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英国文学简史(下)-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61)。从《罗慕拉》(1863)开始,艾略特小说的内容趋于复杂,采用重大的历史、社会、政治题材。

  《教区生活场景》中的3个中篇小说,虽然是艾略特小说的初试,但已表现了她对道德和心理的关注、挖掘。她描写乡村里日常生活,表现人与人之间纯朴自然的相互关系,赞扬同情、怜悯、谅解等人道主义情感,小说发表后立即得到读者的赞扬。

  艾略特在40岁时写作了她第一部长篇小说《亚当·比德》。乡村木匠亚当·比德爱上了天真美丽的少女海蒂,爱虚荣的海蒂却对年轻的乡绅、军官亚瑟情有独钟。亚瑟在诱奸海蒂后将她抛弃,海蒂在嫁给亚当之前发现自己已有身孕,便出走去寻找亚瑟。她没有找到亚瑟,遂将新生婴儿杀死,被逮捕后叛处死刑。虔诚的女传教士丁那引导海蒂悔罪,获得道德上的新生,最后海蒂得以赦免,与亚瑟结婚。亚当则爱上了丁那,与她结合。亚当和亚瑟对海蒂的不同态度,反映出无私和自私的对比,小说展开个人欲望和道德责任之间一系列的冲突,以道德原则替代了正统的宗教,赞扬真诚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写的是乡村生活,更加重了道德探究和心理分析。带有一点自传成份的麦琪和哥哥汤姆的故事。构成情节的中心。麦琪家与邻居韦肯家为争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结下了世仇,而麦琪与韦肯家的菲尔浦之间的友谊发展为爱情。倔强、刚愎的汤姆出于家庭荣誉观念,粗暴干涉妹妹的感情生活。麦琪向哥哥让步,离家去访问表妹,表妹的未婚夫斯梯芬热烈地追求她,他们驾小船出游,一夜以后才回来,尽管麦琪一身清白,却被全村人视为违反“闺德”加以鄙视,汤姆将她赶出家门。弗洛斯河涨水,汤姆被困,麦琪划船去救,他们在洪水中拥抱和解,“兄妹拥抱着被洪流卷走,永不分离;一刹那重温幼时旧梦,他们手拉手欢游于雏菊盛开的田野”。麦琪与汤姆间的矛盾源于误会,但在根本上则由于两个人性格与精神境界的差异,麦琪敏感、多情又坦荡,汤姆朴实果断但偏狭。

  《织工马南》描写了爱的力量。织工马南15年前受朋友诬陷,被人视为窃贼,他在拉维罗村附近的石屋里过了15年,生活中唯一的慰籍便是抚玩自己积存的钱。但是当地地主卡斯的浪荡子邓塞把他的积蓄全部偷走,马南受此打击,一蹶不振。这时,地主大少爷高德夫雷遗弃的女人冻死在马南的石屋附近,她的女儿爬进马南屋里,为他带来了新的生活,马南在抚养孩子中得到乐趣和安慰,精神复活,重又体会到人生的温情。

  1860—1861年,艾略特访问了佛罗伦萨,在1863年,发表了《罗慕拉》,一部反映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小说作者借古讽今,表现出对道德堕落的担忧。《费立克斯·蒙克特》(1866)是艾略特唯——部以英国政治为题材的小说,反映1862年议会改革时引起的动乱,表现了劳资矛盾。《丹尼尔·犹朗达》(1876)是艾略特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以英国都市和欧洲的当代生活为背景,反映犹太问题和妇女问题,触及当时社会的敏感问题。这一组小说主要写19世纪30年代后的英国生活,比前一组小说题材范围明显扩大,由乡村生活扩展到整个社会,矛盾纠葛复杂,较简单的单线发展的情节转为多线索的较为复杂的情节。《米德尔马奇》(1871)是这时期小说,也是艾略特整个创作中的代表作,写外省小镇米德尔马奇各色人物的各种生活,故事的主要线索是具有高尚道德的年轻女子多萝西·布鲁克的故事。多萝西出身乡绅阶层,却具有崇高人生理想和献身精神。她拒绝了一个贵族青年的求婚,为老学究卡索朋所吸引,嫁给了他,陷入了没有感情交流、思想沟通的不幸婚姻。她在丈夫的表弟、年轻的威尔身上发现了与她精神追求相契合的东酉,不顾丈夫遗嘱的限制,放弃财产继承权,与威尔结合。另一条情节线索是年青医生李吉特的爱情故事和事业方面的悲剧。他有志于科学研究和医学界改革,但他的漂亮、虚荣的妻子罗丝芒德追求物质享受,挥霍钱财,毁了他的事业。小说把这两个有志青年在婚姻事业方面受挫的故事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多萝西与李吉特各自的悲剧,直接或表面原因来源于择偶不当,但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艾略特认为:“没有一种不为广泛的公众生活所决定的私生活”。利己主义泛滥的污浊现实粉碎了他们的理想,冷却了他们的热情。艾略特全面描写米德尔马奇镇代表的英国外省生活画面,在 1832年议会改革时期,小镇的资产者也利用民众改革热情营私利,多萝西的叔叔和理想主义者威尔在选举活动中步步受挫,一心以科学改革医院的李吉特被卷入政治派系斗争。艾略特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于个人的高尚道德。多萝西在痛苦的幻灭后不停止追求,她放弃已故丈夫的财产,追求个人幸福,她还把自己的财产捐献给医院,以谋求公众幸福。小说中又一条情节线索中写到的弗雷德和玛丽的爱情,便体现艾略特对理想的探索。罗丝芒德的兄弟弗雷德在贫家姑娘玛丽的帮助下,从纨绔子弟成为农业专家,玛丽则成为作家,他们在事业和个人生活上都获得成功。艾略特的小说结构比较松散,在这部小说中,这个缺点得到一些克服,作者努力将多条线索有条不紊地安排,使用对比,对称,平行等手法,尽可能广泛地反映社会面貌,小说的规模在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是不少有的,有人将它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相比,尽管它们在内容上毫无相同之处。作为学者型的作家,艾略特对人物心理特别关注,对人物每一行为动机、情感、内心斗争冲突进行细致探索和描写,因此她的小说被看作“心理小说”,对哈代、亨利·詹姆斯、康拉德、劳伦斯等作家都产生了影响。

  三、维多利亚诗人:丁尼生和布朗宁

  1、“诗圣”丁尼生

  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繁荣和成就是空前的,诗歌经过浪漫时代的鼎盛后也没有沉寂。丁尼生与布朗宁是这个时代诗坛上对峙的两座高峰。

  艾尔弗雷德·丁尼生 (1809—1892)一生几乎经历整个维多利亚时代,是以诗歌表达伦理和哲学原则的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歌手。他出生于林肯郡的乡村牧师家里,在景色秀美的乡村和文学气氛浓厚的家庭里成长。于剑桥大学读书时,他的诗名便蜚声剑桥。1830年,他发表第一部重要诗集《抒情诗集》,继承了浪漫诗人华兹华斯、拜伦和济慈的传统。第二年,丁尼生发表了《诗集》(1832)显示出古希腊、荷马文学的影响。《食忘忧果者》,故事取自荷马史诗《奥德修记》,尤利西斯(奥德修斯的拉丁名)等人在特洛亚战争结束后归程上飘泊到一个岛上,食忘忧果后不再想回家。诗人以优美的节奏敷陈故事,描写征人疲倦而渴望休憩和安宁的心情。《艺术之宫》里诗人描绘了充满自然美、古典美、艺术珍品的富丽的艺术之宫,诗魂陶醉于其中,但诗人渴望“在山谷里给我建起茅舍”,要与他人共享和沟通。《夏洛蒂女郎》取材亚瑟王传奇,夏洛蒂孤岛上隐居的女郎终日织锦,从魔镜中窥见世间,镜中骑士朗斯洛的潇洒映像引发了她对爱不惜牺牲的追求。早期诗作中诱露出丁层生在艺术与现实关系上的思索。

  1842年发表的两卷本《诗集》是丁尼生对维多利亚时代精神的颂歌集,很受读者的欢迎和评论界重视。 《尤利西斯》与《食忘忧果者》中人的惰性形成对照,描写人的冒险进取精神。年老的尤利西斯让出王位,再次出海探险,寻求知识。《亚瑟之死》写到亚瑟已死,圆桌骑士散去,但亚瑟精神永存,诗人借亚瑟之口表现对社会进步的信心:“旧秩序改变,让位给新的。/上帝多方完成他的意旨,/否则好习俗也会毁坏世界”。亚瑟王的故事始终让丁尼生着迷,以后他又写了许多关于亚瑟王的作品,1859—1885年间的组诗

  《国王叙事诗》广为流传。

  丁尼生的第一部长诗《公主》(1847)描写一个既严肃又浪漫并喜剧化的爱情结果,表现维多利亚时期的婚姻观念,把婚姻视为女子的理想归宿。组诗《悼念》(1850)写作延续了17年,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哀歌之一,丁尼生因此获得桂冠诗人称号。在由131首抒情诗组成的组诗里,诗人深切悼念了挚友哈拉姆,叙述了朋友病逝引发的精神历程。朋友的死不仅为诗人带来哀痛和孤寂,也使他对人生、上帝等产生怀疑态度,时代科学的发展,动摇了传统的思想体系和宗教信仰,加深了诗人对个人与社会命运的惶惑。但是诗人渐渐振作起来,开始肯定信仰和希望。丁尼生将悼亡诗扩展、深化为对人类命运的思索,反映出混乱时代的情绪,把对亡友的友情扩大为对人类的博爱,又对未来寄寓希望,表达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标准,诗体工整典雅,和谐动听,受到热烈的欢迎,维多利亚女王盛誉它为除“圣经”外的最重要的诗。

  在《悼惠灵顿公爵》(1852)、《轻骑兵旅的进击》(1855)等诗中,诗人歌颂维多利亚女王,惠灵顿公爵和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勇的骑兵,表现爱国精神。

  1855年发表的独白戏剧诗《莫德》,表现爱情对一个性格乖戾的青年的拯救,充分运用了“戏剧独白”的手法,以人物独自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

  自由体叙事长诗《伊诺克·阿登》(1864)也是风行的诗,描述阿登在流落海外10多年归来后,发现改嫁的妻子与儿女生活得安宁,便祈求上苍给予勇气,自愿退避以不破坏他人幸福。这个道德高尚的普通人深得注重道德规范的读者们的推崇。

  丁尼生关注文学的社会作用,但又不使文艺成为社会道德的附属品,表现出丰富的想象,也透露了个人的情感。他的诗格律工整,音韵谐和,词藻华美,代表了英国诗歌的传统特色,成为维多利亚时代公认的“诗圣”。

  2、“戏剧独白”写新诗——布朗宁

  罗伯特·布朗宁(1882——1889)是维多利亚时代第二大诗人。他生于伦敦,家庭富裕、文化气氛浓厚。他喜爱拜伦、雪莱、济慈的诗歌,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写诗,他出版的第一首诗《波琳》(1833)可见出雪莱诗风的影响。有批评指责诗人过分暴露自我意识和主观感情,这使得他寻求新的表现手法,采用他人独白的形式写诗。

  1835年,布朗宁发表长诗《帕拉塞尔萨斯》,写中世纪一个瑞士医师不顾宗教迫害,献身医学的悲剧故事。布朗宁喜欢从古代或异国历史事件取材,以后他又在诗里写了被处决的查理一世的宠臣(《斯特拉福德》,1837),18世纪德国风琴师(《艾卜特·佛格列》)等。从1841—1846年,他写了6部诗剧:《皮帕走过了》、《维克托王和查尔斯王》、《德鲁兹人的归来》、《纹章上的污点》等,收进了《铃铛和石榴》一书。他的诗剧不重情节,而是侧重挖掘、分析人物的行为动机,描写“角色中的行动,而不是行动中的角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