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5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出来的,心现识变的。「即寂之照,故名为出」,寂是体,体接受众生的感它就应,众生有感它立刻就应。应的时候它就现身,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这叫照,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入已未起,故名为住」,契入之后,没有起,这个时候叫住。这是入出住这三个名相的意思。「余三昧等,并如前释」,无量无边的三昧,这个入住出解释都相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四五卷)  2009/9/27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4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我们从「二加分」看起,我们将文念一段:
  【以三昧力。十方各千佛刹微尘数世界之外。有千佛刹微尘数诸佛。皆同一号。名曰法慧。普现其前。】
  到这里是一段。前面我们看到的是「法慧菩萨,承佛威力,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三昧是定,入定。这里面的意思很深很广,前面我们简略的介绍过了。有同学问我,因为清凉大师在《疏》里面跟我们说,「一切三昧皆有三相,谓入、住、出」,我们没有细说也是因为时间关系。其实《华严经》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它多次重复,前面没有听懂没关系,后面还有,会讲很多遍。这一点我觉得佛比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慈悲,我们中国老祖宗教学只教一遍,不重复的。早年我跟李老师学经教,那时候还没有出家,老师教学就很严格,决定不讲第二遍,要让你上课的时候聚精会神认真去听讲。如果你没有听懂去问他,老师甚至於打你,打了之后怎么样?不告诉你。他说得很明白,我骂了你,我打了你,我告诉你,你心里就会有个错误的见解,以为没关系,顶多挨一顿骂,挨一顿打,老师还是会教我,打了不教你,这就没法子。所以说不能不用心去学习。可是佛慈悲,在这一个会,像《华严》这是一会,这一会很长,这是一个大单元,它分为七处九会,它不是在一个地方讲的。讲这部经的场所有七个,七个场所,九次的法会,而每次法会的时间都相当长,这是一部大经。几乎重要的这些开示,每一会都有重复,所以你前面一会没听清楚不要紧,二会、三会还有得听,这也是佛家的教学重视重复。所以说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中国古大德也重视这一点,但是在教学方面他还有执著,不像佛那么慈悲,可以反覆一遍一遍的跟你说。中下根人得利益。特别是在现代这个社会,如果老师只讲一遍不再重复,学生能学会吗?现在的学生心浮气躁,老师讲得再好、再清楚、再明白,重复多遍,他也未必真能听懂。这什么原因?有障碍,障碍不在老师这边,障碍在自己。所以菩萨讲经之前一定要入定,道理在此地。
  清凉在六个入定的意思,最后一个讲「成轨仪故」。实际上这些大菩萨他还要入定吗?不需要,为什么?他就在定中。大乘教里面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是比喻龙、象。龙咱们没看见过,象看见过,你看大象它那个样子就像在定中一样,非常稳重,走路也慢慢的,无论它是站在那里、是坐在那里、是走动,都像在定中一样,所以佛用这个做比喻,这些大菩萨他们都在定中。佛法里面承认的大定叫出世间的禅定,世间禅定真的是有出、有入,出世间的禅定像声闻、缘觉真的还有出入。我们在《地藏菩萨本愿经》看到,光目女母亲过世了,她知道母亲在世的时候造的恶业很重,依据佛经的讲法肯定堕地狱,这是个孝女,一心一意想帮助她母亲,超度母亲,她遇到一尊阿罗汉,先供养,然后向阿罗汉请教她母亲在什么地方。你看阿罗汉先入定,入定之后,出定了才告诉她,你母亲生在很苦的地方。他就问,母亲在世做什么样的行业?她就说母亲喜欢吃鱼鳖,杀害的众生很多。阿罗汉教她念佛,求佛来帮助她,虽然不是念阿弥陀佛,但是她用的是念佛法门,她念清净莲华目如来。
  真正感应的,佛跟她有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佛告诉她好好认真去修学,她真用功,为了救母亲,一天一夜她就念到一心不乱。这跟《弥陀经》上讲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相应,真肯干的一天就成就。怎么知道她念到一心不乱?她是在定中见到地狱,地狱境界现前,无毒鬼王来迎接她,称她为菩萨,问她到地狱来有什么事情?她告诉他,我来找母亲悦帝利女,有没有在这个地方?鬼王说她三天之前,承蒙她的孝女为她超度,她已经生天了。地狱境界现前,如果不是造作罪业的人,那就是菩萨到地狱里去度化众生的,除这两种人之外见不到地狱。所以她能够见到地狱,遇到这些鬼王,我们就肯定她得念佛三昧。纵然不是理一心,肯定是事一心,事一心是可以能够相信的。理一心太高了,理一心是我们现在学的法慧菩萨这个等级,那是已经超越十法界,所以我们相信婆罗门女她所得的是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相当於小乘阿罗汉,定功浅深不相同,从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所谓的四果四向,这是一般讲事一心不乱有八个等级,到第八个这是阿罗汉,阿罗汉就出了六道轮回。光目女遇到的这位善知识是阿罗汉,佛法里面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所以他有入定,定中能够突破空间维次,定中能够看到六道轮回,上面可以能看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下面可以看到阿鼻地狱。
  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阿罗汉是怎么成就的?修学的方法很多,法门无量。所以大小乘的分别是在发心,小乘人没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那就是大乘。菩提心是什么?真心,没发菩提心的是用妄心,妄心是阿赖耶,八识五十一心所,这是妄心,阿罗汉也还用这个心。不但是阿罗汉,十法界里面,我们知道六道向上第一层是阿罗汉,第二层是辟支佛,第三层是菩萨,第四层是佛(十法界里面的佛),统统用八识五十一心所。所以在大乘教里面有内凡、外凡之说,六道里面称内凡,凡夫,四圣法界还是凡夫,叫外凡,那比我们高明。圣凡用什么做标准?标准就在阿赖耶跟自性。自性是真心,用真心的是圣人,用阿赖耶的是凡夫。四圣法界里面我们都称圣人,尤其是菩萨跟佛,那真的是跟大乘教里面讲的佛菩萨似乎没有两样。天台大师六即佛里面说,他们这个阶层的人叫相似即佛,相似,可见得不是真的。他能够依教修行,把佛在经典上所讲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佛在经典里面所讲的这些教训,他统统都能够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简直看不出来他还是凡夫,他跟佛一样,没有什么差别,就是用心不一样。佛教导我们,我们真的像《华严经》上所说的,对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不执著了,把执著放下,执著是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断了就证阿罗汉果。
  要知道六道怎么来的,真的是自作自受!六道是执著变现出来的,就是见思烦恼,这个东西没有了,六道就不见了。六道不见了,就等於说六道是一场梦,你醒悟过来了。醒悟过来之后,那个境界是什么?那个境界就是四圣法界,我们净土宗讲的方便有余土(六道是凡圣同居土),他没有执著了,但是他有分别。分别放下了,他就是菩萨,菩萨没有分别,他有分别的习气。习气要是放下了,他又升了一级,升到顶级就成佛。诸位要记住,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大师讲相似即佛,为什么?他无明没放下,《华严经》讲的妄想,妄想就是无始无明,我们一般讲起心动念,他还会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里面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十法界里面的佛。他能够更进一步,六根在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他就超越,十法界就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了,现出来是什么境界?是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通常我们称它为一真法界,对十法界来说它是一真法界,实报土。其实实报土还不是真的。起心动念都没有了,还有实报土,为什么?起心动念的习气没断。习气要是断了,实报土也没有了,再现的是什么?再现的是常寂光。常寂光是我们的自性,常寂光里面就是真如、就是本性,那里面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
  诸位同学要是读过《坛经》的,我们就能够看到惠能大师开悟所说的境界,这个开悟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法慧菩萨这个阶段。法慧菩萨起心动念放下了,根本无明破了,习气没断。习气要怎么断?没有法子断,你要想一个法子你不又起心动念了吗?所以在这个阶段里面修行,大乘教叫无功用道,古大德说此处用不得力。怎么断?随其自然,时间久了就没有了。这个地方真的是用不得力,永远不会起心动念,这全都叫做三昧。阿罗汉所证的,楞严会上讲九次第定,比世间禅定高,世间禅定是四禅八定,有出、有入,九次第定有没有出入我们就不晓得。为什么?我们相信,在理上讲应该是常住在定中,不应该再有出入,为什么?阿罗汉证得位不退,三不退里的位不退。法慧菩萨,这讲十住,住什么?住就是三昧,也就是说决定没有出入这个现象。没出入还现出入,那个现是表演,表演给别人看的,这个境界我们很不容易体会。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应化在世间,他也有父母,他母亲也有怀孕,跟我们一般人好像没有什么两样,其实他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就像惠能大师讲的,自性是什么样子?他第一句所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从来没有染污。染污是什么?染污是见思烦恼,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是染污,没有染污。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也没有染污。没有染污,如何能应化?这不可思议,我们没办法想像。所以在这个阶层上佛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想,想错了,你说,说错了。
  我们读经,没有三昧,我们功夫没有到,三昧没有现前,我们学的这些经教所讲的,是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这个讲经,怎么能不把经讲错?古大德讲,错下一个字的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谁还敢讲经?早年我在台中追随李老师的时候,老师劝我讲经,不敢。你看人家证得菩萨果位,还得承佛威力加持才敢上台,我们怎么敢!老师就告诉我,我们大家都不敢,将来这个世间没人讲经。这是事实,现在这个时代,得三昧的,我们不说别的,就讲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得一心不乱的找不到了,到哪里去找?这样佛法不是断了吗?我们不发心,谁肯发心?发心也不容易,老师教我们一个方法,他说他也用这个方法,他说「我上台讲注解,古大德注解是文言文讲的,我用白话文把它翻译出来,错了他负责任,我可以不负责任。」我想想这个也挺有道理的。李老师就教给我们,我们学经教,为人演说,完全不离注解。如果离注解也是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这非常重要。不但对佛经我们要遵守,对古大德注解亦复如是,为什么?这些古大德统统是见性的人。
  《华严》前面五位祖师不是凡夫,肯定都是佛菩萨再来的。初祖杜顺和尚是文殊菩萨再来的,以后这四位身分是没有暴露,但是我们肯定能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