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苏联领导人还开展“新思维外交”,大幅度调整
对外政策。如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改善苏联的国际环境,苏联主动提出裁
军,甚至单方面裁军,并和美国签署消除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条约;积极
开展“富国外交”,多方争取经济合作及援助;宣布不再干涉东欧各国事务,
并开始主动从东欧撤军;减少对亚、非、拉一些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停
止对一些国家的渗透、颠覆活动;开始逐步消除同中国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
碍——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从蒙古撤军和削减中苏边境地区驻军、停止支持
越南侵略柬埔寨,于1989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恢复苏中关系正常化
等。但是,“新思维外交”过分热衷于追求苏美合作和所谓“欧洲大厦”,
依赖和幻想西方大量经济援助,不顾一切实行妥协和退让。戈尔巴乔夫甚至
在西方领导人、尤其是在美国总统布什面前唯唯诺诺。这些作为使苏联的国
际地位和影响大大下降,激起苏联所有爱国者,包括一些领导人的强烈不满。
同时,“新思维外交”也强调东欧国家根本变革的必要性,积极评价它们的
“自由化”改革,并为西方干预这些国家开绿灯,从而催化了东欧各国的剧
变,并导致华沙条约的崩溃和经互会的瓦解。这一事态的发展也使苏联人民
感到极大的困惑,并在苏共内部引起思想混乱和争论。
民族分离运动的兴起 在政治、外交改革过热和社会动荡不安的形势
下,经济改革实际陷于停滞,经济发展速度接连下滑。1989年国民收入增长
率降为2。4%,1990年比上年又降4%而出现负增长,开创了苏联战后经济
严重滑坡的先例。消费品市场的供应由长期失衡发展到全面短缺,国营商店
抢购成风,黑市交易和投机倒把盛行。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失控。1989年通
货膨胀率39O比上年增加56%,1990年又比上年增70%,外债达700亿美
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广大群众怨声载道。
影响尤为严重和深远的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公开性”、“民主化”
和“政治多元化”口号,揭开了苏联各民族之间旧时积怨的伤疤,煽起了民
… Page 246…
族主义情绪,使本已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冲突迅速趋于尖锐和激化。民族
之间由群殴、械斗,发展到武装冲突。居民80%为亚美尼亚人的纳戈尔诺…
卡拉巴赫地区的武斗,从1987年开始到1990年在全苏蔓延着的民族冲突,
已造成不少人伤亡,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同时,民族分离主义势力乘机崛起,
一些共和国的共产党或被民族主义组织取代,或自身已变成民族主义政党,
使联盟体制面临崩溃的危机。1989年8月,在波罗的海沿岸三国,民族主义
组织“人民阵线”在国外反苏势力支持下,策划组织了上百万人参加的跨界
人链活动,抗议导致三国并入苏联的1939年苏德条约,并公开提出了“脱离
苏联”的口号。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接着,拉脱维亚、爱沙
尼亚、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摩尔多瓦的议会也要求退出苏联。6月12日,
俄罗斯人代会又带头发表主权宣言,声称本共和国的法律“至高无上”。随
后,一批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也相继发表主权宣言。有的甚至更改国名、
国旗和国徽,组建起本民族的军队和警察,设立边防和海关等。一些共和国
还不断进行横向串连,就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相互签约,联合对抗中央。
另一方面,各共和国之间的“主权战”、“法律战”和“贸易战”等又层出
不穷,使联盟内部的裂痕越来越大,国家传统的经济联系和财政体系遭到破
坏。
面对联盟濒临解体的危机,为了遏制民族分裂势头,戈尔巴乔夫和中央
政府曾对之软硬兼施,如1990年4月制定《加盟共和国退出苏联程序法》和
《紧急状态法》,对率先宣布独立的立陶宛实行经济制裁,甚至动用军队等。
但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压力下,最后都以妥协退让而告终。
1991年3月,就保留联盟问题举行了苏联历史上首次全民公决。有80
%的公民参加投票,其中赞成保留联盟的占76。4%。但在草拟新联盟条约
的过程中几经周折,并在中央作出重大原则让步后才得以定稿。新条约定于
1991年8月20日开始签署,它把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强
调各共和国的“主权”,删去了“社会主义”。如签约成功,苏联就将是一
个“自由的、松散的联邦”。
1991年6月,俄罗斯举行全民投票直接选举首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获
57。3%的选票当选。他当选后立即访美要求支持,并表示俄罗斯要加速私有
化、市场化和自由化。访美归来他发布俄罗斯“第一号总统令”,实行俄罗
斯国家机关“非党化”。7月中旬,戈尔巴乔夫赴伦敦向西方7国要求经援,
也就苏联的私有化、削弱联盟中央权力和军事力量等问题做出承诺。7月底
布什访苏,进一步插手苏联内政。
“八·一九”事变及其后果 在苏联加速演变和新联盟条约即将签署
的形势下,8月19—21日,发生了戈尔巴乔夫被停止履行总统职责而又复出
的重大事件。
8月19日清晨,苏联电台播发《苏联领导的声明》,宣布“鉴于戈尔巴
乔夫由于健康状况不可能履行苏联总统职责和根据苏联宪法”,苏联总统全
权移交给副总统亚纳耶夫,由亚纳耶夫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
管理国家,并在一些地方实行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声明确定,“苏联宪
法及法律在苏全境具有绝对至高无上的效力”。同时,“紧急状态委员会”
发表《告苏联人民书》,说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由戈尔巴乔夫发起并
开始的改革政策“已走入死胡同”。它“决心采取重大措施,使国家和社会
尽快摆脱危机”,呼吁全苏公民大力支持。在这之前,即18日傍晚,戈尔巴
… Page 247…
乔夫在克里米亚黑海休养地已被软禁。
但是,情况很快又发生变化。19日中午,叶利钦等人在俄罗斯议会大厦
发表《告俄罗斯公民书》,宣称这是一次“反宪法的反动政变”。号召俄罗
斯公民反击,举行“无限期总罢工”。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陆续宣布中止
对苏联的援助,要求恢复戈尔巴乔夫的权力。次日,莫斯科、列宁格勒和一
些共和国的领导人分别发表声明,拒绝支持“紧急状态委员会”。上街游行
和聚集在俄罗斯议会大厦旁支持叶利钦的群众已达数万人。受命攻占该大厦
的部队拒绝执行命令,一部分戒严部队也倒戈,戒严已失控。21日凌晨,叶
利钦的支持者和莫斯科戒严部队发生冲突,伤亡数人。下午,国防部下令撤
军,事变领导人放弃了他们已经开始的行动。同时,叶利钦主持俄罗斯最高
苏维埃会议,决定派代表去克里米亚将戈尔巴乔夫接回。当晚,戈尔巴乔夫
发表声明,“他已完全控制了局势”。22日,他回到莫斯科,赞扬叶利钦在
反事变过程中“起了卓越作用”。“紧急状态委员会”起事失败,其成员有
的“自杀”,多数被捕,曾支持它的一批党政军高级干部也被捕或被撤职。
“8·19”事变给苏联带来严重后果,对国际共运也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
苏共被反对派赶下政治舞台,国内掀起反共浪潮,各共和国的独立步伐加快,
苏联迅速陷于解体。
8月23日,叶利钦下令“中止”俄罗斯共产党活动。第二天,戈尔巴乔
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要求苏共中央自行解散。29日,苏联最高
苏维埃决定,“暂停苏共在苏全境的活动”并对苏共领导机关进行审查。各
共和国的共产党继俄罗斯之后有的也被中止活动,有的被宣布为非法,有的
则宣布脱离苏共并更换党名。苏共处于分崩离析状态。叶利钦威信倍增,掌
握中央机构大权。其他共和国对急剧膨胀的大俄罗斯主义感到强烈不安,加
快了它们的独立步伐。至10月底,除俄罗斯和哈萨克外全都宣布了独立。9
月6日,联盟中央决定,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一些共和国也相互承认对
方的独立,但各共和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矛盾愈演愈烈。
面对全国工农业生产进一步大幅度下降和通货恶性膨胀等问题,10月1
日,苏联12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会谈,确认必须在联盟范围内立即缔结主权
国家经济共同体条约。但这时是否仍签署新联盟条约,已成了矛盾的焦点。
戈尔巴乔夫、俄罗斯联邦和中亚5个共和国各自出于不同的考虑,仍主张在
各共和国之上保留某种形式的统一国家。以克拉夫丘克为首的乌克兰对此坚
决反对,并于12月1日以其全民公决的方式宣布完全脱离苏联。这对戈尔巴
乔夫和新联盟条约的签署是致命一击。
12月7—8日,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就苏联的前
途问题在明斯克秘密会晤,并签署了《明斯克协定》。协定宣布三国组成“独
立国家联合体”,并称“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实体将停止存在”。
12月21日,除格鲁吉亚外的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在阿拉木图又签署了《关
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并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宣言再
次宣布,“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苏联将停止存在”。
1991年12月25日,苏联第八任、也是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不得
不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并当场把核武器控制权亲手
交给了叶利钦。同时,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升起了
白、红、蓝三色俄罗斯国旗。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
议,通过宣言正式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于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
… Page 248…
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22年12月30日建立)的历史告终。
由列宁创建的、拥有1900万成员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为世界上第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的瓦解,这一现实令世界瞩目和震
惊,并引起世人的议论和深思。
四、当代苏联文化
教 育 斯大林逝世后,随着苏联政治经济的改革和社会的发展、变
化,苏联的文化事业包括国民教育、图书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
方面也有发展和变化。几十年来,苏联文化领域既取得了很大成就,也出现
过严重危机。
教育方面,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对沙俄旧教育制度进行改造以后,形成了
一种高度集中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