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饮食分册-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量讲究,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宁波的一家著名汤团店。但是,到了 

50年代后期,在“左”的路线影响下,“缸鸭狗”的招牌被取消了。直到1979 

年,“缸鸭狗”才得恢复。 


… Page 12…

                          狗不理包子的由来 



     上百年来,狗不理包子作为津门三绝之首,名扬四海。 

     狗不理包子,色香味形俱佳,深受人们青睐。那么,这么雪白味美的包 

子为什么偏偏要叫狗不理呢?原来,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城边侯家后一带 

有一个专卖包子的小摊,小摊掌柜的名叫高贵友,小名“狗子”。因他的包 

子味好,买的人多,他一个人连做带卖实在忙不过来,就琢磨了个快速售货 

法,在摊头放一把筷子,一摞粗瓷碗。谁要买包子就把钱放到碗里,再把碗 

给他,他看钱给包子,自始至终不发一言。于是人们笑话他:“狗子卖包子, 

一概不理!”传来传去,就传成狗不理包子了。 

     狗不理包子越传越有名,由小摊档变成大摊档,由大摊挡变成包子铺, 

变成饭馆,又扩大成三联号。狗不理不仅在国内一些城市建了分店,还出口 

到了日本。 


… Page 13…

                          “过桥米线”的由来 



      “过桥米线”是云南的一种风味小吃。有人说:“不尝‘过桥米线’算 

不得去过云南。”一套“过桥米线”,抵得上一桌宴席:每人面前有碗有碟, 

汤、米线、白如粉片的生鸡脯、紫红透明的猪里脊肉、肝、腰花,洗净并切 

得整齐的韭菜、菠菜,还有香菜。 

      “过桥米线”的由来有一段动人的传说:过去在云南西部有一位秀才, 

为了考状元,独自住在一个湖中的小岛上,以躲避人来函往的应酬,一日三 

餐均由妻子送饭。由于路远,每次饭都凉了,贤惠的妻子十分着急,但又想 

不出好办法。一天,她提了一罐鸡汤送去,一打开,鸡汤却热乎乎的。原来 

是厚厚的鸡油保住了汤的温度。秀才的妻子由此得到了启发,常用鸡汤米线 

给秀才吃。在妻子的鼓励和细心照料下,秀才悬梁刺股,发愤攻书,终于考 

上了状元,一时传为美谈。由于这位贤惠的妻子送米线时要经过一座桥才能 

到小岛上,以后这种米线也就被称为“过桥米线”,又因为秀才考中了状元, 

一度又称为“状元米线”。 


… Page 14…

                               油条的由来 



     早点食品油条是宋朝时杭州劳动人民首先创造出来的。 

     公元1142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卖国贼秦桧和其妻王氏等暗订毒计,杀害 

于风波亭。消息传出,京城临安 (今杭州市)舆论沸腾,南宋军民无不义愤 

填膺,对秦桧、王氏恨不能寝其皮,食其肉。当时,风波亭畔有一家专卖油 

炸食品的饮食铺,实在按捺不住心中忿恨,拿起面团捏成一男一女两个小人 

的形状,背靠背粘在一起丢进油锅里,口里喊道:“吃油炸秦桧了!”来买 

食品的群众心里明白,大家围上前去,一齐动手干起来,一边做,一边喊, 

一边吃。其他饮铺一见,也争相仿效,几乎整个临安城都做起了“油炸桧”, 

很快传遍全国。 

      “油炸桧”的食品流传到今天,大都分地区已改称为“油条”,但仍有 

一些地方叫做“油炸桧”或“油炸鬼”。 


… Page 15…

                               烧卖的由来 



     烧卖,北京叫烧麦。是群众盛行的一种点心。其历史不算长,直到清代 

的《桐桥倚棹录》中才有记录。最有名的烧卖馆,是北京的“都一处”,开 

业于1738年 (清乾隆年间)。 

     据说有一年除夕,乾隆皇帝私访通州回京,路过此店,吃了一顿烧麦, 

感到味道十分香美,于是兴致陡起,拂纸挥笔,题写了“都一处”的匾额。 

从此,这个小店就出了名,这一食品也很快传至各地。至于叫烧麦或烧卖, 

这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北京的烧麦传到山东、浙江、安徽和广东等地后,因“麦”与 

 “卖”京音相谐,传来传去传讹了。 

     另一种说,因为北京的烧麦大都是早晨卖得多,早晨称“晓”,故而得 

名“晓卖”,南方人“晓”和“烧”发音相近,后来又传成了烧卖。 

     烧卖自北至南,品种很多,各具风味,一般以馅料定名。如河南有切馅 

烧麦 (河南人仍叫烧麦),安徽有用鸭拌糯米饭为馅的鸭油烧卖,杭州有羊 

肉烧卖,广州有蟹肉瑶柱干蒸烧卖等。广州还有几种不用面皮的独特烧卖, 

如猪肝烧卖、牛肉烧卖和排骨烧卖等。 


… Page 16…

                               金糕的由来 



     色如胭脂甜如蜜的金糕,酸甜爽口,补脾健胃,无论大人小孩都喜欢。 

金糕的创始人,是北京富川斋的“金糕张”。 

     100多年以前,北京做山楂糕的店铺不少,但都不能贮存过夏,唯独富 

川斋的山楂糕因为用的是祖传秘方,不但味道好,色泽可爱,而且常年贮存, 

就是三伏天也能吃到他家秋天做的糕。 

     一年夏天,慈禧想吃山楂糕,偏偏宫里宫外都弄不到,正在这当儿,富 

川斋的糕上市了。宫人如获至宝,立刻买了一大块。慈禧大为赞赏这种糕的 

味道,更为喜欢糕所专用的金黄颜色(金黄色是皇家的象征)。于是,就指 

定富川斋专门为她送货。 

     一天,“金糕张”和伙计们抬着食盒又来宫里送货,接货的太监头目一 

见,大声吆喝了一句:“金糕来了!”慈禧听见称为“金糕”,十分欣赏这 

种叫法。自此以后,宫里人便叫山楂糕为“金糕”了,并很快传出宫外,人 

们一直叫到今天。 


… Page 17…

                               春卷的由来 



     春卷是我国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佳点。用薄面皮裹馅,卷成长方形,放 

在油里炸熟即成。看去色泽金黄,吃来酥脆香嫩。特别是到得融融春日,许 

多人家都喜欢品尝这种点心,并用于款待亲友,以取迎新春之意。 

     据载,在唐朝以前,一到立春日,家家户户都用面粉做成一种薄饼,摊 

在盘中,加上精美的蔬菜、水果等,赠送给亲友,叫做“春盘”,以示迎春 

和祝福。杜甫有诗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反映的就是 

唐代前后这一生活习俗。春盘的内容,也因时因地各有不同。 

     据 《摭言》,唐时的春盘一般是放的萝卜和芹菜,而富裕人家春盘的花 

样就多了,除了薄饼外,还备有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 

韭菜、豆芽菜、粉丝、鸡蛋等,用薄饼卷着吃。宋代,宫廷里办的春盘可是 

豪华多了。 

     明清时,随着烹调技术的提高,经厨师们一再改革,面粉薄饼就成了小 

巧玲珑的春卷。这时,不仅在民间深受喜爱,而且在宫廷里也算一名点。在 

清朝盛大宴会时,举办的“满汉全席”  128种菜点中,春卷也作为 9道主 

要点心之一。如今的春卷,从品种众多、形状独特、馅心丰美等诸方面,都 

是以往的春卷所不及的。而且,不论北方,还是江南,都有自己的著名产品。 


… Page 18…

                             小窝窝头的由来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慈禧仓惶出逃,又饥又渴,有人给她窝头吃,她 

觉得特别香甜。后来,慈禧回到北京,下令御膳房制作这种食品。御膳房不 

敢违命,试制了好几次,最后用过细箩的玉米面、黄豆面,加上优质白糖和 

糖桂花,仿照普通窝头的样子,做成颜色鲜黄、细腻甜香、上尖下圆、中有 

小洞、精巧别致的小窝窝头,成为清宫御膳房的名点。 


… Page 19…

                               光饼的由来 



     明朝中后期,日本海盗时常侵扰闽浙沿海一带。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抢 

掠,无恶不作,百姓恨之入骨,称之为“倭寇”。朝廷派戚继光保边驱倭, 

百姓听说戚家军来了,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争送军粮,鼓舞将士们多杀倭寇, 

为民除害。 

     当时,戚继光为了行军作战方便,便命令军士们将老百姓所送的饼,在 

中间开一个洞,用绳贯串,挂在身上,便于携带,食用方便。后来,人们为 

了纪念这位抗倭英雄,就把这种当中穿孔的饼,称为“光饼”。 


… Page 20…

                              凤尾酥的由来 



     凤尾酥是四川糕点名品。凤尾酥源于传说。很久以前,四川某地有一家 

夫妻面馆,卖的是小面、抄手、炸酱面、香菌面,也卖刀削面。一天晚上, 

老婆不小心,打破了猪油罐子。当时,正值三伏天,猪油不凝,流得满面板, 

怎么也擦不完,很可惜。男人突然心生一计,他把没卖完的刀削面放到面板 

上,又是揉又是擦,把猪油弄得干干净净。第二天,老婆起来做早饭,忽然 

想吃油炸包子。馅料是没卖完的炸酱,皮子用昨晚上揉擦过猪油的面团。当 

她烧开了油,把包子生胚往锅内一放,突然大叫一声:“咦,好怪!”男人 

不知出了什么事,赶快跑过来。他一看,也叫了起来:“稀奇!稀奇!”原 

来,那包子生胚一进油锅,竟嗤嗤地直往上冲,像是个什么活的东西。冲出 

来的部分,像云,像雾,像羽毛,像花朵,好看极了。他们把包子生胚都放 

进油锅里,个个如此。一尝,又酥松,又滋润,味道好极了。这个打破油罐 

的故事,后来传到了一个聪明的糕点师傅耳朵里,他琢磨出了其中的奥妙, 

用猪油揉进面再油炸的方法,重现了这个奇迹。因为这种点心底部小巧而圆 

实,不过一寸多高,而上端却冲出二寸多高的酥丝,像鸟的尾羽,又像凝结 

的雾,静止的云,透明的翼,丝织的冠,糕点工人们便给它起了个漂亮的名 

字叫“凤尾酥”。 


… Page 21…

                              荷月酥的由来 



     荷月酥是湖北汉川一带的风味佳点,人们逢年过节,走亲访友,都要准 

备它。 

     当年明皇太后身患重病,不想吃,不想喝,无论御厨做什么美味佳肴, 

也提不起她的食欲。皇上只好传下圣旨,让各地进贡美味食品。 

     汉川县令接到圣旨,找来糕点名师梅翁,让他制作贡品。梅翁苦心设计, 

终于以白面、砂糖、金桔饼、桂花等为原料,制出一种糕点,并特意注明, 

要以鲜豆浆加白糖泡食。 

     点心送到京城,皇太后照着说明吃,只觉得香甜酥绵,甚为好吃,于是 

食欲大增,皇太后问皇上:“这点心有名吗?”皇上答不出,他捧起一块点 

心细细观看,只见点心正面的图案宛如待熟的莲蓬;四周酥皮翻起,如同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