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禅宗思想渊源-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禅学三书之二: 禅宗思想渊源 

  目录

    序言 方立天 
    导言 
    第一章 《楞伽经》与禅宗思想 
      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唯识理念 
      二、佛凡一体、染迷净悟的如来藏思想 
      三、缠缚由心、一念心歇的解脱主张 
      四、镜花水月、即凡即圣的证悟智慧 
      五、超越相对、不落言筌的语言观念 
      六、教禅并重、宗说兼通的判教方法 
    第二章 《起信论》与禅宗思想 
      一、《起信论》与禅宗的本心论 
    1.真心本体,超越一切 
    2.自性清净,远离垢染 
      二、《起信论》与禅宗的迷失论 
    1.随缘显现的心生灭门 
    2.一切分别皆分别自心 
    3.妄执情识是迷昧之源 
      三、《起信论》与禅宗的开悟论 
    1.无念离念,居尘不染 
    2.破除我执,心物双泯 
    3.不二法门,消除差别 
      四、《起信论》与禅宗的境界论 
    1.始本合一,明心见性 
    2.心性圆明,如镜皎洁 
    3.真如本心,内证绝言 
    第三章 《心经》与禅宗思想 
      一、五蕴皆空的禅思诗情 
    1.般若空观的五蕴皆空义 
    2.五蕴皆空的禅思诗情 
      二、色空相即的禅思诗情 
    1.般若空观的色空相即义 
    2.色空相即的禅思诗情 
      三、诸法空相的禅思诗情 
    1.般若空观的诸法空相义 
    2.诸法空相的禅思诗情 
      四、了无所得的禅思诗情 
    1.般若空观的了无所得义 
    2.了无所得的禅思诗情 
    第四章 《金刚经》与禅宗思想 
      一、破除诸相,水月空明 
      二、破除非相,枯木生花 
      三、破除言教,直指悟心 
      四、无住生心,触处皆春 
    1.伏妄证真,人人“如是” 
    2.本来是佛,个个圆成 
    3.三心皆妄,应无所住 
    4.不住一切,顿悟成佛 
    第五章 《维摩经》与禅宗思想 
      一、不二法门的内涵与特性 
      二、芥子纳须弥,渊默而雷声 
      三、存在而超越的处世禅机 
    1.心净佛土净 
    2.在欲而行禅 
    3.处染而不染 
    4.无住而生心 
      四、《维摩经》对禅诗的影响 
    1.禅林证道发潮音 
    2.诗佛妙悟辟新境 
    3.东坡画赞得禅髓 
    第六章 《楞严经》与禅宗思想 
      一、《楞严经》的机趣与禅宗思想 
    1.不说之说、触境发机的机趣 
    2.见性不灭的机趣与禅宗思想 
    3.闻性不灭的机趣与禅宗思想 
      二、《楞严经》的“征心”与“辩见” 
    1.七处征心:祛除妄心见本心 
    2.八还辩见:拨落见尘明见性 
      三、《楞严经》的迷失论与禅宗思想 
    1.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2.迷头认影,弃珠乞食 
    3.清净本然,忽生万象 
    4.背觉合尘,故发尘劳 
      四、《楞严经》的开悟论与禅宗思想 
    1.心物的解脱 
    2.生死的解脱 
    3.六根的解脱 
    4.知见的解脱 
    5.修证的解脱 
      五、《楞严经》的境界论与禅宗思想 
    1.本来现成的现量境 
    2.能所俱泯的直觉境 
    第七章 《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 
      一、《华严经》的禅悟内涵 
    1.梦幻泡影的大乘空观 
    2.消除分别的不二法门 
    3.绝言离相的禅定智慧 
      二、华严宗的禅悟思维 
    1.华严的缘起观 
    2.四法界 
    3.十玄无碍 
    4.六相圆融 
    5.华严的诗学特质 
      三、禅宗的时空圆融境 
    1.时间的互摄 
    2.空间的互摄 
    3.时空的互摄 
      四、禅宗的生佛圆融境 
    1.拨尘见佛,在世出世 
    2.即尘即佛,出世在世 
    3.非尘非佛,无出无入 
      五、禅宗的理事圆融境 
    1.对理事无碍的体证 
    2.对理事无碍的象征 
    3.对理事无碍的超越 
      六、禅宗的事事圆融境 
    1.“周遍含容观”禅境 
    2.“六相圆融”禅境 
    3.对事事无碍的超越 
      七、禅宗的现量直观境 
    1.表达现量境的范型 
    2.超越思量的现量境 
    3.“弥勒楼阁”:华严与禅的至境 
    第八章 《法华经》与禅宗思想 
      一、《法华经》与禅宗的本心论 
      二、《法华经》与禅宗的迷失论 
      三、《法华经》与禅宗的开悟论 
      四、《法华经》与禅宗的境界论 
      五、唐代诗歌与《法华经》 
    1.唐诗法华意象群 
    2.修雅《闻诵〈法华经〉歌》 
    第九章 《圆觉经》与禅宗思想 
      一、《圆觉经》与禅宗的本心论 
      二、《圆觉经》与禅宗的迷失论 
      三、《圆觉经》与禅宗的开悟论 
    1.磨镜见明的渐修空观 
    2.剿除分别的不二法门 
    3.层层遣除的般若空观 
    4.一念成佛的顿悟法门 
      四、《圆觉经》与禅宗的境界论 
    1.圆融灿烂的一真法界 
    2.在尘出尘的生命体验 
    3.脱落身心的悟者情怀 
    第十章 《涅槃经》与禅宗思想 
      一、《涅槃经》与禅宗的本心论 
    1.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2.一阐提人亦能成佛 
      二、《涅槃经》与禅宗的迷失论 
    1.对客尘烦恼的譬喻 
    2.对自性沉迷的譬喻 
    3.“本有今无”偈要旨 
      三、《涅槃经》与禅宗的开悟论 
    1.对生死无常的譬喻 
    2.圆融通达的语言观 
    3.应病与药的对治门 
    4.超越对立的不二门 
      四、《涅槃经》与禅宗的境界论 
    1.超越无常的涅槃妙有 
    2.不即不离的处世禅机 
    3.小大一如的空间意识 
    4.一切现成的现量境界 
    结语 
    后记 


 
   

  序言
   方立天

    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宗派。禅宗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它的宗旨是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禅宗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在思想史、文化史上起过很大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禅宗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怀,以及由此出发而展开的处世方式、人生追求、直觉观照、审美情趣、超越精神,凸现着人类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从而保持了它对禅宗爱好者的持久魅力。 
    禅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其特殊的内涵与神韵,历来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这种研究,正日益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禅宗研究以文献学、历史学的方法为主。20世纪30年代,敦煌佛教文献的发现,历史学理论与传统的文献考据结合,使禅宗研究出现了新气象。如胡适即是以文献学的、历史学的视角研究禅宗,他的《楞伽宗考》、《荷泽大师神会传》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自成一家之说,具有开创意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了禅宗研究的方向。1949年以后,人们常用哲学的方法论述禅宗历史、思想,侧重于揭示禅宗的思想价值。进入改革开放的80年代以来,禅宗研究领域出现了相当活跃的景象,有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撰写出一大批研究成果。 
    其一,采取以文化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进行研究。这类研究热心于讨论禅宗与文化的关系,作品有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顾伟康《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知识出版社,1990年,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等。 
    其二,采取文献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如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杨曾文校写《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中华书局,1996年,周绍良《敦煌写本坛经原本》文物出版社,1997年,李申、方广钅昌《敦煌坛经合校简注》 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等。 
    其三,采取思想史方法进行研究。这方面的成果如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吴立民、徐荪铭主编《禅宗宗派源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等。 
    其四,采取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这在对禅宗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上表现得相当突出,涌现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如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赖永海《佛道诗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孙昌武《禅思与诗情》中华书局,1997年,季羡林《禅和文化与文学》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年等。 
    通观这些著作,成果相当喜人。但我们为这些成果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发现在禅宗研究中,还留下了一些未曾涉足或涉足较浅的领域,等待着致力于禅宗研究的学者进一步调适视角、填补空白。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为禅宗研究百花园增添了春色。 
    吴言生曾师从著名学者霍松林先生,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攻读文学硕士、博士学位。读书期间,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志趣和知识积累,决定将禅诗作为研究方向。经由勤奋刻苦的写作,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禅诗研究》。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对禅宗思想渊源、哲学象征、诗歌境界等作专门的研究。2000年6月,言生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宗教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佛学、诗学的研究工作。进站后,他对《禅诗研究》作了较大的调整和增补,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禅学三书,这就是呈现于读者面前的《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 
    禅宗诗歌有数万首之多,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存。现有的禅诗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人创作的有禅意的诗歌,或是禅宗与诗歌的关系方面,而对禅宗诗歌本身则较少涉及。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在禅诗研究上有所突破,他以禅宗诗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理性与悟性并重的思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从而弥补了较少从禅宗思想渊源上研究禅诗、较少从禅宗哲学象征角度研究禅诗、较少从禅宗诗歌本身研究禅诗的不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