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当代生活习俗史-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社会,过着采集狩猎的群体生活;有的已是数百万人的部族乃至数千万的现 

代民族,因此从婚俗上说,当代非洲婚俗可以说得上是千差万别,错综复杂。 

     婚姻形态:就婚姻形态而言,当代非洲可谓五花八门,从原始状态的群 

婚至现代的一夫一妻制,可以说在非洲大陆上都可以找到其形态。除了一些 

穆斯林国家实行一夫多妻制以外,在尼日尔农村以及西非的一些国家里,也 

盛行着一夫多妻制,特别是那些大小酋长们,总是通过“多妻制”来显示他 

们的特权。在苏丹南部的克雷亚族那里,女人不但可娶“妻”而且可以纳 

 “妾”,当然享有这权利的只是那些不能生育而离了婚,或者是一个家庭的 

唯一幸存者的女人,这种“一夫多妻”家庭在苏丹南部不仅至今还存在,还 

具有合法的地位。 


… Page 97…

     近年来婚姻只限在本部族人中进行的现象逐渐减少,如刚果各部族禁止 

同一家族的男女结婚;津巴布韦的绍纳人规定奉祀同一图腾的人不能通婚。 

在那些实行“一夫多妻”制的民族和部族那里,由于经济、男女比例、家庭 

不合等原因,大多数男子 (特别是在城市)也还是娶一个女子为妻,但是, 

在广大乡村和偏远地区,种种古老落后的婚姻形态至今依然存在。 

     婚配途径:非洲青年男女的婚配大致有如下三种途径:其一为父母之 

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的家长或通过亲自协商,或托媒人为其子女订下终 

身大事。这种包办婚姻在大部分非洲民族婚俗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使在 

北非的一些现代民族中也是如此。如在埃及、阿尔及利亚,男方在婚前不能 

直接同女方见面,只能托媒人或自己的母亲、姐妹去相看对方。而且在这些 

国家青年人的实际婚龄都要比法定婚龄低,在阿尔及利亚的农村,女孩子十 

一二岁出嫁的现象很普遍,因此父母甚至在她们根本不懂事的时候就已为她 

们择偶了。1983年,阿尔及利亚政府颁布新的法令,规定青年人年满十六岁 

才能结婚,但实际作用不大。 

     非洲人婚配途径之二为男女自由恋爱。这种自由恋爱既包括了一些民族 

 (部族)以唱歌跳舞表示爱慕之情的传统古朴方式,也包括了城市青年通过 

自由接触,相互了解,彼此相爱,以确立婚约的现代方式。如乌干达东北山 

区的卡拉莫贾人的求偶习俗是小伙子在短短的卷发上插一根引人注目的驼 

鸟毛,披上他亲手杀死的野兽皮,踏着鼓点,有意识地在姑娘面前唱唱跳跳, 

如数家珍似地唱着自己的“战绩”。而哪个姑娘如果看中了他,就会情不自 

禁地倒向他的怀抱,以表爱慕之情。而在北非的一些城市里,一些受过良好 

教育的女子倾向于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如意郎君。近年来,这种倾向在就业的 

男女青年中已十分普遍。相互了解、情投意合已成为摩洛哥男女选择配偶的 

主要条件,每逢周末,卡萨布兰卡城最大的公园阿拉伯联盟公园便成了情侣 

恋人们的天下,所有的公园长凳座无虚席。这些情侣或紧紧依偎窃窃私语, 

或热烈拥抱忘情接吻,全然不顾游人来来往往,宛若置于无人之境,这在其 

它阿拉伯穆斯林国家简直是不可想像的。 

     非洲人婚配途径之三是指腹为婚,这实际上属于父母包办婚姻,且多发 

生在非洲的一些部族中,在坦桑尼亚的玛孔德族和博茨瓦纳的茨瓦纳人中尤 

其多见。西部非洲的富拉尼族的婚俗是女孩一出生就定终身。当知道哪家女 

人生下了女孩后,有男孩的人家便争先恐后用事先准备好的一条卡尔果树皮 

前来祝贺,谁第一个来祝贺,谁就有了“当选”的权利,于是这个人便喜形 

于色地把树皮缠在女孩的手腕上,用以表示该女孩未来的丈夫将是他的儿子 

或他亲朋好友的儿子。接着,他在女孩耳边祈祷,求真主保佑她富贵长寿, 

愿她遵从真主,孝敬父母。七天后,这位第一个前来祝贺的人可以优先为女 

孩起名,名字确定后,他还要赠送一块白布给女孩,算做聘礼。多哥的卡必 

耶族也有指腹为婚的习俗,所不同的是先到者要将一条黑线绳交给女孩的母 

亲,系在女孩的腰部,表示正式订亲。 


… Page 98…

     男聘女嫁 在非洲,男婚女嫁时同样要互送聘礼和嫁妆。相比之下,男 

方送聘礼更普遍和盛行,其物品也因地区和民族传统而异,在埃塞俄比亚的 

一些边缘和落后地区,至今还保留着用牛羊换新娘的婚俗,牛羊的数额依姑 

娘的姿色而定。苏丹南部的丁卡族也是如此,当地有句俗语,叫做“后找老 

婆先找牛”。没有牛也别想娶老婆。在索马里人那里,男女青年订婚时,男 

方必须送给女方若干头骆驼,而女方的陪嫁也是骆驼。但在一些地区,特别 

是北非的现代民族中,聘礼多为住房、汽车、高额现金、金银首饰和昂贵的 

各种妇女服饰等,利比亚的城市普通青年男子要想圆满地办完婚事,没有3 

—4万第纳尔是过不了关的,这沉重的负担压得许多男青年难以承受,甚至 

有情人也因此难成眷属。这种社会问题也引起了一些非洲国家政府的高度重 

视。利比亚自1969年革命以来试图要改变这种风俗,官方也作了一些有关 

规定和限制,但是这决非一张公文就可禁止得了的,索要高昂聘礼的现象至 

今在非洲社会中仍没有多少改变。 

     婚礼习俗 非洲的婚礼通常为3—7天,也有的拖的更长。婚礼中,少 

不了鼓乐齐鸣,歌舞通宵。在突尼斯,婚礼要举行七天,中间休息一天,第 

七天,新娘要绕着一盘盖满鲜花的鱼转七圈,所有参加这个仪式的妇女,紧 

紧围在四周唱着颂歌,至此,这个“庆七天,转七圈”的婚礼仪式才算结束。 

近年来又有了婚后即出门旅行“度蜜月”的风气,毛里塔尼亚姑娘与小伙子 

结婚,其婚礼一般也为七天,但如果新娘是寡妇或再婚者,婚礼只有三天。 

居住在尼日尔境内的颇尔博罗罗族是一个拥有六百多万人口的游牧民族,每 

年他们都要在沙赫尔地区举行盛大的“热尔窝舞周”,这实际上是一个大型 

的集体婚礼。舞会要持续七天,每当夜幕降临,颇尔博罗罗族牧民都在自家 

帐篷前面燃起熊熊篝火,小伙子们精心穿戴,在鼓点的伴奏下扭动腰肢,双 

脚有节奏地跺地,口中念念有词,而姑娘们则把载歌载舞的小伙子围在中 

央,挑选着自己的意中人。当篝火熄灭,灰烟四起时,姑娘们已挑中自己的 

如意郎君,在夜幕的庇护下,有情人成双成对结为夫妻。这种形式深受该族 

男女青年的欢迎,据说这可以打破近亲结婚的陋习,使民族兴旺。苏丹人的 

婚礼有简有繁,简单从事者,一天就可办完,如罗图佳族的新郎到新娘家与 

岳父一起吃顿抓饭,婚礼就算结束了,而认真操办者,则前后共需十几天。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些繁琐耗时的婚仪也在改变,例如在埃 

及,使用汽车队迎亲的越来越多,也有些城市青年结婚时往往只举行个简单 

的招待会,新郎便带着新娘一起去度蜜月。 

     离婚问题 非洲人的离婚习俗形形色色千差万别。非洲一些国家信奉伊 

斯兰教,而按照《古兰经》的教义,男子比女子优越,准许一个男子最多可 

娶四个妻子(《古兰经》四章三节),宣扬女子应对男子唯命是从。男子可 

以随便休妻。但到了80年代,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叙利亚、埃及等国议 

会相继通过了类似的有关离婚问题的新法案。法案规定,如果丈夫不顾妻子 

的反对而娶第二个妻子,女方可以要求同其丈夫离婚,并有权得到生活补贴 


… Page 99…

和经济补贴,在此情况下,原夫妇共有的住宅,归女方所有。法案还规定, 

男子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要口说三遍“我休了你”就可以把妻子赶出家门。 

离婚必须经法官批准,违法者将处以罚款,甚至判有期徒刑。但即便如此, 

由于宗教势力的影响和传统观念的作祟,由女子提出离婚的现象并不多见。 

     与伊斯兰教徒的“三声离婚”相似,最容易且还在流行的是非洲巴比拉 

人的“油坛手杖”离婚习俗。在这一民族中,如果男子想和妻子离婚,只要 

在一个小坛子里放满油,并放上一根手杖,等到了夜晚,他就悄悄地把这两 

样东西放在妻子住的小屋前面。待到第二天早晨,妻子看到这两样东西的一 

瞬间,两个人之间的婚姻关系就算完全解除了。 

     相比之下,尼日利亚伊博人的婚姻质量高,婚姻相对稳定得多,其原因 

是按照当地传统习俗,姑娘在举行婚礼仪式前,要被接到未婚夫家里试用一 

个星期,试用合格举行婚礼,正式结为夫妻,试用不合格者,男方可以废除 

婚约,将姑娘送回娘家,重新培训。因此伊博人很少发生休妻、离婚的事情。 

     寡妇的命运比离婚妇女更悲惨。多哥的坦姆伯玛族寡妇如果想要改嫁, 

只能选择前夫的兄弟作为自己的丈夫,而不能嫁给外人。乌干达的有些部落 

也是这样,在那里女人们素来是被当作礼品或财产看待的,因此女人也是可 

继承的,当她的丈夫死后,就由原夫家中的其他男人娶她为妻。如女方坚持 

改嫁他人,须偿还过去的聘礼,因此在离婚或丧偶问题上,非洲妇女在家庭 

中的从属地位仍无实质性的改变。 



                                3。丧葬礼仪 



     葬礼是人死后由国家、部族、亲属、友邻等哀悼、纪念的仪礼,也是处 

理死者殡葬祭奠的仪礼。它体现人类对死亡的认识、理解,体现特定时代特 

定人群的信仰和文明程度,它具有社会习俗的特点。古代有风葬、土葬、水 

葬、火葬,天葬、悬棺葬等各种殡葬方式。我国古代也十分重视葬仪,有停 

尸、招魂、吊丧、殡仪、送葬等五个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对死者的尊敬、子 

辈的孝心、等级观念、鬼神观念等。西方则把死看做是去见上帝,或入天国 

或下地狱,根据人生前的表现而定。当今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已能科学地 

认识死亡,宗教迷信的观念从根本上被动摇了,现代人不再相信死后还有什 

么极乐世界,阴曹地府,也不相信还可以转世托生。现代人认为死亡是生命 

的物质现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过程,死亡就是生命的结束,从生物变成无 

生物。因此新的丧葬观念逐步代替了旧的丧葬观念,新的葬仪代替了旧的葬 

仪。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去世后,按照他的遗嘱,把他的骨灰撒在了祖国的江 

河大地。卫生部的钱信忠、胡昭衡、崔月犁、马海德等14名正副部长和顾 

问,1984年签名,自愿把身体送到医学院供解剖用;许多医学工作者签名发 

表声明,愿意在死后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