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2003-07-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这是一些近距离观察到的斯大林形象,但还是有一种距离感,不过是对于伟人长时间仰视过程中的偶尔一瞥,真切,但匆忙,零碎。如果有谁能像当年俄罗斯巴库省宪兵厅,保存那位名叫朱加施维里的年轻革命者的档案那样,为我们提供一幅斯大林的形象档案多好——
  十月革命以前,朱加施维里一直是个被俄罗斯警察特别关注的人。他或被监视,或被逮捕,“警察司的各个分部都对此人非常熟悉。宪兵机关每次同朱加施维里打交道时,都要认真给他拍摄正面像和侧面像”。比如巴库省的宪兵厅表格上,就贴着一个身体虚弱蓬头垢面的年轻人的正面和侧面像。照片下的文字中说,朱加施维里“很瘦”,他的头发“又黑又浓”,“没有胡须,唇髭很细”,脸“有麻点,有天花瘢”,头“是椭圆形的”,前额“直而不高”,眼眉“是弓形的”,眼睛“深陷,棕色带黄”,鼻子“很直”,身高“中等,两俄尺又四点五俄寸(一俄尺等于零点七一米,一俄寸等于四点四厘米)”,体格“一般”,下颏“很尖”,声音“低沉”,“左耳上方有痣”,“右手痹痿”,左脚上“第二、三趾连在一起”〔5〕。
  写到这里,我得告诉大家了,“朱加施维里”就是斯大林。斯大林是“钢铁”,朱加施维里是“钢铁”的肉身,他是一个不平凡的革命者,但是他的相貌却连达到平凡的水准都有很大距离。
  我们该把斯大林的实际形象的一些特征归纳一下了:脸上有麻子,而且还有疤斑;个子很矮,一米六四左右,这样的个头不要说在欧洲人中间,就是在中国人中间也是矮子;脚趾粘连可以不去管,但右手残疾却很要紧,不仅影响外观,还难讨得养家糊口的生计。如果是一个普通人,斯大林生在今天的中国,连对象都难找,哪个女人愿意嫁给一个身材“二等残疾”的麻子啊!
  读了这些非神化的斯大林形象的描写,我才知道,我们看到的“伟大”的斯大林,不过是书籍,报刊、图片、影片这些大众传播媒介塑造出来的“媒介形象”。
  (二)
  曾担任斯大林卫队长,1938年以“德国间谍”罪被处死的匈牙利人保克尔,是个精明的恶棍兼谄佞之徒。他发现斯大林很爱照镜子,而且经常整理发式,尤其特别喜欢抚摸自己的小胡子。“他从中断定,领袖绝非那种不注意自己仪表的人,在这一点上,与凡夫俗子没有两样”。〔6〕
  于是,保克尔就在改善领袖形象上动起了心思。他看到斯大林希望“增加”身高,特别喜好穿高跟鞋,便专门为斯大林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高跟鞋,这种特制的“增高鞋”外皮巧妙地掩着了增高部分的后跟,别人根本看不出来。斯大林穿上这双靴子,往镜子前一站,看到自己“高大的”身材,顿时喜形于色。
  就是在“魔鬼身材”绝对“牛市”的今天,使用“人体增高器”,服用增高的丸散膏丹,也被讥为俗人傻事。斯大林绝对是世界级的巨人,但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心病,斯大林便常玩“增高”的小把戏。
  1950年2月14日,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仪式。陪同毛泽东出席签字仪式的叶子龙“发现一个不引人注意的细节。毛泽东和斯大林以及中苏双方其他高级领导人合影时,斯大林稍稍向前挪了一小步。回到下榻处,我向毛泽东提到这一点,毛泽东微微一笑:‘这样就一般高了嘛’!毛泽东身高180公分左右,斯大林看上去要矮一些,但从照片上看,两人差不多”。(见《叶子龙回忆录》)师哲在《在历史巨人身边》也有同样的记载:“在签字仪式上,毛泽东、斯大林站在最中间。斯大林的身材比毛泽东略低,在记者给他们拍照时,斯大林总是要往前移动一两步。这样在照片和影片上他就不会显得比毛泽东矮,或许还略高些。”
  每逢节日或庆祝活动,上列宁陵墓检阅时,保克尔都预先在斯大林要站的位置上放一块垫脚的小方木块。这些把戏使只能从远处或报纸的照片上看见斯大林的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斯大林是个中等身材的人。为了保持这种错觉,保克尔为斯大林定制了一件下摆直到鞋后跟的特长军大衣,这样鞋跟和脚下的木块,就被遮住了。
  有人赞扬牛顿推动世界的发现,牛顿自己说,那是因为他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所以别人才觉得他很高大。如果哪个人真的想站在斯大林肩上,那肯定是痴心妄想。斯大林不允许任何人站在他身边。在集体场合,也是他一个人站着,其他所有高级官员都挤在后面。“如果同海燕似的高尔基并肩站着,斯大林就会显得滑稽可笑,所以,他们两个人一起照相时总是坐着照”〔7〕。
  在红场上受阅的只有“群众”,能与斯大林合影的客人或同僚,也是地地道道的“小众”,同传播媒介制造出的“受众”和“大众”相比,这些方式的影响面和影响力太微不足道了。斯大林很了解当代传播媒介的功能。据肖斯塔科维奇说,斯大林曾枪决了几个画家。因为“斯大林要自己显得高大,双手有力,而且两只手得一样大小”。这些画家被召到克里姆林宫去为领袖画像,但是没有使他满意。但一个叫纳尔班迪安的画家比他们都高明。“在纳尔班迪安的画像里,斯大林正笔挺地从正面走来,双手叠放在腹前。画面取的是仰角,这种角度能使小人国里的小人也显得像巨人。纳尔班迪安听从了马雅可夫斯基的指点:画家必须像鸭子望阳台似的看他要画的对象。所以纳尔班迪安用鸭子的视角画了斯大林。斯大林非常满意,于是每一个机关都挂上了这张画的复制品,甚至理发店和蒸气浴室也挂”。〔8〕
  罗曼·罗兰将列宁和斯大林做过比较:“列宁看到墙上自己的形象,便勃然大怒:‘这使我感到厌恶。到处我都看见自己的猪脑袋。’显然,斯大林没有感到这种厌恶。”〔9〕
  罗曼·罗兰在苏联访问一个月,苏联媒体对于斯大林的狂热的宣传,给了他深刻的印象:“打开任何一张苏联报纸,并阅读任何一篇文章或者在共产国际会议(或者任何其他会议——政治的、非政治的、科学的,专门讨论医学、或体育、或艺术等)上的发言,你总是能在文章或者发言中找到最后对斯大林的过分颂扬——‘我们伟大的、我们强有力的同志,我们勇敢的领导人,我们不可战胜的英雄’等。这是每一首诗歌必不可少的段落。在大街上,在游行队伍中,当着进行检阅的斯大林的面,他的无数像房屋一般巨大的画像在人群的肩膀上缓缓地移动……”〔10〕
  罗曼·罗兰在日记中谈到了对斯大林制造个人崇拜的疑虑之后,自我安慰道:“不过,他毕竟没有达到与在他旁边走过的偶像崇拜者一起欢呼的程度。”
  在苏联走马观花一个月的罗曼·罗兰错了。斯大林还真有自我欣赏、自我欢呼的癖好。
  肖斯塔科维奇说斯大林“喜欢看《难忘的1919》,在这部电影里,他手持军刀站在装甲列车的脚踏板上疾驶而过。当然这个幻想的画面与现实毫无关系。然而斯大林一面看一面感叹:‘当年的斯大林多么年轻漂亮啊,斯大林当年多么漂亮。’他对自己用第三人称,而且对自己的扮相发表评论,积极的评论”〔11〕。
  在斯大林时代,电视尚未被广泛地应用于信息传播,但对画面形象的塑造,斯大林有着无师自通的天分。苏德签订瓜分波兰的秘密协议时,斯大林“自己导演了签字仪式上最好的一张照片的拍摄”。他向纳粹德国的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的副官理查德·舒尔兹招手,要他与众人一起照相。但年轻的舒尔兹不敢想像斯大林是在叫他。最后斯大林抓着舒尔兹的胳膊,把他塞进拍照的行列。他是有意要为照片增添一些青春的气息。同纳粹官员个个正襟危坐相反,拍照时,斯大林叼起了他那著名的“大鼻子烟斗”。
  然而,对于这些照片,希特勒却摇头了:“签约仪式是很隆重的,嘴角上叼着一支香烟怎好出席这个仪式。”他说完便命令摄影师霍夫曼把各张照片里的香烟都涂掉,然后再向报界发稿〔12〕。
  真是夏虫不可语冰,可惜了斯大林的创意。
  前苏联导演亚历山大·多夫任科战时制作了一纪录片,不知怎么有点忽略了斯大林。斯大林气得脸都青了,他把多夫任科叫了去,对他咆哮:“难道对于我们的领袖连十米胶片都舍不得用?好吧,你会像狗一样地去死!”由于某种奇迹,这个多夫任科保住了性命。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曾提到过他,认为“他是一个杰出的电影导演”,并说他在斯大林时代“受到很不公正的贬斥”。是不是“对于我们的领袖连十米胶片都舍不得用”造成的,赫鲁晓夫没说。赫鲁晓夫却详细地记下了这个多夫任科跑到他的办公室,去打电影《攻克柏林》的导演齐阿乌列里的小报告的事。
  “每个人都愿意自己清白,既然新的黎明已经到来。”失势者证明自己清白的方式之一就是在得势之后,不放过从前得势者。多夫任科是“杰出的导演”,知道怎样一下点中在他倒霉时得宠的齐阿乌列里的死穴。他从电影拍摄技巧的角度,向赫鲁晓夫介绍了齐阿乌列里是怎样在银幕上塑造斯大林的高大形象的:“他在《攻克柏林》这部电影里特意使斯大林出现在一个极高的大厅里,沉思默想着军事战略——在他身旁除了中央委员会负责一个‘特殊’部门工作的波斯克列贝舍夫将军外,厅里别无一人,两旁是一排空椅子,格外衬托出斯大林的孤独而伟大。一句话,齐阿乌列里是一个卑鄙的阿谀逢迎的小人。”
  按着打小报告的常理,多夫任科还应当哭述一番自己怎样因为“对于我们的领袖连十米胶片都舍不得用”而受到斯大林、齐阿乌列里们政治迫害,几乎“像狗一样地去死”的不幸。赫鲁晓夫没有记载,做过多的猜测就没根据了。但是,基于“齐阿乌列里完全是斯大林一手捧出来的”这一共识,赫鲁晓夫决定把齐阿乌列里“送到乌拉尔去”,发配流放了。
  政治上的错对,道德上的是非,有时真的是说不清楚的事情。我们只要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斯大林在银幕上光辉伟大的形象是怎样加工制作出来的就可以了。齐阿乌列里的车间是合格的,齐阿乌列里的技术是过硬的,因为他加工出了让领袖满意的形象产品。
  美国作家小奥托·普雷斯顿·钱尼在《朱可夫元帅》一书中记载了当时苏联报纸对斯大林的宣传,似乎是在为《攻克柏林》提供现实的舆论背景:
  1946年1月5日,《红星报》在头版刊登了一张斯大林身穿军服、容光焕发的巨幅照片。在他右边稍后一点儿,是笑容满面、喜气洋洋的朱可夫。斯大林左边是伏罗希洛夫,两边还有罗科索夫斯基、科涅夫、布琼尼、铁木辛哥等人。1月2日,全国各地举行集会,选举最高苏维埃代表候选人……报纸的头版发表了一些文章,使用了这样一些标题为提名创造适当的气氛:《斯大林的英明使我们赢得了胜利》、《敬爱的领袖、导师和军事统帅》,读者们不应忘记《伟大的斯大林领导我们走向胜利》。
  (三)
  为斯大林创造了“伟大”的媒介形象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