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美国得到借款,但却拒绝同美国缔结军事条约。12月30日印度宣布承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最早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在两大阵营
对峙的国际形势下,这些行动反映了亚非民族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特点。
中国与亚非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了社会主
义阵营,但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把自己也作为亚非被压迫国家和被压迫人民
中的一员,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1953年 12
月至1954年4月,中国和印度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
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
则”。印度方面表示赞同,遂将上述原则写入《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
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之中。1954年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印度和
缅甸,在6月28日的中印联合声明和6月29日的中缅联合声明中重申五项
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并表示在他们与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
也同样适用。声明在措词上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后来周恩来
总理在亚非会议上的发言中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措词上又有一些改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后表述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它的提出被誉为“亚洲宪章”,并
受到国际上的普遍好评。
亚非会议的召开召开亚非会议的倡议首先是由印度尼西亚总理阿里·沙
斯特罗阿米佐约在1954年4月底举行的科伦坡五国总理会议上提出、并得到
与会的印度、巴基斯坦、缅甸、锡兰(斯里兰卡)四国总理的支持。同年12
月五国总理在印度尼西亚茂物再次举行会议,决定由五国联合发起召开亚非
会议,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亚非国家出席。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各
国的亲善、合作,建立睦邻关系;讨论共同关心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问题;
… Page 144…
研究有关民族主权、反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问题;讨论亚非国家和人民的
世界地位,以及它们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所能作出的贡献。
中国人民和政府热烈支持亚非会议的召开,但某些西方国家对会议抱敌
视态度,扬言“要把亚非会议变成一个午后茶会”。1955年4月11日中国
代表团部分工作人员乘坐印度航空公司的“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从香港前
往印尼,美台特务企图暗害周恩来总理,破坏亚非会议,预先在机上放置了
定时炸弹,致使8名工作人员和记者以及3位国际友人遇难。周恩来总理因
应邀先到仰光访问才幸免于难。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市隆重举行,有29个国家、
34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作了题为《让新亚洲和新非
洲诞生吧》的长篇开幕词。他呼吁:“亚洲和非洲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得到繁
荣,如果没有一个团结的亚洲和非洲,甚至全世界的安全也不能得到保证。”
他强调彼此谅解,“从谅解中将产生彼此间更大的尊重,从尊重中将产生集
体的行动。”会议议程共有五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
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
会议在开始的两天里,有22个国家的代表作了一般性发言,其中有印度
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等。多数发言都围
绕着会议主题,但也有少数代表受西方势力的挑拨,硬说“亚非国家面临的
问题不是反对殖民主义,而是反对共产主义”。还有的代表提出讨论“颠覆
活动”和“宗教信仰自由”问题,攻击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这些发
言使会议气氛立即紧张起来。面对会议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周恩来总理当
机立断,将原来准备的发言稿改用书面散发,临时起草了一个补充发言。他
在19日的发言中明确表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求同
的基础,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
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
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这篇仅18分钟的演说引起了强烈反响,连那些曾在会
议上攻击共产党的人也都称赞这个演说“体现了民主精神”。各代表团都接
受“求同存异”的方针,从而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
会议的后半段是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委员会进行实质性讨论。会议
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其中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这是会议取得的一项最
重大的成就。这个宣言连同其他有关经济、文化合作及人权、民族自决权等
共七项决议,构成《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的主要内容,并经最后一次全体
会议一致通过。
“万隆精神”的影响 亚非会议的意义在于它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
方殖民国家的参加,而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会议的成
就表明帝国主义任意摆布亚非人民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亚非国家已作为
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特别是直接有
关亚非国家的问题,如果没有亚非有关国家参加,是不可能得到圆满解决的。
亚非会议始终高举民族独立的旗帜。它的圆满成功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
义和殖民主义,大大地提高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对于正在蓬
勃发展的民族民主运动是巨大的鼓舞,加快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步
伐。亚非会议后在中东、非洲掀起的民族独立(禁止),就是很好的证明。
亚非会议的国际意义还在于它开始了或增进了亚非国家间的交往或相互
… Page 145…
了解,找到了消除隔阂、增强团结的共同基础。会议及其决议创造了一种“万
隆精神”,这就是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的斗争中,加
强亚非国家团结战斗的精神。在和平共处十项原则基础上,本着“求同存异”
的方针,加强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特别是会议谴责了
旧的不平等的世界经济秩序、主张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万隆精神”的鼓舞下,1957年12月26日—1958年1月1日在开罗
召开了第一届亚非人民团结大会,成立理事会和常设书记处,开展亚非人民
团结运动。虽然由于苏联的参加使该运动后来出现了分裂,但亚非人民的团
结战斗精神仍继续得到发展。“和平共处”原则不仅成为亚非国家间的关系
准则,而且从1956年起也被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宣布为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关
系的基础。进入70年代后,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也宣布接受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这反映了“万隆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不结盟运动与第三世界的形成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第
三世界”这一概念的流行就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密切相关。50年代后期美苏
争霸的国际格局日益明朗,“北约”、“华约”两大集团的对峙日益加剧,
于是许多新兴的民族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主权和独立,不愿介入美苏之
间的斗争,而希望能在两极化的国际关系格局中保持“积极中立”的地位,
遂纷纷宣布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它们接受了“第三世界”这个概念。1973
年9月不结盟国家在阿尔及尔通过的《政治宣言》中正式使用了“第三世界”
这个概念。1974年毛泽东在他以往的“中间地带”和“两个中间地带”理论
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他将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划
归第三世界,认为第三世界是反帝、反殖、反霸的主力军,具有极为重要的
意义。尽管他们在对“第三世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理解不尽相同,但到
70年代这一概念几乎为世界所有国家接受。
在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中,南斯拉夫及其领袖铁托起了积极作用。南斯拉
夫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1948年受到“情报局”不公正的对待后脱离社
会主义阵营。1955年苏南关系虽有所改善,但南不愿加入“华约”集团,而
是努力探索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亚非会议的基本思想和方向对铁托有很大
的启迪作用,他赞赏不结盟政策,努力从第三世界寻找朋友。1956年7月18
—19日,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三位领导人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岛会晤,
并发表了《联合公报》,确认积极和平共处的原则,坚持民族独立、反对参
加对立的军事集团。公报中使用了“不依附于集团”的字样。柬埔寨西哈努
克亲王、印尼苏加诺总统也签署了这份公报。1960年9月趁参加联合国大会
之便,铁托、纳赛尔、尼赫鲁、恩克鲁玛、苏加诺举行会晤,酝酿发起不结
盟运动,进一步形成不结盟运动的领导核心。
1961年2—4月铁托出访非洲9国,倡议召开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6
月5日至13日,在开罗举行了有21个国家外长或大使参加的筹备会议。会
上制定了参加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五项标准:(1)该国应奉行建立在与不
同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以及不结盟基础上的独立政策,或倾向于赞成
这一政策; (2)该国应一贯支持民族独立运动;(3)该国不应参加与大国
争夺有牵连的多边军事联盟;(4)如该国与一个大国订有双边军事协定或缔
… Page 146…
结过区域性防务条约,则该协定或条约缔结的目的不应与大国争夺有任何牵
连;(5)如该国已将军事基地租让给外国,则此种租让不应与大国争夺有任
何牵连。筹备会将按上述要求发出邀请。
1961年9月1日至6日,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
德举行。出席会议的有25个国家,通过了《会议宣言》和《关于战争的危险
和呼吁和平的声明》等文件。《宣言》宣布:不结盟国家鼓励和支持为自己
的独立和平等而进行斗争的各国人民;主张立即无条件地、彻底地和最后废
除殖民主义,并共同努力制止各种新殖民主义;强调“和平共处的原则,是
代替 ‘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宣言》提出非集
团的原则,表示“不结盟国家无意组成一个新的集团而且也不能成为一个集
团。”不结盟运动先后设立了四个机构:首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