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6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这方便三昧,沉是昏沉,掉是掉举,昏沉是精神提不起来,特别是在什么时候?在静坐的时候。你看很多人念佛,念佛在止静的时候有些人打呼,那就是昏沉;另外有一种人,他坐下来的时候,他心里七上八下,那叫掉举,这两种都是烦恼。不昏沉、不掉举那叫三昧,心里很清净、很清楚,没有昏沉、掉举的现象。「能现自体无生灭智慧故」,这个时候智慧现前。这是我们一般凡夫有这个现象,功夫稍微得力的时候,这个现象就有现前,特别是念佛的人有,学经教的人就多,经教有些地方看到看不明白,看不懂,忽然明了。如果是昏沉、掉举,那是决定不生智慧。所以我们经教上遇到困难,多半用什么方法?不要找参考资料,不要去胡思乱想,把经本合起来,拜佛。我学《华严经》,我就专拜普贤菩萨拜上个二、三百拜,那个意思自然就贯通,像这种情形很多。我们讲《无量寿经》,拜阿弥陀佛;讲《金刚经》,你就拜文殊师利菩萨。与他相应的,几百拜拜下去的时候自然就通。「是故一切修道者,初以闻解信入」,这是非常正确,我们想学佛,从哪个地方进去?从闻解,那你就离不开经教。能够有机会听闻经典,那就是无比殊胜。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六五卷)  2009/11/17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6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本分」,看末后李长者的《合论》。我们今天从「如此十住位中,以方便三昧」,从这里看起,我们把文念一遍:
  「如此十住位中,以方便三昧无沉掉心,能现自体无生灭智慧故,是故一切修道者,初以闻解信入,次以无思契同,依本无作用之本智慧故,故须入三昧,以净攀缘染习力故,无作真智方明现故,以是义故,须入三昧。」长者为我们说明为什么要入三昧,这个地方他讲得很清楚,非常值得我们初学人做参考。十住菩萨,这也都是示现,无非是教导初学,菩萨为十法界的众生做一个修学证果的好榜样。「以方便三昧」,前面跟诸位讲过,方便是随缘,三昧是不变,三昧就是禅定。当然,像我们一般人最常犯的毛病,一种是昏沉,一种是掉举,昏沉是精神提不上来,掉举是心里面妄念太多,控制不住。在什么时候发现?你想静下来的时候就发现了,你没有想静下来,自己没有办法觉察到。所以有很多同学,我们修念佛法门,在念佛堂止静的时候,他就发现了。他念佛的时候没发现,绕佛的时候也没发现,拜佛的时候也没发现,一叫你坐下来止静,就发现了。一种发现,昏沉发现了,他睡著了,坐在那里睡著了,打瞌睡,甚至打呼,这是我们常常看到的事情。另外一种,他坐不住,心里头七上八下,妄念特别多。我遇到一些同学,他说:我不念佛的时候没有妄念,一念佛的时候,妄念怎么念得那么多出来。我说:妄念不是你念出来的,绝对不会念出妄念出来,而是平常妄念多,你没有觉察,现在让你定下来,你就发现了,原来妄念这么多。这两种方法,过去祖师大德们常常教导我们,妄念太多的时候你要定下来,不要怕,慢慢功夫上轨道的时候,妄念自然就少了,所以这是勘验念佛功夫。昏沉也不要怕,昏沉最好是用经行,就是绕佛,你一面走著,不容易打瞌睡,另外一种是拜佛。拜佛的时候心里念佛,不要出声,因为拜佛的时候出声伤气;还有一个就是睡觉的时候念佛不要出声,那也伤身体,心里面默念就可以。这是对付昏沉、掉举的方法,一般用得很多,很有效。
  方便三昧是不容易,这是真有功夫的人,能够做到随缘不变。我们一定要学,虽然学得不像也要学,你不学你不会有进步,一定要学。学什么?学分别执著淡薄、轻一点。一向对一切事分别执著很严重,这不好,这个造的业深,如果我们很淡薄,那还是在造业,造业就轻。这里头轻重差别很大,重的是罪,轻的是过,过比罪差别很多,所以一定要学著淡薄。佛法没有别的,终极的目标可以说自始至终就是放下,所以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就是看破、放下。看破是对於事实真相明白,明白什么?明白相是假的,不是真的,这叫你真的明白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真的把这个搞明白,这叫看破。既然是虚妄的,既然是梦幻泡影,你执著它做什么?你分别它为什么?不值得执著,不值得分别,分别执著的心自然就淡了。特别在哪里?特别在我们现在讲的控制的念头、占有的念头,控制、占有是严重的执著。这种心强烈,佛门里一般称为轮回心,你没有办法出离轮回,你要想出离轮回,这个心要淡薄。这种心没有了,对於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没有了,占有的念头没有了,你就很容易超越六道轮回;换句话说,你距离小乘须陀洹、大乘十信菩萨就不远,你一步一步的接近了。一证得初信位的菩萨你就是圣人,确实你超凡入圣了,虽然你还没有出离六道,你绝不堕三恶道;如果你是念佛法门,那你肯定超越十法界,这个功夫决定得生净土。所以,遇到净宗是无比的殊胜、无比的缘分,古人说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缘分,你遇到了,你要能够抓住,你这一生就成佛;如果你一生还是把它放弃掉,那叫真可惜!百千万劫难遭遇,你这一下碰上,机会错过了,再搞百千万劫,你说麻不麻烦!所以要有高度的警觉心。
  方便三昧才能现自体无生灭智慧,我在前面跟诸位讲随缘四种,不变随缘是佛,随缘不变是菩萨,菩萨能真正做到随缘不动。随缘,可以随缘,心里面怎么样?干干净净,如如不动,这就是功夫。他心不动,自性里面本有的般若智慧就现前,为什么?他没障碍了。自体就是自性,自性无生灭的智慧,你看六祖惠能见性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就是本来具足的智慧德相,它就现前。「是故一切修道者」,真正干的,这不是名字修道,真修道的人,「初以闻解信入」。闻法重要,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这个世间,为大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如果没有人说,你怎么会听到?你怎么会知道?所以佛对一切众生的功德就是教学,身教,身行言教,让这些大众,有缘的人见到、听到,他能够理解,信心才生出来。他要不理解的话,哪来的信心?以后真正入了佛门,你理解得愈深,你的信心愈坚固,理解得愈广,你的信心也愈大,那个信心随著你理解的深度不断向上提升,道理在此地。信解到一定的程度,他行动就出现,有没有人劝他?没有,不需要人劝,他到那个层次的时候,他自己就发动了。他真干,他就学佛、就学菩萨,学得很像也能感动很多人。
  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比起上一代,上一代是五十年前,佛法衰了,衰很多。什么原因?表演的人少了,讲经的人少了;换句话说,真正学佛的人你没看到,没地方去看,你也没法子去听,你的信解不能现前,佛法才衰。我们自己发心求受三皈五戒,好事情,这是发心要做一个真的佛弟子。受了三皈五戒,有没有做到?如果真做到,你的功德就好大,你在这里续佛慧命,你在这个地方弘法利生。你能够做出来,把十善、三皈五戒做出来,变成你自己的日常生活,变成你自己的思想行为,每个人接触你,看到这是佛门弟子,与现在社会大众有显著的不相同。现在这个社会,一般人他不是修十善业,他是修十恶业;他不是修三皈,三皈是觉正净,他修迷邪染,迷邪染一天比一天严重,他搞这个。这是我们晓得的,我们应该要怎么做?我也常常提醒同学,我知道这个社会染污的力量太强,谁能抵挡?菩萨在这个时代也得战战兢兢,一不小心就退转,就随流合污,唯一的办法就是不离开佛菩萨。佛菩萨在哪里?佛菩萨在经典里。
  这是早年,五十多年前方老师告诉我的,他劝我学佛,告诉我,佛在经典里面。不离开经典就是不离开佛法,我们的信解会随著时间成长,成长到一定的程度,下面就是「次以无思契同」,契是契入,同是跟佛相同,同佛智慧、同佛见解。要怎么相同?无思就同。中国的文字好,是智慧的符号,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在这里看到。你看「思」,你看那个样子,心里有了分别,田是一格一格的,那一格一格叫分别,分别就是思,不分别就同,就契入。你看我们中国字的「想」,思想,想是什么?想是相,心里有了相,有了相就著了相,那是执著。执著就是想,分别就是思,你看看这两个字,如果你把田拿掉、相拿掉,真心现前,那就跟佛没有两样。我们常讲思想,思想不是好事情,在佛法里讲分别执著,这叫思想。去掉分别执著,真心现前,你看,「无思契同」。他这里没有讲无想,为什么?想去掉还有思,分别比执著细,他说个无思,想就包括在里头,就把执著包括了。不分别,哪里有执著?没有执著的人有分别,没有分别的人决定没有执著。这契同,同就是一体,这是菩萨为我们示现的,教导我们怎么入门。这真入了门,入了门怎么样?跟佛知佛见有一点相似的同,还不是真同,真同怎么样?无思还不够,要不起心不动念,得破无明。思没有了,他还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无明,不起心不动念那就真的寂灭就现前。寂灭,印度话叫般涅盘,大般涅盘现前,也就是自性,就是真心圆满的现前。无思契同好!这八个字,「闻解信入,无思契同」,教导我们怎么样学佛才能够入佛知见、入佛的境界。
  「依本无作用之本智慧故」,我们自性本有的智慧,在佛法的名词叫根本智,这是真智慧。根本智没作用,实在讲根本智就是禅定,我们在佛门里面常常听讲定生慧,定能生智慧。所以清净心,不分别、不执著那个心,它就生智慧,这个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不是外头来的。为什么我们现在智慧没有了?很简单,就是因为你有分别、你有执著,分别执著把智慧障碍住了。智慧不生不灭,不是真的没有,是被这两样东西障碍了。障碍之后,智慧还是生,不过变质了,有东西障碍,它变质,变成什么?变成烦恼,我们的烦恼太多太多了。烦恼就是智慧,你心里有分别有执著,它就变成烦恼;你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烦恼就变成智慧。烦恼没有了,智慧现前,烦恼轻、智慧长,就这么回事情。我们要想佛智慧现前,如同诸佛如来,如同诸佛的知见现前,这里提供我们这个方法,只有放下分别执著。放下分别执著,这个东西就是禅定、就是三昧。「故须入三昧」,三昧就是根本智,三昧能生智慧。佛在《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那是根本智,般若无知,它不起作用,后头又说一句话「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它不起作用的时候,它是定,它是三昧,它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怎么起作用?一定是有感,众生有感他就有应,这一应就起作用。应,头一个是现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你要晓得,自己本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