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蔷褪窍衷谒驳哪信仙佟⒏餍懈饕担欠鹌腥诒硌荨!痘暇返男扪В撇聘颐亲隽烁霭裱耍ň褪茄┚鸵桓鋈耍易约海易约阂酝獾亩际巧朴选I朴丫褪巧浦叮颐侵泄讼肮呓欣鲜Γ磺兄谏际俏业睦鲜Γ谖颐敲媲氨硌荨K硌萆频模嵝盐颐牵矣忻挥校坑校煤帽3郑幻挥校峡煅АK潜硌荻竦模颐蔷头词。矣忻挥校坑性蚋闹挥心兀棵挥忻憷约翰荒芊杆歉龉怼D憧瓷迫恕⒍袢耍姹硌荨⒏好姹硌荩惩呈前镏业模惩呈翘嵘业摹D阋谜飧龅览恚阌涝渡钤诟卸鞯氖澜纾窃趺椿岵怀煞穑慷造端尘场⑸圃挡黄鹛傲担芊诺孟拢造赌婢场⒍裨得挥胁_恚,永远心平气和。
所以正念就是真诚,没有妄念,这个非常重要。得正念就是法身菩萨,四圣法界里头没有,我们讲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都还没有。他们的正念,天台智者大师说叫相似即,相似的正念,跟真正的佛菩萨的正念很像,但不是真的。为什么不是真的?他用的是阿赖耶识,他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用真心叫正念,用真心的人不在十法界,超越了,他在一真法界,也就是我们《华严经》讲的初住以上,华藏世界毗卢遮那的实报庄严土,他们住在那里。那个地方没有灾难,那个地方真的是究竟圆满幸福的环境,跟我们这里完全不一样,连四圣法界也不能跟它相比。所以,正念就是菩提心里面讲的真诚心,法身菩萨有,我们要学。怎么学法?尽量的要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放下,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的感应,就有一分的受用,放下两分就有两分的受用,一定要放下,不要再执著。
第二,正定。这两句都是八正道里头的,正念、正定。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自己心要能做得了主,不要被外面境界所动摇,不要为外面环境所染污。动摇就是起分别,动摇了,生起七情五欲那就是被染污。譬如看这个东西很合自己的意思,贪心就起来,贪心起来就染污了,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贪恋;不合自己意思,心里不高兴,这也被染污。永远保持著清净心,那就是正定,正定里头不但有清净,而且还有平等,因为你不平等,正定得不到。正定就是清净、平等,正念就是觉,咱们《无量寿经》经题上有。中国人讲真诚,我们把这两个字做为菩提心之体,佛在经论上讲菩提心不好懂,我用变通的方法大家容易体会,我用真诚心,是菩提心之体。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自受用一般经论叫深心,古大德对深心的解释叫好善好德,我们也不容易理解,我们用《无量寿经》的经题这就很方便。所以清净,不受染污;平等,没有动摇;觉就不迷。这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时时提起,不被外境所转,《楞严经》上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那就相似了,很像,佛菩萨不会被境界转,我们要学。
万一起心动念怎么办?立刻要观照功夫提起,那就是觉,所以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为什么会起?习气,无量劫来养成的习气,哪能不起?不起你不就成佛了吗?你是凡夫,肯定会起心动念,佛知道,清楚得很。一起心动念立刻就警觉到,这就觉悟,警觉到什么?把念头转过来,我们念佛的人转什么?转阿弥陀佛。善念,阿弥陀佛,恶念,阿弥陀佛,统统归到阿弥陀佛就摆平了,这叫真修行,这叫会念佛。所以念佛你会不会?会念这叫功夫,你看,把你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全打掉,一句佛号取而代之,这叫会念佛;念久了,念久了六根在六尘境界里见色闻声,就会不执著、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成功了。能够念到不执著,那叫功夫成片;念到不分别,叫事一心不乱;念到不起心、不动念,就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跟禅宗的明心见性是同一个境界,你就超越了。除了这些功夫,跟一切大乘法里面同一个原理原则,但是净土还有特别殊胜的,那就是阿弥陀佛本愿力加持你,这是其他法门没有的。阿弥陀佛本愿力,你只要有小小一点功夫,对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真能放下,贪瞋痴慢能放下少分,不是完全放下,能放下那么一点点,常常保持清净心,相似的正念、正定现前,就决定得生净土。
我们学佛,不论你弘不弘法、教不教人,因为净宗是大乘,我不上台讲经说法,我在台下遇到人都能劝他,劝他信佛,劝他对佛的教诲能有些理解,劝他念佛。应当要做,而且自己要做出样子给别人看,自己不做出样子,你就没有办法影响别人,你也没有办法劝导别人。我们过去在庐江做实验,办了一个中心,还没开学,老师先开始集训。第一天我跟这些老师讲话,我告诉老师,我说我们这一次开这个班意义很深,这是救国家、救民族,真正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重担在我们每一位老师肩膀上。我说孔子是老师,他教学成功了,释迦牟尼佛是老师,他教学也成功了,他为什么成功?我们得好好想想,他成功秘诀在哪里?他所教的自己全做到。自己做到然后再教人,这是圣人;第二,说出来之后决定能兑现、能做到的,这是贤人;如果自己没有做到,希望别人做到,自己做不到,那是骗人,骗人这种教学会失败。圣贤人教学秘诀就在此地,一定是先做到。我们推动《弟子规》,《弟子规》里一共一百一十三桩事情,我们全都做到,这样才行。那是我说的,我希望老师们用四个月的时间,把《弟子规》百分之百的落实,然后我们再向外推广,来帮助这个小镇,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起都来学,肯定会做得成功。我没想到老师两个多月就落实,非常欢喜、非常安慰。我听到这个信息之后,行了,就可以下乡入户,到每个家庭去表演,身教重於言教。所以这个小镇,我们原先以为二、三年才有成绩看到,没有想到四个月,三、四个月成绩卓著。这什么原因?我们把圣贤人这个方法真的学到,才能产生这种效果。
学到,这就是四法里面的总持法门,总持是什么?重要的纲领原则掌握到了。总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就是我们现在讲抓纲领,纲领掌握到,细节活学活用。第四个是辩才。辩才学不来的,怎么学法?辩才从哪里来的?辩才从正念、正定、总持来的,只要你前面三个有了,后面无障碍的辩才就出现,这是我们要学的。总之,诚心诚意为别人,不为自己,才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辩才也是加持才有的。
所以前面佛力加持,他有这个愿代众生苦,看到六道众生这么多迷惑颠倒,在那里造业受报。佛菩萨有愿,没成佛之前都发过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己没有成就的时候你想帮助人,没有能力,所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你成佛了,能够放下起心动念就成佛;起心动念还有,能够放下分别执著,这是菩萨;分别也放不下,能放下执著,那是阿罗汉,都有能力在六道里面帮助这些苦难众生。重要的你要真放下,为苦难众生,不为自己名闻利养。见到有能力比我好的、德行比我高的,我怎么样?我得让位给他。在中国佛教史里面有个非常显著、著名的例子,六祖惠能大师。接受五祖衣钵之后,由於嫉妒障碍,他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一天经都没听过。在黄梅虽然住了八个月,五祖分配他的工作还是他的本行,他是樵夫,山上砍柴挑到城里面去卖,是干这个行业的。现在世间这个行业没有了,抗战期间还有,现在没有了。昨天跟我在一起的余老师,我们两个是小学同学,那时候我们住在福建建瓯,我们念小学二年级就在一起。那时候城里面没有自来水,所以有卖水的,在外面挑水,挑到城里面来卖,卖水的。有卖柴的,惠能大师就是卖柴的,不认识字,没念过书。我们能想到,忍和尚会下神秀法师,那是五祖的大弟子,经听得多,也有很好的修养,在五祖会里面常常是代五祖说法,很不错。所以每个人心目当中都认为将来六代祖一定是他,一定传给他的,没想到传给一个卖柴的人,这什么人能服?一听说衣钵给惠能拿去了,全寺庙这些人统统分头四面去找,想把衣钵抢回来。五祖拦不住!倒是神秀还不错,真的还有点修养,神秀说师父把衣钵传给他,当然他确实是比我高。从能大师那首偈子他也就服了。五祖叫他们作偈,神秀法师作了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神秀写的。惠能听到这个,当然他不认识字,他听人家念,听说这个偈子没有见性,所以他把它改了,他叫人家写到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偈写出来之后,没有一个人不吃惊。他在黄梅八个月,就在柴房里面舂米、劈柴,干这个事情干了八个月,所以五祖把衣钵传给他,大家不服。他跑到猎人队里面去躲避,这一躲避就是十五年,经过十五年,大家把这个事情也淡忘了,他才出来。
出来到广州,现在的光孝寺,那时候印宗法师在讲《涅盘经》,他坐在后面听讲经。印宗法师那个时候的身分了不起,岭南一带,就是广东这一带,是第一位大善知识,这还得了!他在讲经,外面有旗杆,那个旗杆现在还在,我去看过,还在,当然换了,坏掉之后重新又立了个旗杆。当年在那里挂的幡,风吹得幡动,里面就有两个出家人起心动念,一个出家人说你看外面风动,那个说不是风动,是幡动。两个人风动幡动争来争去,彼此都不服。惠能大师坐在旁边,告诉他,他说「仁者」,你看他多谦虚,佛门里面称仁者是称菩萨,仁慈的仁,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两个人一听马上就服了。这座经讲完,印宗法师下来,听到这个事情,心里面也服了,就怀疑,问他「听说黄梅衣钵传了很多年」,他就问「仁者,是不是你得的衣钵?」惠能大师承认「是的」。他说「衣钵拿来看看」,展示大家看。印宗法师给惠能剃头,惠能这时候还是在家身分,得衣钵是在家身分,居士。印宗法师给他剃头,剃了头之后,倒过来拜他为师,如果要有嫉妒障碍,惠能大师出不来。立刻让位,这还得了!岭南第一高僧拜他做老师,水涨船高,一下就把惠能大师抬举上来。所以我们要知道,惠能大师的成就就是印宗法师的成就,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嫉妒、障碍在唐朝时候就那么严重,在现前这个社会那就更难。我们在学经教的时候,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老师就给我说了好多次。他说学经教是不错,好事,可是你将来经教要讲好了,讲不好还无所谓,如果真的讲得很好,大众都赞叹,你就走投无路。老师跟我讲了多少次,我就晓得,就心里有个底。这一生你看我学佛五十八年,再过两年就一甲子,讲经讲了五十一年,真的,老师的话应了,走投无路。是到处受欢迎,但是你顶多只能住一个月,住两个月就讨人嫌了,三个月人家就要赶你走。还好释迦牟尼佛给我做了榜样,我想到这里就想起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生没道场,过游牧生活,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我比他还幸福多了。所以想起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