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科技史-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乎渊。”这是说蚌、蛤类水生动物肉质随月望而充实,月晦而空虚的现 

    象,而且推及到所有水生动物 (“群阴”),这是符合事实的。《夏小 

    正》、《尚书》、《诗经》等著作中还记载了四季的变更所引起的动物 



① 《庄子·至乐》。 


… Page 97…

    活动方式的周期性变化,如候鸟的迁徙,兽类的换毛和冬藏等。 

          中国的古籍里,还有不少动物之间相互关系的记载。《诗经·小雅》 

     中载:“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这实际上是蜾蠃产卵于螟蛉身上,靠 

    螟蛉身躯长育的一种寄生现象。 《尚书·禹贡》中有“鸟鼠同穴”的动 

    物共栖现象的记载。《晏子春秋》外篇中记有“尺蠖食黄则黄,食苍则 

    苍”,这是一种动物体色随环境变化的保护色现象。此外,中国古人早 

    就懂得了保护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在先秦古籍 

    里,有不少有关这一论述和政策的记载。 



          (3)中医理论的初步创立 

         一般认为,春秋战国以前是中国“巫医结合”的时期。随着经验医 

    学知识的积累,到战国末期,以生理学说、病理学说和诊断治疗为基本 

     内容的中医理论,大致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特别是出现了以《黄 

              ① 

    帝内经》为代表的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中国医学成就的医学著作。 

          中医的生理学说,与对生命的起源以及生命现象的本质的理解是密 

    切联系着的。中国古人认为,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由无形的“气”变化 

    而来的,人也是由“气”生成的。“气”也被称为“精气”;《管子、 

     内业》指出,精气充满人体,人就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在《黄帝内 

    经》 (以下简称《内经》)中,“精”则被看作是由气变成人体时最先 

    形成的东西,还把精看作生殖下一代的物质基础。此外还存在所谓“神”。 

      《管子、内业》指出“神”也是一种特殊的气或气的属性,是事物发展 

    变化的一种内在的能动作用。《灵枢·平人绝谷》称:“神者五谷之精 

    气也”,说神是由五谷转化成的一种精气,所以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东西。 

    气、精气和神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对生命现象的总理解。 

           《吕氏春秋·达郁》篇对人体的生理结构作了一个概括的说明。文 

    称:“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 

    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 

    居,而恶无由生也。”这段话是中医生理学说的中心内容。它指出人体 

    是由肢节、肌肤、筋骨、官窍、五脏、六腑等固形器官和组织构成基础 

    框架,通过肌肤的联结、血脉和精气的流通运行而成为一个协调的有机 

    整体。 



         气血运动的结合,可能是产生“经络学说”的基础。经络概念在战 

     国时期可能已经形成,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本来就是血脉, 

    主干称为经脉,分支称为络脉;《内经》认为,气血在经络中运行,从 

    而构成“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径路,把人体结成一个表里上下、 

    脏腑器官联系沟通的统一体。因此,经络学说就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 

    论根据。 

           《内经》还以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构造和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素 

     问·宝命全形论》把男女、寒热、燥湿、高低、内外、脏腑、气血、动 



① 关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至今尚无一致的结论。从书的内容、体例、遣文用语上看,并非一人一 



时之作。大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后经秦汉医学家的整理、补充、修改而成书。《黄帝内经》包括《素问》 

和 《灵枢》两大部分,共18 卷162 篇。 


… Page 98…

静、功能等,都分为阴阳。《内经》强调人体必须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 

才不致于生病;一旦阴阳失去平衡,人体就会生病;治病在某种意义上 

就是要调整阴阳失调的状态,恢复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开始从气候变化、自然环境、饮食起居、情 

欲哀乐等方面来探讨疾病发生的原因。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秦国 

良医医和被聘赴晋为晋侯平公治病时曾提出“六气致病说”,文曰:“天 

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 

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 (灾)。”这里已 

包含了以四时、五节、六气等气候变化为主要病因的概念,是后世形成 

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源”说的基础。《内经》还特别把 

 “善行而数变”的风看作是“百病之长”,认为风可以引起多种疾病。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还认识到喜、怒、忧、思、悲、惊、恐等情志异常 

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怒伤肝”,“喜 

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灵枢·本神》则认 

为怵惕思虑伤心,忧愁不解伤脾,悲哀动中伤肝,喜怒无极伤肺,盛怒 

不止伤肾。虽然这种对应关系并不一致,但关于精神状态异常会引起疾 

病的认识还是正确的。此外,这一时期关于生活起居、水土环境致病的 

记载也多有出现。 

     关于疾病的诊断,《周礼·天官》提出要以“五气、五声、五色” 

的变化为主要征象,以“九窍”之变为辅助,以“九脏”之动为参考, 

进行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这是后世中医诊断学的雏形。 《史记·扁鹊 

仓公列传》说到名医扁鹊的诊断方法是“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 

病之所在”。 《内经》的诊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这是后世中 

医传统诊断法“四诊”的渊源。 

     关于治则,《内经》首先强调早期治疗的原则,《八正神明论》说: 

 “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其次是注意标本先 

后的原则,病急先治其标,病缓则治其本。《内经》还强调了“扶正祛 

邪”、“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同时还要求根据病机和病变来决定治 

疗方法,即根据疾病的特点、病人的体质、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具体 

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临证治疗方面,食养、药疗、酒剂和针刺火灸等,都已广泛应用。 

 《内经》中记载的治疗方法有吐、下、内消、蒸浴、毒药、九针、砭石、 

灸■、切开、导引、按摩、热敷等;所载药方有汤、酒、丸、散、膏、 

丹等。《内经》中关于针刺的记载和论述特别详细,大约记有气穴365 

穴,气府365穴;同时对针刺的具体手法、针具和“禁刺”情况等都作 

了叙述。 

     中国古人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和养生保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 

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是说应及早预防疾患的发生和发展。 《内经》吸收了诸家之说,特别 

是道家的养生思想,总结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提 

出了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静养主要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 


… Page 99…

                         ① 

     守,病安从来”;动养主要是“形劳”,“广步于庭”,“导引按■”, 

     以促进气血流畅,达到“形与神俱”。《内经》特别把保养肾精看作是 

      “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重要条件,要求人们食饮有节,起居有 

     常,不“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① 《素问·上古天真论》。 


… Page 100…

                              八、古代物理学成就 



         古代世界的各个文明地区,在理解和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本质和 

    规律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过比较而言,古希腊和中国春秋战 

    国的物理知识,是更为丰富和更加体系化的,对后世科学的发展也有更 

    大的影响。 

         古人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以自己的思维方法来了解和认识物理世界 

    的,包括哲学上的思考和具体物理现象的研究两个方面。由此产生了很 

    具特色又很有价值的古代物理知识。 



                    1。古希腊关于运动和空间、时间的观念 



         古希腊的学者中,对运动、空间和时间作出最系统的研究的,是亚 

                                                      ① 

    里士多德,并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他的《物理学》一书中。他把一般的变 

    化理解为运动,其中包括产生和消灭、数量的增加和减少、性质的变化 

    和位置的移动。但他强调说,运动的“最一般最基本的形式是空间方面 

    的运动(我们称之为位移)”。亚里士多德把位置的移动这类运动分为 

    两大类,即“自然运动”和“非自然运动”。重物竖直下落和轻物竖直 

    上升的运动属于自然运动,这是物体在其“内在目的”支配下寻找其“天 

    然位置”的运动。他说含土元素和水元素的重物的天然位置在宇宙中心 

      (地心);越重的物体包含的土元素和水元素也越多,所以它们落向地 

    面的倾向性也更大,因而不同重量的物体自由下落时,较重物体的下落 

    速度必定更快。非天然的运动,都只能在外力强迫下才能进行;而且这 

    种强迫作用,只有在推动者的直接接触下才能实施。“推一个物体的力 

    不再推它时,物体便归于静止”。但推动者也被推动,按逻辑推论,最 

    后的推动者必是只推动他物而不被他物所推动的,他必然是不动的;亚 

    里士多德由此得出了“第一推动者”的结论,即存在着一个“先于其他 

    而自身不动的推动者”,他可以作为所有其他事物运动的根源。为了解 

    释离弦的箭或抛出的石头的持续运动,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界没有 

    虚空”的假设,认为空间充满介质,如空气;箭或石头的最初运动,冲 

    开前面的空气,而在其后面造成虚空,周围的空气立即填补这一空间而 

    对飞行体产生一个推力。 

         关于空间,亚里士多德作了如下的说明:“(1)空间乃是一事物(如 

    果它是这事物的空间的话)的直接包围者,而又不是该事物的部分;(2) 

    直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