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刑岬来蔚诖蓿凉鄱问保ζ品种抑矗晕鲜叮既挥凇肝拚诜帧梗晕沧《眩蟹钦薰邸2还薰鄯ㄖ兄愣选U薰壅撸艘蓝ㄖΓ跃裨裎拮孕灾怼R嗳缧匏牢蕹V小妇龆ㄋ馈梗蓝ňΓ怨鄄旎郏澜桃览恚裨袢绾尉龆ㄋ乐恚镁龆ǎ蛴辛ΑP奘す凼币嗳唬嘁蓝ㄖΓ裨裎拮孕猿闪⒅恚粲凶孕裕绾蜗辔ィ缡怯谖拮孕陨鹁龆ǎ钗峁獭9嗜艚霭沧∮谠此龆ㄖ占希患右孕薰郏蛟纯占Γ荒茉龀ぃ荒苋缋芏仙乐H艏庸坌蓿蚱淞υ龃螅龆ㄓ飨浴F墓担骸复巳绶卜颍黾浅鸬校洳_恨心不强。如再加观察,思惟彼过去某次对我,其身语意各门,如何如何而作怨事,则其力增强,便赫然忿怒矣。」抉择空见,亦复如是。若仅住修,则空见力不强,如杯水车薪,不能扑灭我执,而断生死之根。故须修止修观,二者辗转间杂而修,务令平均增盛。 

  【第三三四则】 

  问:此正修观,乃已得止以后之事,何以尚须修止? 
  答:前说修止,乃未生令生。此处所说,乃谓生已不令退失(非得止后,即不再修)。以后说止观双运时,当说生已更令增长。凡诸修法,皆有此三段。修次下篇说:随于何时,多作观修,则住修之力减弱,如风摇烛,不能明见字画,故应作住修。若一味住修,其力过分,则如睡眠所困,虽有美好声色,亦不乐见闻,故又当再作观修。 

  【第三三五则】 

  问:有一类人士说:一切分别皆是「应破分」(须破除者)者。宗喀巴大师破斥甚广,云何非理?及其误点安在? 
  答:宗喀巴大师说:「汝等有无求解脱道之心,如为解脱故,行布施等度,皆须分别。」又说:「闻法时心中皆不能不分别。」又云:「如于无我见,汝等亦须抉择否耶?若须抉择,则又不能不作分别。」抉择空性,须依理依教分别思惟。若谓此种应起之分别,亦是执相执实,则出离心,菩提心,皆是应断分,何以经教反说为应生者耶?若谓凡观修皆是分别,须破除者,应问:汝修空性之心,为是分别耶?为非分别耶?依彼之宗,当答:非是分别。又问:此空性是现非现?若空性境是显现者,如是则未入道位之一切异生皆成圣者。若空性非显现者,则通达空性有境之心,唯见空性影像。此心唯是分别,应是执相,故应一切异生修空性之心,亦是执相分别。通达空性之心,亦是执相分别,则应无空性可修,无空性可通达。如是则无成佛方便可作,即不能成佛,是与教理大相违背。此由彼等不辨分别,与执实执相之差别。执实执相,固是分别,而一切分别,非皆执相执实。此如自己是人,非一切人皆是自己。 

  【第三三六则】 

  问:过去藏中先德异说纷纭,但考其修法则总不出于任何不起分别一途。有说:名言有,胜义无;有说:名言由颠倒而有;又有说:非有非无者;又有自称为应成派全不立宗,故无过失可指者。其要点症结安在? 
  答:宗喀巴大师高足克珠杰说:「藏中先德论著,虽异说纷纭,而修时则归于一途,皆以为空性境,任何亦无,无可成立。故修空慧,应任何亦不作意,任何亦不思惟,方能契合。其中亦不乏多闻博学之士,而修时仍不出此,可谓奇事!」先德修法,不外遮念、遮想、遮思维。宗喀巴大师著作中,破此极多极详,以彼等遮破太过,差之毫厘,即入正见歧途。此为修胜观者之关头。寡闻少慧者无论矣,即善巧多闻者,亦极易堕入其中。当知若一切分别皆「应破分」所摄,则积资忏净,皆是分别,皆应破除,则无成佛方便,学佛者唯有睡之一途而已。有说:「凡是分别所取,无论分别、非分别,皆与正理相违。」此由未辨如理分别,与不如理分别之差别。彼等以为一切法无所取,方是胜义理智。如于瓶与其立名处,一异皆不能得瓶,推之于我亦然,与蕴一异皆不能得我。月称论中已说,故无瓶可指,亦无我可指。推之于心亦然,若心是有,应有来去住。若心现住,为在身内住?为在身外住?又若是有,为是方圆等何形?青黄等何色?故有境之心,与认取相离。为境之法,亦与认取相离。故一切法皆无可认取。若于无可认取之法,而起分别,则成认取,即堕入于执实执相。故总结一语,任何亦不作意分别,方能超出一切戏论。彼等以此为无上精妙之语。此与应成派见所不同者,其症结要点即在认识「应破分」上。彼诸先德将瓶、柱、心等一切法,皆列入「应破分」中,故遮破太过。应成派则以我执之执着境(即无明贪着之我,亦即自性之我,非名言共说之我),方是「应破分」(故遮破不狭不过,正破应破)。如是方由一异之门,遮破其所应破者。若凡分别皆应遮破者,则通达空性之胜观,如解深密经所说,「思择正思择等,皆是分别」,亦皆成应破分矣。若如彼等所说:一切法无论有分别、无分别、是分别、非分别,皆不可认取者,如是则于人法二无我,皆不应抉择矣。彼等以空性境,任何亦无,故修空性之心,任何亦不作意。如是则人法二无我,皆不能修。以若修,即应作意故。号称修空性,而反遮破我执之空慧,此如何能摧毁生死根本之我执耶。若仅心不去执实,而无思择之慧,此不能断除我执。彼等任何亦不思维,不外将心内摄,不为实有成就方面所劫夺而已(谓心不往执实方面去而已)。此如怀疑室中有蛇,欲除众人怖畏,而告彼言:汝等于有蛇无蛇,皆不去思惟。试问如此能除其怖畏否?故欲破其疑惧,应为之详说,如何无蛇之理由,方能破除。又如谣传敌军压境,应据事理辟谣,若仅告民众,令其于有敌无敌,皆不去想,试问能除其怖畏否?若于法性贪着,执为实有法性,固是相执。然除此外,凡取法性,皆谓是相执者,则凡未入圣位之行者,于胜义法性,有所思维抉择,皆成无义。抉择真实义,最后决定,此于法性,亦有所取,若成相执,岂不皆成无义。 

  【第三三七则】 

  问:有谓若由观察慧,以求无别慧,因果二法,则不相顺。于此应如何理解? 
  答:此疑难,非仅藏中先德如是,即在昔时印度人士亦有之。彼不知正分别者,系谓应于胜义空性,有最极思择之观察慧,由此引生无漏慧(初地见道)。无漏慧生时,将加行第一法之慧(此慧所念者同是空性,而其所显现者,非是空性,故此慧以分别为其体性)遮止(初地无漏慧二现沉没,慧与空性融为一味),而将一切执实分别烧除。圣慧仅遮止,而不烧除等同圣慧之正理分别,然能烧除一切实分别。如迦叶问品说:「迦叶,譬如两树为风所吹,互相桭触便有火生,其火生已还焚两树。迦叶,如是有正分别生圣慧根,圣慧生已还烧分别。」此说分别能生圣慧。故证明正分别于观修无碍,且为必要,以能引生无漏慧故。修次中篇意谓如是修胜观之瑜伽师,以观察慧最极思择,于内外诸法,不执实有成就自性,便能引入无分别定,证得诸法法性。若不善修习之愚者,不能以别别观察慧,观察诸法法性,仅一味不起作意,遮止诸念。彼愚痴行者之执实分别心,终不能灭。在彼未舍愚修之前,终不能证得空性,以无慧光显现故(莲花戒师之意,以为修真实义,须用观修,但用止修,于修空性之途,不能进步,以无慧光,不能照破无明黑暗故)。凡夫于内外诸法,由无明力,执为实有自性,因此起惑造业。此如妄执室中有蛇,生起恐怖,为除此怖,须以理破除,使彼于无蛇生起决定知,其怖自除。若仅告彼于有蛇无蛇,皆不作意,彼不能生无蛇之决定知,自不能除去有蛇之恐怖。于诸法无实有自性亦然,先须闻此理,次思惟此理,然后生起诸法无实有之决定知,方能破除诸法实有自性之执着。若仅告彼于诸法有自性与无自性,皆不应作意,则彼不能破除有自性之执着。因明释说:「决定知生遮增益。」谓须依因相之门,生起决定知已,然后能遮增益之妄执(诸法本无自性,而增益妄执为有自性)。彼一味不起作意之愚修,等于凡夫本自黑暗之上,再加一层障蔽。又如暗室中置有珍宝,欲往取之,须擎灯往寻,彼愚修者瞑目枯坐于室外,但求上师加持,宝自入手,如何可能。当以闻慧为灯光,以思慧寻觅,方能获得真实义之如意珍宝。莲花戒引迦叶问品意谓从分别之木,生智慧之火,由此智慧之火,还烧分别之木。释菩提心论说:「若见有分别,彼岂有空性?如来悉不见,能所分别心。若有能所别,彼即无菩提。」谓若于境生起实有分别,则不能生无实有之空性。能所分别心,谓各别实有相执分别之心。无漏圣者,乃至如来,悉不见此。以圣慧已还烧此诸分别故。若有能所相执,即未证得无上菩提。过去藏中修放舍作意,每引此论为证。宗喀巴大师释此,说彼等误解,论所谓若执能所分别实有,则无菩提句,乃破实执,非破能所分别,非破正分别慧。佛为一切智者,若法是有,佛即能见。若佛不能见能所分别,则彼应无。若能所分别皆无,即无一切凡夫有情,以具能所分别,方是凡夫故。若谓是破正分别慧,及破能所分别,则与彼论中以多门观察抉择真实,应成相违。 

  【第三三八则】 

  问:过去藏中先德引诸经论执为口实,但多误解。宗喀巴大师对彼等误解诸经论,如何正解? 
  答:(一)藏中先德引释菩提心论说,若缘无生空性及无我而修,即为修下劣空性。宗喀巴大师于菩提道次第对此特别解释说:「此非破缘自性无生及无我空性而修,乃破执无生空性为实有自性而修者。」应知贪着自性无生及空性实有,及补特伽罗执为实有自性而修,即称为修下劣空性。此种见称为不能长养之见。空性为摧毁我执之究竟所缘,如水灭火,正为对治。若反执空性为实有,则如水中出火,更将何以扑灭乎。宝鬘论说:「如是我无我,真实不可得,,是故佛俱遮,有我无我见。」宗喀巴大师说:「此亦是说,我与无我,俱非实有,故遮彼二实有之见,非遮无我见。」(二)藏中先德又引宝鬘论,谓我非有非无,不可视,不可缘,不可得。宗喀巴大师特别明释说,此系谓我、无我,其实有不可得,非遮无我见。以破除补特伽罗我,及无我之实有自性,方显无自性性故。若谓非有我,非无我,非有自性,非无自性,则与回诤论说:「若非无自性,即成有自性」之论意相违故。(三)彼等又引般若摄颂说:「菩萨若计五蕴空,行相非信无生处。」又般若经说:「若行色空无我,亦是行相,非行般若波罗密多。」(此亦对方引以执为口实者)宗喀巴大师释说:「此亦是说,执空等为实有。若不尔者,则不应说,非信无生处,以信彼处亦是行相故(此句对方所说)。又彼经说:「若知诸法无自性,是行般若波罗密多。」总之般若摄颂意谓菩萨于五蕴空,若贪着为实,犹是执相,于无自性生之要点,尚非能信。此间所引诸经论,皆对方执为口实者,故造论者宗喀巴大师广引详释,以祛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