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前期文学史-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腐朽残暴进行了揭露批判,从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占了主潮。不过也应看到,勃兰兑斯及其追随者们虽然对社会不满,但也只 

是“提出问题来讨论”,没有明确的纲领,所以其中不少人后来转向自然主 

义、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方面去了。 

     马丁·安德逊·尼克索(1869—1954)是北欧无产阶级文学的旗手。他 

出生于哥本哈根一个工人家庭里,小时做过牧童、报童、农场雇工、石匠、 

鞋匠和泥水匠等,后来勉强上了大学。 19岁时他参加了丹麦工人运动,开 

始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后曾到过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诸国,对国际工 

人运动有了广泛了解。特别是前苏联十月革命后,使他找到了无产阶级斗争 

的正确道路,退出了社会民主党,成了丹麦共产党(1920年创立)的创始人 

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遭到迫害,但仍积极参加工人运动,享年85岁。 

     尼克索从24岁开始创作后,60年来写了大批小说、诗歌、政论和戏剧 

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三部曲长篇小说《征服者贝莱》(1906—1910)、《蒂 

特—人的女儿》 (1917—1921)和《红色的莫尔顿》 (1945)。这三部曲围 

绕马克思主义者莫尔顿和机会主义者贝莱这两个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第 

一部《征服者贝莱》包括四卷。第一卷《童年》和第二卷《学徒》以贝莱青 

少年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丹麦普通劳动者在七、八十年代的贫困生活。第三 

卷《伟大的斗争》和第四卷《黎明》以贝莱成为工人领袖并蜕化为机会主义 

者的过程为背景,反映90年代丹麦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揭露了其间机会 

主义者的背叛行径。其中人物描写栩栩如生,反映社会丰富全面。代表了他 

早期创作批判暴露社会现实的特点。 

     挪威有易卜生和比昂逊等人。 

     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是挪威著名的戏剧家,也是北欧批判现 

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出身于商人家庭,少年时即因家庭破产而出来谋 

生。1849年欧洲革命浪潮波及挪威时,易卜生到首都克立斯替阿尼遏(今名 

奥斯陆)参加工人和学生运动,并开始文学创作。他前后有25部剧本和一 

些诗歌散文问世。 

     易卜生早期创作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他在50年代与60年代之间写 

了《厄斯特罗的英格夫人》(1857)、《赫尔格兰德的勇士》(1858)、《觊 

觎王位的人》 (1863)等历史剧。这些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剧本,取材于古 

挪威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再现了挪威人民所熟知的古代英雄人物如英格夫 

人、霍尔恩等及其事迹,对激发挪威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促进现实的 


… Page 49…

民族解放运动有积极作用。他的这些历史剧的成功为他赢得了一定声誉,他 

先后被卑尔根剧院和挪威剧院聘为经理及艺术指导。 

     1864年至1891年,易卜生由于不满本国统治者不支持丹麦人民反抗普 

鲁士而侨居意大利、德国等地,长达27年。他的创作也从浪漫主义转向批 

判现实主义。1866年至1867年他创作了诗剧《布朗德》和《彼尔·金特》。 

这两部诗剧是他从浪漫主义向批判现实主义转变的重要转折点,表现了他憎 

恶资产阶级政客所鼓吹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要求个性解放下的真 

正自由,揭露批判当时欧洲社会庸俗自私风气的思想, 1877年以后,易卜 

生开始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剧”的写作,主要有《社会支柱》(1877)、《玩 

偶之家》 (1879)、《群鬼》(1881)、《人民公敌》(1882)等。 

      《社会支柱》描写被称为“社会支柱”的保守党人物、船厂主兼海运家 

博尼克,他虽然被冠以慈善家、好丈夫与好父亲的美名,但实际上是个欺男 

霸女、唯利是图的恶棍。作者对博尼克的揭露讽刺,实际上是对整个资本主 

义社会的揭露讽刺,并预示了这个社会的必然灭亡。 

      《人民公敌》是易卜生剧作中揭露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它描写科学家斯 

多克芒决心改造有传染病菌的温泉浴池,并提出了改建计划,但因触及了资 

本家的私利,所以遭到以市长为首的当权者和有产者的强烈反对。斯多克芒 

对此勇敢抗争,但却被宣布为“人民公敌”。作者借此有力地揭露了资产阶 

级及其民主的虚伪性,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就像那有病菌的温泉一样,亦充满 

了病菌。 

     1891年,易卜生回到了祖国,他的创作也进入了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他 

的创作重心逐渐从对现实的关注批判转向描述内心活动和精神分析。有《建 

筑师》 (1892)、《小艾友夫》(1894)、《博克曼》(1896)、《当我们 

死人醒来的时候》(1899)等剧作。这些作品虽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腐 

朽面仍有揭露批判,但批判力度已显然下降,不少作品还带有明显的悲观主 

义色彩。这与他晚年思想的孤独悲观是密切相关的。 

      《玩偶之家》(又译作《傀儡家庭》、《娜拉》)是易卜生最具代表性 

的著作,它曾震动欧洲剧坛,对世界文坛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该剧通过对一 

个资产阶级家庭夫妻关系的剖析描述,提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妇女地位 

和妇女解放的问题。所以有人将 《玩偶之家》比作“妇女独立的宣言书”。 

 《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娜拉是个年青貌美的女子,她小时候是父亲的玩偶— 

—“小宝贝儿”,嫁给银行经理海尔茂后,又成为丈夫的玩偶——“小鸟儿”、 

 “小松鼠”。娜拉很爱她的丈夫,曾假冒父亲的签名举债救过病重的丈夫, 

是个好妻子。海尔茂表面上也很爱他的妻子,俩人过了一段幸福的生活。但 

当8年后,格洛克斯泰寄来了娜拉伪装签字借款的信时,海尔茂认为有损他 

的声誉,便辱骂娜拉是“伪君子”、“下贱女人”,并剥夺了她教养孩子的 

权利。虽然中途海尔茂由于信件的收回又对娜拉表示了热情,但未获得谅 

解,他们的夫妻关系实际上已经破裂。娜拉在无情的现实面前,认清了海尔 


… Page 50…

茂肮脏的灵魂,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所处的不平等地位,决心摆脱这种处 

境,于是毅然离开了这个玩偶之家去追求新的生活。 

     娜拉是《玩偶之家》着力塑造的人物,她是个觉醒的知识女性,为人善 

良,乐于助人,在困难面前绝不低头。他还敢于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生 

活,所以一旦当她发现海尔茂的卑劣低下时,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并对 

整个社会也有了进一步认识。如她说:“从今以后我不能再相信大多数人的 

话。”她认为限制妇女正当权利的法律是“笨法律”,宗教也是一些无用的 

东西。她正是在勇敢地冲破资本主义的法律、宗教和道德的束缚中,实现了 

 “人的精神的反叛”,显示了他具有民主主义的思想倾向。当然,她的这种 

个人的反叛,是不会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从而也体现了作者 

的思想局限性。 

     海尔茂是与娜拉性格相对立的一个人物,是资产阶级市侩的典型概括。 

他极端自私虚伪,唯利是图,连妻子也成了他的玩物。作者通过对他的这种 

性格的刻划,揭露了资产阶级卫道士的冷酷无情,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 

虚伪欺诈,从而更加深了其批判力量。 

      《玩偶之家》在艺术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首先,它在现实主义创作 

原则基础上,敢于大胆创造革新。当时欧洲戏剧多流行乔装、谋杀、决斗等 

惊险场面和意外事件,而此剧中人和事仿佛平常人都见过,给人以强烈的真 

实感。其次,该剧和易卜生的其它戏剧一样,把“讨论”作为戏剧的重要因 

素。如剧中娜拉冒名借债对不对?海尔茂维护公认的传统道德和法律对不 

对?娜拉最终该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是剧情的主要线索,而且也是 

读者观众所关心的。易卜生采用此法,不仅加强了剧作思想性,而且也加强 

了剧作的艺术魅力。另外,此剧还成功地运用了追溯手法和心理刻划的艺术 

手法。追溯手法如戏剧中的倒叙,运用得好可以使结构紧凑,情节集中。心 

理刻划如果成功亦可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易卜生在他的很多戏剧作品中都 

驾轻就熟地运用了这些艺术手段。 

      《玩偶之家》在我国的影响也很大,1918年6月15日《新青年》以《娜 

拉》为名发表了此剧本,1935年全国各地还纷纷将此剧搬上舞台,这一年被 

称为“娜拉年”。可见其影响之大。 

     比昂斯籐·马丁纽斯·比昂逊(1832—1910)是挪威杰出的诗人、小说 

家和戏剧家。他作为一个争取民族独立的战士,为挪威的民族独立和发展民 

族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创作成就主要在戏剧方面,先后创作了《新婚 

的一对》(1865)、《报纸主笔》(1874)、《破产》(1875)、《挑战的 

手套》(1883)等一系列著名的社会剧。这些作品由于猛烈地抨击了挪威资 

产阶级的丑恶行为而震动了社会,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并很快在欧洲其它 

国家上演,反响热烈。比昂逊也被誉为是与易卜生齐名的作家。 

     比昂逊的代表性剧作是《破产》,它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种种罪恶。 

其中主要人物是投机家悌尔德,他为了赚大钱,将农民的储蓄存款骗来去做 


… Page 51…

交易,使他们流离失所。当他在投机失败后,又企图用哄骗、哀求、恫吓等 

手段来挽救败局。最后在不得不承认破产后,又想携带工人工资潜逃。剧本 

对这个资本主义金融家丑恶自私灵魂的揭露可谓淋漓尽致,不愧为一部杰出 

的批判现实主义力作。但《破产》也和比昂逊的其它剧作一样,往往显出对 

资本家的过多同情,如在该剧的结尾悌尔德又变成一个真正的人。这也说明 

作者头脑中具有浓厚的改良主义思想。 

     瑞典有斯特林堡和拉格洛夫等人。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27)是瑞典著名的戏剧家和小说家。他 

出生于一个破产的商人家庭,当过小学教师、图书管理员和化学实验员,一 

生在贫困中度过。他先后创作了50多部多幕和独幕剧,60多部小说、诗歌 

和散文集。 

     斯特林堡的创作道路比较复杂。他早期的作品尖锐地批评了资本主义社 

会的弊端,如企业家的冒险欺诈、官僚的因循守旧、慈善家的假仁假义、贵 

族的寄生生活等,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小说《红房 

子》 (1879)、《新国家》(1882)等。《红房子》通过对建立在商业式利 

害关系基础上的古拉乌斯·法尔克家庭生活的描写,揭露描述了名士派艺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