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草 《宗教章程》的菲奥芳·普罗柯波维奇属后者,两者也存在激烈争论。
菲奥芳有加尔文主义的影响,把东正教与新教联为一体,理论上更多的是理
性主义观点。在政治上,菲奥芳坚定地站在沙皇一边激烈地抨击反对现行制
度和彼得一世的人。他的逻辑是,反对当局即反对上帝,很受彼得一世赏识。
彼得一世竭力把这种思想灌输到宗教界,使之成为全体神甫的行动规范。在
① 约·阿·克雷维列夫:《宗教史》下卷,乐峰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
… Page 46…
神学院的成员就职时,他们要按规定宣读一份誓词,表明绝对效忠沙皇和皇
后,作一名忠诚、善良驯服、可靠的“仆人”。这成为一项制度,凡神职人
员就职都要宣读这样的誓言。彼得一世死后,教会中曾有要重新恢复牧首制,
更改上述誓词的人,都遭到残酷镇压,轻者解除教职、革除教籍,重者流放、
监禁。
… Page 47…
3。尼康和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两次改革之后,沙皇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成了俄国教俗两界的最高统
治者,俄罗斯东正教会完全失去了独立性,成为纯粹附庸于沙皇政府的国家
教会。这一局面对俄罗斯东正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方教会受命执行沙皇指派的政治警察任务,各级神职人员,特别是高
级神职人员,醉心于揣摸沙皇的心态,投其所好,基督徒本身的形象大大弱
化了。仍然热心于宗教事务的,虽然还有,但影响较大的则多是官方教会之
外的人士,例如被尊为近代圣徒的吉洪·扎东斯基和塞拉芳。
反国家教会派发生了复杂的分化与组合。彼得一世之后,俄国的教派大
致有三类:一类是旧礼仪派,又称分裂派;第二类是夹杂东正教和各种古老
宗教的古怪的混合体;第三类是19世纪以来经各种渠道进入俄国的一些新教
团体。
旧礼仪派由于对官方教会的态度不同,又分裂为“教堂派”和“反教堂
派”,在它们周围又逐渐形成无数的小宗派和流派。
教堂派和反教堂派产生的根源,是由谁来为新神职人员授职的问题。按
基督教的规矩,神职人员要经主教按立方为有效。但是,尼康改革之后,旧
礼仪派主教或被镇压,或已自然死亡,能为新神职人员按立的旧礼仪派主教
已经全然不存在了。几乎在整个18世纪,旧礼仪派的代表走遍近东国家,想
寻找一个不受革新有害影响的教会,有的甚至还准备去日本。曾有人提出过
用都主教约纳的干尸的手来完成按立作用,又因干尸处于官方教会的管理之
中,这个方法也未能实行。如此一来,旧礼仪派作为一个教派,几乎是不能
延续下去了。
出路何在?旧礼仪派陷入困惑之中,相应的又引发出其他一些问题,例
如:是要有组织的教堂呢,还是不需要?可不可以结婚?如果不允许结婚,
可否实行非婚同居?要不要按规定的神职身分做祈祷,还是仅限于在内心做
祷告就够了?要不要同国家教会发生交往?要不要向反基督的国家纳捐上税
并为沙皇做祈祷。
在这些关系旧礼仪派如何继续生存的问题上,教堂派采取较为温和的立
场。他们接受从国家教会过来的神父,19世纪中叶还破例从一位希腊主教获
得自己的主教统绪。教堂派的主要人员成分是农奴制的农民和一部分贵族,
他们与政府和国家教会联系要多些一,但也未能摆脱受迫害的处境,最后多
逃亡到顿河和切尔尼戈夫省的边远地区,有的还迁徙到土耳其和波兰。
反教堂派激烈地反对政府和国家教会,坚决不同它们发生关系,这几乎
使反教堂派自己走上封闭自绝的道路。在反教堂派看来,俄罗斯东正教会因
为叛教已经毁掉了教会的神品,所以,他们只举行平信徒施行的礼仪,使用
经过祝圣与冲淡了的酒和圣油。为了表示与国家和官方教会彻底决裂的决
心,反教堂派也向荒无人迹的地区移居,想与反基督的俄国隔绝开来,保持
自己的纯结。对旧礼仪派以外不信教的人,反教堂派完全拒绝与其交际,称
他们是不洁净的人,比尼康分子还坏。
反教堂派也不是统一的,他们都激烈地反对俄国现存的政治和教会制
度,但在激烈的程度上仍有差别,于是便又分化出更多的新宗派和流派。所
有这些名目繁多的教派大多在宗教礼仪上争论不休,如唱还是不唱祷词之
类。有一称为“巡礼派”的,他们拒绝平淡地生活在基督敌人的世界里,主
… Page 48…
张应该在全球各地不停地奔波流浪。除旧礼仪派,还有一些新出现的教派参
加到反国家教会的队伍中来,像17世纪的后半叶产生的“鞭身派”。这个教
派在18世纪70年代又分裂为“阉割派”和“精神基督派”。精神基督派又
分为“反宗教仪式派”和“莫罗勘派”。这些派别的共同点之一,是对圣书
持否定蔑视态度,有些是对 《圣经》重新做解释(这种解释多数没有什么哲
学或神学的理论根据,只是随心所欲地发挥,附会一些神秘的传说),有的
则干脆把《圣经》扔进河里。此外,在宗教的圣事活动上,这些派别都弃绝
了东正教神职人员,取消了教堂的祈祷仪式,停止了对十字架、圣象、圣徒
干尸等圣物的崇拜,各派内部自己采用一些各不相同的教仪形式。
不过,既然俄罗斯东正教会的国家教会地位已经制度化,旧礼仪派及形
形色色的反现存制度的派别就失去了合法存在的余地,他们经常受到当局的
追捕,其中特别活跃的分子被镇压,其他的成员则被成批地流放到西伯利亚
和外高加索。
… Page 49…
五、18—19世纪伊斯兰教的改革
伊斯兰教诞生1000年后,到了它开始自我反思的时候。
在这1000年中,伊斯兰教曾创造过自己的辉煌。它从最初的口耳相传的
教义,形成以《古兰经》和《圣训》为经典的、包括有阿拉伯语言学、诵经
学、经注学、教法学在内的神学体系。它吸收了古希腊、印度、波斯的古代
哲学,创造了自己的经院哲学体系,成为有广泛影响的、一神论的世界第三
大宗教。它作为阿拉伯半岛古莱氏部落的战斗旗帜,走出麦地那,挺进到叙
利亚、伊拉克、波斯、中亚地区、印度、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向西征服
埃及、整个北非地区、小亚细亚、东南欧地区,一直到西班牙,并在这一广
袤的地区内建立了众多的伊斯兰帝国。它将阿拉伯半岛、中亚、西北非地区
众多的原始部落都包容到自己的队伍中来,使这些部落通过伊斯兰教走出封
闭半封闭的原始状态,登上中世纪的世界舞台,就连彪悍的成吉思汗的后裔,
也有不少人都皈依了伊斯兰教。尤其是中亚深山中一支小小的突厥人部落,
竟也借助于伊斯兰教而建立起横跨欧亚大陆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极盛时期
的伊斯兰教土耳其帝国,曾使基督教的欧洲为之战慄。伊斯兰世界为人类文
明史,特别是中世纪的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它保存了古希腊的
优秀文化遗产,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准备了思想材料。它在数学、医学、天文
学、哲学上的成就名垂史册。伊斯兰教成为广大的伊斯兰世界的共同语言,
在那里,人们的一切要求和愿望只有通过伊斯兰教的概念来表达,才能成为
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直到今天,伊斯兰教仍是伊斯兰世界一切政治、社会、
经济、文化问题的集中表现。
自17世纪下半叶开始,世界舞台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伊斯兰世
界遇到它以前未曾遇到过的麻烦。在此之前,伊斯兰世界的总态势是进攻、
进攻、再进攻,征服、占领、巩固统治,是伊斯兰前1000年的主题。其间,
虽然也遇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矛盾,但似无关大局,处在蓬勃旺盛的生长趋
势下,大大小小的困难都被轻而易举地克服了。关键的问题是,沉浸在不断
胜利的气氛中,即使有一些顽症、隐患、也不易被察觉,或者是人们不愿意
察觉。而在新的形势下,伊斯兰世界不得不退却、防御。伊斯兰世界面临着
新的冲击、挑战。
… Page 50…
1。挑战逼近伊斯兰世界
本书所谓伊斯兰世界,从地理上指小亚细亚、北非、阿拉伯半岛、中亚
和西亚地区,政治上则主要是奥斯曼土耳其的中央帝国及其属国,以及伊朗
地区的沙法维王朝、卡加尔王朝等。所谓伊斯兰世界面临的挑战,有外部的、
也有内部的。来自内部的挑战,是指在伊斯兰的形式掩盖下的部族、种族、
民族、阶级矛盾逐渐加深;外部的挑战,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
是英、法、俄等国的殖民主义侵略行径。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的西方早有接
触,并且一直以胜利者的姿态傲视西方。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西方,当它
们重回伊斯兰世界的时候,已不是手握斧和剑的十字军骑士,而是装备着火
炮和滑膛枪,携带着工业革命生产的大量商品、资产阶级的社会人文思想、
政治制度,以及近代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商人。这是一次新时代的文明对中
世纪文明的挑战,它首先降临到处在伊斯兰世界前线位置的奥斯曼土耳其帝
国头上。
苏丹苏莱曼一世(1570—1566年)把土耳其帝国推到极盛。它的辽阔版
图,从多瑙河上的布达佩斯连绵到底格里斯河上的巴格达,从克里米亚一直
到尼罗河第一瀑布。凭着苏莱曼一世的基业,他的子孙们不可一世,仍想向
四周扩张,尤其在欧洲,想继续向西北方向推进,第一个目标是要拿下维也
纳,然而,也正是在这里,苏丹帝国的脖子被折弯了。1683年进攻维也纳失
败,可以认为是下坡路开端的标志;土耳其在欧洲的扩张,再也没有取得更
多的进展。此后,土耳其人的问题,变成如何保持既得领土的问题,而不是
①
获得更多领土的问题;武装力量的任务不再是进攻,而是防守了 。1683年,
土耳其军队在首相卡拉·穆斯塔法率领下包围了维也纳,几乎要攻战了它。
日耳曼和波兰联军解了维也纳的围,土耳其军队不得不撤退。1699年,土耳
其与教皇纠集的反土耳其联盟签定卡洛维条约,使它失去了欧洲的一半领
土。1718年7月,基督教盟国又强迫土耳其接受巴沙洛维兹条约。土耳其在
欧洲失去了更多的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