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跟别人、跟社会大众互助合作,这个世界就是大治之世,天下太平。所以中国古人教导我们,「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金玉良言。我们这个行业,我们是继承释迦牟尼佛的事业,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讲经教学,身分是职业老师,这是我们本分事情;我们做其他的事情,就叫不守本分。所以诸位同学要晓得,过去我们三年当中,在庐江办了一个传统文化教育中心,这是不守本分,但是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被联合国逼的。我们移民到澳洲之后,帮助那个地区团结宗教、团结族群,安定社会。人家欢迎我们去住,我们得有点贡献。九一一事件之后,我接受学校的聘请,就代表学校参与联合国的和平会议,从二00三年起到现在参加了十几次。我们真正见到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不少仁人志士关心怎么样化解冲突,怎样能恢复到安定和平?这是大事。世出世间法的建立、成就,都需要安定的环境;社会动乱不安,不但佛法不能成就,世法也不能成就。所以社会的现象是一片的混乱,我们学佛的人有责任、有义务,来帮助大家来化解这个问题,佛家讲救苦救难。没有这个机缘,我们不攀缘;有这个机会,我们不能不做。
我们将中国古圣先贤五千年来,这个国家地区长治久安的那些道理、方法、推行的效果,我们在联合国做出报告,提供给大家做参考,确实有效果。大家听了很欢喜、很赞叹,可是没有信心,会后我们在一起吃饭聊天,许多人来问我,他说「法师,你讲得很好,那是理想,做不到!」我们从这些谈话当中就深深体会到,今天最严重的危机不是别的,信心危机。对古圣先贤的教诲丧失了信心,自己又想不出好办法,怎么办?就必须要做个实验,科学讲实验,做出来给他看,他才会相信。所以我们在汤池办的文化教育中心,用一门课《弟子规》,这是儒家的基本、根本东西,在这个小镇,用这个小镇做实验。小镇四万八千人,我们的做法,让这个小镇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起来学,成功了。不到半年这个小镇的风气一百八十度的回转,我们从这里真正得到了证明,证实祖宗所说的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是真的不是假的,证明人是很好教的,就是没人教他。现在我们将这个中心交给国家,我们自己回归到本位,这个重要。每个人在自己本位上,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人人都这样的,我们的社会就安定。
我们这个行业是教学,释迦牟尼佛一生从事於教学工作,经上所说的「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说法就是教学,三百余会我们现在讲办班,办班三百多次,规模有大有小,大的有几千人,小的一、二个人;时间有长有短,长的十几年,短的几个小时。真正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佛陀教学活活泼泼。一生所教的、所讲的,后来学生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经典。他一生讲得多!记录也相当的完整,传到中国是少分,那个时候运输非常不方便,不是全部传到中国来。中国的高僧到印度去学习、去留学,印度一些高僧大德到中国来传教、来教学,总是观察中国人的根性,佛法讲契机契理,中国人爱好的东西都带来,中国人不太欢喜的那就不带。非常可惜,现在这些原始的典籍丧失。好在到中国来,中国又精挑细选,适合我们传统文化的都把它翻译过来,成为现在的《大藏经》。这些事、理,我们都应该要明了、要清楚,知道前人的功勋我们要感恩,不能够忘恩负义。感恩的表现就是认真学习,世代相传,这叫真正感恩。我们不认真学习,不把如来的正法传下去,那就错了,对不起佛菩萨,对不起祖师大德,也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后人。所以知恩报恩,感恩戴德,就是要认真修学、弘法利生。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第十灌顶住,对治悲智不自在清净障,令得清净」。前面九住法师住是对治说法不自在障,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常说的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全都是在考验我们自己的。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么多障碍?是因为自己有严重的分别执著。所以我们老祖宗好,真有智慧,世世代代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不能够怪别人,你怪别人、怪环境不好那你错了。你一定回过头来反省,障碍决定在自己,不在外面,外面无论什么环境,只要自己内心里头没有障碍,就无往而不利,这个方法是妙绝!学佛,真正学佛实在讲就是学做人,在这个世间无论是什么样的,善人、恶人、穷人、富人、贵人、贱人,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都能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你就成功,这就是佛菩萨。除这些之外,佛法还讲到不同维次空间的众生,我们中国人讲的天地鬼神,也要跟他们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样才能真正离苦得乐,真正得大自在。我们看诸佛菩萨他怎样把障碍破除?无一不是靠自己的修为,不是从外面,外面解决不了问题。解决问题最重要的,就是修清净心,首先不跟一切人对立,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对立就是边见,别人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对立就化解了。不跟一切事对立,不跟一切物对立,让你的心里头没有对立,没有对立就没有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冲突,心安理得!具备这个条件才能学道、才能学佛。
悲智是一体,可以互为体用,悲是慈悲,智是智慧,慈悲跟智慧是一体。慈悲是体,智慧是用;智慧是体,慈悲是用。悲智不自在那就不圆融,为什么不圆融?肯定毛病发生在分别执著。所以放下分别执著,慈悲跟智慧就圆融,就得清净了。分别执著离不开自私自利,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常常劝导同学,跟大家在一起互相勉励,总是常常提醒自己,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对五欲六尘的贪欲、放下贪瞋痴慢,我说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造成我们修学上的障碍。所以这个障碍不在外面,在自己,自己本身的障碍除掉,外面障碍都不能成立。为什么不能成立?一切障碍无非是障碍你自私自利、障碍你的名闻利养、障碍你的贪欲,你现在把这个断掉之后,你还有什么障碍!外面所有一切障碍都不发生效果,你真正得清净心,智慧清净,慈悲也清净。
灌顶是比喻,古时候,这是古印度太子继承王位,在大典当中行灌顶的礼。你看看第九是法王子,第十灌顶位就是太子登基成为国王,这到顶头。第九是菩萨位,第十就是佛的果位,成佛,我们知道佛是悲智自在,用这个代表大自在。它举的比喻,「即如善财见师子幢王女,慈行童女,王者智自在故,女者表随悲同事,无染习故」。第七、第八是在修行位,第九、第十是在证果位,修因证果,第十是到圆满。师子幢王女她代表智自在,在此地不用王子用王女,表随悲同事,无染习故,前面是断染习,现在染习完全断掉。「明智满从悲处世间故,即同事而无习气故」,这句话非常重要,同事,用现在的话说,共同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佛法里面呢?在一起修行,不但事事无碍,连习气都没有,这真是到究竟圆满。
「已上十种对治」,这是总结,介绍我们十住菩萨他们在断习气的过程当中,他们在事相上完全没有,只是习气。我们今天不是在断习气,我们在事上断,要在这上下功夫。「十种对治,皆一念心上,初发心时,一行之中,一时之内,无前后际,对治此十种障法,成一法一心一智慧。一行之中,十十无尽法门,皆以自心不动智佛为体,以法事之中,合具此十种无尽法门,同别一多自在故。以此十种对治,一时令惯习自在故」。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段我们读起来非常向往、非常欢喜,这个确实是如来果地上的成就,也是性德圆满的显露,一定要知道人人皆有。所以《华严经》讲的什么?全讲的是自己,没有一句一字是讲的别人。禅宗里面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华严经》就是我们自己本来面目。原来大方广佛华严是自己不是别人,这个道理总要清楚、总要明了。今天时间到了,这段我们明天再来学习。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二六卷) 2009/1/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2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十住品第十五」,李长者的《合论》,我们接著从「已上十种对治」看起。
「已上十种对治,皆一念心上,初发心时,一行之中,一时之内,无前后际,对治此十种障法,成一法一心一智慧,一行之中,十十无尽法门,皆以自心不动智佛为体,以法事之中,合具此十种无尽法门,同别一多自在故」,到这个地方是一小段。我们看这段文,这段文字不深,义理很深,是诸佛如来不思议的境界。事实真相就在我们眼前,但是凡夫,不单是我们,六道凡夫、四圣法界的这些圣贤,也没有办法体会到这个境界。我们算是很有幸,从《华严经》上得到这些信息,这么长的时间薰修,让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如孔夫子所说的「信而好古」。这句话很难得,首先这个信心不容易,没有这么长的时间薰习,确实很难生起信心。只要信心生起来,对於古圣先贤就不怀疑,就能够接受、能够爱好,知道他们不欺骗人,知道他们是真实的圆证自性,佛家里面讲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儒跟道也不例外,只不过悟入的境界确实有浅深不同。但是在圆教,像《华严经》上所说的,不同之中它有相同。不同称之为行布,同称之为圆融,行布跟圆融是一不是二,所以说「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是次第,有次第,有高下,有浅深。有,为什么又能够融通无碍?这些道理、事实真相,世尊在《华严经》上给我们说清楚了。前面从初住讲到十住,发心住讲到灌顶住,这在教学仪式上是有必要的,由浅而深,可是实际上?实际上它是圆融的。
今天他在总结里面就说,「已上十种对治」,从初住到十住对治烦恼习气。这个地方应该要说的是烦恼的余习,烦恼断了,烦恼没有了,只有习气。如果烦恼没有断,他在十法界,他脱离不了十法界。烦恼断掉之后,就是无始无明断了,我们讲起心动念,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不再起心动念,这叫无明断了,烦恼断尽。但是虽然烦恼断尽,他还有习气,习气也有浅深不同,厚薄不一样,很浅薄的就说他品位高,像十地菩萨;习气还相当浓厚,品位就低,十住、十行菩萨。特别在十住是非常明显的能看出来,我们在前面看到长者引用五十三参来做例子,说得好!粗重的习气在第八住、第九住就断尽,灌顶住的菩萨粗重的习气没有了,上面还有十行、十回向、十地,可见得那是很少的习气,是我们很不容易体会的。
这段讲到圆融,这十种对治,「皆一念心上,初发心时」。这个一念不是我们很粗的念头,这个一念是细念,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那个细念,这是一念心上。初发心是觉,觉而不迷,觉是什么?觉是不动,诸位这个地方一定要知道,觉心不动,什么心动?妄心动。也就是真心不动,真心永远不动,即使我们今天沦落在六道,甚至很不幸堕入阿鼻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