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熙凤源于汉大学士王熙——也扮演了康熙母亲汉大学士王熙起草并反复修改顺治罪己诏,对康熙登基有功,因此他的名字进入了《石头记》——王熙凤,串演了一回康熙皇帝的母亲。
《石头记》第四十二回原文:凤姐儿笑道:“到底是你们有年纪的人经历的多。我这大姐儿时常肯病,也不知是个什么原故。”刘老老道:“这也有的事。富贵人家养的孩子多太娇嫩,自然禁不得一些儿委曲;再他小人儿家,过于尊贵了,也禁不起。以后姑奶奶少疼他些就好了。”凤姐儿道:“这也有理。我想起来,他还没个名字,你就给他起个名字。一则借借你的寿;二则你们是庄家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的住他。”刘老老听说,便想了一想,笑道:“不知他几时生的?”凤姐儿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刘老老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
第9节 贾珠、李纨与贾兰(2)
注解:康熙六年(1667年),索尼伏尸书案,写出遗书,吁请皇上亲政。三天后,康熙皇帝向王公贵族、文武百官批转了索尼的遗书,遗疏写道:“……初,三月中,奴才索尼、苏克萨哈、遏必垄鳌拜等联合会衔,奏请皇上亲政,皇上留中未发;之后奴才索尼等屡次陈奏,皇上再三不允。然世祖章皇帝亦于十四岁亲政,今主上年德相符,天下事务总揽裕如。奴才索尼年老且病,不久人世,乃恳切奏请,伏乞皇上鉴奴才一片忠心,早日亲政,奴才便死九泉,也能安心瞑目……”索尼遗疏震惊朝野,百官面临何去何从的严峻选择。善于把握机会的苏克萨哈再次挺身而出,索尼遗疏公布次日即明疏响应。遏必垄鳌拜无奈之下也先后奏请皇上亲政。
孝庄皇太后下嫁的固伦和硕公主的姻亲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远在桂林掌定南王旧部的孔四贞及额驸孙延龄都奏请皇上亲政。势大权重的三位藩王吴三桂、尚可喜、耿继茂及他们在北京城公主府做额驸的儿子们,也一同奏请皇上亲政。
辈分最高的安亲王岳托率王公贵族、八旗都统副都统合衔同奏——恭请皇上亲政。
明珠大学士和汉学学究熊赐履率朝廷三院六部满汉大臣联合会衔——奏请皇上亲政。
皇上亲政的舆论,响彻云霄!一切水到渠成,七月初三,皇上下旨曰:朕年尚幼冲,天下事务繁殷,未能料理,欲再俟数年。辅政臣屡行陈奏,朕再三未允。辅臣等奏云:“世祖章皇帝亦于十四岁亲政,今主上年德相符,天下事务总揽裕如。”恳切奏请。朕乃率辅臣往奏太皇太后。太皇太后谕以帝尚幼冲,如尔等俱谢政,天下事何能独理?缓一二年再奏。辅臣复奏:“主上躬亲万机,臣等乃行佐理。”太皇太后谕允择吉亲政。其吉期,礼部选择以闻。
康熙六年七月初七,康熙皇帝身着龙袍,头戴皇冠,御太和殿,躬亲大政,“王以下文武官员,上表行庆贺礼,宣诏天下”。
“七月初七”——冲破辅政四大臣的重重阻挠,王熙凤的“巧姐儿”,变成了13岁亲政的“巧哥儿”——康熙大帝。正如刘老老预计的那样:“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
读者难道真的相信刘老老为“巧哥儿”命名与康熙亲政的“七月初七”仅仅是历史与文学的巧合吗?大学士王熙与王熙凤重名仅仅是历史与文学的巧合吗?
李纨是扮演康熙母亲的主要演员《石头记》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冷子兴(索尼)云:“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
注解:
“贾珠”正是隐射“十四岁”亲政(进学),15岁娶了康妃佟佳氏,16岁生了玄烨,24岁死于天花的顺治皇帝。顺治的汉族妻子康妃佟佳氏,就是《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李纨。顺治(贾珠)“生了子”乃指康熙皇帝——贾兰也。
贾珠与贾宝玉,都隐射顺治皇帝。在作者笔下,顺治皇帝(贾珍、贾琏、贾珠、贾宝玉与柳湘莲)与康熙皇帝(贾兰与贾菌)是完全不同的两代人。顺治皇帝是少年风流天子,而康熙皇帝简直就是皇太极第二,一个满族的成吉思汗,一个汉族的唐太宗。
《石头记》第二回原文云:雨村笑道:“果然奇异。只怕这人来历不校”子兴冷笑道:“万人皆如此说,因而乃祖母便先爱如珍宝。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龋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独那史老太君还是命根一样。说来又奇,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说起孩子话来也奇怪,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你道好笑不好笑?将来色鬼无疑了!”雨村罕然厉色忙止道:“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大约政老前辈也错以淫魔色鬼看待了。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注解:
“抓岁”的表现,说明顺治皇帝(贾宝玉)“将来酒色之徒耳”。但作者认为不然,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先进思想的代表——“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大约政老前辈也错以淫魔色鬼看待了。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石头记》第九回原文云:贾菌亦系荣府近派的重孙,其母亦少寡,独守着贾菌,这贾菌与贾兰最好,所以二人同桌而坐。谁知贾菌年纪虽小,志气最大,极是淘气不怕人的。他在座上冷眼看见金荣的朋友暗助金荣,飞砚来打茗烟,偏没打着茗烟,便落在他座上,正打在面前,将一个磁砚水壶打了个粉碎,溅了一书黑水。贾菌如何依得,便骂:“好囚攮的们,这不都动了手了么!”骂着,也抓起砚砖来要打回去。贾兰是个省事的,忙按住砚,极口劝道:“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贾菌如何忍得住,便两手抱起书匣子来,照那边抡了去。终是身小力薄,却抡不到那里,刚到宝玉秦钟桌案上就落了下来,只听哗啷啷一声,砸在桌上,书本纸片等至于笔砚之物撒了一桌,又把宝玉的一碗茶也砸得碗碎茶流。
注解:
“贾菌与贾兰最好”——隐射两人都是康熙皇帝的代表。“年纪虽小,志气最大,极是淘气不怕人的”。
“宝玉的一碗茶也砸得碗碎茶流”——隐射康熙皇帝(贾菌与贾兰)按照顺治《罪己诏》的规定,改变了父皇(贾宝玉)迅速汉化的既定方针,欲扬先抑,先破后立,终于成长为皇太极与顺治兼而是之的“千古一帝”。
第十四章 顺治废后,格格下嫁
第1节 废黜皇后
——薛宝钗服用四年冷香丸薛宝钗是着名的“冷美人”,偏偏患有“热毒”症,必须服用莫名其妙的“冷香丸”才能将那股无名“热毒”强压下去。读者看到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是服药后的假模样——如果不服“冷香丸”而“热毒”症发作起来,薛宝钗的真实面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
作者让读者思考这个问题,而书里又有现成的答案。作者希望读者能通过思考与联想,自己找到这个答案。
薛宝钗隐射顺治皇帝的废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她是孝庄的亲侄女。所谓“冷美人”是指打入冷宫的美人。废黜的理由是她患有“热毒”症。为了消毒解热,“行痴”和尚(顺治皇帝的法号)给她配制了一付“冷香丸”,让她耐心地服用下去。
薛宝钗出场不久,就遭遇如此尴尬的局面——“待驯没有下文,却不得不服用“冷香丸”。
《石头记》明写薛宝钗进京的目的是为了待寻才人赞善”(“选秀女”),但书中并没有写她参加选秀的情节。她与家长对这件头等大事也只字不提,但后来竟顺利地做了贾宝玉的夫人。为什么?因为她隐射的博尔济吉特氏是钦定的皇后,无须参与评眩而贾宝玉隐射顺治皇帝。“宝二奶奶”其实就是顺治皇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作者何必再提此事?
在“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缘”这件顶级大事上,《石头记》开场就注定了最后的结局。薛宝钗的居高临下,十拿九稳,与林黛玉的孤苦无告,屡战屡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此演义成的“移花接木”悲剧,跌宕起伏,柔肠九折,冥冥中似乎鬼使神差,好像命中注定一般,不管宝黛如何挣扎反抗,得到的只有无可奈何的生离死别。这个结局感动了多少痴男怨女埃“金玉良缘”隐寓满蒙联姻,是天命十年“科尔沁盟约”的既定国策。博尔济吉特氏要做顺治皇帝的皇后,是摄政王多尔衮与姑姑孝庄皇太后共同确定的,所以,薛宝钗带着“金锁”堂而皇之地进入了荣国府。在与满汉混血姑娘董鄂氏(林黛玉)“木石前缘”的争斗中,薛宝钗从容不迫,稳操胜券,因为她具有政权与法统的绝对优势。
“金玉良缘”的“金”,隐寓后金,因为满族人的祖先女真贵族曾在北京建立“金”国,清朝的前身是“后金”,皇族姓氏“爱新觉罗”的意义是“金”。皇太极改“后金”为“清朝”,是因为“清”为水字旁,而“朱明”含红火之义,以清代明,犹如以水灭火。皇太极利用五行相克为自己夺取全国政权制造舆论。与之相对应,《石头记》用金(金荣与金钏)、水(北静王水溶)和青色(青儿)隐射清朝。“金玉良缘”的“玉”,隐寓元顺帝遗留的传国玉玺,此处的“玉”代表蒙古族。从努尔哈赤到顺治皇帝三代,后宫里品位最高的后妃都是科尔沁蒙古人,也就是孝庄皇太后的娘家人。《石头记》阴面隐射的“金玉良缘”是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时代就确定下来的国策旧制。
《石头记》阳面讲的故事正好相反,贾宝玉(宝玉)隐射的顺治皇帝是孝庄(顽石)的独生子。薛宝钗金锁(金)上的字,“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表明选娶蒙古姑娘博尔济吉特氏做皇后,是摄政王多尔衮决定的,她必须与后金国皇帝的继承者结合。而迎娶薛宝钗是贾母、王夫人、王熙凤(都隐射孝庄)与贾政早就决定了的。反过来,正过去,顺治(贾宝玉)必须选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姑娘(薛宝钗与袭人)为皇后。因为正面的红楼梦小说,反过去是石头记隐史——对面均可照人的“风月宝鉴”也。《石头记》一百二十回,所有人物的命运与结局在第五回就决定了,就是这个道理。
顺治十年(1653年),顺治皇帝16岁,孝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