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荡巴」其义为真,谓无漏圣智所行境,世尊经意如此。诸误解者,以为涅槃一法,自性实有,余法皆非自性实有,故有如前诸说。「若以观察是否实有之理智而思择,则全无堪忍观察之实有。不审其义,但着其名,此复何为耶?」
大藏经中亦有于空性,假名为涅槃者,以一切空性,皆是自性涅槃故。然非一切涅槃,皆是空性。又六十正理论说:「三有与涅槃,此二均非有。若遍知三有,即说名涅槃。」此说生死涅槃,俱无自性。了知三有无自性,即立为涅槃。此所知境,乃三有无自性,此是三有之法性,非是涅槃,假名安立为涅槃。余人疑难所据,乃误解六十正理论唯涅槃是实一语。故仍引六十正理论之所说,三有涅槃,皆无自性之教,以开悟之。
法界赞义,亦是宣说空无自性之经论,是为灭除余一切烦恼之根本实执无明,明无彼所执之境,非说破我执之境,所显之本性清净法界,亦无所有。一切有情及一切有情心之法性(非于瓶柱等器界),即是自性清净界。「界」,藏语「康」,有藏语「忍」(二合音)字义。「忍」,汉译为种,如矿出金,有来源义。谓众生本来清净法性,有成佛种性,烦恼染污除去后,成佛时有四身,心之法性,成自性身,心成智能法身,有情成报化二身,(瓶柱法性,不能转成自性身,瓶柱不能成佛故)。法界赞义谓,破除烦恼须通达无自性之空性。此种空性不须遮破,故云:「虽有此空性,然非实有。」若有自性实有之空性,则不须依遮破其应破分而显。如虚空须依遮止质碍而显。故空性名言虽有(遮破应破分所显之空性,于名言有),而非自性实有。或说:应破实有遮破后,所显空性,非有非无。其意谓若有则理智观察可得,若可得即是实有,则与佛说一切法无我教相违,故说空性非有;然若说空性无,则佛应于诸经不说空性,故不可说空性无,而说空性非无。破此种说法,应如前说,非有即无。若说非有,则违赞法性赞所说:「非是能毁此法性界故。」由此句教理,则能破除说遮除应破分后之空性,亦非有之说,又破除断烦恼不须通达胜义空性之说。故有说此论遮破实有所显之空性,亦所不许,或说断尽一切烦恼,不须亲证空性胜义谛,当知如前皆已破讫。
【第二八四则】
问:藏中狭却巴说:「若如月称所说,空性无自性,则成断空。应说别有能所取空之智能,乃是究竟空性。」此种说法,是否应理?
答:为明自性实有空后之空,非是断空。特引龙树说:净心之法,以空自性实有,最为殊胜。如法界赞说:「无常苦为净心方便(心未成熟,令心成熟),最殊胜修心法,是为无自性。」无常、苦、空三者,能令身心成熟,修无自性,于身心解脱,最为殊胜。又说:「诸法无自性,是法界应修。」此说诸法无自性,是所修之法界,修无自性,是最胜之修心法(最胜方便)。故彼说诸法无自性空,名为断空,离此空外,别立实有空(无能所取空之空性),为所修之空者。彼如何能会释此论耶?宗喀巴大师说:「此如东方无蛇,有人妄执为有。除彼怖畏苦时,说明东方无蛇。说不能除苦,要说西方有树,方能除苦。汝亦如是,诸类有情,由执诸法实有而生痛苦。除彼苦时,汝说令其通达所执无实,不能对治其苦,要说余事实有,方除其苦耳。」无能所取空之空性,不遍一切有情,须见道者方有故。
【第二八五则】
问:分二谛之事,如集学论说:「所知亦唯世俗、胜义二谛。」此以所知为所分之事也。然先德有多种说法,试举其说,是否合理?
答:一,如俄洛诺扎瓦(俄洛译师)许「唯显现事,乃二谛分别所依。」彼说空性,非心所知所行境,如是则应无胜义谛。此说非理。若空性非所知境,则遮实有之空性应无,是一切流转有情,皆已灭尽生死。
二,又有说:「不须增益之境,是二谛分别之所依。」此说非理。果如所许,应无增益之法,则诸宗(外、小)成就增益诸说(理),亦应皆无。如是则内道自宗,不应诃彼为增益成见。
三,又有说:「不须寻伺观察之境,是二谛分别之所依。」此亦非理。如其所说,则于二谛寻伺观察,为无意义。
四,又有说:「谛乃世俗胜义分别之所依。」此亦非理。如其所说,应说世俗即是谛实(真实),与经说世俗虚妄之义相违故。
复又有说:「不须立二谛分别所依之事。」此说更非理。无分别之事,即有分别之法,成大过失。
【第二八六则】
问:如何分别二谛之数?
答:应于所知境,分别非一非三,二数决定。可安立为心之境者,称为所知,故摄一切法尽。如中论说:「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谓所知境分世俗胜义二谛决定,更无第三。
【第二八七则】
问:试分别二谛之义?
答:由所知为分别之事,方有分别之法,即二谛。分别之义:既分二谛,则知有异。其异云何?他宗计二谛有体,即有自性成就,自宗计二谛有体,而与二谛无自性不相违。如菩提心论释说:「世俗谛有自性空。」自性空之空性,须观待于世俗谛,彼此互相关联,互相依存。分别法之世俗谛,须关联于分别事之自性空,分别事之自性空,须关联于分别法之世俗谛。如苗芽与种子,乃缘生相属,瓶与土乃一体相属,此无则彼无,无世俗则无胜义,无胜义则无世俗。乃一体相属,回遮为异。如无常与所作性,体性是一,待所遮为异。此二所异之法,皆属有事。如雅州、雅安,一地二名,有知雅州而不知雅安者,有知雅安而不知雅州者,故所遮为异,有说二谛是一体性,待所遮为异者,此种许法,与自宗同。
他宗谓二者,须俱是有物,此说非定论。应知彼此有物固可,俱非有物,或随一是有物,随一非有物,亦皆不相违。如中观明论说:「同体系于无事法,亦不相违。」此说极善。以此中有一体相属,及缘生相属之二者,如芽与种,乃缘生相属。雅州与雅安,为一体相属,无常及所作性,亦是一体相属。无常与所作,其体同时成就,互相依存。「故所异二法,俱属无事,或随一法属无事摄,许是一体,待所遮为异,都不相违。」如无为与无生,皆非有事,乃一体而回遮为异。无为与无生,不能同时说,须二次说,故依语言,即显有二。此二乃一体相属,而回遮为异。如瓶与所知(此乃常性,非事物之有法)是一体(但不能说所知境与瓶为一体,以成就瓶时,依于所知故。遮所知时,即遮于瓶,故说瓶与所知为一体。然成就所知,不依于瓶,故不能说,所知与瓶为一体),而回遮为异,不成相违。又如瓶与瓶之法性(空性),亦是一体,而回遮为异,此亦不违(此亦一体相属。若本无瓶,即无瓶之法性,若本无瓶之法性,则亦无瓶,故彼互相依存。然一为事物。一为非事物)。入中论释说:「宣说诸法之体性有二,谓世俗与胜义。」如于瓶上有世俗、胜义二相,名言有即世俗,自性空即胜义。又说:「此说一一法(摄有为及无为),各有世俗、胜义二种体故。」据此可知世俗、胜义二皆有体,然不必二者皆有物。故知藏中先贤说有(事)物方有体,有体必有物之说,为不合理。
若不许二谛一体,则有如下过失:「如芽与自胜义(芽这空性)体性异者,则与自实性(空性)亦应异,是芽则成实有(有此过失)。由非异体,故体是一。」故自宗许是一体。若许二体非一,中观明论说,有四损害。(一)若芽与芽之空性异体,则芽之自性空,非芽之法性矣。(二)若芽之实有自性空,非芽之法性,则有二过:或芽无空性,或芽即空性。(三)若芽即空性,则见芽时,应见其空性。(四)又若芽之自性空,非其法性,则通达芽法性时,应不能净治芽之实执。复次,若二谛为异体,则一切应断,不能完全清净。如是则一切上乘进修次第,皆成无意义。又成佛时,于应断之惑,应不圆满清净。以通达空性智能不能净治实有自性之执着故。如是则空慧亦成无义,为不必要。
菩提道次第说:「芽虽是实空,然非胜义谛。」谓芽虽无自性,然芽非空性。以无实有成就,遍于诸法,仅就无实有成就一言回遮于二谛,固是胜义,然诸法皆无实有成就,非诸法是空性。如芽无实有自性,不仅遍于芽之空性,同时亦遍于芽。
菩提道次第又说:「有经论说二谛非一非异者,有者是约自性成就之一异说,有者是约体性异所遮一而说也。」此中「说二谛非一非异」者,乃依文字如是,非其意义,以亦说一异皆非故。如解深密经及中论皆有一异皆非之文字。经云:「种界,胜义谛相,想等皆离一异。」释说:「离异者,谓离异体之异,离一者,谓离名言之一。」意谓离言音立名之一,以其体虽一,语音与立名非一也。立名若一,则眼见瓶柱皆空性矣。又中论有非一非异之文,有一类臆断,以为是约自性成就之一异说;又有一类臆断,谓是约体性异与所遮一而说。此二者皆误解经论之义。
【第二八九则】
问:应如何释世俗与谛字义?此中有何误解?应如何正释?
答:如菩提道次第引显句论说:「世俗有障真实、互相依、世间名言三义。」(此据梵语含义解释)
初义:世俗有障真实义:如菩提道次第说:「其色法等,于随何世俗心前,安立为谛。彼世俗心,即三义中之初世俗,亦即于无自性诸法,增益为有自性之无明。事非实有而立为实有者,必是心法,于余心前无可立为实有者故。」如入中论说:「痴障性故(真如自性,本来法性,即是空性)名世俗,假法由彼(愚痴)现为谛(事物实有自性成就),佛说彼为世俗谛,所有假法(原无自性,现为自性)唯世俗。」颂中第一句所谓的世俗,是依梵语「桑枳打」义而造,(世俗,梵语为「桑枳打」含障一切义。藏语「衮佐」,「衮」义为一切,「佐」义为障。障诸法本来空性,令吾人不得见。)非就世俗名言,不加观察,唯名言安立者而言(如是世俗名言是有)。此中乃就执实愚痴心上显现而言。「假法由彼现为谛,佛说彼为世俗谛。」此二名是根据佛向药叉王名虚空者所说经中有此义,谓愚痴执实称世俗谛。「所有假法唯世俗。」谓虽未执实,于世俗中显现为有者,仅称此为世俗,不名为谛。非说一切有情心上,皆世俗谛。一类未成佛有情,于显现诸法执为谛实,称世俗谛;一类未成佛有情,于显现世俗不执实,仅名世俗不加谛字。释论亦说:「由有支所摄染污(见惑)无明增上之力,安立世俗谛.若已断染污无明(非一切声缘菩萨皆然),已见诸行如影像等声闻、缘觉菩萨之前,唯是假法(假为世俗自性),全无谛实。以无实执故,故此唯诳愚夫,于余圣者(三乘离染者),则如幻事,是缘起性,唯见世俗。」由见唯名安立之微细缘起,于色等诸法,见无自性,唯成世俗,而无谛执。佛向药叉王名虚空者说:「(内外)诸有为法(于)世俗(是)有,而其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