,说她是山东诸城人,十几岁从济南到青岛,以后到上海。同主席结婚后,在延安时当协理员,进了北京怎样给主席当“文艺哨兵”。讲她如何亲自买票下剧场作调查研究,“戴着大口罩到戏院看戏”,“发现牛鬼蛇神、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我们舞台,一塌糊涂”。她就把这些情况报告了主席,于是“才有了主席《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她说,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现在已24年了,就是推不下去,文艺界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洋人死人统治着舞台,主席多次批评,他们就是不听,“文艺界基本上不听主席的,听周扬、林默涵、夏衍这些人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了很久,想通了,这是在文艺方面,有一条与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建国17年来他们一直在专我们的政。”这实际上是为“座谈会”和后来的《纪要》定了调子。江青讲话后,晚上同与会者一起看电影《逆风千里》。这样,“座谈会”就算开场了。
所谓“座谈会”,主要是看电影和听江青的“一言堂”谈话。
在十多天的时间里,先后看了30多部电影和3场戏。每天放什么电影、什么时间放,都由江青安排。在看电影、看戏过程中,她想起什么就谈什么,不让别人插话。因为江青规定谈话内容不许记录,只好看完电影之后凭记忆由陈亚丁作些追记,以备回去作汇报用。江青看电影的时候,看一部就否定一部,指责这些电影有的是不写正确路线,专写错误路线;有的是美化敌人,歌颂叛徒的;有的是丑化劳动人民和人民军队的;有的是颂扬战争苦难,宣扬和平主义;有的专写谈情说爱、低级趣味;有的不写英雄人物,专写中间人物;有的塑造起一个英雄形象,又让他死掉,人为地制造一种悲剧的结局;有的则是为活着的人树碑立传,等等。看了几十部电影,江青认为“没有一部满意的”。
除了看电影、听江青谈话,也还进行了几次个别交谈和集体座谈。不论是个别交谈还是集体座谈,也都还是听江青一个人谈。
【“座谈会”结束后,刘志坚等人为准备回京后向总政党委汇报,起草了一个《座谈会纪要》。想不到江青看了之后说,这个材料根本不行,歪曲了她的本意,给她闯了大祸】
“座谈会”开到2月19日,江青说,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你们可以回去了。刘志坚当时想,看了十多天电影,江青讲了那么多话,总得理出个头绪来,回去才好向总政党委汇报,于是同李曼村、谢镗忠、陈亚丁一起,根据江青多次谈话的“追记”,逐段逐句进行了讨论,并由黎明记录,陈亚丁修改,写成《江青同志召集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这个《纪要》写了三个部分,约3000字。第一部分写召开座谈会的经过;第二部分写江青在座谈中谈的“许多极为重要的意见”;第三部分写为了使江青的意见“在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落实”,准备采取的措施。
这个《纪要》写好后,打印了30份。当时刘志坚等四人还研究要不要送给江青看的问题。考虑的结果,还是送给了她一份。
随后,刘志坚一行六人乘飞机路过济南,给住在南郊宾馆的林彪送了一份《纪要》,并简要地汇报了座谈情况。林彪听了汇报后说:“这个材料搞得不错,是个重要成果。这次座谈会在江青同志的主持下,方向对头,路线正确,回去后要迅速传达,好好学习,认真贯彻。”第二天上午,刘志坚一行由济南乘飞机回北京。
刘志坚等一行刚到北京机场,就接到了江青秘书从上海打来的电话,说这个《纪要》“根本不行,歪曲了她的本意”,“没有反映她的意思”,“给她闯了大祸”,还说“现在不要传达,不要下发”,并要刘志坚派人来上海,她帮助修改。她还说,她已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要陈伯达、张春桥来参加修改。当天下午,刘志坚立即将座谈会的情况和林彪及江青的意见,向肖华主任作了汇报。两人商定,派陈亚丁回上海参加修改。陈亚丁随即又返回了上海。
【陈伯达把“文艺黑线专政”的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江青高兴地说:“伯达的意思很好,帮助我们提高了,击中了要害,很厉害”,“这一来有些人就不好过了。”】
陈亚丁返回上海后,张春桥把他接到锦江饭店,商量修改《纪要》的事。江青见到陈亚丁就说:“你来了,很好。我把你们搞的那个东西,请伯达、春桥推敲了一下,伯达有些意见很好,我要他写出来,他一会就来,一起商量一下。”陈伯达到后,江青就主持讨论修改问题,陈伯达拿出写好的几张纸,谈了修改意见,主要是两点:第一,陈伯达说:“17年文艺黑线专政的问题,这很重要,但只是这样提,没头没尾。”“要讲清楚这条文艺黑线的来源。它是30年代地下党执行王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继续”,“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才能更好地认清解放后17年的文艺黑线,这条黑线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了。”第二,陈伯达又说:“江青同志亲自领导的京剧革命,搞出了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这些,真正是我们无产阶级的东西,这些都要写一下。这样,破什么立什么就清楚了。”江青听后高兴地说:“伯达的意思很好,帮助我们提高了,击中了要害,很厉害。这一来有些人就不好过了!”
陈亚丁根据江青的意见,连夜把陈伯达写的和张春桥改的,还有他根据“追记”补充的,改写在一份稿子上。第二天和第三天,又讨论过两次和多次修改。这次修改稿,题目仍叫《江青同志召集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结构仍分三个部分,但内容作了很大增删、改写,加进了许多座谈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