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5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币断残摹U馐窍模模⌒木×Π镏⒊删退飧龊茫〈诱飧龅胤桨鸭刀驶簦匏嫦补Φ隆J獠恢刀适钦习习约海徽习鹑恕N颐浅3K担习鹑酥荒苷先郑硗馄叻终习约海蛭亲约旱难现胤衬铡U习约嚎颍习约褐す踔领段颐切弈罘鸱牛习约阂恍牟宦遥习约汗Ψ虺善习约赫庖簧飧雎榉晨纱罅恕K裕欢ㄒ腥嫦补Φ拢断舶镏鹑恕⒊删捅鹑耍馐谴蠊Φ拢豢梢宰璋�
  世尊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一开头就讲个故事,两位法师讲经说法,徒众很多,法缘殊胜,另外有几个出家人就生嫉妒心,就来破坏这个道场。给信徒们说这个法师说得是不错,这个人德行不好,说了许多不好听的话,听众听了之后,对这个法师信心退了,这个法缘就被他破坏。跟法师有没有结罪?没有,法师有德行。跟谁结罪?那些信徒们闻法的机缘被他断掉,他罪在这里结。造作这个罪业,以后堕地狱,地狱罪满之后变畜生,到人道,故事很长,我在此地不必再叙说,他要受到这个果报。得到人身的时候,贫穷下贱,这五个人,五个人造谣生事的,叫五扇提罗,是一个皇后的轿夫,抬轿子的轿夫,这个因缘。那个皇后是从前护持法师的护法,供养法师、护持法师的护法,他们这些人破坏了。你看做好事的人有好报,他以后做了皇后,这五个出家人以后就做抬轿子的轿夫,佛说出这段故事。我们相信佛没有妄语,佛所说的句句话都是真实的。所以我们一念之间,化嫉妒为随喜,随喜的功德可不得了,譬如法师讲经,他有多大功德,我随喜的人功德跟他一样大,不增不减。这个比喻古人讲譬如灯明,法师讲经是一盏灯,他点燃了,我们自己也是一盏灯,没点燃,没有缘;随喜,我借他的光把我自己的灯点燃,我灯光跟他灯光是一样的,没有两样。这个道理我们细心去思惟能体会得到,所以不能干傻事。古人教给我们成人之美,别人的好事我们成就他,不要障碍他;不成人之恶,别人做坏事,我们决定不会帮助他,不会成就他。他做好事我们应当要成就他,成就他,他的好事我们有一分在里头,我们这一分跟他是平等的。
  第三个,贪欲。贪欲,佛用什么方法?用布施,教我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用布施把贪欲化解,用随喜化解我们的嫉妒,用礼敬、自卑而尊人化解我们的傲慢。佛有方便、有方法,我们要真学。所以无论是世法、佛法,你一进门头一个就是学礼数,进佛门头一个学拜佛。拜佛的真实义要懂,为什么要拜佛?对老师尊敬,学会对老师的尊敬,回到家来要对父母尊敬,对父母的孝敬跟对佛没有两样,然后再知道对一切人的尊敬。这是你真的把拜佛学到了,你能够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工作、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这个烦恼消除,你的障碍没有了,才能够破迷,破迷苦就离开,开悟乐就现前。从逆增上缘里面成就,这个地方先讲苦缘,后讲乐缘,说明一切众生从逆境里开悟的多。真的,绝大多数是从逆境,从顺境里面开悟的少,不是没有,有,太少了。这是遇苦才能发心。
  第二「会乐缘,久处人天,内心明慧,达世乐果,生死无常,方始求真」。这个处顺境,处顺境少,不是没有,那真的是有大根性的人,释迦牟尼佛那就是处顺境。顺境为什么发心?这里讲得很好,生死无常。他确实很好,但是想到生死无常,烦恼就现前,这顺境能长久吗?我们以释迦牟尼佛做个例子,王子的身分,从小生长在皇宫里面,多少人服侍,偶然出了皇宫到外面去看看,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他在外面看到生老病死。问问他的随从,这些随从人员告诉他,生老病死是人生必须经过的历程。那想想我有没有?有,生的苦不必说,已经过去了,老不能避免,生病不能避免,死不能避免。想到这些问题,那个聪明人就觉悟了,现在享受的世乐无常,不久。看看病与死,不是每个人都是老之后才死,有很多年轻人就走了,中国古德给我们提出了警告,「黄泉路上无老少」。我在年轻的时候有这个警觉心,早年没学佛,有这个警觉心。我也在公家机关里上班,做文书工作,有时候工作不多,每天看看报纸,我很少看新闻,也不关心什么大事,我喜欢看讣闻。所以有很多人奇怪,你怎么天天看这个?讣闻是每天报导哪些人过世了,我看看有年岁大的,有中年的,也有很年轻的,这一、二天走了。天天都有很多人走,天天也有人投胎过来,我看这个,人家不晓得,我还是有这么一点觉悟心,为什么?我免不了。
  在那时候我就想到一个问题,人到这个世间来为什么?我想到这个问题,人从生到死,从生下来,真的一天一天接近坟墓,叫真精进,有学佛的讲真精进,他一天都不肯留,都是往坟墓里走。有人的时间长,有人的时间短,最后必定是这么一个结果。没学佛的时候我就有这么个念头,以后接触到佛法,佛经上讲的无常,就是这回事情。想到一切都不是长久的,我们心情就不一样了,会想到什么?这个世间有没有永恒的?追求永恒。接触宗教,宗教里面讲天堂,到天堂就永生,这个不错。以后接触到佛法,才知道天堂不是永生,福报大一些,寿命长一些,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到时候还是要死,这解决不了问题。以后看了很多书,晓得生死怎么回事,身有生死,灵魂不死,这就是讲到六道,原来因果通三世。佛经上也说得好,「欲知前世因」,你要想到你前世造的是什么因,佛说「今生受者是」,我们这一生所受的就是,前生造的因;「欲知来世果」,想想我来世会有什么样的果报,「今生作者是」,我这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个因就是来生要得的果报。生死是身体,身体住世长久也是业报,世俗里常讲这命中注定的。谁注定的?不是别人注定,是自己过去世跟这一生所造的业因,业力在支持的。明白这个道理,命运可以改的,不是不能改的。《袁了凡先生家庭四训》,就把改造命运这桩事情的理论跟方法还有效果,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命是自己造的,自己造的当然自己可以改,改的秘诀就是断恶修善,拓开心量。心量小,对自己的命运关系就很大,你想改变就不太可能,心量一放大,命运马上就转变。尤其是发心舍己为人,不再想到自己,一心一意为社会、为众生去做好事,做好事不求果报,这种心行,命运改得很快,效果就非常的明显。像现在我们社会上发生的金融危机,念头一改,金融危机就消除,你就不受这个灾难。这个道理、原理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可是有自私自利的心,贪财、贪名利的心,他就有苦处,他受的灾难就严重。同一个境界里头,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不一样的原因就是你的思想不一样、你的行为不一样、你现前造作的业不相同,果报就不一样。所以顺境比较是难。
  我们在佛门里有表法的,《金刚经》上须菩提尊者他就是修苦行的,逆境当中提升自己,《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他是顺境里面成就的,这就各人不相同。善财亲近文殊菩萨,依文殊菩萨为老师,在文殊会下得根本智,根本智我们换句话说大家好懂,得真正的清净心。什么样才得清净心?就是他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心清净了。分别执著放下还不行,那是相似的清净,不是真清净,真清净要不起心不动念,真清净。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没有了,他在文殊菩萨所证得的是初住的地位,就是十法界脱离了,这就毕业了。所以文殊菩萨叫他出去参学,你现在可以去参访一切善知识,没有一个不是善知识。你去跟他们接触,你去听听他们所说的,看他们所做的,成就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那就是五十三参。你看第一位,我们前面也读到,德云比丘,德云是初住菩萨,他能够去参访初住菩萨,他本身就到这个地位,他要不是初住他见不到初住。离开了德云比丘,他去参访海云比丘,这是二住菩萨,他就升级了。怎么升级的?就是后得智把他提升的。到五十三参见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跟他讲十大愿王,引导他到极乐世界。所以《华严经》的归宿是西方净土。你看德云比丘他修的什么法门?念佛法门,般舟三昧,这是念佛法门里头最精进的。般舟三昧也叫做佛立三昧,因为修这个法的时候人不能坐下来,当然更不能躺著。它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里面只能够走动、只能够站著,不可以坐下来、不可以躺著。就是在念佛堂里面最主要是绕佛,它是行走,走累了可以站著、可以拜佛,拜佛也是帮助运动,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觉。所以,修这个法门要有很好的体力,老年人不行,干什么都得年轻,大概四十岁之前没有问题,四十岁以后体力就做不到了。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他第一个参访的。第一个参访,古印度跟东方想法都差不多,叫先入为主。你要问善财他修的是什么法门,你从这里就体会到,善财修的是念佛法门,你看一头一尾,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当中所经历的,正如清凉大师为我们指示的,叫历事炼心。什么样的事他都经历,炼心炼什么?炼如如不动,决定不影响他专修净土,专念阿弥陀佛。善财只是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一条路,他一生才顺利成就,证得圆满的佛果。每经历一桩事,淘汰一分无明习气,经历四十一个阶级,就是四十一品无始无明的习气断尽,为我们做这个示现。
  所以,我们在顺境、善缘里面最重要的要能够觉悟到生死无常,我们中国人讲好景不常,要珍惜这个时节因缘,认真求道,那就对了。如果把大好光阴去享受世间五欲六尘之乐,你就错了,你把你过去生中修的那点福报享尽了。享尽了,你就晓得你阿赖耶识里面还有许多的不善的业,你死了之后随业流转,你就到恶道去了。你不能说不造业,人在享福的时候,不说别的,你吃众生肉。世间人不知道厉害,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吃它半斤,将来要还它八两。怎么还法?就像佛在经上举的例子,「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人吃羊肉,羊死了之后它到世间来投人胎,投胎了,吃羊肉的人死了之后就变成羊,来生再给他吃,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杀人要偿命,欠债要还钱,都还要带一点利息,还的时候要多还一点,你说这个事情不是很麻烦吗?
  没学佛的时候我们也吃肉,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学佛听到这个说法,愈想愈有道理,不敢吃了,这才真正把它断掉。初学的时候,大概总在十年,应该有十年,还有习气,虽然不吃了,有时候还有这个念头,还会想;二十年、三十年之后,念头真的没有了,从这里我们也知道习气难断。让我们想到佛在经上讲的,见思烦恼的习气就是执著的习气,尘沙烦恼的习气是分别的习气,无始无明的习气是起心动念的习气,如果没有这个习气,凡夫成佛真的是一念之间。就像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像六祖惠能大师在忍和尚的方丈室言下大悟,没有习气他才能做得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