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玫模液玫氖抡也坏搅恕J兰浞ǖ暮檬露际窍喽缘模鸱ɡ锩娼驳暮檬率蔷缘模皇窍喽缘摹�
再看第五,「相好庄严身,如来报身,具足微尘数相好庄严实报之身,名相好庄严身」。这是讲放下分别执著、起心动念,你得到的身。你还是有身相,你这个身是圆满的身相,也就是说,在你身相里找丝毫欠缺都找不到,真的是微尘相好。一根汗毛、一个毛细孔、一个细胞,你去观察,它都完美,没有欠缺。我们今天讲欠缺是什么?带著有病毒,这就是欠缺。病毒是什么?贪瞋痴慢、嫉妒、骄慢、一切不善的,他带著这个东西,他就有欠缺。所以放下妄想、分别、起心动念之后,这个身是自性里面变现的,跟自性的性德完全相应,佛在经上形容叫「具足微尘数相好身」,这个身在哪里出现?实报庄严土,有形相的佛,《华严经》的华藏世界,往生经上讲的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这个身相具足现前;再往上提升,形相就没有了。他为什么还有这个形相?在这个形相里面,跟诸位说,这个人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为什么还有形相?起心动念的余习没断,习气没断,起心动念确实没有了,只是习气没断。习气虽然没有断,习气每个人厚薄不一样,有人习气很浓、很重,有人习气很轻、很微细。
所以佛在《华严经》上说了四十一个等级,从习气上分的。起心动念刚刚断,习气是一分也没断,这什么人?初住菩萨,习气再断一品,就是二住菩萨,往上提升。总共佛讲了四十一品,分成四十一个等级,十住,这是最初十个等级,十行比十住轻了,十回向更轻了,到十地那就很轻了,还有,到等觉、妙觉。妙觉位完全没有了,等觉位还有一品,极其微细,叫生相无明,有这一品习气,一点点习气,还有相。这一点习气没有了,相就没有了,相没有了,回归到常寂光。六祖能大师开悟第一句话就是讲常寂光净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没有丝毫染污,那是常寂光净土,「本不生灭」,这里头没有生灭的现象,五句,这两句都是讲的常寂光。
佛在《华严》里面讲得详细,我们怎样来学习这一句相好庄严身,这个重要!我们要不要化妆,要不要去美容?都用不著,那些是有副作用,那是不健康的。所以健康,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心好,没有一样不好,心善,没有一样不善。我们要想自己相好、身体好,你要有一颗清净的善心。大乘教里面佛常讲「真诚心」,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所有一切众生要以真诚心对待,连蚊虫蚂蚁都能沟通,都能够感动,诚则灵。用清净心,什么叫清净心?我们常讲的,离分别执著,清净心就现前。还不算是真清净,真清净要怎么样?要不起心、不动念,那就真清净。不起心、不动念,那是初住以上的菩萨,这个很难,我们真是不容易做到。我们现在从哪里做?从分别执著上下手,尽量的不要去搞分别执著。我们对分别执著愈是轻、愈淡薄,我们修学的功夫就往上提升,从这个地方见功夫。不是说一天念多少佛,念多少经,拜多少佛,不是在这里,那是假象,那不是实质。实质是你放下了多少,你心里头真正得智慧,得自在!烦恼轻,智慧长,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所以佛法,当初章嘉大师告诉我的,「重实质不重形式」。为什么?因为那些形式都是事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重视这个东西干什么?虽不重视,他真有表演,表演就是什么?相好庄严身是表演,头一个是相貌,再就看你的体质,它跟你的心决定相应。知道这个肉身不是自己,我们不要在肉身上修,在灵性上修,这个身自然就转变了。为什么?身是境界,境随心转,只要修心,不要去想这些境,它自然就转变。
实报是真实的果报,在一真法界。我们就联想到,十法界里面的果报不是真实的,决定不能执著,决定不能够去拥有,没有这回事情。所以经教里面常常教我们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占有。不但占有这个念头不能有,控制的念头都不能有,为什么?错误的。你能控制吗?一秒钟,你就想到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生灭,你能控制得了吗?控制不了、不能控制的还要有个控制的念头,那不叫冤枉吗?这个控制的念头是能量,这是负的能量,就是说让你心里头有压力、你精神上有压力,这是负面的能量。你把这个东西放弃掉之后,那你就正的能量,正面的。正面能量是什么?正面能量是智慧、是德能。这个能量的转变是在一念之间,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修什么?你不懂,你怎么修法?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才晓得怎么修法。
十身,愈往后面愈殊胜,后后胜於前前,有前面的基础,后面这个殊胜的德相就现前。第六「威势身,如来处於众会道场,威德广大,一切天魔外道无不归伏」,下面就是比喻,「如月光明,掩映众星,名威势身」。这个威势是自然的。众会就是跟大众在一起聚会,聚会的场所就叫道场,为什么?如来跟大众在一起,什么意思?只有一桩事,《法华经》上所讲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佛教化一切众生,念念不忘的,这是我们凡夫讲的,凡夫讲念念不忘的第一桩大事,帮助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所以都叫道场,只要这个场合,就是道场。佛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势,势是做样子给我们看,说到做到。叫我们六根接触到,自自然然他就感悟了,他受了感动,他也觉悟了,真正是现在人所讲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的言行举止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的好样子。众生看出来了,他就觉悟了,看不出来呢?看不出来不要紧,他天天都在表演,天天都在做好样子,从来不停止的,总有一天你看破了,你觉悟了。
像《金刚经》上的须菩提尊者,这个人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学生。从鹿野苑出来之后,佛遇到大迦叶三兄弟,他们师徒统统皈依,发愿跟随释迦牟尼佛,一生都不离开,迦叶、须菩提都在其中。你看看经过,阿含十二年,佛天天在示现,没有一天去休息,没有,放假了,没有,没听说佛放过假,哪一天休息了,没有过,天天在做示现、做榜样。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二十年,再入般若,般若二十二年,讲到第十六会我估计应该有十年,三十年,讲《金刚经》,须菩提开悟了。三十年天天看,看了三十年才豁然觉得释迦牟尼佛天天表演,我这下子看明白、看清楚了,看三十年才看清楚。还有三十年还没有看清楚,再看十年开悟的,看四十年开悟的,有!佛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那一天开悟的还有,你看看。这是佛的慈悲,天天做样子给你看,等待你,总有一天你会开悟,这叫佛度有缘人,四十九年开悟的。无缘的?无缘的,也是天天表演给你看,来生后世再来。佛度众生,生生世世从来没有间断过,这是好老师,到哪里去找这么一个好老师。所以他所在的地方就叫道场,绝对不是从形式上说的。
威德广大,威德从哪里来的?全是自性流露。在中国我们的老祖宗告诉我们,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所以有人讲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那是善恶的善,善恶的恶,贤人说的,贤人比圣人低了一级。圣人说法不是这样,圣人说本善,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那是什么善?觅善恶了不可得,自性里头不但没有善恶,连染净都找不到。你看我们总是讲二边,善恶是二边,染净也是二边,二边就是相对的,就是对立的,什么时候你真到对立没有了,善恶就没有了。
为什么世间人还会看到有善有恶?他内心深处跟一切人事物对立没有化解,他才会有这个现象;对立的现象化解,这个事就没有了。虽然有,很淡薄,习气,对立确实没有了,有对立的习气,这是什么?阿罗汉。最明显的转变,就是六道没有了。可是阿罗汉实在说也很慈悲,尤其是华严会上这些菩萨。我们知道,初信位到六信位都没有出离六道轮回,他们在六道轮回里面,一面是自己修行,提升自己境界,同时也帮助一切众生,自行化他,遵守世尊在经教里面讲的净业三福。你看,「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他不是不帮助人,帮助人,前面三个是他自己提升,后面一个是帮助别人,同时并行。而且自行跟化他他已经合成一个,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这叫入不二法门!所以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性德流露,这就是讲的威德广大。
一切天魔外道,天是天人,二十八层天;魔是有大福德,知见不正的,这就属於魔。在天上的称天魔,在人间就是人魔,在鬼道里面就是鬼魔,是讲一些知见不正的,也就是自私自利、贡高我慢、嫉妒障碍,他有这些行为,他修很大的福报,就变成魔道。外道是修道人,他也是路子走错了,他以为心外有道,佛给我们讲心外没有道,道在心内,要从内心里面去求,他是从心外求,这称为外道。在这个地方,我们要记住,我们念佛人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要依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求他,你想想,你是心外求还是心内求?如果是心外求,是外道。外道也行,也能够生极乐世界,生哪里?凡圣同居土。如果你哪一天觉悟了,阿弥陀佛是我自性所现,「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决定不是凡圣同居土,那在哪里?最低限度你在方便有余土,不一样了。
但是诸位要记住,这是讲念佛法门的内外,如果不是念佛法门里面的内外,你就决定不能成佛道,你就真的错了。所以极乐世界,净宗法门有这个方便,你就算是心外求法,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这是跟十方诸佛刹土真的不相同,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你执著有阿弥陀佛,行,这个不必要你开悟,只要你真心执著,都能往生。可是你得放下其他的执著,我只执著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我什么都不执著,我什么都放下,这个行,这决定得生。什么都执著的话,那就变成你的障碍,你就很难得生净土。我们在这个世间修学的,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也好,精进也好,禅定也好,真正能够放下执著,一心向往西方极乐世界,你所修学的一切都变成你的增上缘,肯定能够提高你往生的品位。
所以对於一切造作要放下,不要放在心上,成就自己真实的智慧,成就自己真实的威德。威德从哪里现前?这些天魔外道见著你,他也服了,他也佩服,为什么?你能做到的他做不到。天魔外道确确实实他有嫉妒心、他有傲慢心、他有轻慢众生的心,而且常常还做出障道的因缘,他不能够修随喜功德,尤其是戒经里面所讲的自赞毁他,这都是天魔外道的行为。我们看真正的世出世间圣人,他所表现的,谦卑,不会有傲慢。纵然是世间的恶人,我们没有看到圣贤对他们的毁谤,没有,对他们恶意的批评,没有,这些人偶尔做点好事,我们还听到佛菩萨赞叹他,真的是大公无私。所以这些人他虽有大福报,他德行不如你,见到佛菩萨这样的德行,折伏了他,特别是折伏他这种傲慢狂妄的习气。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