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7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悄罘鹫嬲墓Ψ颍悴辉偈苁兰湟磺蟹ǖ母扇牛锥褪歉扇拧N颐怯龅骄煌练牛庖簧蔷龆ㄍ牙肓缆只兀龆ㄍ质澜纭O旅娴诰啪洌�
  【为苦众生作归依处。】
  清凉为我们开示的是「九、不失悲故」,慈悲,不失慈悲心,「常为物依」,为是作为,常常是不间断,作为物依。他不说人依,如果说人,在十法界里只是人道,这是人法界,菩萨不只为人,十法界的众生都依靠佛菩萨,所以用物。物的范围比人的范围大多了,物里面包括人,人是物的一种,所以它这个就包括到十法界里的佛、菩萨、声闻、缘觉、有天、有修罗、有人、有饿鬼、畜生、地狱,物范围就大了。不但为这十种有情众生的依靠,而且还为树木花草、山河大地,为法界众生,你看这范围多大。这才显示出佛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缘是条件,佛菩萨对一切众生、对法界虚空界没有任何条件,为什么?因为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一体怎么能谈条件?我们迷了自性,不知道众生跟自己是一体,所以谈条件,这错了。无条件是对的,有条件就错了,为什么?有条件就有分别、有执著,无条件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称性的慈悲,常为物依。「亦是总结前义,诸所施为皆为众生,大悲增上故」,这句话说得好,前面九句,包括供佛,每一句里面所说的都是为众生,不是为自己,所以这一句是全文的总结,十句的总结,一切为众生。真正知道事实真相的,这个众生包括十方刹土、微尘法界,这才圆满,这个才是圆满的性德,狭义上来讲,圆满的慈悲。
  下面可能有人对这个十句有疑问,清凉大师为我们提出来,我们一般人学的时候没有疑问,这什么?一种是你真的明白了,另外一种是粗心大意,所以你提不出问题。我们看看他提的问题,他说「问,八」,前面第八条,「远离生死」,可是第一条又要乐住生死,这不是矛盾吗?你远离生死,你又乐住生死,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此云何通」?这两个意思是相反的,真的,你看第一句说菩萨爱好在这个六道生死轮回里面,他不舍弃,在这个里面帮助苦难众生,可是第八句的时候,寂必远离生死轮回。提得好,他不提起来我们也疏忽了,这一提起,想到是有道理。下面解答,「略有三意」,这略是简单讲,有三个意思。第一,「劝物远离,自处无厌」,劝六道众生的人要远离轮回,要了生死出三界,自己怎么样?自己无所谓,这第一个意思。第二个,「要自无缚,方能摄物」,缚是烦恼,自己要烦恼断尽,你才能够摄受众生,你才有能力在六道里头教化众生,如果你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不行。好比游泳,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河里面去,赶快救他,你赶快出去,离开水面,他自己在里头无所谓,他有这个能力,这是这个意思。下面一个意思,那讲得更透彻,「即智之悲,故乐住生死」,你看他悲里头有智慧,他不是感情,所以他乐住生死,「即悲之智,远离轮回」,他在生死轮回里面他得自在,他不会受生死轮回的干扰,他有这个本事,悲智双运。
  为什么?下面大师举出《瑜伽师地论》里面的一段话来为我们说明,「故瑜伽云,菩萨厌离生死,过於二乘百千万倍,非不厌也」。小乘人厌离生死,出了六道不想再回来,所以经典里面世尊责备小乘,小乘人没有慈悲心,自己超越六道了,再不想帮助六道里面苦难众生。大乘菩萨有智慧,超越六道肯定他会再回来。所以净宗是大乘,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自己生死并没了,他就赶回来。回来不怕生烦恼吗?不怕。什么原因?弥陀本愿威神加持他,他不会迷,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他能够不迷,所以他可以回来。小乘人为什么不敢回来?回来他怕迷。其实小乘人如果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不必害怕,为什么?他有善根、他有福德,纵然你一时迷惑,一定有菩萨来帮助你,《金刚经》上说的,大菩萨要常常照顾小菩萨,小菩萨一迷,他来一点,就化了,就回头,就觉悟了。所以佛嘱咐这些大菩萨,明心见性的菩萨,要常常护念这些小菩萨,那个小菩萨是没有见性的,多半是指在哪里?在十法界的,他们要到六道来的话容易被感染,所以需要诸佛与大菩萨来帮助他们。我们相信,肯定的,为什么?大乘教里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些小行菩萨在六道里面自行化他,决定得到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照顾,这是肯定的。
  所以菩萨厌离生死,菩萨有智慧,对於六道轮回状况太清楚了,当然求出离,求出离的心决定超过二乘,这个二乘是声闻、缘觉,超过太多,百千万倍。他们依旧在六道里面,甚至於在三途里头,那就是底下所说的,「斯则不断生死而入涅盘,不动真际,常随流转,成不住道」,这个意思深了。我在早年讲经,大概三十多年前,我就常讲,大乘教里面常讲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讲了四句,不变随缘这是法身菩萨,在《华严经》里面是初住以上,他们是不变随缘。为什么?他们都见性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第二种随缘不变,恒顺众生里面修不变,这是哪些人?小行菩萨,也就是说没有见性的,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里头有佛、有菩萨,属於这一类的,他们是随缘不变。二乘,就是声闻、缘觉,他们不变不随缘。我们凡夫随缘随著变,这就坏了,随顺境、善缘就生贪恋,随逆境、恶缘就起怨恨,这个心总是被外头境界转,所以随缘随著变,那叫造业。
  这些菩萨是法身菩萨,换句话说,统统都是成了佛的人,他们有能力不断生死而入涅盘,这个就是随缘不变,菩萨,大菩萨。不断生死这是大悲,而入涅盘是大智,悲智双运。这个境界很深,我们很不容易理解,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应身在世间就有生死。像释迦牟尼佛,他也有父母,母亲也是怀胎十个月生他,从小到老,跟我们一般人没有两样,经历的也是生老病死,入涅盘是不生不灭,这不生不灭是什么?在这一生当中,他没有执著,他没有分别,他没有起心动念,这叫入大般涅盘。实际上阿罗汉证涅盘了,他只不过是把执著放下,执著没有了,他还有分别、还有起心动念,在佛法里面称他们做偏真涅盘,不是圆满的,偏在一部分,他就超越六道了,如果再能把分别断掉,把起心动念放下,他就入大般涅盘,超越十法界了。在此地,他虽然在六道,示现生老病死,跟一般人一样,可是他的心住在大寂定当中,那就是般涅盘。表现的样子跟我们是一样的,你看不出来,用心不同,他用真心,真心就是大般涅盘。为什么?真心不生不灭,真心不来不去,真心不垢不净、不常不断,八不中观里面就是形容真心,真心就是大般涅盘,外面的样子跟凡夫没有两样,里面的心完全不相同。凡夫的心是阿赖耶,佛菩萨应化到世间的心他的心是大般涅盘,这就是不断生死而入涅盘,法身菩萨。
  下面说「不动真际,常随流转」,这是佛,真际就是真性、就是真心,就是究竟涅盘。这个涅盘上加上究竟,是谁?《华严经》上讲,妙觉位。这句话给我们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曾经有人问过我,我们在实报土修行,把四十一品无明习气断尽,成妙觉位,证到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里头没有形相,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在这种状况之下,他还到不到人间来?我们说实报土的菩萨应化到这个世间,大家没有问题,常寂光里头没有现象,他来不来?这一句话解答了,不动真际就是常寂光,就是妙觉位,究竟果位,他还是常随流转,也就是说遍法界虚空界里头,众生有感,他立刻就应,为什么?自性法尔如是。我们在《还源观》里面看到,宇宙万有的缘起是一念不觉。这个一念没有原因,这个一念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这一念是妄动,也不是真的,但是它有现象,这一念一动,把常寂光就变成阿赖耶,常寂光是真性,阿赖耶是妄性,从真起妄。修行,修行到最后是反妄归真。什么时候反妄归真?在《华严经》上,圆教初住菩萨就还源,为什么?不起心不动念,就还源了。虽然不起心不动念,他还有起心动念的习气,习气要完全断掉那就是妙觉。实际上妙觉,哪有这种名词,不得已而说的,真正回归常寂光了,这是我们不能够不知道的。在最近这十几年,日本有个江本胜博士,他用水做实验,发现水是矿物,它能听、它能看,它能懂得人的意思,既然懂得人的意思,它就能懂得周边环境的意思,这个肯定的。这个意思是什么?信息,能感受到信息。矿物能感受,它有见闻觉知、它有受想行识,我们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常寂光肯定有。虽然他自己不起心不动念,别人起心动念他能感受到,他会起反应,这种反应就是应现,众生有感他有应现,我们从这个地方能体会到这个道理。说明常寂光,那完全是自性,自性与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这才能讲得通。
  所以末后,「成不住道」,这个不住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不住道。确实不住,这个不住是什么?他没有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能够跟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的众生起感应,这个感应是自然的,这个感应没有起心动念过。所以佛菩萨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他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这才叫做「不断生死而入涅盘,不动真际,常随流转」,才是这个意思。下面又有一个问题,我们看,「又,初」,第一句,「既乐住生死」,他说第六,「六复云何生诸佛前」?你既然喜欢住生死,用我们刚才的话,你为什么又求生极乐世界,要再生到阿弥陀佛那边去?这是六道生死,这一问又不通了,你发的这个愿有矛盾。这也很有道理。答也有三个意思,「亦有三义」。第一,「为诱物故」,菩萨故意在那里表演,诱导众生出离三界,三界太苦,佛菩萨示现,你看看认真努力念佛求生净土,做样子给你看,让你觉悟,他是菩萨,做榜样给我们看,我们真的是凡夫,我们在六道真受苦,他受苦是假装的,不是真的。所以这是第一个意思,完全是在教化众生,身教。第二个意思,「求摄物之方故」,这是小行菩萨,小行菩萨自己的智慧、德能还不足,要求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加持他,他才能够获得度化众生的方便,这是第二个意思。第三个意思,「悲智无碍故」,这是说法身菩萨们,他们在六道里面做种种示现,显示出祖师大德在《华严经》上面讲的无障碍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做出来给我们看。这个意思很深,理很深,事很不容易理解,可是一个人有真诚心,有深信切愿,久久他能够体会到,他能够渐渐的悟入。
  底下有一条,「又十藏约实智契舍,闻诸佛土不愿往生,此约权不坏事,故生诸佛土」。这个话也是悲智的示现,有些菩萨不愿往生,有些菩萨求生佛土,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