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元代,医疗卫生受到高度重视。元政府在中央设太医院,总领天下医
政,分口设官,形成十分严密的医官制度。与前代相比,元代太医院有很大
不同,表现为:品秩极高。经几次提升,至大德五年(1302年)已高至正二
品,比六部尚书高出一品,如此高位,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在中世纪世界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无所统属。至元二十五年 (1289年),
元政府令太医院从其原来的上级单位宣徽院中分离出来,成为“无所于统”
直接对皇帝负责的独立机构。
元代的太医院大致可分为4个系统:御药院系统、医学系统、官医系统、
惠民药局系统。御药院秩为从五品,“掌受各路乡贡,诸藩进献珍贵药品,
修造汤煎”,以供奉皇帝本人。医学系统是官办医学教育机构,设提举司,
官秩为从五品,其职掌为“考较诸路医生课义,试验太医教官,校勘名医选
述文学,辨验药材,训诲太医子弟” (《元史·百官志》)。这时,医学研
究已经分为13科: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
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炙科,祝由科,禁科。各科每三年一试,考
试时间为八月,中选者于第二年二月赴大都 (北京)参加省试。考试内容有
医经、辨验药味。经书主要考《素问》、《难经》、《圣济总录》、《本草》、
《千金方》等书。官医系统设提举司,官秩为从六品,主要“掌医户差役词
讼”,河南、江浙、江西、湖广、陕西五省各设一司,其余省份设太医散官,
负责各地医政。惠民药局系统有大都惠民局、上都惠民区、广济提举司等机
构,主要职责是“掌收官钱,经营出息,市药修剂,以惠贫民”,是官办的
医疗卫生慈善机构。
综观这一时期的历史,不难看出,隋唐宋元时期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
管理已逐渐摆脱了以往那种主要为皇室服务的局面,从而实现了医学走出皇
宫、走向社会、服务于普通官吏和民众的大转变。在这一转变中产生的国家
医学教育机构广泛招纳英才,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为医疗卫生事
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 Page 57…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对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发生了极大影响。这
些国家不仅大力吸纳唐《本草》等医学经典,而且还从体制上仿效中国的做
法,建立起了自己的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如日本在奈良时代(公元701—794
年)仿照唐朝的做法,在中央设立了典药寮,下设医博士、针博士、按摩博
士、咒禁博士各1人,分别招收学生40人、20人、10人、6人不等,教授
《针炙甲乙经》、《脉经》、《素问》等课程,修业期限为2—7年不等;又
设立了药园师2人,招收学生讲授《本草》,另有女医学生30人,专门学习
“产婆学”。这些都为各该国迅速提高自己的医疗卫生水平、促进文化和社
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 Page 58…
六、东方中世纪教育
东方各国在文化上深受中国的影响,在教育上,也极力模仿中国,儒学
教育是各国教育的主体。
1。中国中世纪教育
(公元581—1368年)
从公元581年隋王朝的建立到1368年元王朝的灭亡,儒学教育始终占据
了主导地位,但同时也兼顾了佛教和道教的教育。这一时期,历代的统治者
都实行以儒为主干,佛道为两翼的文教政策。隋唐时期更是出现“三教合一”
的思潮。例如,公元624年,唐高祖召集儒生、僧徒和道士同堂辩论,他认
为“三教虽异,善归一揆”(《册府元龟》卷50),后来的历代统治者大都
遵循了这一做法。由于统治者大都兼重儒、佛、道,不独尊一家,这使这一
时期的文化教育出现了较为繁荣的局面。
(1)学校制度
中国封建时期的学校,主要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级。但在学校的
具体设置上,历朝都有因革损益。
从公元581年隋王朝的建立到公元618年隋王朝灭亡,前后不过37年的
时间。但它创设的学校制度却对后世的影响极 大。公元581年,隋文
帝即位,即下诏“劝学行礼”,“自是天下州县皆置博士习礼焉”(《隋书》
卷47)。为了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和领导,隋文帝特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
不隶属于太常。内设 祭酒1人,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簿、录事各1
人。公元593年,国子寺改称为国子学,公元607年再改名为国子监。以后
历 代均沿此制。这是中国教育行政专门化的开始,它标志着中国封 建教
育已经发展到能独立于其它部门的时代。
隋朝在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在地方设
置州学、郡学、县学。并且规定“中央官学每岁以四仲月上丁,释奠于先圣
先师,年别一行乡饮酒礼;州郡学则以春秋仲月释奠,州郡县亦每年于学一
行乡饮酒礼。学生皆乙日试书,景日给假焉”。 (《隋书》卷9)在隋文帝
的扶持下,教育事业日渐兴盛起来了。但到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隋文
帝有感于学校“多而未精”,学生“徒有名录,空度岁时。未有德为代范,
才任国用” (《隋书》卷2)。竟然废除国子学四门学及州县学,唯设太学
博士2人,学生72人。殿内将军刘炫上表切陈学校不宜废,亦不听。隋炀帝
即位后,复开庠序,学校再次得到发展,而且中央和地方的官学的规模都超
过了隋文帝时期。不过不久,隋王朝就灭亡了。
唐朝的教育是在隋朝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隋朝的学校制
度并有所创新。其学校种类之齐全、管理之严密、生徒之众多,较诸中世纪
时期的任何一代都强。唐朝的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制度的典
型。
唐代总管学校的机关叫国子监,下设祭酒1人、司业2人、丞1人,录
事1人。国子监下辖六学一馆。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
学和律学。一馆是指公元750年设立的广文馆。六学一馆是唐朝中央官学的
… Page 59…
主体部分。政府对六学一馆的教师和学生的人数、招收学生的标准以及教学
内容,都做了具体规定。
国子学设博士2人、助教2人,招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子孙,从二品以
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公京官四品、常三品勋封的儿子,学生人数300人。主
要学习儒家经典。分《周礼》、《仪礼》、《礼记》、《毛诗》和《春秋左
氏传》五个专业,兼习《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 《孝经》和《论语》皆须兼通,暇习隶书,读《国语》、《说文》、
《字林》、《三苍》、《尔雅》,间习时务策。
太学设博士3人、助教3人,招收文武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
属,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的儿子。学生人数500人。学习内容与国
子学同。
四门学也设博士3人、助教3人、学生1300人,其中500人为勋官三品
无封、四品以上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的儿子。学习内容与太学同。
书学设博士2人、学生30人。除研究书法外,兼及文字学。凡学《石经》,
限3年;《说文》2年;《字林》,1年。每日习书一幅、间习时务策,兼读
《国语》、《三苍》、《尔雅》等书。算学设博士2人,学生30人。凡习《孙
子》、《五曹》、《周髀》、《五经算》者,共限1年;习《九章》及《海
岛》者,共限3年;习《张丘建》或《夏侯阳》者,各限1年;习《缀术》
者,限4年;习《缉古》者,限3年。又各兼习《记遗三算数》。律学设博
士1人,助教1人,学生50人。以律令为专业,兼习格式法例。以上三学,
因为是技术专科学校,贵胄子弟、皆不屑就,因此入学资格较宽松,八品以
下子弟及庶民通其学者,皆可入学。
广文馆设博士4人,助教4人,招收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专门研
习进士科所试内容,学生人数无定额。
唐朝的中央官学除了六学一馆外,还有各中央专职行政机构中附设的学
校。如在太医署下设医学,门下省设弘文馆、东官 下设崇文馆,尚书省
的祠部设崇玄学,秘书外省下设小学。医学分为4科,即医科、针科、按摩、
咒禁。医科又分为五科,即体疗 科、疮肿科、少小科、耳目口齿科及角法
科。体疗科学习期限为7年,疮肿科与少小科限5年,耳目口齿科与角法科
限2年。各科 均以 《本草》及《甲乙脉经》为必修科目。弘文馆、崇
文馆是贵胄学校,学科与国子学相同。但这些学生居优养尊,程度较低。崇
玄学则教授《老子》、《庄子》、《列子》、《文子》等。小学也是贵族学
校,但属小学性质。实为弘文馆、崇文馆的预备学校。
唐朝地方政府直接办理的学校则有府学、州学、县学。各府州还分别设
置医学、崇玄学等。地方官学所习课程限于五经,又兼习吉凶礼。学生毕业
后,一部分可升入四门学,一部分可直接参加“乡贡”。
唐朝不仅学校设置比较齐全,教学管理也形成了一套制度。中央官学规
定,学生从14岁至19岁(律学为18岁至25岁)开始入学。入学之始,学
生要拜谒师长,行束脩之礼,以示尊师重道之意。学生在校期间均享受公费
待遇,不仅不交纳学杂费,而且在校膳宿等生活费用也均由政府支付。学校
按例要举行三种类型的考试:一是旬考、即每十天考一次、考十天内所学的
内容。分背诵和讲解两种,背诵1000字,讲解2000字。每背诵1000字内考
查一帖,帖去三字,令学生填上。每讲解2000字内问大义三条,答对两条为
及格、不及格者有罚。旬考因相隔时间太近,后改为月考。二是岁考,即学
… Page 60…
年考试,考一年内所学的内容,问大义10条,通8为上,通6为中,通3
为下。三是毕业考试,即各校学生修业完毕,即将离校前的通考。考试及格
者,或愿继续学习的学生,四门学生可补为太学生,太学生可补为国子学生,
或参加科举考试,或直接受任各种职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遵守校规。若学
生悖慢师长,艺业不勤、强暴斗打、不守法度,则开除学籍。对教师也有一
些规定,并订立了考课制度,以决定升迁、奖惩。
唐代的教育除了官学的发达外,还有两方面值得一提,这就是私学的重
兴与留学教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