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底下有一条,「又十藏约实智契舍,闻诸佛土不愿往生,此约权不坏事,故生诸佛土」。这个话也是悲智的示现,有些菩萨不愿往生,有些菩萨求生佛土,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众生根性不相同,这个我们很能够理解,为什么?都在我们眼前。不要说一般人,我们佛门的弟子,诸位想想,求往生净土的人多还是不愿往生的人多?肯定是不愿往生的人多。为什么?佛教有十个宗派,求往生只有净土宗,其他的都不愿意,包括学《华严》的都不愿意。我遇到,真正学《华严》,他们平常修什么?修法界观,他不念佛,他不求生净土。为什么?他被法界迷惑了,不知道求净土的好处。我学《华严经》最初也被这个迷惑了,因为我学佛是跟方老师学哲学的,我从哲学里面进来的,所以对净土没什么兴趣。老师善巧方便劝我多次,我不反对,不反对净土,但是我没有发愿求生净土。而发愿求生净土还是从《华严》上来的,我第一次讲《华严经》是民国六十年,三十多年前,也讲了很长时间,讲了一半,有一天突然心血来潮,想到《华严经》的两位大菩萨,文殊、普贤,突然想到他们两个是修什么法门证得等觉菩萨位?《华严经》后面还没讲到,一直往下翻,翻到后面的时候发现了,文殊、普贤都是发愿求生净土,这个让我感到非常惊讶,这两位大菩萨对净土是那么样的向往,那么样的热衷,而且带领著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从初住到等觉,都到西方极乐世界。我看到这样的经文我也呆了,我想怎么,你看文殊、普贤是毗卢遮那佛的左右手,我们背后这个像,当中是毗卢遮那,文殊、普贤,这是毗卢遮那佛的得意门生,入室弟子,怎么会把华严会上这些佛菩萨统统带到极乐世界去了,去皈依阿弥陀佛去了,毗卢遮那佛不生气吗?我家里这么多人,你怎么统统带跑掉了?毗卢遮那佛不但没有嫉妒,不生气,而且还鼓掌,好,太好了,这怎么回事情?这些法身菩萨在华藏世界修行要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报得很长的时间,也就是说无明习气要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断掉,可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那个时间大幅度的缩短。
这个事情不可思议,没法子解释。我们相信,为什么?真难,真不好懂,经上说这个事情,「唯佛与佛方能究竟」,那我们就没法子了。等觉菩萨、十地菩萨都不能给我们解答,究竟果佛他也不说明,他说你慢慢证得究竟果位,你不就明白了吗?他不解说,不给你说破,叫你自己亲证,这是宗门教学的手段,绝对不是假的。所以我们看现前这个佛门的同修,修其他宗派的,回过头来再修净土求往生的不多。净土宗的同学一生都在念佛,古时候隋唐那个时代,善导大师讲「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可是在今天,我们看净宗同学,李老师说得好,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他老人家常讲,只有三、五个,换句话说,二千人当中才有一个,不成比例。这什么原因?绝对不是法门有问题,绝对不是祖师大德有问题,我们要反求诸己,问题决定在自己身上,这个不能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问题出在我们对於净宗的经教没有好好的去学过,认真修学净宗的经教你就恍然大悟。出在我们对这个道理不清楚,道理不清楚你就有疑,你的信心就打折扣,造成你不能往生,第二种,方法错误,第三种,烦恼习气没有控制住。这个法门不要断,那断功夫高了。这个法门是不断烦恼,但是你要有能力把烦恼控制住,虽有烦恼,不起作用,这叫伏烦恼,你才能往生,烦恼伏不住不能往生,这个道理不能不懂。由此可知,深入经藏这句话重要。我们今天深入经藏不是说你深入《大藏经》,深入净宗的经藏,净宗经藏只有六种,五经一论。五经一论太多,一种行不行?行,这六种东西随便一种你得深入。六种里面分量最少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二百四十四个字,比《心经》还少。要怎样深入?你能先念上一万遍,你才能深入。古人讲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那个见义就是深入了,功夫不够不行,古人讲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如果,像这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你能够念个一百万遍、两百万遍,通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无量寿经》,我常常讲,从这里下手的时候,先念三千遍。一天念三遍,三年,如果一天念九遍,一年。你心定了,定生慧,那个问题解决了,那真叫万修万人去。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九0卷) 2010/1/23 华严讲堂 档名:12…17…209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说分」最后的一段,「发心住」最后的一段。我们接著昨天,从清凉大师《疏钞》的末后,我们看《钞》,我把这一段念一遍,对对地方:
《钞》,「更有一问,答亦具三意」。这个问还是问的有些菩萨听到净土法门,但是不愿意往生,有些菩萨他发愿求生净土,这是什么意思?清凉大师为我们解答是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自不要生,为引众生令修净土因故」。自己为什么不要生?已经破了无明,像我们前面所说的,起心动念放下了,这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生不生净土对他来说不重要,可以生也可以不生。但是应化在六道里面,特别是六道众生,六道众生的烦恼习气深,造业也广,所以要想超越轮回确实非常困难。菩萨知道有这样殊胜的一个法门,他要劝导一切众生对这个法门生起信心,发愿求生,所以他带头他做示范,他也求生净土。他不是为自己,他是为度众生。
第二,大师用个比喻来说,「如人不善於水」,就是不会游泳,「见子堕水」,这个子是很亲,见到自己的小孩掉到水里面去,他就想赶快去救他。自己不会游泳,那不是「自他俱没」,两个人都淹死吗?所以他聪明,「应求船筏而济渡之」。这个比喻说,要找渡水的工具,你才能够救他,才能够帮助他。这个比喻比喻得好,为什么?把权教菩萨都包括在内。权教菩萨还没有真正发心修净土,看到自己家里的亲人,父母、兄弟、妻子、儿女在生死边缘当中,没有法子了生死出三界,这是大苦。这些菩萨们知道自己修行得不错,还是没有把握超越轮回,听到这个法门有这样的殊胜,真干!他生到净土,家里的人、亲朋好友看到了,会对这个法门生起信心、愿心,也依教奉行,彼此都得度。这是一个意思。更深的一层意思,他生到净土,见到弥陀,他就有能力帮助跟他有缘的人。什么缘?生生世世、宿世今生家亲眷属,他都知道了,我们没有见性的人不知道,见性的人他都知道。
现在这个世间,我见到有些同学他们做催眠,我在旁边参观,真的让这个人进入深度催眠,说出他过去生中的状况。这我亲眼看到的,大概三个半小时将近四个小时的样子,他说出八世,过去八世,这是我们道场的一个义工。八世不相同的状况,曾经有一世他做过女生,女孩子,有一世做士兵,这是很古老的时候,在战场上被人杀了。问他,杀他那个人你知不知道?他说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他从后面把他杀死的,没有看到面孔。你恨不恨他?恨他。这个催眠师告诉他,你杀别人,人家恨不恨你?这样的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应当把怨恨放下。他心里稍微平静一点。这个在现在很流行,证明一个人有过去世。人既然有过去世,肯定就有来世,三世因果就证明了,真的不是假的。而且做催眠的这种方法并不是很难,一般人看几次都可以学会。到西方极乐世界不需要用这个方法,你能够看到过去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的父母、家亲眷属。为什么我们在这个世间,陌生人,第一次见面就很欢喜、就很熟悉?过去生中善缘。有些人,陌生人,头一次看到,心里就不舒服,什么原因?肯定过去生中跟他结的是不善的缘。如果没有前生,怎么可能有这种现象?这种现象我们冷静自己想想,都有。所以,三世轮回在哪里?就在现前。我们明白了,佛菩萨教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无论是善缘、是恶缘,统统要把它归到法缘就好。家亲眷属能够变化成法眷属,一同学教,一同念佛,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成菩萨,手连手、心连心来教化六道里面苦难众生,这就对了。不再跟一切众生结恶缘,怨缘一定要化解。所以这是很深的一个意思。
第三,「悲故乐住,智故往生」。佛法,特别是大乘,永远离不开悲智这两桩事情。他有慈悲心,不忍心看到众生在六道里迷惑、造业、受苦,所以他真正能跟一切众生同甘苦、同患难。这就是《还源观》讲四德末后这一句「代众生苦」,就这个意思,不离开六道,不离开苦难众生。因为他有智慧,他知道往生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那就一了百了,永远解脱。他自己成就了,也帮助有缘人都成就,这个意思我们不能不知道。
下面第三个小段,「徵释」,这个文我们念一念,不长。
【何以故。欲令菩萨。於佛法中。心转增广。】
经文就到此地。清凉大师告诉我们,他说「何须学此」,这个须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必须,何必一定要学这个法门?底下答的是,「令得通别二种益故」,这是为了让有缘的众生得到两种利益,一种是通,一种是别。先说别,「别,谓增胜广大,此之别益,皆希后位,准下颂文,亦令不退」,这个意思好。别是什么?增胜广大,就是慈悲增长,智慧殊胜。菩萨的悲跟智都往上提升,提升的目的是希望证得底下一个果位,这是初住菩萨,向上提升就是二住菩萨。那不能不学,你要不学就不能提升。「有所闻下」,最后一句:
【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这句话非常重要,太好了,这是「诸位通益」,前面是别益,这是通益,「以解从内发,故不由他」。这个解是什么?悟,我们现在讲悟,觉悟,觉悟不从外来,决定是从内。怎么觉悟的?心地清净就觉悟,与外面不相干,所以故不由他。他指谁?他有三种,一种是「他人」,与别人没有关系;二者「心外」,他与心内有关系,他跟心外没有关系;第三「性外」,觉悟是自性,自性之外没有觉悟。所以一定晓得是从内发。我们真正要求开悟,求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不能向外求;可是外面可以做助缘帮助我们,这个倒要懂的,外面能够帮助我们,而真正觉悟一定是从内发的。我们为什么悟性发不出来?大乘教里面常说,你的烦恼、习气障碍住你,所以你悟性透不出来。诸佛菩萨千经万论,无不是教导我们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你能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的悟处,能放下两分就有两分的悟处。现在问题是我们放不下,怎么办?佛有种种法门,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些是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帮助你放下的。放下,开悟了,悟还是自性的,从内,不是从外头,这个不能不知道。
佛菩萨如是教导我们,在中国古圣先贤他也懂得,他教导的这些方法跟诸佛菩萨好像没有两样。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