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7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做出来给我们看。我们要懂得,这是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总是教化一切众生方便法。从哪里教起?从孝亲、尊师。广大的这些群众、这些众生迷失了自性,迷得太久,迷得太深。迷了之后,给诸位说,自性里面本有的智慧扭曲了,变成烦恼,烦恼无量无边;翻过来,智慧无量无边。迷了之后,智慧变成烦恼,德行变成造业,相好变成六道轮回,全扭曲了。一念觉悟,他就又回归到正位,一念不善,他又变成了烦恼、业习,这是事实真相。
  所以佛菩萨教人,身行。言教,身要做出榜样给我们看,做出什么榜样?孝亲、尊师。我们从什么地方知道?净宗《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在这部经里面给我们讲出,净宗修学的重要的纲领,叫「净业三福」。这个三条,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头一条,他做出来给我们看;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末后一句是教化众生,「劝进行者」。自行化他,总共三条十一句,佛说了,这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菩萨修行成佛都要遵循这三条的教诲,菩萨表演出来给我们看,求善知识。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没有善知识了,善知识留下来这些文字、典籍就是善知识,我们得到这些宝贵的典籍,学习要无有厌足。在初学一定要知道,绝对不是广学多闻,这一点大家要特别留意,没有开悟不可以广学多闻,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开悟之后一定要广学多闻,为什么?太容易了。像前面我们所讲的龙树菩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教,咱们现在的《大藏经》,人家三个月就学完了。可不可能?可能,他智慧开了,他一部经不必要看完,他看个几段就清楚了。就像六祖惠能大师,他叫法达禅师念《法华经》给他听,念到第二品,他说行了,不要再念,全知道了。这样学太快了,一部经只要看个几页就行了,就全通了,这是智慧开了。
  诸位一定要记住,四弘誓愿大家很熟,四弘誓愿就教导我们学习的一个程序、次序,先要发愿。愿是什么?愿是推动你前进不退转的动力,中国人讲立志,佛家讲发愿。发的什么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指什么地方众生?六道众生。十方诸佛刹土很多都有十法界、都有六道,我们在《华严经.世界成就品》里面看到的。六道众生太苦了,我们要帮助他,自己没有能力,拿什么帮助?帮助别人,先成就自己,只有自己成佛了,才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神通、圆满的福报,才能真正帮得上忙,缺少一样都不行。所以有这个愿之后,从哪里做起?先断烦恼,你看,断烦恼摆在前面,「烦恼无尽誓愿断」。无尽的烦恼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类,妄想、分别、执著,《华严经》上说的。执著断了,证阿罗汉果;分别断了,证菩萨果位;无明断了,就是妄想断了,就成佛。所以,先把这三大类的烦恼放下,然后才能广学多闻,「法门无量誓愿学」,很容易就学成了。烦恼不断,学东西很难,很辛苦。所以我们学东西一门深入,那是什么?那是用学习来断烦恼,是这个意思。烦恼没有的时候,再去学法门就很容易,很容易通。最后,「佛道无上誓愿成」,你成了佛,你不但可以度六道众生,度十法界的众生,乃至於三贤十圣统统都得到你的教化,这才叫普度,这才叫圆满功德。所以我们要懂得。菩萨,没有见性的菩萨「双行」,自行化他;已经见性的菩萨,那是无尽的慈悲,应化在世间教化众生。
  下面疏文里头,「自解亦三」,这是讲不由他悟。「次第对上,谓一」,第一条,「由内性成故,不随他人」,是自性里头圆满成就的。第二,「了唯心故,不心外取法」,这都是很重要的开示。第三,「由了性故,如性外一法亦无」。这真正是《楞严经》里面讲的「净极光通达」,豁然彻悟,见自真心本性,这是这个境界。这些经文,意思深广无尽,确实没有边际的,这是在《华严经》上,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才说,一般经典我们看不到这种经文。《华严经》上是真实教诲,它不是方便法门,一般大乘、小乘是方便法,权教的意思多,真实的意思少。《华严经》上全都是给你讲真实的,所以这个法门确实稀有难逢。明了这个意思了,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一定是求善知识无有厌足。自己觉悟之后,教化众生无有厌足,在教学里头提升自己,中国古人讲的教学相长。天天教就是天天学,天天学就是天天教,教跟学是一不是二,又帮助别人,又提升自己,这个里头就法喜充满,真的是常生欢喜心。首先浮躁化解了,心浮气躁慢慢化解了,化解成什么样?心平气和。无论什么境界现前,你能不生烦恼,这是功夫,真功夫!顺境现前不生贪恋,逆境现前不生怨恨,无论在什么境界当中,心平气和。人要入这个境界,身心健康,百病不生,不但你家庭和乐,凡是跟你接触的人,没有一个不欢喜的。修学的人多了,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自然就现前。
  所以同学们要记住,扎三个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花个一、二年的时间学一百篇文言文。这是什么?这是你修学大乘的根基站稳了,你真正想成就,你就有基础,你有本钱了。往后,只要是你的方向、目标订了之后永远不改,锲而不舍,长时薰修,自行化他,你成就了。这个意思很重要,这些话,现在也到年底了,我奉献给大家,做为今年过年的一点小礼物。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九一卷)  2010/1/24  华严讲堂  档名:12…17…209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今天我们从「第二治地住」看起,我们先将经文念一段:
  【佛子。云何为菩萨治地住。此菩萨於诸众生发十种心。何者为十。所谓利益心。大悲心。安乐心。安住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同己心。师心。导师心。是为十。】
  这一段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文字不多,讲得很清楚,文分两大段,先徵后释,徵是徵问,『云何为菩萨治地住』,这一句是徵,后面这是解释。下面说「文有四别」,这就不细说了。「下诸自分,皆仿此知」,这个下是治地以下,第三修行地一直到十地,段落跟这里所说的完全相同,这里交代一下就可以了。列中有十种心,「有其二义」。第一个是「於一一众生各起十心」,这第一个意思。二地菩萨确确实实如是,我们真正明白了、看到了,才知道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的恩德无与伦比。一一众生包括的范围非常大,我们都在其中,不仅仅是十法界一切有情众生,它还包括无情的众生。首先我们学佛的同学,对众生两个字的含义一定要清楚。众是众缘和合,生是生起,也就是说凡是众缘和合生起的法都叫众生。人从物质来说是四大,四大是讲物质,从精神上来讲有受想行识,所以四大五蕴和合成这个身体,这众缘和合的称为众生。我们再看树木花草,小到一根小草,地上长的小草,你细心观察它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花草树木一定有它的种子,一定有土壤滋养它,还有肥料,还有空气,它长成所需要的许多条件统统具足,它才能长得好,众缘和合,那也叫众生。再看自然现象,还是众缘和合的,我们看到云彩、看到风,这些属於自然现象,雨后我们看到闪电、看到霓虹,也是属於众缘和合的,都叫众生,由此可知,众生的范围非常广大。菩萨对一一众生,个个都起这十种心,没有任何条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在一切众缘上生不起这种心,这什么?你不是二住菩萨,如果你是二住菩萨,肯定你这种心就生起来了。所以我们望二住菩萨不能不尊敬、不能不佩服,我们确确实实是比不上他、不如他。这是第一个,普遍的都有这种心。
  第二,「为辨差别,对八种众生」,这个差别是讲众生的根性,主要的是对有情众生,也包括了无情众生,也包括在其中,但最主要的还是有情众生,根性不相同。通常,这个地方说得详细,说了八种,在一般经教里面佛说的比较笼统,只说三种,上中下三根。上根好教,一表示他就明白、他就觉悟,这是上根。他有智慧,不一定有知识,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他心地清净,这是上根。中根比较麻烦,要很长的时间帮助他薰习成种,他才能得受用。下根人就更难,他业障深重,听也不一定能听得懂,菩萨一定以善巧方便来帮助他;换句话说,他能遇到佛菩萨、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我们世间人讲那是宿世的福分,他有这分福分,遇到了。如果遇不到真善知识,只能在佛法结个缘,这一生得不到受用。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我们看看下面大师给我们讲的这八种众生。第一个「於怨众生,非直不念加报,亦乃授与利益」。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怨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冤亲债主,这个怨总有因,因可能是前世结的,也可能是更早结的。佛法里面常讲宿世今生,宿就是过去世,不是这一生,这个怨结没有化解,於是碰到了,碰到自然就冤冤相报。如果不能化解,这个事情很麻烦,古大德常讲它没有止境,冤冤相报无有止境,你说这个事情多麻烦。而且每一次这个报复不会报到恰到好处,总是过分了一点、超过一点,超过一点怎么样?来世又欠他的,於是一次比一次残酷,一次比一次痛苦。我们在《文昌帝君阴骘文》上看到,帝君过去在凡夫地的时候,曾经十七世为士大夫,这士大夫就是读书人,说明他跟这些冤亲债主生生世世纠缠不清的冤业。以后遇到佛法才恍然大悟、才真正忏悔,把这桩事情化解,他修道也有了成就。
  稍微重一点的,这个人,当然是你很熟悉的人,可能过去有一段时间你们关系非常亲密的一个人,现在翻脸了,毁谤你、侮辱你、陷害你,你怎么办?问题发生了要懂得化解,现在外国人讲的消弭冲突,消弭这个心太强烈,不能化解问题。我在过去几年参加多次联合国主导的世界和平会议,我在大会上不用消弭,用咱们中国老祖宗的名词「化解」,化解冲突,这个化解好。你看中医跟西医那个医生说的名词都不一样,西医消毒是消灭,毒是病菌,把它消灭掉。但中国人从来没有说是消毒,中国人都讲解毒,化解掉,这个心就是有慈悲心,言语柔和,不那么刺耳。这些能见到东西文化的不相同,东方确实仁慈温和、柔和,没有西方那么强烈。刚强一定不能解决问题,纵然解决问题,后头有后患,它有副作用。所以佛菩萨、老祖宗教导我们真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冤家对头这种态度对我,为什么?到自己身上去找,不在对方,你从对方找那就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回过头来从自己身上找就化解了。这是真理,决定不能怪别人。头一个错误,根本上错误是什么?我不应该到这个六道里头来作人,我来作人就错了,从根上就错了,你怎么能怪别人?所以反求诸己问题就能解决。要肯定对方人性本善,那用《华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