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
(3)阿波罗尼乌斯的本轮—均轮学说
随着一些新的天文现象的发现,使得同心球理论难以解释。例如,
根据同心球理论,天体都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同心球壳上,它们之间的距
离是不会变化的;但是观测发现日食有时是全食,月亮能把太阳遮住,
有时又是环食,月亮比太阳又小一点,日面呈环状,这说明、月的距离
是有变化的。再如,天体运动有时快有时慢的现象,也与匀速圆周运动
的设想产生矛盾。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阿波罗尼乌斯(公元
前295~前215)提出了本轮—均轮系统,既坚持了宇宙完美的观念,又
解释了同心球体系所不能解释的现象。阿波罗尼乌斯认为,地球仍处于
宇宙的中心,但他将所有的球层予以取消,代之以本轮和均轮的圆圈组。
他设想,以地球为圆心的圆叫均轮,而以均轮上的点作中心的圆叫本轮。
他认为,天体仍在绕地球运动,只不过天体本身并不在以地球为圆心的
均轮上运动,而是在本轮上匀速运动;本轮的中心才在均轮上绕地球匀
速旋转。这样一来,通过本轮和均轮的组合,行星运动时而顺行,时而
逆行;行星运动速度有时快有时慢;天体到地球的距离有时近有时远;
就都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这真是一个十分巧妙的设计。本轮—均轮系
统与同心球理论中的地球中心思想,一同成为托勒密(公元85~165)地
心说的要点。
图4。3阿波罗尼乌斯的本轮一均轮系统
① 亚里士多德:《论天》,引自王太庆主编《西方自然哲学原著选辑》(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
第221 页。
… Page 50…
(4)希帕克斯的天文学贡献
希帕克斯 (约公元前190~前125)继承和发展了本轮—均轮学说,
通过对本轮、均轮的半径和运动速度做出适当的选择,就可以对天体运
动从数值上做出说明。希帕克斯的天文学工作是以观测和数学计算为特
色的。
希帕克斯利用天球仪对星座进行过系统的观察,对恒星的方位作了
精密测量,制订了一个不少于850个恒星的星表。这是西方的第一个基
本星表,托勒密在编制有1228个恒星的星表时显然吸收了他的成果。希
帕克斯的测量与计算工作还有:他测得一个太阳年等于
1 1 1
(365 … )日,即365天5小时55分12秒 比现代值约长6 分;
4 300 2
他求得月地距离与地球半径的比值是67。74,现代值是60。3;他算出月
球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3,现代值是0。273。这些成果的精确性在古代都
是十分难得的。对于月亮的研究,希帕克斯认识了月亮的朔望月、恒星
月、近点月和交点月4种周期,他测得白道 (月球绕地球转动时在天球
上的运动轨迹,即月球轨道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与黄道 (地球上的
人看太阳于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视路径,即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
天球相交的大圆。)的交角为5°,并测得黄白交点在黄道上的运动周期
为19年。根据这些结果,他编制了几个世纪的太阳月亮运动位置表,利
用这些表可以预报它们的位置,而且还可以预报日食和月食。希帕克斯
还发现了黄道和赤道交点的缓慢移动,即岁差,他给出的每年相差36″
的值,在西方沿用了很长时间。希帕克斯曾被称为方位天文学的创始人。
(5)阿里斯塔克的日心说
阿里斯塔克(公元前310~前230)是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2~前
146)亚历山大学派的一位著名天文学家,是一位很有独创性的学者。他
主张太阳和恒星都是不动的,而地球和行星都以太阳为中心作圆周运
动。他这一思想的产生很可能与他测量太阳、月亮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有
关。阿里斯塔克提出一个巧妙的测量方法。他设想,上弦月的形成是因
为月亮接受太阳光的方向与地球观测者的视线方向正好垂直。这时,太
阳、月亮和地球应当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他通过测出上弦月时,太阳
和月亮的角距是87°,算出太阳与地球距离是月亮与地球距离的19倍;
进一步,他得到太阳直径是地球直径的6~7倍,体积比地球大350倍的
结论。显然,这个结论从数值上看是不准确的,但是阿里斯塔克却是以
科学的方法研究天体的距离与大小的开创者。太阳比地球大得多,一般
的经验不容许一个大的东西绕小的东西旋转。由此出发,阿里斯塔克提
出地动日心说也是自然的。他认为,地球每天自转一周,每年绕太阳公
转一周,其它5个行星也绕太阳旋转。他还提出,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
的轨道直径与到恒星的距离相比真是小得太多了,所以即使地球公转我
们也无法发觉恒星的视差。这个见解在当时应该说是比较先进的思想。
不过,阿里斯塔克提出的地动日心说这一先进思想确实远远走在了时代
的前面,而难以得到大多数人的接受。一般人难以摆脱天地迥然有别的
观念,而习惯承认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据说,阿里斯塔克曾被一位哲
学家控告亵渎神灵。可见,传统观念是科学新思想传播的障碍。阿里斯
… Page 51…
塔克的地动日心说,在他那个时代未能得以广泛流传,幸运的是这一光
辉思想被与他同时代的伟大学者阿基米德所记载下来。一千多年之后,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古希腊学者的典籍广泛流行,阿里斯塔克的
光辉思想重见天日,并为哥白尼提出日心地动说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
用。
图4。4阿里斯塔克测日月距离比值的方法
4。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学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确立了自己的独立体系。在
星象坐标体系的建立、阴阳合历的制定、以及关于宇宙的结构和演化理
论的形成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1)天文观测
春秋时期,人们为了观测研究各种天象以及日、月、五星在天穹中
的运动,对星空的现象(星象),即恒星的分布情况有了相当准确的划
分。于是“星官”的知识得到了丰富,并由此发展起了“三垣”、“四
象”、“二十八宿”的星象坐标系统。
“星官”也就是现代所说的“星座”或“星宿”。中国古人为了认
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天上相邻的恒星组合在一起,分别给以名称,这
就是星官。星官的名称大致来自两个方面:一部分来自古人的生产与生
活以及神话传说,如营室、壁、箕、毕、井、斗,它们分别表示房屋、
墙壁、扬谷的簸箕、捉兔的小网、水井和盛酒的容器等;牵牛星和织女
星等名称则来自神话。另一部分星官名称则是把阶级等级制度的社会结
构映射到星空的体现。如北极星附近为“太一常居”的宫阙组织,中央
为帝星 (小熊座β),周围有太子(小熊座γ)、正妃(勾陈一,小熊
座α)等星;其外还有相当于帝车的北斗七星以及由表示上将、次将、
贵相、司命、司中和司禄的六星组成的作为天府的文昌宫等。根据古文
献统计,中国战国以前记载下来的星官,大约为38个,共包括200余颗
恒星;到公元前2世纪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中,则系统地记载了
全天92座星官约500余颗恒星。
中国古代常用的星象是三垣、四象和二十八宿,由此发展形成了中
国古代的星空区划体系。
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大约是在战国时代或其以后设立
的,它们是环绕北天极和靠近头顶天空区域的星象。三垣的每一垣都有
东西两藩的诸星围成墙垣的样子,因而称为三垣。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
位居北天中央位置,故被称为中宫或紫宫、紫垣等,意为皇宫;它大约
相当于现今所谓“恒见圈”的拱极星区,包括现代所说的小熊、大熊、
天龙、猎犬、牧夫、英仙、仙王、仙后、武仙、鹿豹等星座。太微垣是
三垣的上垣,在紫微垣下的东北方向,位于北斗星的南方。北起常陈,
南至明堂,西自上台,东至上将,大体相当于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
的一部分。太微为政府的意思。天市垣为三垣的下垣,在紫微垣下的东
南方向,北自七公、南至南海、西起巴蜀、东至吴越,大体相当于现今
的蛇夫、巨蛇、武仙、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为“天子率诸侯幸都
… Page 52…
市”之意。
所谓“四象”(四兽、四维或四陆),是指四种动物。中国古人以
北极为中央,把周围天区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域,配以青、红、
白、黑四种颜色,按照各个天区星象分布的轮廓与何种动物类似,以此
命名而定出天文上的四象。《十三经注疏》说,四象即“前朱雀而后玄
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朱雀即凤凰,玄武即乌龟。所以四象分别为东
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龟蛇)。古人创设四象是为
了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以定四季,它是在四时的“仲中星”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所以四象的东西南北的方位也是这样确定下来的。在古籍 《尧
典》中有关于四仲中星的说明:“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
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这是说昼夜等
长而初昏时“星鸟”正好出现在南方中天,就是春分了;若白日长而“火”
于初昏时在南方中天,就是夏至;若黑夜白天等长而“虚”出现于初昏
时的南方中天,则为秋分;若白日短而“昴”出现于初昏时的南方中天,
就是冬至。这说明中国古人测四仲中星以定四时由来已久,由此产生了
把周天恒星分为四群以表示四季星象的思想。更有意思的是,“鸟”的
形象被用来描绘春天初昏时南中天的星象,因为在自然界中,鸟的出现
正是春天来临的信号。人们很容易发现,春分前后初昏时,当朱雀升到
南方中天时,苍龙的房宿正处于东方的地平线附近,白虎的昴宿正处在
西方的地平线附近,而龟蛇的虚宿正处于地平线下与朱雀的七星相对的
北方。这就是确定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由来,它是以古代春分前后初昏
时的星象分布为依据的。
中国古代对天象的观测以及历法的制定等,都主要是以二十八宿为
基础的,所以,二十八宿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