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一个跨世纪的灵魂-哈代创作述评-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又是如何使个体农民逐步走向破产的。 《德伯家的苔丝》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

  在当时,乡村中有很多象苔丝和她家人一样,不断地迁居。这种迁居反映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让位于现代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苔丝和她的伙伴玛林、莱蒂和伊茨等人。为了谋生,不得不四处飘荡,这里作零活,那里打短工,沦为农村雇佣劳动者。她们的命运就是千百万英国的农民的命运的真实写照。

  在塔布篱农场,我们看到封建农业的生产仍存在着,这里的人们善良而互爱,仿佛是个人间乐园,而在棱窟槐,大机器的生产却使人们变成卑贱的工资奴隶,他们毫无人格可言。两个农场的强烈对比显示哈代对封建田园生活的依恋和对摧残人性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哈代通过对德比一家的不幸遭遇,有力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苔丝自身的命运就是极有力的证据。正是那个社会迫害了苔丝,使她贫穷、使她受辱,使她绝望,并且最后夺去了她的生命。苔丝的父亲不幸病死后,由于没钱付房租,全家被狠心的大地主赶了出来,被迫露宿街头,其状真惨不忍睹。后来又落得个夜宿坟冢的悲惨局面。如果没有这种悲惨的命运,也就不会有苔丝的悲剧了。

  在这种农村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人们的命运必然也要发生巨变。哈代再现了这种转变的残酷性。

  而幸福生活的保障——家庭和抚慰心灵的宗教却又是那么地虚伪,富有欺骗性,它们令人们麻醉其中,丧失意志力。基于这点,哈代批判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道德和宗教信仰。这是全书更重要的主旨所在。

  哈代挑战性地给小说加了一个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由于女主人苔丝不仅生了一个私生子,而且杀死了她事实上的丈夫,最后又同人私奔,这对世人来说,是绝对的“淫邪”之人。所以小说出版后便引起然大波,哈代立刻遭到旧的伦理道德势力的猛烈攻击。正如哈代自己所说的:“想不到这句话招致的责难比全书任何部分都多!”但哈代却并不畏惧世俗势力的强大,他在小说里,有意把社会法律和自然法则对立起来:前者认为苔丝是不纯洁的,但苔丝却并未背叛后者。因而,苔丝是纯洁的。哈代的这一逻辑思维明显暗示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法律不是“自然”的,而是压抑、戕害了人的天性,所以,这个时代的法律制度才是不纯洁的。苔丝刚走出家庭,到社会上找工作,就被纨绔,子弟亚雷强奸了。她一下子成了社会的牺牲品。由于亚雷财大势大,她无力反抗,也无法凭借法律寻求公正。在那个昏暗、阴森的新婚之夜,安玑冰冷的话再次打碎了她一厢情愿的梦。她深爱的安玑同样是不纯洁的社会法律制度的拥护者,同时也是个受害者。社会再一次捉弄了苔丝。

  可以说,维护维多利亚资产阶级道德观的亚雷和安玑都是杀死苔丝的凶手,亚雷从肉体上毁了苔丝,但苔丝最终顽强地爬了起来,而此时安玑又给了苔丝精神上致命一击,尽管他后来做了深刻的忏悔,然而这挽回不了什么。这是无用的忏悔。连具有进步思想的安玑都不可避免地退缩到维护旧传统道德的行列中去,足见旧传统势力的可怕。

  维多利亚的法律说苔丝是淫邪的女人,是个杀人犯,而实际上却是那个社会逼使她干的。她被社会骗了,被社会折磨着,最后她垂下了她不懈追求幸福的双翅。她的死,那个社会的旧传统观念要负全部责任。

  从克莱和苔丝的关系上,我们看到了资产阶级婚姻制度的虚伪性。苔丝的悲剧,不只是她个人的悲剧,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在维多利亚时代,妇人是奴隶,是丈夫的私有财产,夫妻间没有平等。所以安玑不允许苔丝的不贞,而苔丝对安玑的不忠却不敢置一词,不敢提出抗议而只能自怨自艾。正是这种虚伪的婚姻制度使苔丝永远找不到幸福的依靠,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哈代同时辛辣讽刺了宗教的虚伪性。最好的例子是当苔丝和亚雷·德伯相遇时,她发现罪犯德伯却当上了牧师,正在向农民传教。哈代通过苔丝的内心活动猛烈抨击了这一荒谬的事实:德伯本是害她的人,现在倒皈依了圣灵;自己本是被害的人,现在却还是不曾自新向善。”上帝可以原谅亚雷,原谅这个事实上的强奸犯,允许他悔过自新,却偏偏不能原谅苔丝,原谅这个无辜的少女,颠倒错位的命运显示了哈代对虚伪的宗教的认识。

  亚雷不久又来纠缠苔丝,要求苔丝嫁给他做太太,至此,宗教外衣下的狼终于露出了尾巴,所谓的神圣宗教不过如此,哈代就在这平淡的的叙述中大胆暴露了宗教虚伪性。

  在作品最后,哈代似乎觉得未能尽兴,于是又写道:“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这真是一针见血。“戏弄”两字正戳中了资产阶级社会宗教问题的痛处,由此而起的攻击也就不可避免了。

  总之,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里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各种问题作出了强有力的批判,这种批判通过苔丝的悲惨遭遇而得到了深化。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哈代对苔丝命运的描述,除了对旧传统观念的批判外,作者似乎还想表达出一种内在的,存于自身的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即悲观主义的哲学观点。

  哈代早期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较深,到了后来又阅读了不少叔本华和冯·哈特曼等人的一些悲观主义哲学著作并深受影响。哈代自小性格孤僻、敏感,在习性上对悲观主义哲学是较易接受的。

  哈代说过:“这个星球没有为‘高级生物’的幸福提供任何物质。”言下之意,作为高级生物的人,其命运将是悲惨的。因为人虽然通过进化而高于动物。但人与大自然本身并不和谐,因而要做一个这样追求和谐的不同寻常的人,他必然要遭受到失败。苔丝无疑就是这样的人,她追求幸福,追求爱情,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维多利亚时代,没有为幸福提供“任何物质条件”。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充满着悲剧。

  与人物共悲欢的景物

  哈代对自然的描写堪称文学史上的一绝。人们不会忘记埃格登荒原,不会忘记威塞克斯小镇,那里的风光,那里的景色,那里的人们,是如此地令人难忘。所有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哈代的生花妙笔。

  哈代景物描写的最大特色是将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完美的交融在一起。

  苔丝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应该是在塔布篱农场,因为在那里她和安玑相亲相爱,在没有结婚之前,安玑的爱几乎抚平了亚雷给她带来的创伤。苔丝如一朵鲜花灿然开放,与她的心情相衬托,哈代对该地的描写也显得轻快、活泼,碧绿青翠的大地,充满着勃勃生机,这不正是同苔丝的喜悦心情相映衬吗?

  而在棱窟槐,那里的环境之恶劣,农场之简陋,人们之粗野,与塔布篱的青山绿水如天壤之别。此时正是苔丝在精神上遭受沉重打击、情绪极端低落乃至处于绝望的时候。阴沉灰暗的景物描写,正象征着苔丝自身命运的艰难和辛酸。

  通过塔布篱农场和棱窟槐农场的截然不同的景物描写,我们看到了苔丝命运的变化。这是哈代的独创,也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正如评伦家指出,在哈代的小说中,大自然就是小说中的人物;山川、草木、风雨、水土似乎都具有了人的某种灵性,变成了有个性、能感受的实体。自然景物在哈代的笔下,已经人格化了。它们和人物一样,无时无刻不在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搏斗,它们和人们共悲欢,同哀乐。这种景物描写和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心理活动等已经密切地联系起来了,这与传统的景物描写是大不相同的,哈代已不满足于单纯的绘景抒情了,他找到了突破口。

  哈代擅长写景同他酷爱绘画艺术是分不开的。哈代早期曾深受法国印象主义的影响,他描写景物如同画家作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在他的“威塞克斯系列”中可以举出许多例子。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在描写亚雷强奸苔丝的古老树林时,笔下的景色有一种阴暗、朦胧、捉摸不透乃至恐怖的气氛。在小说中,我们细细注意就可发现,在苔丝受苦受难时,哈代就描写飞鸟,似乎鸟和苔丝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哈代看来,苔丝的命运尚不如一只鸟。

  在英国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像哈代这么着意于自然景色的描写,并且使之与故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成为哈代 《德伯家的苔丝》的一大特色。

  哈代写景的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描写方法对后代作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作家从哈代的小说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己的创作。其中最突出的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D·H·劳伦斯,在他的《虹》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哈代描写方法的延续。

  来自心灵的震撼

  对于人物,哈代不满足于仅从社会生活的外在角度去描写,他把笔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这对传统的人物塑造方法又是一种新的突破。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出现许多精采细腻的心理描写,这些描写有力地塑造了人物性格,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对苔丝打击最大的莫过于她和克莱在新婚之夜的一席谈话了。她所爱的克莱竟不肯原谅她的过去。苔丝感到彻底绝望了,在她和克莱分手回去睡觉时,哈代这样写道:“苔丝现在觉得,想让克莱回心转意,好像万难办到,因此再没有什么可怕,也差不多再没什么可盼,就无情无绪地躺下了。一个人心情比较快活的时候,往往不容易睡得着,而在现在这种心情中,却反容易睡得着。所以过了不到几分钟,孤苦零丁的苔丝;就在那间微香细生、静寂无声的屋子里,忘记了一切了……”

  这是一个绝望到了极点的女人的心理。苔丝对前途已不再抱什么希望了,绝望之极干脆就什么都不想了,一个悲哀而又顽强的妇女形象就在我们心中树起,我们为她的命运垂泪,对她的看得开感到钦佩。

  对于克莱,哈代这样描写:“他对自己说,从苔丝那个天真诚实的脸上,看不透她的心;他这种想法,当然是不对的,不过当时苔丝没有辩护人来矫正克莱。他又接着说,一个人,眼里的神色和嘴里的话完全一样,但是心里头却又捉摸着别的事情,和她外面所表现的完全相反:这种情形,想不到居然可能。”

  一个虚伪、自私的形象活脱脱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就在一个钟头前,克莱对苔丝还是又爱又敬,而现在却居然怀疑起苔丝为人了。以至哈代自己都看不过去,要插上一句“他这种想法,当然是不对的……”。

  通过两人的不同心理描写,一个对命运不抱希望,已作了逆来顺受的打算,另一个却在心中贬低对方原先在自己心中形成的美好形象,在为自己开脱,两人的结局如何,读者自己是可以猜测到的。

  哈代这类精采的心理描写,在《德伯家的苔丝》中比比皆是。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得以更深、更全面地把握住苔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