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さ娜耍抢锤鹁鲎⒔狻�
像我们现在学习《华严经》,我们主要的依靠是清凉大师的《疏钞》,清凉是唐朝时候人,用他的注解。再参考李长者的《合论》,李通玄长者这在家居士,那是菩萨,他也是唐朝人跟清凉国师同时代,我们现在学习这个,是依据这两位老师帮助我们。现在虽然是困难,寺院庵堂学不到东西,没有场地;难得现在科技发达,有卫星电视、有网际网路,这就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方便,我们可以从这里面学习。尤其现在我们每堂课都把它做成光碟,这个光碟流通量也很大。《华严》讲到这个地方总共讲了四千多个小时,如果一片光碟两个小时,那有两千片。听说现在可以压缩,几十个小时压缩成一片,这多方便!四千个小时的光碟,也不过就几片而已。所以有这样的方便,没有这些硬体设施,也就没有什么大妨碍。这是说我们今天的福报比不上古人,古人最殊胜的地方是共修,几十个人、几百个人在一块共修。现在我们这种机会没有,偶尔打个佛七、做个法会热闹一下,谈共修可不容易。所以古时候能共修,现在只有独修,独修一样有成就,如果有二、三个同参道友,五、六个同参道友,那都还要珍惜。
我在早年跟李炳南老师学经教,那个时候我三十才出头,三十一、二岁。老师给我们上课,一个星期只有两天,两次,一次是讲经,公开讲经星期三,每个星期三讲经,我们就听经;另外星期五晚上,大概有三个小时给我们讲古文,主要讲儒家的东西。在那个时候,我们跟李老师学习的有二十多个人,二十多个人都是在家的,都是有职业的,不能全程来学习。所以除了老师上课,我们同学聚集在一起,在一起研究、复习的人就太少了。所以我觉得这很重要,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同学,老师是带路,同学是互相切磨,这个很重要,就是在一起研究讨论。我们也是一个星期一次,七个同学,我们在一起居然干了十年。我离开台中之后,好像我们这七个人也分散了,很不容易,同学的帮助不亚於老师。我们的方法还是跟老祖宗学的,跟阿难尊者学的,我们七个人在一块学习,复讲老师所讲的经典。学习不能加自己的意思,老师怎么说的,我们就怎么复讲。所以我们几个人在一起,也复讲了十年,可是一个星期一次。
从这方面来看,诸佛菩萨等,范围就大了。可是学习最难的,持之有恒这个难,凡是成就的,古今中外几乎都是「长时薰修,一门深入」,没有例外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凡是圣贤的教诲都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特别是中国古圣先贤,包括做帝王的都不例外,都好学。所以不读圣贤书不行,一定要认真去读圣贤书,开始学习要专,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开始要专,为什么?一定要跟性德相应,性德就是戒定慧。戒是什么?遵守原则,遵守学习的方式,这就是戒的精神。选择学习的科目一科,就是一种,学多久?中国古人的例子,五年。你这五年的功夫是修戒定慧,你心定下来,心清净,妄念少,智慧多,这个五年目的在此地,就修根本智,智慧开了。五年之后智慧开了,心清净,智慧开了,再叫你广学多闻,你什么都可以涉猎。没有戒定慧决定不能广学多闻,为什么?广学多闻就把你的清净心破坏,你念力不能集中你就散乱,那个麻烦大!你一生不能成就。
所以中国人做学问就像树一样,你看树,根种下去之后,本就生,主干本就生。所以跟老师的五年就是培养自己的根本,五年之后广学多闻,那就是枝叶,枝叶繁茂,它是这么个道理。所以它跟外国不一样,外国人做学问他颠倒,他说做学问要像金字塔,开头广学多闻,慢慢慢慢到顶尖,他是这么一个理念,但是这个理念成功的人少,不成就的人多。中国这套理论,一开头就是很少,一样东西,学一门东西,到最后你看像树一样,大树枝叶花果太丰富了。所以中国学术愈学到最后就愈丰富,外国的愈学到最后就学到尖尖的,那个尖端没有了,他就完了。所以金字塔它是有限的,它是死的,它不是生的;这树木,千年古木它是活的,它是生的,不一样。所以中国人做学问的理念不相同,方法也不一样,中国人先求定慧。佛法亦如是,佛教人先求根本智,然后才会有后得智。根本智就像一棵大树它的根、它的本,后得智是什么?是枝叶花果,没有根本哪来的枝叶?这跟外国的思想、理念不相同,你细心去观察,细心去思惟,我们老祖宗东西超过外国人,这种教学的方法有道理。五年学教当中,就是把你的贪瞋痴慢打掉;现在人一开头就想学很多,贪心!谚语有所谓「贪多嚼不烂」,囫囵吞枣,你没消化,你所懂得的是一点皮毛,没有深度。所以一门深入可不一样,他有深度,他专攻,他真消化,变成自己的智慧,变成自己的德能,还有变成自己的相好。相好是什么?健康长寿,他为什么会健康长寿?他心清净,他没有烦恼,他不复杂,他就会健康长寿。
你看看现在的教育,我们看谁?看小学生,你看小学生学得多辛苦,背的书包,我看看那个分量很重,背那么多,学了许多的科目,他不是专攻,他是广学多闻,所学的那些常识把他头脑都学乱掉。所以有的小学生压力太大,小学生会自杀,这成什么社会?小学生为什么自杀?学得太辛苦,不想活了,这都是现在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学习是最快乐的事情,读书乐,现在读书苦!没有伦理、道德、因果的概念,学了这些技术,学完之后为什么呢?终极的目标是损人利己,干这个事情。他有些技术,有能力,为了怎么样去赚钱,怎么样自己得到名闻利养,别人的生死与我不相干。现在连一些少数的医生都是如此,没有医德,这怎么得了?所以各行各业里头还有德行的人,你细心观察,还有帮助别人的人,能够自己少得一点利益,多帮助别人一点,这都是「佛菩萨等」,都是那些人出现在世间。他做生意也赚钱,绝不害人,货真价实,这都是菩萨商人,菩萨生意人。帮助这个社会化解冲突,帮助这个社会才能够再恢复安定和谐。所以这个世间虽然有灾难,菩萨不少。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一七卷) 2008/12/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1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最后的一段,「上方坚固慧菩萨」。偈颂我们从第四首看起,第四:
【若佛菩萨等。不出於世间。无有一众生。而能得安乐。如来等正觉。及诸贤圣众。出现於世间。能与众生乐。】
这是坚固慧菩萨十首偈里面的第二段。第二段有四首偈,前面我们学过两首,现在接著学后面这两首。经文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若佛菩萨等』,因为下面一首偈有讲到『及诸贤圣众』,所以此地「佛菩萨等」是专指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法身菩萨,连到下面就好讲。法身菩萨是天台大师所说的分证即佛,天台家最著名的讲六即佛,也就是把「佛」给我们分析说明有六种,有六种佛。第一种,那就是《华严经》上常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从心性上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说「理即佛」,那是我们一切众生个个具足,从理上讲众生都是佛;从事上来讲,众生是凡夫不是佛。如果说佛,就是迷失了自性的佛,这样说可以。迷了之后那就得修,修什么?要认清楚哪是迷、哪是觉,必须把迷惑放下,一心求正觉,这就是佛门当中常说的回头是岸,回归自性。
回归自性的路很长,时间要很久,不是很快能成就。但是从理上讲,凡夫成佛确实在一念之间。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给我们表演过,在中国六祖惠能大师也给我们表演过,真的是在一念之间。在《华严经》里面我们看到善财一生成佛,在《法华经》上我们看到龙女八岁成佛,那都属於顿超,在佛法讲上上根人,一般人做不到。做不到有做不到的方法,叫渐修,慢慢来,像爬楼梯一样,一层比一层高,用这个方法叫渐修。所以《华严经》上告诉我们,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这《华严经》上说的。贤首、天台,讲五教、讲四教,那就讲得更详细了。没有修行的时候,就是我们一般人叫「名字即佛」,为什么?你迷了理,就是迷了自性,你是个有名无实的佛,叫名字位中。这是包括学佛、不学佛都可以说是名字位中,有名无实,这才开始修行。
修行这两个字一定要认识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这个名词术语的意思一定要搞得很清楚。我们的行为就太多了,佛是把无量无边无尽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叫身口意,不管你的行为有多少,你总离不开身口意;身是身体的造作,言是言语,口是言语,意是念头,我们讲思想。你思想错误、见解错误、言论错误、行为错误,你得把它修正过来,标准是什么?标准是自性。这个标准好!不是佛菩萨制定的,凡是随顺自性,与性德相应的,这是正确的;与性德相违背,那就是错误的。譬如我们平常讲自私自利,自性里头没有;名闻利养,自性里头也没有;五欲六尘,自性里头还是没有;贪瞋痴慢也没有,没有就都错误的,这些东西我们把它修正过来,这叫真修行。所以修行,佛就开了许多的方法,诸位常常听到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八万四千是个数字,实际上不止!我们在四弘誓愿里面念的是「法门无量誓愿学」,那就不止八万四千。所以我们要知道从哪里修起,我们功夫才真正得力。
现在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细心去观察,学佛的同学,在家学佛这个烦恼习气,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还是统统具足。学佛之前是这个样子,学佛之后不见得减轻,甚至於学佛之后还增长,这个麻烦大!所以功夫不得力。出家学佛也不例外,戒律就不谈了,也谈这十六个字,出家学佛的人,自私自利有没有放下?名闻利养有没有放下?五欲六尘有没有放下?贪瞋痴慢有没有放下?如果这些东西不放下,那经上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没你的分,你不在这个范围之内。所以说修行从哪里修起?总的纲领,十方诸佛还得包括三世,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总纲领就是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佛法终极的目标是智慧,所以学佛学的是什么?学智慧。智慧不是从外面得来的,真实智慧是我们自己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
惠能大师开悟、明心见性了,也就是回归自性,自性是什么样子?他说了五句话,那就是说自性的样子。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用现在的话来说,没想到,没想到自性是清净的。「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自性是不生不灭的,这就是真的,这不是假的。佛法里面讲真假,标准就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不生不灭是真的,凡是有生灭都是假的,那就不是真的。你看看我们现实的环境,有情众生,这是佛经的术语,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什么?动物,有情众生是动物。动物有生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