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ㄗ贤恋椒彩ネ油寥怯形ǎ形鞘裁匆馑迹坑猩忻穑猩忻鹗羌俚模簧幻鹗钦娴摹J裁炊鞑簧幻穑孔孕圆簧幻穑缘虏簧幻穑孕缘墓δ堋⒆饔貌簧幻穑痘乖垂邸防锿方驳枚嗲宄�
学佛没有别的,是把你自己本有的智慧找回来。迷了,智慧变成烦恼,智慧变成妄想分别执著;觉悟了,妄想分别执著全是智慧,就是智慧的体、相、作用,就是《还源观》上讲的四种德行,是一不是二。所以我们要觉,我们要回头。我们今天放不下,还是没搞清楚,虽然天天听,听很多遍,好像是懂,其实没懂。这个话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我跟他老人家讨论知跟行的问题,他就告诉我佛法知难行易。我们总以为行易知难,他给我们讲知难行易。知,没有放不下的;放不下,你不知,你知了哪有放不下的!你想想看,大乘教里佛几乎天天都在讲贪欲是错误的,你为什么还有悭贪?为什么还有欲望?这自性里头没有,恶业没有,瞋恨嫉妒没有,懈怠懒散没有,愚痴也没有,样样都没有。这东西从哪来的?迷失了自性才发生的。虽然发生这些妄相,一定要晓得,这妄相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怎么样?不理它就完了,你可别去研究它,你研究叫浪费你的时间、浪费你的精力,研究到最后一场空。
所以佛教给我们,放下就没事,放下就回归自性,所有一切烦恼妄想统统变成妙慧。这个智慧起妙用,不碍自己的心性,它不障碍了,又能够普度众生,帮助那些还在迷、还在染的众生回头是岸,它起这个作用。这个信息老师只给我起个头,我们搞了快六十年才搞清楚、才搞明白,这个时间不算长,六十年真是一弹指、一刹那。我们非常的幸运,这个幸运得自对经教的锲而不舍,天天干,没有一天放松,所以才能得到这样殊胜的解悟。这不是证悟,真放下就是证悟,这就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看得破,然后放得下。可是当年初教我的时候,他话是这么讲的,「看得破,放得下」,但是从哪里做起?从放下做起,放下你才能看破,看破之后你才能真放下。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自私自利,放下一切虚妄的爱憎,这都不是真实的,放下贪瞋痴慢,回归到清净心、平等心,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就入门了。入门之后,恭喜你,你就步步高升,你不会退转。但是入门之后,你学习的,有很多人很快速,有很多人很慢,这桩事情就像善导大师所说的,总在遇缘不同。你所遇到的是真正的善友,遇到是好的环境,这个好的环境包括逆境恶缘,你有这么多好的环境;你有智慧,无论在顺境、逆境都帮助你自己提升,无论是善缘、是恶缘也帮助你提升,这个了不起,那你的速度就快了。如果在境界里面,你还有分别执著,纵然你能保住不退,你的进度就很缓慢。古人用磨刀做比喻,刀是愈磨愈利,你嫌弃那个磨刀石,不愿意在磨刀石上磨刀,那你就慢慢等著,你想要刀锋利就不太可能。
所以我们看历事炼心,看看善财童子他给我们做的好榜样,什么境界都接触,圣人的、佛菩萨的境界接触,造作种种不善、天天搞贪瞋痴慢的他也接触,平等的接触。这里头有个大原则,随缘不攀缘。每位善知识都是经过人介绍的,介绍就是随缘,不是自己去找的,自己去找这就攀缘,这个信息你要很仔细去体会。你看德云比丘是他的老师文殊菩萨介绍的,海云比丘是德云比丘介绍的,每个善知识都有介绍人,都不是自己想我要去找谁,我要去,不是的。这里头有密意在里头,我们自己要细心去体会、去发掘,这里头有密意。心,我们讲善财代表一个修行人的心,永远清净、永远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等待机缘,那个来介绍的就是缘分,你就可以接触。接触里面决定没有分别执著,那就帮助你提升。特别是一些反面的示现,我这样说大家容易懂,负面的,像胜热婆罗门的愚痴、甘露火王的瞋恚,我们在现在的社会里面常常见到。我们遇到了,那想想善财怎样向他学习,我们就会了。顺境里面我们学到智慧,逆境里面也增长智慧;善知识帮助我们提升,恶知识还是帮助我们提升。
恶知识帮助菩萨提升,释迦牟尼佛是最好的榜样,佛在修菩萨行的时候,修忍辱波罗蜜,遇到歌利王,歌利王是暴君,惨无人道,把忍辱仙人凌迟处死,他遇到这么一桩事情,冤枉!他用什么态度?他欢喜接受,没有怨恨,不但没有怨恨,还有感恩,为什么感恩?在这种状况之下,忍辱度修圆满了,就是看你的忍有没有底限,没有底限,圆满了,没有丝毫怨恨,而且发愿报恩,我成佛了,头一个来度你。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个得度证阿罗汉果的是憍陈如尊者,憍陈如尊者就是前世的歌利王,菩萨说话算话,真的第一个度他。这叫什么?这叫菩萨,菩萨在佛经里面常称为仁者,仁者是什么意思?仁者无敌,没有冤家、没有对头,仁者没有敌人、没有敌对的。再说得明白一点,仁者没有对立的,你有对立就不仁,不是菩萨,菩萨怎么可以跟人对立?哪有这种道理!我们要想学菩萨,要想真正做到菩萨,我也像个菩萨,不能对立。所以一切境缘要始终保持你的清净平等觉,不攀缘,但是一定要随缘,随缘里面一定要提升自己的清净平等觉,就对了。
我们修净土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上的经题要记住,因是「清净平等觉」,这是因,果是「大乘无量寿庄严」,大乘是智慧,无量寿是德,庄严是相好。《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那就晓得佛菩萨修行的秘诀,就是无论对人也好、对事也好、对物也好,生活也好、工作也好、跟大众在一起相处也好,修什么?修不染污,不染污就清净;修平等,平等就没有高下;修觉,觉就不迷惑,人家是真学佛,不是假学佛。如果大众处在一起,对这个合自己意思生欢喜心,那个不合意思就讨厌他,这就不行,这个你在日常生活、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你天天是增长烦恼。我们中国古人有句话就说这种情形,说凡夫,「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你在境界里生烦恼,不生智慧。学菩萨的人他生智慧,他不生烦恼,善人赞叹他、恭敬他,他不生骄慢;恶人毁谤他、侮辱他、陷害他,他不生怨恨,这叫修行,这是菩萨,这是我们要学的。
尤其在现前这种社会,对修行人来说没有一样不好,太平盛世好,世界混乱也好;我们生在全世界混乱的一个时代,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史无前例,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好在什么地方?好在时时刻刻都在警惕我们不可以离开菩萨道,要在菩萨道上天天提升自己。不但要提升,说实在话,还要克期取证,克定日期。譬如我们想三年,三年之内我一定要达到什么样境界,我是不是真的能够在顺境里面不起贪恋,在逆境里面不起瞋恚,我要是不接触顺境、逆境,我到哪里修?没地方修。所以在这么多年当中,有些同修跟我时间久的你看到,这么多年来,我对於那些毁谤我的人、侮辱我的人,甚至於陷害我的人,我都感恩,我知道提升自己,我不会堕落。
我对於这些人是不是有意去远离他?没有,一切随缘。遇到之后我格外恭敬他,为什么?他确实帮了我的忙,要不然怨亲平等到哪里修!你的清净平等觉是怎么样养成的?是怎么修成的?要靠这些境缘,要靠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要是离开这个,你没地方修。所以我们在大乘经教里面体会到,是真的不是假的,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示现教我们这样看不惯,那样看不惯,那个人正是菩萨来磨炼你的,因为什么?你烦恼太重了,看你能不能禁得起磨炼。你要是把你自己的磨炼设下界限,不能超过这个界限,那你就不能成就,你的界限是人天,你就不能超越人天;你的界限是须陀洹,你就不能证二果。没有界限,不断向上提升,无止境的向上提升,这才好,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在《华严》学习期间当中,真的我们很清楚、很明白,《华严经》的十信位菩萨就是我们现在的程度,我们一定要好好认真学习。从初信到六信,在六道里头,没出六道。初信位是在人间,我们现在得人身,我们能不能进入初信位?是决定可能的,只是你自己不愿意就没办法。总要记住,六祖惠能大师二十四岁一步登天,他到什么境界?他到初住以上,就是才发心时,即於十方现身成佛,惠能大师到这个程度。我们跟他比,我们在第一层,像在楼上,我们在第一层,他在第十一层,他能够一步踏到第十一层,我们一步踏在这一层做不到吗?怨亲平等就做到了。我们今天的怨亲不平等,亲,非常亲爱,难分难舍;怨是誓不两立,见面都不喜欢,你看,这是严重执著。
所以多少年来我常常劝自己,也劝勉我们同学,我们参加国际和平会议,也是拿这个原理来劝勉大家。我们从事和平工作的人,首先要把内心深处对一切人的对立、对一切事的对立、对一切万物的对立放下,没有对立。没有对立,头一个得的好处,自己身心和谐,用个俗话说,健康长寿。中国的《易经》不是讲别的,就是讲健康长寿,健康长寿先要求得身心和谐,然后我们能够跟万物和谐、跟宇宙和谐,终极的目标是天人合一。跟大乘佛法讲得很像,没有大乘佛法讲得那么详细、讲得那么深刻,学了大乘佛法再去看《易经》就很容易懂,一点都不难,养生之道。
一定要让自己在这一生有所成就,我们只要踏到第一个位次,这是真正初信位的菩萨,念佛求生净土有把握,决定成就。生到极乐世界,那你的地位就超过惠能大师,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法门,就超越了,从一地就超到十一地,为什么?这是真的,在这上努力是一点不假。搞世间名闻利养就错了,不但搞世间名闻利养错了,搞天上名闻利养也搞错了。到那个时候,真的,忉利天主、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你不会再放在心上,请你去干你也不干,你把这些事实真相真搞清楚、彻底明白了,这个事情重要。生生世世无量劫来都没搞清楚,这一生有幸得人身闻佛法,遇到《华严》、遇到净土,这个太稀有、太难得!有这种缘分,只要自己肯干,这一生目标、方向、宗旨绝不改变,那你就成功了。
才发心就是起心动念才放下,这一放下,真心就现前,也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就现前。清净是自性之体,圆明是它的作用、是它的德相,圆是德行、相好,明是智慧,都从清净心里面显现出来。心不清净,德就没有了,德变成烦恼,智慧就变成邪见,这是愚痴。怎么说即於十方现身成佛?自自然然的与十方世界感应道交。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说,只要起心动念放下,天人就合一了。中国人讲天人,实际上的意义比这个广得太多,这一放下,跟遍法界虚空界合成一体、一身,这个身叫法身。一身一体,一心一智慧,这个我们在《华严经》念过很多,佛常讲,长者在这篇里面,这句话也讲好多遍。我们问题就是不肯放下,所以虽然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