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宁宫而去,而这个时候的郑太妃,已经知道了这个事情,不过她以为,自己在宫中力量大,不会有事,就命令紧闭宫门。不见诸大臣!而杨涟更绝,就在寿宁宫门口喊开了。把个圣旨念的震天响,隔着大门就喊开了,“你们这些奴才,不要忘记内臣都是皇上的家奴,如果皇上震怒,你们都要死不葬身之地!”太监们也是人,实在是心理害怕,几个太监就把大门打开了,而大臣们在进了门后就开骂了。郑太妃一家子也算是倒了霉了。不过等到东林派的大臣喊道:“张巡之棍不灵,则投以丽色之钊;崔文升之泄不逮,则促以李可灼之丸”后,做贼心虚的郑太妃就再也受不了了!收拾收拾也到鸣鸾宫报道去了!
就这样,大明帝国在万历四十三年六月到八月,先后两位皇帝驾崩,加上扑朔迷离的三个案子,大明帝国高层的政治斗争全面的激化了,而这期间也掺杂着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更加要命的是,新新皇帝的年龄!这个按照当时的说法只有12岁的皇帝至少要到两年后才能够亲政,但是我们的主角他是否真的愿意等着两年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但是现在真正的威胁时什么呢?我们的主角其实现在还没有意识到,他接下来做的几件阴谋的事情,却为他后面的63年的政治生涯,扫除了很大的一块障碍!
这个时候,鸣鸾宫内的郑太妃和西李选仕正坐在一起唠唠叨叨的说着今天倒霉的事情,但是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
等到了晚上,李进忠和太子一同来到鸣鸾宫,李进忠直接来到郑太妃的寝殿,现在的李进忠已经是大内总管了,李进忠当着很多太监的面对郑太妃说:“太子觉得对不起您,让我来给您陪个不是,太子说:等他登基了,一定会好好待您和福王千岁的!”然后就走了。
而太子直接去见了西李选仕,他们说了什么没人知道,但是当晚,郑太妃于鸣鸾宫举火自焚!而西李选仕在皇帝登基后成为了皇太后!
而当天,停灵大殿起火,守灵之藩王被烧伤大半烧死2人,而先皇之棺椁被烧坏!太子大怒,将守灵藩王全部交宗正府处置,要求严惩不怠。
就这样在大明万历四十三年的七月初五到七月初七三天的时间内发生了,四件惊天动地的案子。
就这样大明帝国的又多了两件事情,而这一次朝臣们转移了攻击的目标,不过这个目标并不太好对付!
第二节 廷杖
万历四十三年八月初八北京太和殿,大明新一代的皇帝在昨天完成了三既三让的程序,在今天就成为了皇帝,很快是不是,没错因为大臣们怕夜长梦多。不知道倒霉的皇室是不是又要出什么命案,就抓紧时间把这个事情给办了。于是光宗死后的第三天,年轻的主角就成了皇帝。
初八这天小皇帝第一次坐龙庭了,看着底下穿着孝服的大臣们,心中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是什么呢?无奈为多吧。
这不什么大事都没有,就开始了对发生的四个案子的追究,要求把崔文升、李可灼杀了,要求把西李选仕赶出宫去。这些也就算了新皇帝还能够忍受,但是御史开始调整火力的时候,皇帝就十分的难受了,为什么呢?御史认为皇帝派人去向郑太妃说的话具有威胁性,是忤逆不孝的!而且皇帝小小年纪就亲政,是不符合礼法的,要求皇帝等到成人之后再亲政!
这位小皇帝一听这个不干了,就把让他把奏章拿过来,结果这位大人拿上去的奏章因为写的急了错了几个字,而且奏章中根本没有皇帝亲政的问题,皇帝当场就怒了,但是皇帝却没有发多大的脾气。
“嘿嘿!”
“你的胆子是不小呀!”
“微臣不敢,但是微臣说言乃是符合法理的!”
“那你怎么不说让福王监国呀?”
“嘶……”一听见这句话,满朝文武都被皇帝惊醒了,而这位御史更是满头大汗,跪伏于地,不敢说话!
这个时候大部分除御史系统的文武看向这位御史的已经都是怜悯之光了,因为他们知道,对于光宗和这位皇帝而言,威胁最大就是福王,你在这个时候说皇帝不能亲政,不是找死吗?再说了光宗皇帝在遗诏里说的很清楚,你呀,今天不死看来难喽。
小皇帝扫视了群臣一遍,说了一句:“我让我李伴去告诉郑太妃,回头会好好待她和福王难道有错?我遵父皇遗命,年十二而行亲政,有何不可?”
这个时候那个御史已经知道自己今天是过不了这关了,也就放开了,看来还是个有点骨气的人,“陛下可否告知,前日夜,停灵大殿的火是谁人放的?”看向皇帝的目光饱含了讽刺。
是个有风骨的人,可是政治和风骨没有什么关系!今天你必须死!皇帝在心里打定了主意!
“是不是还有人想知道,停灵大殿的大火是不是和朕有关系呀?有的出来吧!你们等的累,朕也累!”
“臣有疑问!”
“臣有疑问!”
……
底下呼呼啦啦,跪了一堆大臣,皇帝看明白了,出来的基本都是御史,而且基本都是东林派的御史,好你们不是心齐吗?我就让你们好好齐一齐!
突然之间,皇帝从宝座上站了起来,用手指着这些跪着的御史,“不错呀,从万历年间,你们就开始骂朕的皇爷爷,现在你们进步了,开始学会欺负我这小孩子了!好,让你们看看凌迫君上的结果,来人呀!”
这个时候,内阁大臣方从哲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可是知道,别看万历皇帝总是挨骂,但是那时大明的政治规则!如果皇帝第一天上朝就打大臣的屁股,哪可不是什么好事情!搞不好那天我说错什么也是一顿,我老了,可是受不了的!
“陛下,使不得呀,使不得呀!这样有损皇上威仪!”
“威仪?哈哈,我大明皇帝的威仪早就被这帮吃饱了撑的没事干的御史搞没了!现在我就是要让你们这些大臣看看什么叫做皇家的威仪!”
“皇上……”
“不必再说了!来人,拉到殿外,廷杖伺候!”
说完一群锦衣侍卫,就把这二十余位大臣,给拉了出去。就在太和殿外就把他们的裤子扒了,抡起大棍就要开打!而这个时候,皇帝的声音就像是从地狱发出来的,“慢着动手,你们这些在京的文武,都给我到殿外观刑!李伴,给我盯着他们,我要去睡会,过一个时辰叫醒我,在段时间给要是有哪个观刑的不看或者闭眼,就给我廷杖20下。王安走。”
大臣们这回可是知道厉害了!
没有办法立刻出了殿门,观刑去了。而最绝的是什么?皇帝根本没说给那20多个御史打多少下,也就是说这1个时辰内,他们就的挨着。就样的结果可想而知,没有多长时间,这20个御史全部毙命,不忍心看的其他东林党也没少被打,就这样,上朝的第一天,皇帝啥也没说,就打了130多个大臣的屁股,其中打死26个(23个御史,3个时候看不下去被打但是身体太弱受不了死的)。一时间朝臣们可是见识了皇帝的威仪,明白这个小皇帝和显皇帝以及先皇是不同的!
可是等第四天再一次的大朝,皇帝和朝臣又发生了冲突,皇帝要给西李选仕封后,朝臣们不干了,彻底的不干了,朝臣们认为皇帝前日打大臣就是受了西李选仕的诱导。是对朝臣的报复,现在西李选仕终于露出马脚了,于是乎,朝臣一窝蜂的反对这个事情!皇帝一看这个事情实在是有点难办,皇帝就说了:“选侍李氏,实乃皇考生前至宠,且朕及皇弟由检皆由李氏抚养,待吾兄弟视如己出,作为朕之养母,母凭子贵有何不可?”皇帝这个话一说,朝臣就不吵吵了,皇帝接着说了:“况且先皇明言朕登基后即刻亲政,诸臣工不愿李氏为皇太后,不过是恐朕为李氏胁迫乎!难道朕如此不堪?”
皇帝这句诛心得话说了出来,朝臣们又想起三天前死去的26个大臣,一阵恶寒。满朝文武都到了跪倒曰:万死。于是李选仕做皇后的事情就敲定了。
紧接着,皇帝说了关于停灵大殿的调查结果,这个事情是由李进忠和王安一同办理的,在这间事情上,因为出事地点在宫内,三司无权调查,而死去的是藩王,三司更是没权过问,其实这个事情在大殿上也就是个汇报的作用,说白了就是走个过场!通报的结果是,诸藩王于停灵大殿中值守,不守孝道,不遵臣德,竟然先在守灵的时候偷偷饮酒、睡觉,福王酒醉不甚击倒大蜡引起火灾,但是众藩王除了蜀王呼喝救火外,其余人等竟然不管不顾两位先皇的灵位竞相逃跑!实为大逆不道!群成一听,原来是这个样子?谁信呀!肯定是贼喊抓贼。
“忤逆,这就是忤逆先皇,忤逆显皇帝!罪不容诛!”其实大家都可以看得出来皇帝这是在进行造势,但是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也就和皇帝一样开始了对诸藩王的鞭挞!
“王安(现在是司礼监秉笔太监了),传旨除蜀王外其余诸王夺爵圈禁,圈禁的地方找内阁商量去!”
“是!”
“传蜀王觐见!”
其实这几天,那几位王爷一个个别提多惨了,一个个要吃没吃要喝没喝,还被烟熏火烤过,可是他们都想不明白为啥会发生火灾,其实这其中真的有一位藩王知道这个事情是谁干的,这个是是谁呢?就是蜀王!他看见了事情的全部经过,但是他也认识那个人是谁,所以他不敢说话!而其他的人都睡着了,所以都不知道!而事情发生后所有在大殿内值守以及周围的太监、侍卫、宫女都被大内总管太监李尽忠以救火不力的罪名给打死了!也就只剩下这一位知道内情的人了!而且当时这位王爷在火起来的时候大喊大叫希望其他诸王和自己一起救火,可是诸王一个个都和死猪一样的睡着,直到被烧到后才因为疼跑出殿去,其实他那里知道,这是皇帝让李进忠在他们的饭里做的手脚!只不过蜀王一脉没有什么恶行,所以得以解脱!而这位蜀王会说出去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聪明人都知道,作为一个藩王尤其是远支的藩王,还是离政治远点,虽然他不明白皇帝为什么连福王以外的藩王一块收拾,但是只要自己没事管他们干什么?虽然都是太祖的子孙,可是200多年了谁顾得了谁!闷头好好过日子为妙!就这样唯一知道内情的受害者不说,其他人都不知道,而福王恰恰是那个被大家指认的首犯,为什么他是首犯?嘿嘿这都不明白?皇帝想让他是,他就是,皇帝不想让他是,他就不是,因为这一切都是在宫内进行的刑讯!
蜀王哆哆嗦嗦来到殿内,行完大礼,皇帝表扬了他一番,还给了他一些银钱,蜀王坚决不收,皇帝也就没有勉强。然后皇帝就让蜀王出去了。就这样这次的灵殿大火和移宫案就等于告一段落!那么红丸案和郑妃举火案呢?
皇帝也没多什么废话,直接下令让是三司会审红丸案,限期45日内结案,严禁扩大!郑妃举火案皇帝就定了一个郑太妃因曾经虐待光宗皇帝,具怕自己报复而自杀了帐,大臣们谁也没想到皇帝居然把这个不能说的话,扔到了台面上,来了个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大臣们一看这皇帝太无赖,也没法可想,只好也就同意了。
就这样,皇帝的第二次大朝要办的事情,在前一次上朝的时候用26条人命换来的威势中取得了胜利,而这仅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