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O衷诜鸱ǜ泄澄幕缇腿诔梢惶澹庠谌澜缫仓挥兄泄四茏龅剑龅梅浅:谩@献孀诟嫠呶颐恰噶看蟾4蟆梗饬看蟾4笠彩欠鹁锩嫠档摹感陌椋恐苌辰纭埂P姆⒘酥螅际歉颐亲霭裱模鞠指婪卜蚩吹模跹У娜丝吹模蔚亍V问侵卫恚厥切牡兀褪侵涡模飧鲂囊遣恢温榉尘秃艽蟆P谋纠词巧频模烤淮可疲绻阎问韬觯退嫠撤衬障捌湃怂绞恰附煸虺啵蚝凇梗憧隙ㄊ芑肪车奈廴尽K源说卣飧鲋胃颐谴忱锩嫠驳慕淌且桓鲆馑迹憧础度志飞峡方玻腹恫唤蹋阅饲ā梗献孀诤芮宄感韵嘟跋嘣丁埂�
在佛法里面讲性完全是相同的,众生跟佛没有两样,都是一个自性。他为什么能成佛?我为什么不能成佛?他接受善知识的教诲,他接受过圣贤的教育,在佛法里面讲,接受过佛菩萨的教诲,佛菩萨教诲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治地。治地首先你要用真心,菩提心发了,你现在有直心、有深心、有大悲心,念念不舍,日常生活、工作、待人处世,都是用的这个心,这是真心。真心在此地说为空心,这个空是什么?空是智慧,根本智,常随空心。为什么?知道一切法空无所有,所谓万法皆空。大乘教里面将一切法归纳为六大类,这就好讲了,这六大类就是性相,相是现象,性是本性,性本善,本性。相从哪里来的?相是性现的,性是相之体,相是性之事。宇宙从哪里来的?万物从哪里来的?我从哪里来的?都是性现的。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变化?佛说那是识变的,心现识变。识是什么?识里面最重要的是讲分别执著。我们有分别心,我们有执著的心,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从分别执著而有的,离开分别执著,十法界就没有了,那个境界叫一真法界。
佛说这三种烦恼习气你统统具足,妄想分别执著你统统都有,你生活的境界就叫六道轮回。所以六道轮回怎么来的?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只要有这些东西,六道就现前,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三种烦恼你真能够断掉一个,不执著,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执著放下了,执著空了,可是还有分别、还有妄想,这了不起,这证阿罗汉果,六道没有了。六道没有了,四圣法界现前,现还是一层一层的现。声闻法界现前了,声闻虽然见思烦恼断了,真断了,他有习气,这还得用功,这统统都属於治地,都讲心地。习气没有了,习气断掉他就升级,他升到缘觉,就不在声闻,升了一级,就是辟支佛。辟支佛见思烦恼的习气没有,他有分别,他这个时候修行就是把分别心舍掉,也把它放下,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分别,他又升级,升到菩萨,所以菩萨没有分别,但是有分别的习气。菩萨要把分别习气断掉,他又升一级,十法界升得最高,佛法界,他就是佛,不过这个佛没见性,只差一点点,没见性。他在这里面必须把菩萨分别的习气断掉,这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还出不了十法界,在十法界里他最高。所以天台大师讲六即佛,这个位置是相似即佛,很像佛,不是真佛,他修六度万行。为什么不是真佛?他还用的阿赖耶,阿赖耶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用得最正,妄心里面所有的邪恶他都断掉了,妄心里面完全与自性相应的这些净善他统统具足,但那个心没有转得过来,必须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他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是初发心的菩萨,叫发心住,真心现前了。诸位要晓得,菩提心是真心,我们平常跟诸位介绍,介绍得可是相当详细,我们完全根据经义。
所以诸位要知道,《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是《无量寿经》第九个本子,《无量寿经》有九种不同的版本,这是第九种,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这一位老居士,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亲近李老师,李老师有讲过,讲得不多,我们不太熟悉,是这个老人家晚年用了十年的时间,把《无量寿经》重新做一个会集本。《无量寿经》在《大藏经》里面是有五种不同的原译本。根据古大德文字记载的,我们知道《无量寿经》在中国,它来得很早,汉朝时候就来了,传到中国来,总共到宋朝一共是有十二次的翻译,换句话说,有十二种不同的译本。我们知道从前没有印刷术,印刷术是宋朝时候发明的,木刻版,宋朝以前没有印刷术,所以这些经书都要手抄、要手写,手写诸位就知道数量不多,很容易失传,一个灾难、一个变迁就失掉了。我们中国编《大藏经》是宋朝,在把这些不同版本搜集起来,发现目录里头有,书没有了,这十二种原译本,《大藏经》上现在只剩下五种。用五种不同的版本,念起来就不方便,所以宋朝王龙舒居士第一个发心做会集本。这个人在我们净宗是一位大德,学净土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他最出名的一本书就是《净土集》,《龙舒净土文》,传得很广。
他第一次做会集本,他这个会集本叫《大阿弥陀经》,他加了个「大」字,《大阿弥陀经》。可是他的会集很遗憾,你看在他那个时候,他那样的身分、地位,这五种原译本他只看到四种,还有一种《大宝积经》里面的「无量寿会」,这个本子他没见到,所以实际上它只是四种原本的会集本,少了一种,但是这一种里面很多重要的经文他没见到,所以这个会集就不完整,这是个很遗憾的事情。一直到清朝末年咸丰时代,道光以后是咸丰,咸丰也就是慈禧太后的时代,慈禧太后是咸丰的妃子,有一位我们净宗的大德,在家居士,魏源(魏默深),他别号叫默深,魏默深,他就想弥补王龙舒的不足,他做了一个本子,会集了一个本子。这个本子当然比王龙舒的本子好,他是五种原译本都看到,可是美中不足的,我们印祖对他的本子有批评。第一个遗憾的就是取舍不当,有很多很重要的,应当要把它放在会集本里的,他漏掉了,第二个就是有些时候这个原文的字他改动了。当然他改动是没有问题,可是这个风气不能开,如果开了之后,后人将来会随便改动经文,那个麻烦就大了,将来这个经本就变质了。所以我们中国古人对这个事情非常的严谨,它错字就错字传下去,不能改它的,如果随便都改的时候,将来再过几百年,这个佛经就面目全非。你要发现有不妥当,可以注在旁边,这个字应该是什么字,这样注的时候可以,不能把这个文改过来,不可以。这种错误是可能有,而且很容易犯,为什么?以前都是手抄本,手抄本要抄错了一个字,多一个字、掉一个字、错一个字这是难免的,这传给后人,后人不能改动,可以注在旁边,这个字可能是什么字,一个错误,注在旁边,取信於后人,这个态度非常之好。
所以印祖对这个本子也不很满意,但是印祖讲会集本,对这个龙舒的会集本他也很赞叹,我们在《文钞》里面看到。王龙舒的这个本子,《龙藏》里头有,入了藏。因为这些原因,夏莲居老居士出现了。你看三个会集本都是居士作的。夏老居士用了十年时间,他会集的稿子是三年完成的,每一年很认真的再校对一次,再修订一次,他一共修订了十次,这个完善的本子出来了,定本出来了,非常有价值。他自己很谦虚,可是梅光羲居士非常赞叹,梅光羲居士说,《无量寿经》后头世尊有预言,将来佛法一切经在这个世间灭尽,那是末法一万年,末法最后佛经灭尽了,《无量寿经》还存在这个世间一百年,它最后灭。他说最后灭的这个《无量寿经》本子肯定就是夏老居士的会集本。梅大士这个说法我很同意,因为五种原译本我读过,王龙舒的本子我也读过,魏默深的本子我也读过,我觉得夏老这个本子会得真好。很可惜印光大师没有看到,如果印光大师看到一定赞叹,《无量寿经》这才得了一个真正集大成的善本。
所以这个本子传到台湾,传到李老师的手上,李老师在台中讲过一遍,那个时候没有古人注解,他有个眉注,毛笔写的,写的行楷,写得非常好,段落都勾出来,像简单的科判一样。老师讲这部经讲得早,我还没到台中,我到台中之后老师把这个本子给我,我看了非常欢喜。他的注解我完全能看得懂,所以我向他老人家报告,我想我在台北来复讲。老师告诉我,他说不行,你年岁太轻,如果有人反对,你招架不住。所以台北同修请我讲经,老师不答应,你看经本都印好了,就没有能实现,我在台北就改讲《楞严经》,所以《楞严经》讲了好几遍。这个本子摆在我手上,一直到李老师往生,我在美国,我就想到这本书,我一定要把它印出来流通。当时就印了一万本,影印一万本,字也放大了,很好看,在美国同修们看到之后都生欢喜心,所以我讲这个会集本,第一遍是在美国讲的。净宗同学一定要读,一定要认真学习,要知道这部经就是如来授记,在我们这个世间最后灭的一部经。这个经没有了之后就剩下一句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到法灭尽之后,这句佛号还能度很多众生,佛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今天讲到治心,心要空,知道性相、理事、因果皆不可得。
我们心能不能空得了?空不了,妄想太多,前念灭了后念就生。如果真正到常随空心你是什么人?你是初住菩萨,就是中国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六祖惠能一流的人物,教下讲的「大开圆解」,我们净土宗讲的「理一心不乱」,才是这个境界。所以我们知道我们做不到,做不到有一个办法,我们能把阿弥陀佛、能把《无量寿经》放在心上就行,也能够净八万四千法门,这个功德无比殊胜。我们要学,我们要练习,念念不忘阿弥陀佛,家里面供阿弥陀佛的像,天天看阿弥陀佛、拜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一切放下,这就等於常随空心。真正的圆满成就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是对治八万四千烦恼习气的。八万四千太多了,真有,诸位看《佛学辞典》、看《教乘法数》,它给你列出来,不是假的,八万四千烦恼。佛在经教里面,祖师大德们教初学,都把它归纳,归纳为十恶八邪,这就好说话了。我们今天要想对治我们的烦恼习气,这是治地。清净、平等、至善是我们的性德,换句话说,我们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佛常常讲的十善业,十善业道是我们自性本有的,我们今天迷了自性,反其道而行之就变成十恶了。所以我们在修行之前先做修行准备的功夫,治地是第二,第三就是修行,你心地不正你怎么个修法?所以第一个就得用十善业道来治心,身三、口四、意三。在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老祖宗教我们治心,治心地四个科目。你做到了,你的心就是正常的心,正常的心就是跟自性相应。人心用得正,身心健康,跟佛家讲的没有两样,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真是这样的。如果你是违背了正常就不正常,不正常就是杀盗淫妄,给你带来的是灾祸。自身的灾祸是烦恼、是疾病,给社会带来的灾祸,我们今天讲的天灾人祸是众业所感,众业里头有我一分。天灾人祸不是没有原因,有原因,佛讲一切法唯心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