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境界!这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入这个境界了。那一年释迦牟尼佛三十岁,我们讲从开悟这天开始,他就从事於讲经教学的工作,一生乐此不疲。所以经教里面常常讲,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我们从这个角度上去看释迦牟尼佛,他是什么身分?中国人讲职业教师。他一生没有建道场,没有寺庙,可是他也很活泼,有人有什么精舍、大的场所请他去讲经教学,他接受。像我们在经上看到只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这都是一些国王大臣他们的别墅,邀请他,他也去入住。住上个几年,在那里讲个几部经,别的地方邀请,他又去了。七十九岁圆寂,走的时候在树林里面,没有在房子里头。他的这些做法有很深的用意,我们要能体会到,这个深意、密意就是教我们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为什么?这个东西很容易引起欲望,欲望是烦恼的根源,烦恼障碍了自性,障碍了悟门。你为什么不开悟?你放不下。
所以他彻始彻终真的教我们放下,他自己做到了。他是王子出身,你说出家护法,他们皇家护不护法?当然的,他不要,他还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不接受。在当时,我们在经上看到的,他的在家弟子有十六个大国王,这些国王可不可以去供养他、护持他?而佛要求的供养跟护持是什么?是信受奉行、弘法利生,你这样去做就叫护持,护持正法。他不要求任何物质供养,物质生活上始终坚持著四事供养。第一个是饮食,每天出去托钵,有供养的,这个他接受。第二个是衣服,衣服很简单,三衣,也不是天天接受人供养,衣服破了,不能用,你供养一件衣服给他,他接受。第三个卧具,卧具实在讲就像个被单一样,晚上睡觉的时候铺在地上。第四个是生病的时候接受医药。接受信徒们供养的就这四种,除这四种之外,统统不要。真是舍得干净,给后人做榜样。我们想想,真能这样放下,确实帮助觉悟,帮助证果。后世人的修行,为什么一生不开悟,为什么一生不能证果?肯定与这个有关系,接受丰厚的物质生活,他起了贪恋,他放不下。我们特别看到佛教菩萨修行的六个纲目,六大纲目就是六波罗蜜,头一条就是布施,六波罗蜜里面的布施是什么意思?放下,舍掉!所以布施是对治悭贪的,就是贪欲。由此可知,贪欲是障道的第一个业因,你一定要把它放弃,你的障碍就没有了;你不肯放弃,那个东西障碍你。第二种障碍就是恶业,就是你造恶,这个恶把善也当作恶,你造作善业、造作恶业,喜欢修善,或者喜欢作恶。喜欢修善的,你将来的果报在三善道;喜欢作恶的,你的果报在三恶道,都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统统要放下。用什么方法?持戒,持戒是度恶作的。第三个是忍辱,忍辱是度瞋恚的。第四个是精进,精进是度懈怠的、懒惰的。第五个是禅定,禅定是度散乱的。第六个是般若,般若是度愚痴的。你看教菩萨修行的六大纲领。你要晓得,头一个是布施,放下贪欲,布施波罗蜜就圆满了。所以佛一生教人随缘不攀缘,你多自在,无论是顺境、是逆境,善缘还是恶缘,都能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他老人家一生以身作则,他做出来给我们看,那教我们的我们就会相信、就会接受。
末后这一句说,法合如然故,法是方法,是一切法,合如然的意思就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跟另外一个术语意思相同,叫法尔如是。法合如然也就是法尔如是的意思,本来就是这样的。只要你六根接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对了。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应化在这个世间就是这样的。我们要是能够学会,我们在六道里头也能过佛菩萨的生活。纵然不起心不动念我们做不到,但是至少你要认真努力去学不分别、不执著,不分别、不执著就法合如然。
下面长者又给我们举例子,前面在十住,给我们介绍十住,断惑,举的五十三参里面十位善友,就是代表十住菩萨,十位善友。在这个地方,他就举的《法华经》上的龙女,《华严经》上的善财,「如龙女刹那成佛,善财一生以取佛果」。龙女代表上上根人,一听她就明白了,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放下就成佛。善财是慢慢放,像爬楼梯一样,一层一层的登到顶层;龙女是一刹那就到顶层,没有阶级的,举这么两个人。龙女代表一时顿悟,顿舍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就是起心动念。好在在我们中国有个惠能大师,也给我们做了这样的表演。龙女在法华会上是八岁,能大师在中国是二十四岁。在他们的心目之中,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不会轻视一个人,因为他晓得、他清楚、他明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是众生迷而不觉,虽迷,佛性没有失掉,所以他不能不尊重你。
我们看能大师一生待人接物都那么样的谦虚,确实像《还源观》里面讲的四德,他真做到了。「随缘妙用」他做到了,特别是在他避难的时期,他在猎人队里面住了十五年,那是打猎、杀生的。他给他们做厨师,很难得,他看到受伤的这些小动物,还能活得下去的,他就把它放掉;实在伤重,没办法了,才杀来给他们吃;他自己吃肉边菜,拿些菜在肉锅旁边煮,这十五年你看他的那种随缘妙用。这个妙,妙在哪里?他在五祖忍大师那里开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至少是十住菩萨位,《华严经》上的。妙在哪里?他不退。「威仪有则」,点点滴滴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猎人队里面那是随逆境,也随恶缘,很有耐心。十五年之后,他离开这个猎人队,出家了,剃度出家了,以后成为大法师,你想以前那些猎人有没有得度?肯定得度。「柔和质直」,这是讲他一生接引大众的心态,心正直,态度柔和,没有一个人见到能大师不生欢喜心,欢喜他、尊重他,听他教诲。「代众生苦」,种种示现为什么?为苦难众生。你看看,四德全具足,如果不是真正开悟了,做不到。
善财一生历事炼心,也是要舍、要悟。像我们上楼梯一样,上楼,我们舍第一层,我们才能够到第二层,舍第二层才能到第三层。所以得到之后一定要把这个得舍掉,叫舍得。你得到的不能保留,一保留就不能再提升,一定要把它舍掉。可是布施,你看看大乘教里面佛常常教我们,你施财得财富,施财是发财的因,现在人都喜欢发财,不知道发财之道。佛告诉我们是真话不是假话。施财是因,得财富是果,但是得到之后要舍,如果不舍,你就不会再提升;要往上提升,一定要把你得的舍掉。所以叫舍得。舍得是双重意思,第一个是舍一定有得,舍财得财,舍法得聪明智慧,舍无畏得健康长寿,你舍一定是有得。但是得到的时候统统要舍,你要不舍就生起贪心,贪心堕到鬼道去了,这很可怕,一定要舍。所以你看看,佛教众生把舍放在第一位。我当年初学佛向章嘉大师请教,他老人家第一天教给我舍,就是教给我舍得,放得下,教我看破放下。善财是渐修,循序渐进,他不停。证得初住之后,他去参访德云比丘,他是初住菩萨,他能够舍掉,他才能够升到二住,二住是海云菩萨,三住是妙住菩萨。这三个都是现比丘身,代表什么?代表出世,出世间,心在出世间,对世间没有留恋,对六道轮回没有留恋,表这个意思。这是说这两个人都是一生成佛。
我们再看下文,「法界无性,无生为一生,非延促生故。为法界体,无情量延促长短去来今故,诸有信者,应如是知」。这几句话非常重要,都是给我们讲事实真相,而我们凡夫往往把它错看了,错解它的意思。法界到底有没有性?佛说了,法性,为什么现在讲无性?怕你执著有个法性,你执著有个法性就错了。这个名词是假名,连道家都说「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不能执著,一执著就错了。如果佛说法界无性,你执著是无性也错了;说法界真性,你执著个真性又错了。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初学,要用什么心态去听经闻法?他提三点,第一个不要执著言说相,言说是假的。我们读经,文字是言说的符号,不能执著言说相;换句话说,就不能执著文字相,执著文字相错了,你死在字里行间,你怎么能懂得它的真实义!所以会听,要听弦外之音,话里头有话,那你才真正能听懂;看经要看文字以外的真东西,那你就会看。东西不在文字里头,也不在言说里头,但是言说跟文字可以启发你、帮助你、引导你悟入,它是个工具,它不是目的。第二不能执著名字相,这个名字相是名词术语,法界是名词,性是名词,无生是名词,这些名词你都要体会它里面的意义,不可以执著名词。因为任何现象里头,它本来没有名字,名字是人给它起的,方便我们交换意见,它确实没有名字。我们人跟人往来,哪个人有什么姓名?姓名是你后来加的,不是你出生的时候就带来的,没有。所以这些是假相,你要了解事实真相,你先要认识假的,认识假的然后你才能真正把真的找到。
无生为一生,非延促生故。延是延长,寿命长的人,促是寿命短的人,与这个不相干。真正的真实相是一念,一念里面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它没有延促,没有生灭,所以佛家讲不生不灭。今天时间到了,这一段我们留著明天继续来学习,法界无性。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二八卷) 2009/1/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2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十住品第十五」,李长者的《合论》。
我们接著看论文,从「法界无性,无生为一生」这里看起。法界是指现象,物质的现象、精神的现象,这个现象是没有边际的,无处不在,无所不在,不但时间跟空间亦在法界之中,法界还超越了时空。怎么说无性?贤首大师在《还源观》里面,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显一体」,那就是性,自性清净圆明体,这就是自性,这就是法界性。法界是从这个性生出来的,显一体之后「起二用」,二用,法界就现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佛法里面讲依报跟正报就现前。怎么说无性?在这个地方,我们学佛的同学必须要有这个认知,一切诸佛如来为我们说法,说的是什么?就是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打掉,这就是他说法的真正用意。我们六道凡夫有分别、有执著,我们执著有,佛就说空,说空的意思在哪里?是把那个执著有打掉。好,我们不执著有,听说佛说空,我们又执著空,那怎么办?佛就又说有,说有是把空的执著打掉。所以,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传法,秘诀是三十六对,对是什么?对立,无非是破对立而已。他真的把一切诸佛如来讲经说法的秘诀,他把它揭穿。佛有没有法可说,佛无法可说,你要什么都不执著,佛就什么都没得说。你执著有他有说,他说空;你执著空,他说有;你执著亦空亦有,他说非空非有;你执著非空非有,他说亦空亦有。你要是分别执著都放下,宗门那句话叫「口挂墙壁」,好像墙壁上钉个钉子,口就挂在墙壁上,没得说了。佛说法的妙,妙在此地。所以我们一定要理解这个道理,然后经里面的意思我们就能看懂。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