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经济史-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于水利灌溉等公共工程的开支还不到全部土地税的 1%。印度农业逐年衰 

  落,早在18世纪末,孟加拉已经有1/3地区变成丛林;到1830年,马德拉 

  斯又有近1/4土地荒废。饥荒连续发生,居民大批死亡。仅19世纪上半期就 

  在印度连续发生了七次大饥荒,约有150万人死亡。英国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工业,迫切需要从印度获取大量的原料和粮食。英国工厂主从19世纪30年 

  代起就力图在印度扩大棉花、黄麻的生产,把从美国进口的棉花和从俄国进 

  口的亚麻,转到印度殖民地来生产。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决议,允许英国 

  人去印度占有土地,直接经营种植园。这样,许多英国人来印度直接投资经 

  营种植园,种植棉花、黄麻、蓝靛、茶叶、咖啡、橡胶等经济作物。从此, 

  从印度输出的原料明显增加。1833年—1848年间,原棉的输出额从3200万 

  镑增加到8800万镑,羊毛的输出额从3700镑增加到270万镑;在1849—1858 

  年的10年间,印度的原棉输出从178万英镑增加到430万英镑,黄麻从不到 

  7万英镑增加为30万英镑,大米和小麦等谷物输出总值也从85。80万英镑增 

  加到380万英镑。据1860年的调查,在印度从事茶叶、橡胶和咖啡种植等非 

  谷物类的工人达到了100万人。19世纪中叶,英国殖民者为了更好地适应发 

  展本国工业的需要,从1848年戴贺胥任印度总督以后,颁布了取消王公特权 

  和兼并土地的政策。他制定了“丧失权利制”,不承认封建统治者的立嗣权, 

  剥夺了他们的恤养金,兼并了詹西、奥德等10多个邦,使土邦的面积约减少 

  了三分之一。经济矛盾加剧了政治矛盾,印度反英起义不断。1858年8月, 

  英国国会通过“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东印度公司,由女王直接统治;撤 

  销伦敦管理局,设立阁员担任大臣具体管理印度事务。印度总督又是副王, 

  代表女王管理印度。同年11月,印度英国总督宣布维多利亚女王的诏书“尊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58 年版,第1039 页。 


… Page 57…

  重当地王公的权利、尊严和荣誉”,“不干涉臣民中任何人的宗教信仰或崇 

  拜”,借此稳定印度上层封建阶级,分化瓦解印度民族大起义队伍。 

       19世纪初,英国殖民者为了从印度获取无尽的财富,开始变印度为廉价 

  工业品推销市场,他们抑制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控制印度贸易垄断权。印 

  度原本是一个建筑在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基础上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的 

  国家,印度的手工棉纺织品曾经输往英国和其它国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813年,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英国工厂主和商人均 

  获得机会将商品直接运往印度。自此以后,英国工业品像洪水一样地涌入印 

  度,英国和印度间的贸易迅速增加。在19世纪初,殖民当局规定,英国输入 

  印度的货物免税或课以极低的进口税率(2。5%),而印度输往英国的货物则 

  课以高达50—70%的高关税;此外,印度纺织品在国内销售须交纳17。5%的 

  内地税,比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纺织品税还高出好几倍。在这样的贸易政策下, 

  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纺品激增。从1815年到1832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纺织 

  品总值从2。60万英镑增加到400万英镑;而印度输出的棉纺织品总值则从 

  130万英镑锐减到约10万英镑。从1814年到1835年,英国对印度输出的棉 

  织品由不足100万码增加到5100万码;从1818年到1836年,英国对印度输 

  出的棉纱增加了5200倍。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各种商品,尤其是纺织 

  品不仅在印度各大城市倾销,而且在海港附近、恒河领域,以及孟加拉地区 

  的许多农村市场上销售。19世纪中叶,印度已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品的主 

  要的国外销售市场。1850年,英国对印度输出总值达到802。40万英镑,其 

  中棉织品一项约占522万英镑,占英国对外出口总值的1/8,占绵纺织品对 

  外输出的1/4以上。棉纺织业当时已是英国整个经济制度的支柱,在棉纺织 

  业中就业的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 1/8,近1/12的英国国民收入来自棉纺织 

  业。因此,占英国棉纺品出口额1/4的印度市场对英国棉纺织厂主乃至英国 

  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印度在1813年以前还是一个出口贸易的国 

  家,现在则变成了贸易进口的国家。自古号称世界棉业大工厂的印度,变成 

  了英国棉纱和棉织品倾销的大市场。与此同时,印度的棉纺织业衰落了。号 

  称“印度的曼彻斯特”的城市达卡原来是印度的棉纺织业中心,约有15万人, 

  到1840年只有2万人,城内长满荆棘,疟疾流行,由一个繁华的城市变成了 

  一个贫穷的小镇;英国的蒸汽机替代了印度的纺车和织机。同样的情形在印 

  度其它行业也发生了,英国的玻璃、纸张、铁器、陶器等工业品也大量涌入 

  印度,印度手工业工场纷纷倒闭。此外,殖民者还垄断了印度鸦片、食盐和 

  酒的专卖。“据19世纪50年代统计,在印度全部纯收入中,七分之一来自 

  鸦片,九分之一来自盐。这两项,加上土地的收入,共占印度全部收入的85 

  %,都操纵在殖民者手中。在这些收入中,用于设在英国的印度管理机关的 

  要占3%,每年支付内债利息和支付东印度公司股东的红利要占14%。这两 

  项合计,即收入的六分之一以上 (17%),要汇到英国去。用在印度的支出 

  中,66%作为军事费用,也就是供养英国殖民者为统治印度而经常保持的一 

  支庞大的军队的费用。用于印度公共工程 (修筑道路、河渠、桥梁及其它必 

                                                 ① 

  需的工程)的支出,还占不到收入的3%。”50年代后期,英国开始对印度 

  殖民地进行改革,以缓和印度人民的不满。1859年,孟加拉、比哈尔、奥里 

  萨等实行柴明达尔制的地区实行“固定租佃制”,规定凡连续租种地主土地 



① 樊亢:《资本主义兴衰史》,北京出版社1991 年版,第117—117 页。 


… Page 58…

12年的农民可成为“固定佃农”,柴明达尔无权随意提高地租,以后又允许 

固定佃农抵押或出卖所耕种的土地。同时,进入50年代以来还在工商企业的 

改革上鼓励个人投资,贸易政策上也作了若干调整。1851年,印度拜火教徒、 

富商买办纳纳勃依、达瓦尔在孟买创办印度第一家棉纺织厂。到1861年,孟 

买共有10所纺织厂。1854年,英国人在加尔各答建立第一家黄麻厂,开始 

用机器纺织黄麻织品,从而使印度黄麻织品发展起来并逐渐取代俄国亚麻对 

英国的出口;1839年阿萨姆设立第一家种茶公司,到50年代,英资经营的 

茶叶种植园在孟加拉、南印度、锡兰迅速发展起来,印度茶叶出口超过中国 

茶叶出口英国的数量。1853年,印度第一条铁路和电报线路建成。 

     19世纪,印度不仅在政治上是大英帝国的一块殖民地,而且在经济上也 

演变为英国廉价商品倾销市场和农产品的原料基地。但是,印度的工业、农 

业还是有一定的发展,经济也有一定的增长。资本主义在殖民地的扩张是为 

了获取利润,在资本对印度进行扩张的同时也从另一方面使印度发生了一些 

变化。例如,英国征服全部印度的同时,使封建割据、诸侯分立的印度实现 

了统一;建立新的土地制度使农田开垦的面积增加;为了输出农产品输入工 

业品而修筑铁路;建立了一些近代经济组织,建立了英国的银行,统一了印 

度的货币制度等等。印度是一个国土面积大小和整个欧洲差不多的大国,闭 

关自守的状况被打破,促进了封建社会的解体,为尔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 

了一定的前提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英国在破坏印度旧的社会结构中, 

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2)土耳其、伊朗成为外国资本主义扩张对象 

     以土耳其为主体的奥斯曼帝国到18世纪末已日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开 

始争夺所谓“奥斯曼的遗产”,如沙皇俄国想占领伊斯坦布尔和海峡地带, 

以便获得黑海上的出口权;英国和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早,也想控制海峡为 

资本主义扩张作准备。为了挽救帝国,以苏丹为首的奥斯曼帝国接连实行了 

多次改革。但是,随着俄土战争、希腊起义、土埃战争等,到19世纪上半叶, 

奥斯曼帝国已基本解体。土耳其近代后期经济史主要表现在奥斯曼帝国内部 

的改革以及外国资本主义对土耳其的扩张。30年代以前,奥斯曼帝国内部的 

改革主要还限于军事方面的改革。1831—1833年的土埃战争促使马赫穆二世 

实行进一步的改革;1834年,他宣布废除军事采邑制度,采邑成为与军役无 

关的国有地或大土地私有制,撤销阻碍国内商业发展的内地关卡等。但是, 

许多地区的大小采邑主仍保持了一些封建权利。采邑的农民只能终身使用所 

耕土地,不能传袭,并且必须向国家缴纳土地税;对于外国资本在奥斯曼帝 

国的扩张,马赫穆德二世不仅没有制止,反而采取奖励政策;同时仍保留了 

自16世纪以来西方商人享有的“法外法权条款”制度,即奥斯曼帝国不能征 

收超过进口货值8%的关税,欧洲人免交大部分赋税等奥斯曼帝国特权条 

件。资本主义各国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大规模向亚洲市场扩张。而奥斯曼 

帝国受特权条约的束缚,不能用关税保护的办法来阻止外国商品的倾销;此 

外,马赫穆德二世废除了农产品的专卖制度,使外国商人在奥斯曼帝国方便 

地购买到廉价的原料以及粮食等农产品。1838年,英国迫使土耳其政府签订 

了新的商务协定,规定只能对进口的外国商品征收8%的进口关税;禁止对 

任何物资实行专卖制度;外国人有权在奥斯曼帝国境内自由从事贸易活动。 

同年,法国以“利益均等”的要求与土耳其之间也签订了类似的协定。特权 

条约签订以后,英法等国商品大量倾销于土耳其国内市场。外国资本主义开 


… Page 59…

始大规模在奥斯曼帝国扩张,手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的冲击。在土耳其,柞蚕 

业中心布鲁萨和安那托利亚的毛纺织业中心安卡拉与迪雅别基尔,纺织品的 

产量大幅度减少,而土耳其的羊毛和生丝等初级产品的输出却大幅度增加。 

土耳其已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廉价商品的推销市场。英国还想将 

商务协定的规定推广到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已有较大发展的埃及,遭拒绝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