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段生活格外地激动人心,令入神往。
    在这短短的几个月,我自己和我的同事汤用彤教授、金岳霖教授,把在此以前开始
写的著作写完了。汤先生的书是《中国佛教史》第一部分。金先生的书是《论道》。我
的书是《新理学》。金先生和我有许多看法相同,但是我的书是程朱理学的发展,而他
的书则是独立研究形上学问题的成果。后来在昆明我又写了一系列的其他的书:《新事
论》,又名《中国到自由之路》;《新原人》;《新原道》,又名《中国哲学之精神》
(已由牛津大学的休士先生译成英文在伦敦出版);《新知言》(各书均由上海商务印书馆
出版)。往下我试将各书要点略述一二,作为举例,以见当代中国哲学的一个趋势;这样
做的时候,也许可以从侧面透露出,中国哲学对未来的哲学会有什么贡献。
    哲学的推理,更精确地说,形上学的推理,其出发点是经验中有某种事物。这某种
事物,也许是一种感觉,一种感情,或别的什么。从“有某种事物”这句话演绎出《新
理学》的全部观念或概念,它们或是程朱的,或是道家的。这些观念或概念,全部被这
样地看作仅仅是“有某种事物“这句话的逻辑蕴涵。不难看出,“理”和“气”的观念
是怎样从“有某种事物”演绎出来的,其他的观念也都是这样处理的。例如,“动”的
观念,我不是作为宇宙形成论的观念,即宇宙的某种实际的最初的运动观念,来处理的;
而是作为形上学的观念,蕴涵于“存在”的观念自身之内的观念,来处理的。存在是一
流行,是一动。如果考虑宇宙静的方面,我们会用道家的说法:在有物之前,必先有
“有”。如果考虑宇宙动的方面,我们会用儒家的说法:在物存在之前,必先有“动”,
这不过是存在的流行的另一个说法。在我称为图画式的思想中,实际上就是在想象中,
人们把“有”、“动”想象为“上帝,万物之“父”。这一种想象的思想,使人有宗教
和宇宙形成论,而不是哲学和形上学。
    按照这样的路线进行推论,我已经在《新理学》中能够演绎出全部的中国哲学的形
上学观念,把它们结合成为一个清楚而有系统的整体。这部书被人赞同地接受了,因为
对它的评论都似乎感到,中国哲学的结构历来都没有陈述得这样清楚。有人认为它标志
着中国哲学的复兴。中国哲学的复兴则被人当作中华民族复兴的象征。
    程朱理学中,如我们在前一章看到的,是有一定的权威主义、保守主义成分,但是
在《新理学》中把这些都避开了。按我的意见,形上学只能知道有“理”,而不知道每
个“理”的内容。发现每个“理”的内容,那是科学的事,科学要用科学的实验的方法。
“理”自身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我们所知道的“理”,作为科学的定律和理论,则
是相对的,可变的。
    “理”的实现,要有物质基础。各种类型的社会都是实现社会结构的各种“理”,
实现每个“理”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就是一定类型的社会的经济基础。所以在历史领域。
我相信经济的解释。在《新事论》中,我应用这种解释于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我也应用
于本书的第二章。
    我认为,王国维在哲学中的苦恼,是由于他未能认识到,每门知识各有其自己的应
用范围。人们不需要相信对实际作很多肯定的任何形上学学说。它若作这样的肯定,它
就是坏的形上学,也同样是坏的科学。这并不意味着,好的形上学是不可信的。这只意
味着,好的形上学是明明白白的,不需要说相信它,就像不需要说相信数学一样。形上
学与数学、逻辑的区别,在于后二者不需要以“有某种事物”为出发点。“有某种事物”
是对实际的一个肯定,也是形上学需要作的唯一的肯定。

哲学的性质
    我在《新理学》中用的方法完全是分析的方法。可是写了这部书以后,我开始认识
到负的方法也重要,这在本书第二十一章已经讲了。现在,如果有人要我下哲学的定义,
我就会用悖论的方式回答:哲学,特别是形上学,是一门这样的知识,在其发展中,最
终成为“不知之知”。如果的确如此,就非用负的方法不可。哲学,特别是形上学,它
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这几点虽然只是我个人意见,但是
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倒是代表了中国哲学传统的若干方面。正是这些方面,我认为有
可能对未来的世界的哲学,有所贡献。往下我将就这些方面略加发挥。
    哲学,和其它各门知识一样,必须以经验为出发点。但是哲学,特别是形上学,又
与其他各门知识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哲学的发展使它最终达到超越经验的“某物”。
在这个“某物”中,存在着从逻辑上说不可感只可思的东西。例如,方桌可感,而“方”
不可感。这不是因为我们的感官发展不完全,而是因为“方”是一“理”,从逻辑上说,
“理”只可思而不可感。
    在这个“某物”中,也有既不可感,而且严格说来,亦不可思者。在第一章中,我
说,哲学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由于它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逻
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例如,宇宙,由于它是一切存在的全体,从
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我们在第十九章已经知道,“天”字有时候在这种
全体的意义上使用,如郭象说;“天者,万物之总名也。”由于宇宙是一切存在的全体,
所以一个人思及宇宙时,他是在反思地思,因为这个思和思的人也一定都包括在这个全
体之内。但是当他思及这个全体,这个全体就在他的思之内而不包括这个思的本身。因
为它是思的对象,所以与思相对而立。所以他思及的全体,实际上并不是一切存在的全
体。可是他仍须思及全体,才能认识到全体不可思。人需要思,才能知道不可思者;正
如有时候人需要声音才能知道静默。人必须思及不可思者,可是刚一要这么做,它就立
即溜掉了。这正是哲学的最迷人而又最恼人的地方。
    从逻辑上说不可感者,超越经验;既不可感又不可思者,超越理智。关于超越经验
和理智者,人不可能说得很多。所以哲学,至少是形上学,在它的性质上,一定是简单
的。否则它又变成了简直是坏的科学。它虽然只有些简单的观念,也足够完成它的任务。

人生的境界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在第一章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
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
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
做什么,并且自觉他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
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
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
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从
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
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
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
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
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
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
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
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
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
“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
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
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
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
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
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
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
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
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
人的方法。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
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
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
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个,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前几章已经告诉我们,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
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
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
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
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
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
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