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椒鸱āN颐怯【际┦欠ú际衷谡飧龉獾欠ú际颐堑耐贰⑽佬嵌际欠ú际�
所以法布施里头,佛菩萨说得好,他怎么说?有福有祸,他都说二边,有吉有凶,不都是好事吗?是的。譬如印送经书,你是发什么样的心去印送?有人听到印送经书是功德,我要积功累德,「我要积功累德」,是为我要积功累德我才干,有没有好处?有好处,不大。如果你做这些一无所求,那功德太大了,连那个功德的念头都没有,为什么?你跟法性相应。事做得虽然少,法性不可思议,他跟法性连上,那个功德就称性,称性的福报是吉。你个人想图一点功德,那是小,很小,那不大,这里头的道理很深,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真修行,头一个要放下我执。我常常讲,讲了几十年,劝勉同学,我讲十六个字,真干,从哪里干起?放下自私自利。如果我们修积种种功德,自私自利没有放下,这里头就有功有过、有吉有凶、有祸有福。如果说没有自己、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没有五欲六尘、没有贪瞋痴慢,那他只有吉没有凶,虽然没有见性,他跟性很接近。因此我们做很多好事,念念为护持正法,念念为帮助苦难众生消灾免难,为什么还有许多障碍?这个障碍来自两个因素,第一个,我们自己修持功夫不得力,所以有业障;另外一个,众生的业障很重,我们所做的很微薄,没有办法真正替他化解,来自这两种因素。两种因素自己是主,外面是宾,只要把自己这个地方化解掉,外面是迎刃而解,这就是古人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解决问题决定不在外面,要从自己去解,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要学诸佛菩萨的乐说,这个乐是乐好,就是爱好、喜欢,喜欢教人。自己所觉悟到的,恨不得都让别人知道,没有丝毫保留。所以你看看这一句里面,无碍智,这就讲的四无碍,后面从无著到无夺这九条全是乐说,喜欢说。佛菩萨念念不舍众生,不舍众生要有具体的行动,行动是什么?现身说法,身教、言教,意教看不见,但是显示在身教、言教上,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从这段经文,让我们在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佛法摄受众生四摄法,四摄法第一个是布施。我们一般人讲结缘,中国人讲礼,好礼,礼多人不怪,请客送礼,四摄法里面的布施就教你干这个,我们跟人有缘,不要害怕。早年我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我建议李木源居士,我们每天以饮食供养贫苦的众生,施食。不管什么时候到居士林都有东西吃,不只是三餐,从早到晚、从夜到天亮,二十四小时不中断,什么时候到居士林都有吃的、都有喝的。开头也是胆颤心惊的在做,这要多少钱才能应付得了?可是做了不到几天,就吃不完了。每天多少人来吃?平均一天有一千人,厨房忙得不亦乐乎,假日、法会三、四千人。那个时候好多人看到居士林都看呆了,这要多少钱,你们钱从哪里来?李木源居士很有趣,告诉他:我们有后台老板。老板是谁?阿弥陀佛。愈施愈多,为什么?人家晓得你这个地方办施食,所以很多地方送米的、送油的、送菜的,柴米油盐都有人送,送得太多,菜跟米不能放久,放久就坏掉。所以以后变成什么?我们每天自己有个小卡车,用小卡车来运货,我们多余吃不完的,送给所有宗教里他们办的养老院、孤儿院,你看我们这一星期,我们照顾很多很多孤儿、老人。每年过年我们办一个大的活动,请他们一起来吃年夜饭,那都是几千人,最多一次好像七、八千人,各种不同宗教都有。我们饮食也是各种不同宗教我们都给他做,不是全叫人吃素,做得好!所以佛法里面讲愈施愈多,你不要害怕,你要怕,不敢施,就没有了。
所以我到澳洲,我们澳洲也做,十年没有中断,但是不是每天,一个星期一次。在外国这个地方我们顺著他们的习惯,每个星期六的晚餐免费,我们净宗学院,每个星期六晚餐很多人来。不一定要信佛教,什么人来都欢喜接待,但是那都是素食。这些蔬菜是我们自己种的,确实是健康的饮食,做得也很合口味,也有二、三十道菜,所以来的人都很欢喜。十年没间断,现在还是继续,每个星期六,大家都知道,喜欢吃素菜的,星期六都可以参加我们的晚宴。除了布施之外,爱语重要,要有礼貌。我们现在学了《弟子规》,跟人打招呼都是九十度鞠躬,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我们这样做,他也九十度的还礼,慢慢的这个地区人人都懂礼节,这就产生影响。所以从我们自己这个小团体,影响到我们这一条街,一条街会影响到前后几条街,变成整个都市,这是我们在图文巴十年的成绩。所以现在居民对我们很拥护,很欢喜我们在那边长住,我们变成一家人。我们每个星期六的晚餐,就有不少当地人,他们有带米、带面包、带菜来供养,都懂得,和谐社会我们就看到了。所以爱语、利行、同事,这是佛教给我们,我们用这种方式来接引众生,以真诚心、清净、慈悲演说,表演出来,讲给大家听,佛法是这样传承出去。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五四卷) 2009/11/6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5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正辨加相」。这个经文不长,我们从头念一遍:
【善男子。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是时诸佛即与法慧菩萨无碍智。无著智。无断智。无痴智。无异智。无失智。无量智。无胜智。无懈智。无夺智。】
这十种智里面,昨天我们学了第一个,『无碍智』,「无碍」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四无碍辩才。向下九种,从『无著』一直到『无夺智』,都是四无碍智里面最后一条的「乐说无碍」,全是属於乐说无碍,这也是大乘教常讲的「七辩」,七种辩才。我们学底下这九句,得先把七辩说一说,然后一一对照就很容易了解。佛加持菩萨,为一切众生说法必须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智慧辩才,七辩。七辩第一个「捷辩」,捷是敏捷;「於一语中,能释多疑」。讲经教学、听教修行,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帮助我们,特别是初学,可以说没有证得初信菩萨果位之前,统统叫初学,还没入门,准备入门。为什么不能够契入菩萨境界,在《华严经》是华严境界?这是由於我们迷失自性的时间太久,於诸佛法总有疑惑。所以听教、研经第一个目标就是帮助我们断疑生信。经教确实有这个功能,可是在现代这个社会,有缘的人不多,经教里面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这是不是佛的慈悲还有差别?为什么不度无缘之人?这句话的意思我们也得要搞清楚、搞明白。什么是无缘?照佛经的术语里面讲,就是他的善根、福德不具足,这说得没错,不好懂。我们得说更白一点,更浅一点,什么叫无缘?你不愿意接触,这就是无缘。
佛家讲三个,善根、福德、因缘,因缘有,你看在台湾这个地区到处都有寺庙,缘不缺乏,可是善根福德成问题,他不相信,总是以为佛教是迷信、是宗教。特别是知识分子,不愿意接触,接触什么?怕别人笑话,这是什么时代,还在搞迷信!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不例外,也是受这个观念的影响不愿意接触,问都不会问,也可以说没有问的意念。一般真正,学术也好,到寺庙里见到出家人问:什么叫佛?我们连这个都不会问。所以跟佛的缘各个不相同。每个人学佛的因缘不一样,所以佛才开八万四千法门,才开无量法门。我学佛的因缘是从学哲学入门的,年轻的时候对於科学、哲学,我兴趣也是很广泛的,什么都想涉猎一些,二十岁以后对哲学就非常向往。二十三岁来到台湾,二十六岁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没想到方老师跟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把东西方、印度哲学都给我说了一个概略,最后一个单元讲佛经哲学,我就这么入佛门。他把佛教介绍给我,他怎么说?他说「释迦牟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这个话怎么从来没听人说过,佛教怎么跟哲学挂上钩?说「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没听说过;「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话多么吸引人。
我向他老人家请教:老师,你对於佛经哲学从哪里学来的?我们总得有个根源。他告诉我,在抗战期间,他在中央大学教书,那个时候中央大学从南京迁到重庆,有段时期他生病,有朋友就介绍他到峨嵋山去养病。峨嵋山我也去过,十年前,那是国家宗教局替我安排的,去游长江三峡,到峨嵋山去看,环境非常好,那是老师在抗战期间养病的地方,学佛的源头。他说当时在山上,那个时候很落后,连电灯都没有,山上对外交通非常不方便,老师想看看杂志、报纸,统统看不到,山上只有佛经,藏经楼还藏了不少书,去一看全是佛经。养病的时间有好几个月,所以他天天看佛经,愈看愈有味道,他的佛法是从这来的。有一些疑问,在那个时候抗战期间,确实四大名山还有真正有修养、有道德、有学问的高僧,向他们请教、向他们学习。峨嵋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与《华严》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方老师对《华严经》就有特别的缘分。我跟他老人家学,他第一部就是介绍《华严经》的《疏钞》,清凉大师的《疏钞》。清凉的学生宗密也是了不起,有大成就的人,他最著名的是《圆觉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钞》,流传於后世。从这之后,方老师几乎就没有一天离开经典。
在台湾这段时期,我们看到他的晚年,他老人家走的时候七十九岁,一九七七年。那一年是我第一次离开台湾,到香港去讲《楞严经》,在香港住了四个月。我到香港讲经的时候向老师辞行,他身体还好,告诉我,体力、精神跟去年相比差很多。我到香港期间,他一直就在养身体,我回来的时候,他老人家过世第三天。这是我学佛的因缘。他还告诉我,真正的佛法(他都是讲佛经哲学)是在经典里面,指出我这条路子,真正想学一定要深入经藏。这样把我对於佛教从前那个误会化解了。如果不是像他这样的人,一般人把佛教介绍给我,我不会接受,不能相信,你说这个多难。我这一生要遇不到方先生,这一生跟佛、跟宗教就没有缘分。社会上这个错误的概念,确实让一些知识分子对於佛法殊胜的缘断掉了。所以我非常感谢方老师。老师最后那一句话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非常羡慕,就认真学习,为什么?最高的享受。真的,他没有骗我,我这一生确实是尝到人生最高的享受,那是什么?不是地位也不是财富,心没有忧喜、身没有苦乐,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是佛法教导我们的。特别是《华严经》,虽然方老师当时把这部大经介绍给我,这部经很大,《疏钞》分量就更多,我们想得到这部经,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可是我知道佛门有这部经,很重要,我一出家心里面就念著《大方广佛华严经》。确实感应道交,有位老居士,有六、七十岁,我出家三十三岁,母亲一辈的,她要供养我,我初出家,福州人。我就向她要求,我说供养,你不必给钱给我,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