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宗教史-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格兰长老宗的地位不断加强,确立了自已的统治地位。在王政复辟时代,苏 

格兰陷入了混乱与苦难之中,长老宗遭到残酷镇压。1661年召开国会,废除 

了一切有利于长老宗的法令,恢复了主教制,规定凡不到主教管理的教会礼 

拜的,一律处以大宗罚款,许多长老宗牧师被免职;并成立了高等宗教事务 

法院,作为镇压长老宗的工具。长老宗于16世纪70年代曾发动反抗国王的 

宗教专制的武装起义,失败后,其处境更加恶化。长老派被宣布为不受法律 

保护,到处受到追捕、屠杀,这种状况一直到1688年后才结束。不过,那以 

后苏格兰宗教界的麻烦并没减少。长老派似乎很得势,1690年,国会恢复了 

被免职的长老宗牧师的教职,并宣布长老制是政府承认的教会形式。对此, 

主教派很不满意,更激进的长老派也感到他们的最终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他 

们的本意是反对市俗政权控制教会。主教派、长老派、激进长老派之间的纠 

纷到18世纪仍在继续。 



     (2)欧洲大陆各国 

     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运动比英国开始得早,但法国、西班牙的天主教势 

力仍很强大。 

     王权与教皇的权力争端是法国宗教变革的重要因素。从15世纪初开始, 

法国的国王们就把对罗马教廷的独立作为宗教政策的基础,但对新教又充满 

怀疑、仇恨。16世纪初,加尔文主义新教的影响已深入法国。1557年以后, 

这些新教被称为胡格诺派,其信徒主要是受压迫的手工业工人。此外,在握 

有权力的贵族中,也有人信奉胡格诺派,他们是政治上的胡格诺派。法国国 

王支持天主教,但反对罗马教皇干予法国天主教事务。他们在胡格诺派和天 

主教之间玩权谋,搞平衡,既要对抗罗马教廷,又要防止胡格诺派威胁自己 

的地位,目的是保住王权。1562至1598年,法国发生了30多年的胡格诺战 

争,这次战争在宗教方面的结果是由法王亨利四世颁布一个《南特敕令》, 

这实际上是一个天主教与胡格诺派的妥协性条约。该敕令规定天主教为法国 

国教,但也承认胡格诺派享有信仰自由,允许胡格诺派在除巴黎和少数几个 

城市之外的其他城市及农村作礼拜。胡格诺教徒同天主教徒享有同样的担任 

官职的权力,他们有权召集自己的宗教会议和政治集会。敕令还附有一个秘 

密条款,允许胡格诺教徒保有200个设防的城堡。自此,胡格诺派取得合法 

地位,开始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教会的组织完善了,在许多城市,胡格诺 

派开办的学校名气很大。对于敕令给予胡格诺派的地位,天主教会和罗马教 

廷一开始就极力反对。1629年,路易十三的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取消了秘 

密条款,胡格诺派的宗教权利虽然保留,但却屡遭耶稣会和其他天主教势力 

的攻击。1685年,路易十四宣布废除《南特敕令》,胡格诺派的合法地位被 

取消了,教徒们到处受迫害,不少人被迫逃亡英国、德国,甚至远到美洲。 

     路易十四是个极端的王权专制主义者。他于1643年5岁登基,1661年 

亲政。他坚持天主教作为法国国教,残酷迫害胡格诺派等新教徒,剥夺新教 


… Page 14…

徒的就业机会,堵死了他们的生路,派士兵到不愿改宗天主教的人家里骚扰。 

在废除《南特敕令》后,要求新教牧师必须在两周内离开法国,新教徒的子 

女必须加入天主教,其他新教平信徒,也强迫他们改信天主教,并采取各种 

措施,严禁他们逃往国外。就是对于天主教中有加尔文主义倾向的詹森派, 

路易十四也不放过,宣布其为异端,大加迫害。另一方面,路易十四也极力 

反对法国天主教会听命于罗马教廷。1682年,他搞了一个限制教皇权力运 

动,阻制教皇势力插手法国天主教事务。路易十四否认罗马教廷在法国享有 

立法权和司法审判权,法国的宗教事务由法国的法院来处理,他规定教皇的 

命令不能直接下达到法国天主教会,必须要经过国王的允许。 

     法国专制王权的高压政策在政治、宗教方面的结果却适得其反。在法国 

大革命前的 100多年间,反宗教的无神论思想逐渐成熟并传播开来。比埃 

尔·培尔(1647—1706年)、伏尔泰 (1694—1778年)、孟德斯鸠 (1689 

—1755年)、卢梭(1712—1778年)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其矛头都直接指 

向天主教及基督教神学,他们的思想境界都早已超出了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 

们。拉美特利(1709—1751年),爱尔维修(1715—1771年)、狄德罗(1713 

—1784年)、霍尔巴赫(1723—1789年)等人的战斗的唯物主义思想则直接 

为法国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黑暗统治,作为其附庸的法国天主教会也 

受到革命的猛烈冲击。1790年,国民议会制定《神职人员组织法》,实行教 

会民主化主张,制止教皇对法国教会的控制行为,选举主教和教区教士,神 

职人员与世俗公职人员待遇同等,取消了天主教僧侣的特权地位。国民议会 

要求所有神职人员宣誓服从该组织法。教皇庇护六世公开攻击法国革命,制 

止神职人员宣誓。实际上,教皇的命令的作用也已不是绝对的,法国天主教 

神职人员分化了,一部分宣誓遵从《神职人员组织法》,另一部分拒绝宣誓, 

被称“拒宣誓派”。“拒宣誓派”不但在宗教上被认为是反动的,在政治上 

也是保王党,被革命政府施以严厉镇压。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曾有“反基督 

教运动”。它废止基督教的格利高利历法,推行共和国历法,定1792年为元 

年,并中止所有宗教节日。基督教的教堂被改为“理性神庙”,神职人员被 

强迫辞职、结婚,民间的婚丧仪式不允许再在教堂举行。为了迎合民众中的 

宗教情绪,雅各宾派也不敢轻易完全取消宗教。他们企图建立一种革命的新 

宗教以代替天主教。罗伯斯庇尔(1758—1794年)曾倡导一种崇拜“最高实 

体”的新宗教,声称该宗教只承认一条教义,即灵魂不灭;只遵行一条教规, 

即履行个人义务。这实际上不过是将他们的信仰披上一件宗教的外衣。 

     大革命时期,法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一直相当紧张,教皇国始终充当反 

对法国革命、复辟王政的势力。拿破仑时期,这种局势也没有改变。他曾带 

领军队攻入罗马,俘获教皇庇护六世。1799年11月选出新教皇庇护七世, 

重建教皇国,但不久就成为拿破仑手中的工具。拿破仑为巩固自己的地位, 

争取法国天主教徒的支持,于1801年7月与教皇达成协议,承认天主教为法 

国国教,双方各自做了一些让步,形成某种妥协。拿破仑给予天主教的活动 

自由是有所保留的,他严格限制天主教主教与罗马教廷发生联系,规定强制 

实行路易十四时制定的《限制教皇权力条款》。这些措施显然为教皇所不容, 

庇护七世下令革除拿破仑的教籍。作为回报,拿破仑于 1808年派兵进入罗 

马,将教皇虏往法国囚禁,一直到拿破仑战败。 

     法国的宗教改革困难重重,相对于其他不少欧洲国家来说进展缓慢。但 


… Page 15…

  是,法国大革命对天主教的冲击也是致命的,它在实践上开辟了一条走向政 

  教分离的道路。自此,从中世纪以来就确定的由天主教控制国家的政治和社 

  会生活的政教合一局面被打开了一个缺口。 

       在大陆的其他各国,西班牙是天主教的大本营,葡萄牙和意大利也是天 

  主教力量占优势。在德国,以宗教的名义进行了一场30年战争(1618—1648 

  年),新教诸侯与天主教势力进行旷日持久的争夺。1648年10月,交战各 

  方签定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各方达成妥协,“大致以当时天主教和新教实际 

  控制范围为依据粗略地划定了两大教派的分界线。……欧洲大陆上的宗教改 

  革运动可以认为至此结束。”① 



① 威利斯顿·沃尔克: 《基督教会史》,孙善玲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版。 


… Page 16…

                            2。理性主义时期 



     自文艺复兴开始,特别是近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 

在欧洲被培育并逐渐成熟起来。它视迷信和愚昧无知为人类历史的大敌,信 

奉“知识就是力量”。推动基督教改革的那些思想家们的潜意识中,理性主 

义已在实际发挥作用。他们认为,基督教的教义只有符合某种知识体系时才 

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宗教仪式和管理制度也只在经过论证以后才是合理 

的。他们把理性主义作为克服基督教腐败现象的精神力量,以为人们只要具 

备了经过严密论证的宗教知识体系,就可以重建健康的道德秩序。 

     近代自然科学促进了理性主义的发展。哥白尼(1473—1543年)的太阳 

中心学说打破了中世纪以来基督教宇宙观的垄断地位。第谷·布拉赫(1546 

—1601年)积累的大量天文观测资料,约翰·开普勒(1571—1603年)在此 

基础上的数学计算,都维护、证实了哥白尼的学说。最后,伽利略 (1564— 

1642年)和牛顿(1642—1727年)这两位近代科学鼻祖的严肃的科学研究推 

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后者曾被作为支持基督教信仰的重要理论支柱。 

现在,数学和物理学被视为知识体系的样板,它们使用的方法成了检验一种 

思想体系是否有资格被称为知识的标准。 

     紧随科学之后,哲学强化了自然科学,从而也强化了理性主义在人们心 

目中的地位。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年)论证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归纳 

方法是破除迷信、获取知识的根本方法。勒内·笛卡尔(1596—1650年)以 

他的数学头脑分析解剖知识体系,企图找到一个支撑知识体系的无可怀疑的 

逻辑起点,他说这个起点是“怀疑”。“怀疑一切”是他的名言。笛卡尔认 

为,凡是不经过几何学那样有清晰逻辑证明的,都是可怀疑的,都算不上知 

识。荷兰的斯宾诺莎 (1632—1677年)和德国的莱布尼茨 (1646—1716年) 

和笛卡尔一样抱有天赋观念论,认为人通过使其天赋观念的清晰化来认识世 

界,获得知识。英国人洛克(1632—1704年)反对天赋观念说,认为人的一 

切观念来源于感觉,他被称为经验论者。但洛克的本意并非说感觉经验本身 

就是知识。感觉经验必须经过逻辑加工才能成为有条理的知识。在反对迷信 

这一点上,他仍是位理性主义者。 

     17世纪末,理性主义成了欧洲精神世界的主流,它必然要渗透到宗教领 

域。自然神论就是理性主义在基督教中的典型形式。 

     英国的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