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傺啊�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三0卷) 2009/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3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十住品」第十五,李长者的《论》文。
我们接著看「以根本无明住地烦恼,便为一切诸佛不动智,一切众生,皆自有之」,我们从这里看起。在凡夫,确实是世尊所说的五住地烦恼。五住地的烦恼,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在《华严经》上佛所说的妄想分别执著,说的名词不一样,是一桩事情。「便为一切诸佛不动智」,这个一切诸佛,就现前境界上来讲,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一切诸佛;如果广义上来说,就是佛在这个经上常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或者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都讲得通。天台大师所讲的六即佛,这是从理上讲的,从理上讲一切众生都是佛;从事上讲,还有五种差别。我们现前的凡夫叫名字即佛,也就是说有佛的名字,无佛之实,假名,名字即佛。我们开始发心学佛了,受了三皈五戒,我们学佛,学佛功夫不得力,烦恼习气还是很重,都在名字位中。学佛有了功夫,那就不是名字,叫观行即佛,有了功夫。什么样的功夫算观行即佛?我们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就叫观行即佛。实在说,这是净土宗,要是其他宗派,观行即佛要有相当的定功,也就是讲的放下,看破、放下。放下多少?至少四禅八定,能够把无明、尘沙、见思烦恼伏住,他并没有断,伏住,观行即有这样的功夫。有这种功夫的人纵然是不求往生,他来生得生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肯定是生天,这是观行即的功夫。
再向上提升是相似即佛,相似即佛的标准是阿罗汉以上,也就是四圣法界。六道上面是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个阶级是相似即佛,很像,修得不错,为什么佛、菩萨称相似?因为他不是用真心,他还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但是用得正。为什么用得正?他完全依照佛的教诲去做,起心动念跟经教相应,言语、行为跟戒律相应,也就是说佛所教的他全兑现了。做得很像,没有开悟,这个开悟是大彻大悟,就是没有见性。这一见性,十法界就没了,他是真佛,叫分证即佛。为什么叫分证?他还有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他住在哪里?他住在诸佛的报土,就是实报庄严土,也可以说那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这个我们最近在《华严经》里面说了很多次,常常来听的同学,我们一提诸位就有印象。这些要多提,印象要深刻,我们境界才转得过来,一遍、二遍是决定不行的。所以《华严经》会给我们提很多遍,常常提到,这就是长时薰修。我们凡夫说实在话,有人成就很快,有人多少年都不能成就,原因在哪里?那个成就快的人肯定是一门深入,一样东西他薰得久,它才会起一点作用。我在学佛的早年,刚接触的时候,朱镜宙老居士送我一本《了凡四训》,我看了很欢喜。我记得大概好像是在两个月当中我看了三十遍,管用!遍数少了不管用。决定不可以说我看过一遍、二遍、三遍,这个我知道了。是,你知道了,知道了你做不到。三十遍、五十遍、一百遍、二百遍,古人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古人定的标准是千遍,千遍你才能够契入境界,这门课程真的变成自己,跟自己相应。所以,许多不能成就的,不是别的原因,功夫不够,薰习的功夫不够,这个我们一定要晓得。
我们今天讲的基本的课程,扎根的课程,《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弟子规》学得好的人,诸位听蔡老师讲得不错,蔡老师至少讲了五百遍,所以他才能讲得好,契入境界,味道尝到了,字字句句法味尝到了。如果真的很恭敬,用恭敬心、用真诚心、用清净心去读诵、去学习,天天不能间断,一千遍,那不一样。一天至少读个三遍、五遍、十遍,它文不长,只有一千多字,念十遍,一遍是一千零八十个字,十遍才一万零八百个字,不多。一天十遍,十天百遍,百天千遍,能够一天不间断,那境界怎么会一样!一千遍读下来之后你就会讲,我相信你讲的不会输给蔡老师,道理在此地。什么东西,我们古人讲的话,遍数!古代私塾,私塾也就是每个家族的子弟学校,请老师来教子弟们。无论是初学,初学是童蒙,六、七岁,刚刚上学,或者是在学校已经念了几年,到十一、二岁了,十三、四岁也有,还是要算遍数,要高声朗诵,才念得熟,老师督促里头最重要的就是遍数。上的课程叫上书,就是每天念的一段,这一段,今天教的这一段,至少要念一百遍,他才能记住。标准是什么?每个人天赋不同,标准不一样,从前念书是讲行数。中国古人不能说他不科学,你看他们的书本,木刻版的书本,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没有标点符号,无论哪个地方刻的刻版,都是一样的,规矩都是一样的。所以不管哪个地方印的书,说第几面、第几行、第几个字,决定相同,这就是科学。
天赋高的,根利的,大概每天可以背六、七百字,能背这么多,中等天赋的大概是四、五百字,下根的人大概是二、三百字,所以他就不一样,每个人进度不相同。标准是在哪里?标准是教他念十遍,十遍就能背诵,以这个为标准。老师教你,譬如教你念五百字,十遍背不下来,那就减,四百字,四百字背不下来,背三百字,他是这样教法。所以一个老师教,在一个教室里面,每个人进度不一样,学得很踏实。十遍能背下来,这就是他的标准、他的能力,那就教他、督促他背一百遍,这是一般的。如果记性差一点的学生,加一倍,他要背二百遍。到第二天上课,就是昨天上的课背一遍,接著再教底下的文字。从前这个方法在中国用了几千年,很有效果,跟现在学校讲课程进度真的不一样。人的禀性天赋确实是不平等的,是不齐的,如果把他排在一定的程度上,程度差的人学得很吃力,程度好的人感到太轻松;总不如过去那种方法有效果,它是根据每个人的天分,而不是有个标准的进度,不是的。这都让我们在这么长的时间细心去观察、体验,从前这个教学合理,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所以要学东西,例如学经书,没有别的秘诀,就是读。你要学一部经,你在这部经上首先你念上一千遍,一千遍熟透了。念的时候不要求解,这是什么意思,不要去想这些,就是念,这叫求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一千遍念下来之后再求解,那个解是后得智,看看古大德的注解,你看了之后你能够领悟。天分好的,能在古人注解里悟出更深的道理,为什么?你心是清净的,千遍念下来心定了,定生慧,慧能够触类旁通。
所以这个经上讲的,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就是诸佛不动智,很有道理!诸佛不动智是根本智,是自性里本有的般若智慧,一切众生皆自有之。这个智慧为什么不能现前?「只为智体无性无依,不能自了」,无性之性就叫法性,无性之性就是自性,《还源观》里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就是这个,此地讲的诸佛不动智,体就是这个。他迷了之后,一时不能回头,回头要有缘,「会缘方了」,了就是悟,了是明了,他迷了,迷了暂时他不能够悟,悟要缘。所以,佛法也特别强调因缘生法。因缘生法,有的时候把因省掉,缘生,它不讲因生,因是本有的。迷悟是一,迷悟不二,迷是迷的自性,悟也是悟的自性,自性没有迷悟,迷悟在众生,所以会缘,遇到缘他才能觉悟。「云何为会缘」,下面就说了,「会缘有三种」,什么叫会缘?会是聚会,遇到了,遇到缘。这三种,第一种,「会苦缘,遇苦方能发心」。确实,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从逆境里悟入的,逆境什么?知道太苦了,遇到佛法,佛法讲求的是离苦得乐,他要如何把这个苦摆脱掉。佛告诉我们,苦从哪来的?苦从迷来的;乐从哪里来的?乐从觉悟来的。所以,苦乐是果报,迷悟才是因,这里头有因有果,你必须要在因上下功夫,你要求觉,要破迷开悟。为什么迷?这就给你讲,妄想分别执著这是迷。
佛很慈悲,对我们这些凡夫来讲,佛是教菩萨,我们沾光,教菩萨首先要断三重障。三重障第一个是傲慢,第二个是嫉妒,第三个是贪欲。这个东西不能不放下,你要不放下,不但不能证果,实在讲,佛菩萨帮助你,给你讲经说法,你听不懂。那就是什么?你听,听了很长的时间,不开悟,什么原因?你有这三个障。这不是佛菩萨不慈悲,你自己本身有障碍,必须把这个障碍放下。怎么放下?破傲慢就学谦虚,这有方法。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头一个教你什么?礼敬诸佛。世间法,我们读《礼记》,这儒家的,《礼记》头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一切恭敬,从这里入门。所以童蒙教学,你看看《弟子规》里,都是教敬,从这里开始。学著敬父母,然后你就懂得敬老师,再懂得敬一切人,不但是对长辈要恭敬,平辈、晚辈都要恭敬;不但对人要恭敬,对一切万物统统都要恭敬。这是什么?除傲慢的障碍。不能说我没有傲慢,说「我没有傲慢」就是傲慢。傲慢从哪里来的?佛跟我们说叫俱生烦恼,有了我,傲慢就带来了。我们学佛学到这个地方可以算是相当清楚了,我从哪里来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一念不觉,《还源观》里讲就出现两种作用,从一体起二用。这一念不觉我们讲起心动念,一起心,第一个作用出来,宇宙现前,动念,动念我就出来了,所以我跟宇宙是同时出现。从哪里来的?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佛家讲心现识变,识就是起心动念,最细的,粗的是分别执著,这都是识。起心动念是阿赖耶,分别是意识,执著是末那,第七识。佛给我们讲,第七识里面精神现象出现,有我见,我见就是有我执,执著有我。那时候虽然没有身体,一有执著,执著是我,就是我们的自性变成一个灵体,现在人讲的灵魂,就这么来的。执著没有了,灵魂就没有了,灵魂没有,变成什么?灵魂没有,变成自性。一有这个执著,灵魂就变成我,你就执著这个东西,它没有的,你执著它,我就会现行,一切法从心想生。有了这个东西,就有我爱,我爱是什么东西?根本烦恼里面的贪,贪爱;有我慢,慢就是瞋恚;我痴。我们讲贪瞋痴三毒烦恼,什么时候有的?最初那一念跟著就起来了。你看,我见、我爱、我慢、我痴,这叫四大烦恼常相随,怎么能没有我慢!所以,佛首先教我们修敬。世出世间的大学问,根本就是自卑而尊人。儒家的礼,什么叫礼?简单的讲,礼就是自卑尊人,自己谦卑,尊重别人,有礼,这是礼的精神。
第二个,嫉妒是造业。嫉妒从哪里来的?嫉妒是从贪瞋痴来的。看到别人在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里面超过自己的,心里就难过,这就是嫉妒。严重的,障碍别人、破坏别人,那就造业。用什么方法来对治?佛教给我们,随喜功德,对治这个,见到别人比我好,应当要生欢喜心。这是消极的,积极的,要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就他,这个好!从这个地方把嫉妒化掉,修随喜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