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原因?我们冷静细心观察,是我们的基础疏忽了。基础是《弟子规》、是《感应篇》、是《十善业》,尤其是《感应篇》跟《弟子规》,太重要了,那是什么?那是人,人间的基本戒律。如果这个没有,十善业怎么可能会成就?十善业是建立在《弟子规》跟《感应篇》的基础上。中国世世代代它是这样承传,所以它没有问题,我们十善业道就能做到。十善业道能做到,三皈五戒,再往上提升,出家戒、在家戒,统统都能做到,那不是形式,也不困难。所以这一点我们要特别认知,要认真努力去做,才真正能够续佛慧命。寺庙,寺庙是学校,寺庙应该天天讲经、天天教学,那就对了。修行,在中国自古以来修行,法门是多,但是总的归纳,不外乎一个是念佛,一个是参禅,这一、二千年来,这是最多的、最普遍的。我们一个寺庙,有个念佛堂就可以了,念佛的用念佛堂,不是念佛的,有个禅堂就行了。一定要教学,不教学、不上课不行,佛教会兴不起来,这个是要知道。
灌顶,有这种用水灌顶的仪式,这是古印度的俗家的,皇太子登基的时候受灌顶的礼。佛法用这个来做比喻,这个叫做灌顶,实际上它是传授成佛之道。特别在末法时期,佛在《大集经》里面讲,正法戒律成就,像法禅定成就,末法净土成就。所以黄念祖把《无量寿经》称作最上法是有道理的,特别应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机。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八二卷) 2009/12/5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8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今天我们从第五「说分」看起,「本分」学完了,学说分。
前面本分是讲菩萨的信解,这一分是讲菩萨的行,行证。「释此十住即为十段」,每一住是一段,一共是十段。「一一段中」,每一段当中都是「先徵后释」,徵是问,提问,然后再加以解释。解释里面都是「先明自分」,先说明菩萨在这个地位,好像我们念书一样,你念的是几年级,你几年级本分要做的、要学的是哪些功课;然后再「明胜进」,这个胜是殊胜,进是进步,就是怎样在这个位置上提升,再升到更高的一个阶层,像一年级升二年级,二年级升三年级,这都叫做胜进。「又前是住位,后是起行」,这就解释得很清楚,前面你是住在这个位置上,这就是自分;起行,这就是你必须把你所学习的东西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所以佛学跟学佛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如果只学到信解没有行,没有能落实,这个不行,这是属於佛学;如果起行,那这就是真的学佛了。我们看看前面第一段,第一段是「发心住」,以后是每一住都有一大段。我们把这一段经文念下来,念一遍:
【佛子。云何为菩萨发心住。】
这是徵,『云何』是为什么,为什么这一位菩萨叫他做『发心住』?下面就解答、就解释。解释当中这一段完全解释自分。
【此菩萨见佛世尊。形貌端严。色相圆满。人所乐见。难可值遇。有大威力。或见神足。或闻记别。或听教诫。或见众生受诸剧苦。或闻如来广大佛法。发菩提心求一切智。】
这是在初住里面,自分就是他自己具足,具足这样的德行。自分就是已经具足的;后面讲胜进,是在这个地位上他要修学的,他修学的功课,这是本来具足的。我们看清凉大师给我们的开示,我们学《华严》,换句话说,清凉是我们的导师,对佛来讲,他是佛的助教。我们游华严这个殊胜的境界,清凉给我们做导游,要不然我们看不懂,听了也听不懂,这是一定要亲近善知识,清凉是我们的善知识。我们看他为我们介绍的「先徵可知」,这个徵就是一句话,「云何为菩萨发心住」,为什么这个菩萨叫发心住?这是徵问。
下面,『此菩萨见佛世尊』以下,这是自分。自分里面有两小段,「先明发心之缘,后正明缘境发心」。我们念的这一段,这是明发心之缘,发心之缘有十句。我们这一生遇到佛法,发心学佛,我们的缘跟菩萨的缘,我们来对照一下,菩萨发心的缘我们有没有具足。「今初文列十缘」,十句就是十种缘。「义含四因」,这个意思里头含著有四个因,这四个因,「谓信、悲、智及种性」,这是菩萨四因。第一个是信,佛法里头,尤其是大乘,首先要相信自己有种性,种是种子,我有佛的种子。你看佛在经上常讲阿赖耶叫藏识,藏就是仓库,就是藏,阿赖耶里面含藏的种子太多太多了,无量无边,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种子遇缘起现行。所以佛的种子,每个人的阿赖耶识里都有,佛在《华严经》上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成佛就是从这个地方说的。现在我们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现在我们缺少当中这个,或者是缺少前面三个,我们没有信,我们没有慈悲心,我们没有智慧,所以变成这个样子,这要知道。
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恢复我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大乘教学终极的目标,最后的目标是希望你成佛。在佛法教学当中,你拿到最高的学位,最高的学位就叫佛陀,这个学位人人都可以拿得到的,好像现在大学里面博士学位,菩萨相当硕士,阿罗汉相当学士,这你有学位了。我们阿罗汉都没拿到,没有错,你是在读书,你没有拿到学位。我们现在这个世间教学,小学、中学没有学位;大学毕业才有学位,研究所毕业的才有硕士、博士。佛法里面亦如是,我们证得阿罗汉,你就拿到第一个学位,你成了正觉。阿罗汉叫正觉,菩萨叫正等正觉,佛陀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句话梵语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佛法教学的标准,所以尊重不翻;可以翻译出来的,为了尊重它不翻出来,还是用原文。我们在经文里面常常看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这个意思。这才是学佛的目标,我们学佛人想证得的。这句话,三个阶段所得的都在里头。无上正等正觉,这是佛;正等正觉没有无上,菩萨;正觉,前面无上正等没有,那是阿罗汉,三个阶层。所以学佛学什么我们得搞清楚,我们有没有学到?学佛不是搞名闻利养,不是升官发财,如果心里想在这个地方,那你就错了。
我们要问,阿罗汉、佛菩萨有没有名闻利养?你想想看,他有信心,他有慈悲,他有智慧,他有究竟圆满的种性,这天上人间的富贵还少得了他吗?古大德常常告诉我们,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佛住在哪里?法身菩萨住在实报庄严土,天上人间的富贵能跟他比吗?不但天上人间的富贵不能跟佛比,甚至都不能跟阿罗汉比!阿罗汉不在六道,在四圣法界,是佛的方便有余土,六道是凡圣同居土,出了六道才知道佛家的富贵六道里头没有。佛有没有舍弃众生?没有,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一人是没有条件的,一个蚊虫、一个蚂蚁都不会舍弃,为什么?它有苦、它有难,佛总是时时刻刻在观察,它什么时候能够接受,什么时候就帮助它、就教导它。佛确确实实把「君亲师」这三个字做得圆圆满满,君是领导你,领导你到哪里?从六道里头把你引导到佛国土。亲是亲爱,大慈大悲,比父母对儿女那个爱还要真、还要切。师是好老师,好好教导你,教你破迷开悟。你看,这还得了!所以诚信、慈悲、智慧、种性统统具足。
第一句「见佛世尊,是初总相」,「发菩提下」,最后一句是总结,「结前生后」,生起底下一段的文,那就是正明缘境发心。「中间十句别显不同」,中间就是这一段经文里面的十句。我们先看「见佛世尊」,这是总,下面十句都是见佛世尊。第一句『形貌端严』,这是见佛世尊形貌端严。第二句应该怎么念法?见佛世尊色相圆满,第三句是见佛世尊人所乐见,见佛世尊难可值遇,我这么一念,诸位就明白了。你看看他见佛的时候他的心态,这是他的自分,他有这么好的心态,他证得了十住。「形貌端严」,端正庄严。这解释里面第一句是「形貌容仪」,仪是仪表,这就是佛经上常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世间人讲相好,你看相面的、看相的人懂得,说贵相,富贵之相。这命相家所讲的贵相,佛是统统具足,一样都不缺少。人间,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人间,形貌跟我们一般人没有两样,但是端正庄严,这是人家的修德。端正庄严的标准是什么?是戒律。这些戒律、这些善行,他统统修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因、有缘、有果,这不能在此地细讲,这细讲讲一个星期讲不完。参考的典籍非常之多,诸位要想多了解,我介绍你看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那里面就讲得很清楚,每一种相好的业因都说出来。譬如佛讲的「不妄语」,生生世世不妄语,不妄语的相是什么?广长舌相。佛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脸盖起来,证明他生生世世不妄语。我们凡人如果这个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鼻尖,三世不妄语,舌头能够舔到鼻尖;舔不到,换句话说,你妄语很多,你说话不老实。所以佛跟人证明我一句妄语都没有,人家舌头一伸出来脸就盖住了,真的不是假的。这是形貌庄严,这个庄严能令一切众生见到生欢喜心,生仰慕的心,就有很多人看到佛的相好跟佛出家。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阿难尊者为什么发心出家,那里面就讲得很清楚,阿难是见到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心里想,这不是父母生的,这一定是修成的,看到佛这样的相好,他也想得到,所以跟佛出家了。你看,引导人出家。大乘教里有这么一个说法,菩萨在没有成佛之前,先要用一段时间专门修福报。修福报,因为相是福报,这个相好能摄受人心。我们中国文人常讲秀色可餐。看到美女,连饭都不想吃,吃饭都忘掉了,秀色可餐。佛的相好比那个还要美、还要庄严,你看到的时候舍不得离开。这我们就晓得,这是佛摄受众生的一个手段,相好能吸引人,头一个叫你一看,你一生都忘记不了,有这种摄受能力。
第二个是『色相圆满』。「显色大相」,这个色相圆满才是三十二相,一个都不缺。世间人所谓是好相,佛统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底下一个是『人所乐见』,应该是这一句是八十随形好,色相圆满是三十二相,人所乐见是「具随好」,注解上,具是具足,随就是八十随形好,所以人看了之后生欢喜心。大师给我们说这三句,「上三观外相也」,看到释迦牟尼佛的外表,你就知道这个人的德行。这命相里常讲「相随心转」、「相由心生」,这个话是真的,是有道理的。今天我们在网路上看到一个信息,现代的科学家证实佛经上这两句话,他说人心的善恶与相貌、与体质有关系。心好的人,相貌好,身体健康;心地不善的人,常常有邪恶的念头,这个人相貌不好,身体也不健康。科学家用二十多年的观察,提出了数据,证实这个事情是真有。而相貌跟身体最好的是开悟的人,他用数据从一排到一千,他说开悟的人的频率都在七百以上,而发怒、愤恨、恶念,那个频率大概都在二十、三十。这一份资料我们想可以多印一些提供给同学们做参考,科学家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