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驳木迥阃惩扯悸涫担庖磺Я惆耸鲎志褪撬氖槲寰⑹涫翟谏睢⒙涫翟诠ぷ鳌⒙涫翟诖κ麓私游铩!陡杏ζ肥堑兰业模庖磺俑鲎值摹短细杏ζ纺阃惩衬茏龅剑兰宜У哪切兜啦亍罚灿胁鼐兜啦亍罚憔腿柯涫怠D阆胂肟从Σ挥Ω糜檬旯し颍糠鸱ǖ摹洞蟛鼐罚隳馨选妒埔档馈酚檬曷涫担且徊俊洞蟛鼐罚蘼勰囊徊烤洌阋豢淳投纪耍阋坏阏习济挥校且淮蟛亟痰穆涫翟谏睢⒙涫翟诠ぷ鳌⒙涫翟诖κ麓私游铮荒苄】础7鸾驳摹阜牌降龋抻懈呦隆梗妒埔档谰犯痘暇肥瞧降龋挥懈呦拢妒埔档谰犯觥洞蟛鼐肥瞧降龋挥懈呦隆D愕枚谜飧龅览恚缓蟛桓仪崾樱源缶晃肪澹孕〔烤桓仪崾樱阒劳惩扯际切缘碌牧髀叮叶际窃猜牧髀叮庖坏闾训昧恕K酝且险媾ρ啊�
我是在年轻的时候没有人把这些东西讲得这么透彻,没有,如果我在年轻时候我这些老师就能讲得像我现在讲得这么透彻,我今天的成就不止这样,那就太殊胜了。我是花了五十八年的工夫,好处就是五十八年没有脱节,没有走歧途,没有走弯路,遵从老师的指导,这样子学来的。诸位年轻的同学,特别是二、三十岁的同学,你们要是真的懂得了、真的明白了,对佛菩萨能相信,不怀疑,对古圣先贤能够深信不疑,无论学哪一门,记住,就是一门,不能学多,多就杂了。这一门的基础必须学十年,十年之后你再涉猎所有的法门,能够触类旁通。中国人学东西像一棵大树一样,先固根、固本,我们用一年的时间、两年的时间固根,根就是三个东西,儒释道的三个根,用一年、两年的时间专攻,把根扎好,然后再选一部经论,那是固本,要十年,十年之后你这棵大树的枝叶繁茂,中国人的成就是像这样的,生生不息。外国人做学问他是像金字塔,先怎么样?广学多闻,然后慢慢就搞成一点,像博士,专攻一点,到金字塔。你晓得,金字塔是有极限的,到顶它就没有了,它不能再往上提升,树不一样,树年年往上长,千年的老树,几千年的老树,年年发新枝,年年开新花,结新果,活的!这是做学问的方法,中国跟外国理念不一样。所以中国人真有成就,外国人成就有限制,中国没有限制,一直到你明心见性。中国人的功夫是静,外国人用的方法是动,这个也不一样。他用思考、用研究,中国不是,中国讲参究,不是研究。什么叫参究?不用心意识,心是妄想,意是执著,识是分别,换句话说,他不用这个东西,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三昧,从三昧到开智慧,活活泼泼。最后还有一条,我们还有几分钟。
【为苦众生作归依处。】
你看念念不舍众生,『苦众生』是指谁?十法界众生都苦,为什么?没开悟、没见性。四圣法界跟六道相比他是极乐世界,但是他要跟实报庄严土相比他就苦了,这个我们要知道。实报庄严土,人家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四圣法界做不到,所以他有苦。菩萨常常念众生苦,要为众生做依靠,苦众生总想找个依靠,为他『作归依处』。「亦是总结前义」,你看一开端第一句是讲真供养,供佛,这一大段经文讲九句,就是落实真供养。「诸所施为,皆为众生,大悲增上故」,菩萨一切的作为,财施、法施、无畏施,用种种不同的方式,今天讲的手段,只有一个目的,为众生,决定没有为自己。就是我这个身,我活在这个世间,活在这个世间是为什么?为众生,为给众生做出一个好榜样,让众生学习。我们起心动念自己要去想一想,这个社会上大众都像我这个念头行不行?如果这个念头是不善的,不行,不行我这个念头不能动。所以我们常说,起心动念要跟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相应,这就对了,这中国老祖宗的教学。在佛法里面,起心动念要跟净业三福,要跟六和敬、三学六度、十大愿王相应,你是真正修行人。
净业三福里面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孝亲尊师,第一句,不孝父母什么成就也没有,背师叛道也不可能有任何成就。我们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父母之恩,念念不忘老师之恩,要特别提倡,为什么?现在大家疏忽了,对父母没有孝敬之心,甚至於父母年老的时候不养父母。现在在社会上很多很多,这个现象多可怕,你不养父母,将来你老了你的子孙不会养你,为什么?因果报应,你的下一代看到你的行为,那个印象太深了,他知道他怎么做法。我们要想将来老的时候子孙孝顺,那你现在就不能不孝顺父母,对於父母,对於尊长、叔叔伯伯,对於祖父母,都要细心照顾,这是你积大德累大功,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一定要从这个地方下手,从这里做起,诚诚恳恳去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八八卷) 2010/1/21 华严讲堂 档名:12…17…208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今天我们从第一大段第五段「说分」,第二段,说分的第二段,说分的发心住第二段「胜进」,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勤供养佛。乐住生死。主导世间令除恶业。以胜妙法常行教诲。叹无上法。学佛功德。生诸佛前恒蒙摄受。方便演说寂静三昧。赞叹远离生死轮回。为苦众生作归依处。何以故。欲令菩萨。於佛法中。心转增广。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这一段经文里头,有「总标、徵列、徵释」。我们看清凉大师的《疏》,总标就是经文的第一句『此菩萨』,这个「此」是发心住的菩萨,他『应劝学十法』。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菩萨「欲求胜位」,也就是说他在初住要提升到二住,「应自劝励,亦劝他学」,应当自己勉励自己,提升自己的境界,同时还要帮助别人。经文有十句,这十句「不出悲智」。这两个字我们要特别注意。佛法,总的来讲,大慈大悲大智大愿就把它包括尽了。悲智都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我们现在悲智都没有了,没有悲心,就有自私自利;没有智慧,一般人讲就糊涂,愚痴。我们性德里的悲智起不起作用?依旧是起作用。迷失了自性,它作用被扭曲。所以佛经当中常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觉悟的时候,性德流露,就是菩提;迷失了自性,菩提就变成烦恼。菩提是印度话,意思就是觉悟,圆满的觉悟,也就是智慧。从现象上来说,觉悟就是涅盘,那个相是涅盘,涅盘是不生不灭;迷失了自性,涅盘就变成生死,我们在六道里头,最明显的生死轮回。
有悲,他是自动自发敬爱一切众生,为什么?一切众生跟自己同体。我们前面学过,《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唐朝时代华严宗贤首国师作的这一篇论文,开宗明义告诉我们,宇宙之间万事万法同一个性体,自性清净圆明体,明心见性就是见的这个性,就是明了这个事实真相。从这个体,理体,变现出宇宙,变现出万法,变现出自己。中国禅宗常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本来面目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学佛终极的目标是回归自性,那就叫见性成佛。所以佛这个意思就是圆满的回归自性,知道万事万法跟自己是一不是二,所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就流露出来。无缘,用现代的话讲,没有任何条件,无条件的慈悲心流出来,没有理由的。显出来的是自己的谦卑,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表现出来是尊敬、是亲爱、是关怀、是照顾、是舍己为人,比互助合作还要来得亲切。这是悲智,在因地上是修德,在果地上是性德,不出这两个字。古人说得好,「有悲无智,即堕爱见」,这个话要用现代话讲,自私自利,没有智慧;有智无悲,对苦难众生他不关心,那就造业。所以佛法的修行要悲智等运,不管是大悲、是小悲、是大智、是小智,悲智要平等,那就很如法。如果一个多、一个少,那就造孽。所以禅定,禅定就是悲智均等,那个道叫菩提正道,法门里面称为正法。一个多、一个少,这个法就偏、就邪,它就不叫中道。
所以我们供佛,这是表法,我们这个背后也是一佛二菩萨。佛代表自性清净圆明体,代表本体;菩萨代表从体起用,两位菩萨,一定是一尊菩萨代表智,一尊菩萨代表悲。我们后面供的是华严三圣,文殊菩萨代表智,普贤菩萨代表悲,这边是文殊菩萨,这边是普贤菩萨。你看华严三圣,智摆在右面,我们从面对著菩萨来看,是我们的右手。我坐在这边,这是左手,上方,这是下方。这就是说华严会上智慧是第一,慈悲在下方。在净土会里面,我们当中是阿弥陀佛,代表的是自性,这一边是观世音菩萨,这一边是大势至菩萨。诸位要会看,观世音菩萨摆在这边,慈悲摆在第一,智慧摆在第二。华严会上是崇尚智慧,智慧第一,慈悲第二,它都有意思的。台宗,天台宗,当中供的释迦牟尼佛,这边是迦叶尊者,这边是阿难尊者,迦叶代表禅宗,阿难代表教下,宗门教下。你就知道这法门里面,悲智是均等的,平等的。平等当中,哪一个在先,哪一个在后,不一样。所以,佛法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八万四千法门,总的来说,不出悲智,这两个字统统都代表了。
「供佛」这一句是总,「通财及法」。我们要问,佛通常教我们供养布施是讲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因为这里是对佛,佛是大无畏者,所以无畏就不必要,就通财跟法,财布施、法布施。财里头特重内财,不重外财,重内财。法施里面最重的是依教修行,所以对佛的供养是要依教修行,这是真正供佛。诸位想想看,其他的,佛还需要吗?佛是性德里头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统统都显露出来,天上人间没有人能跟他相比,他什么都不缺。应化在十法界,目的何在?是希望十法界众生觉悟,破迷开悟,依教修行,回归自性。这是佛示现在世间他的目的。我们能够听话,能够回头,真的不辜负他老人家的期望,这叫真供养。
下面略举九桩事,清凉大师说得好,「行下九事,真供养故」,下面九桩事情要是真正做到,那就是真供养,财法统统具足。第一个,「乐住生死,大悲为首故,智了其空,无所惧故」。这是清凉大师为我们解释『乐住生死』这一句。「乐」是爱好,菩萨情还没断,他还有爱好,佛没有了,菩萨情还没断。所以菩萨,玄奘大师翻作「觉有情」,因为有情是众生,我们今天讲动物,动物是有感情的。但是他加了个「觉」字,觉有情,这些人是有情,但是他觉悟了,他不迷惑,所以菩萨翻作觉有情。玄奘大师以前,古大德翻菩萨翻作「大道心众生」,众生是有情的,他是大道心。所以翻译有新译、有旧译,旧译是古译,玄奘大师以前的,菩萨翻作大道心众生;新译是从玄奘大师开始,以后都翻作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