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3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趺聪值模俊杆嬷谏模λ俊梗狻独阊暇飞辖驳摹K运质裁囱纳恚鍪裁囱恍┗疃镏恍┲谏跷颍撬嬷谏囊饽睿皇撬孀约旱摹U飧鑫颐呛苣讯颐亲罱吹饺毡窘静┦康乃笛椋颐怯辛Φ闹っ鳌D憧此强笪铮隙挥蟹直稹⒚挥兄粗裁挥衅鹦亩睢5俏颐侨擞衅鹦亩睿钟蟹直鹬粗颐且陨埔舛源憧丛谑笛榈敝邢晕⒕抵拢吹降耐及阜浅V溃晃颐且远褚舛运氖焙颍值耐及妇秃艹舐K挥衅鹦亩睿芟窒啵透ㄉ砥腥谑ń绲南稚硎且桓龅览怼N颐谴诱飧鍪笛樯衔颐悄芴寤岬剑肥涤姓飧瞿芰Γ亲匀坏模哉馐亲孕缘男缘拢匀坏姆从Α�
  古时候,这些问题有人问过佛陀,佛陀那个时候没有科学实验,佛陀用钟鼓来做比喻。你看钟鼓,钟里面是空的,鼓里头也是空的,没有东西,把它比喻作什么?比喻作自性,众生有感,它有应。感什么?我们去敲它,我们敲它,它就会响,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古人用这个方法,用这个比喻,让我们在这里面去体会。体会什么?圣人的应是没有起心动念的,众生的感,有,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著,他应是决定没有。纵然现身在我们这个世间,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他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他也有父母,他母亲也是怀胎十个月生下他的,示现八相成道,好像跟我们是一样的。那我们要问,释迦牟尼佛一生他有没有起心动念过?他有没有分别执著?他真没有。我们一般人很难相信,现在我们通过大乘教长年的薰习,我们明白了,我们能相信,他真的是没有。就像江本博士水实验你看到的结晶一样,你看他还用照相把它照下来,照得那么美。所以感跟应,佛、菩萨、罗汉只有应,他没有感,十法界众生里头有感,这些大圣他就有应。我们要懂这个道理。他这个应是无为的,所以他们真是所谓二边不住,不住有为,也不住无为。如果住无为,他就不能应,他不住无为,他能应。能应的时候,他还是无为,他根本就没有起心动念过,他能够帮助众生,现身说法,讲得那么圆满,这不可思议,没有法子想像的。所以我们不想,不想就明白;愈想就愈糟糕,这个东西不能想,想就落在意识里头。
  所以佛法它完全从自性里头流露的,它没有通过心意识。我们今天全在心意识的范围之内,心意识当家做主。自性,自性早就迷失了,忘掉了。到什么时候才见性?初住菩萨。我们今天这段经文是第六住的菩萨。初住菩萨就有能力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为什么?他不会起心动念了。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所以得大自在。这个理事我们是从释迦牟尼佛教诲当中听到的,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薰修,我们对於这桩事情承认、肯定。那我们要做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放下,没有别的。这是佛法跟世间法学习不一样的地方,佛法到最后是归无所得。你得到什么?你什么也没得到,因为你所得到的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自性之外,什么东西也没有,自性之内的全恢复了,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无量的相好,那不是你从外面得来的,不是,你自己本有的。惠能大师讲的,你在没有见性的时候,都有、都具足,它不现前,它不起作用。所以只有佛法能够把宇宙讲清楚,宇宙怎么来的、我从哪里来的。我从哪里来的这是正报,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叫依报,大乘经里面常讲依正庄严,庄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美好,美好到极处,一丝毫欠缺都没有。依正庄严是你自己本来具足的,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这个意思。这句话跟世尊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跟佛这句话是一个意思。所以这里头有高等的科学,真的是究竟圆满的科学,是你自性里头具足的。科学家种种的发明你不必羡慕,也不必去奇怪,为什么?你自己都有。实际上他还都在摸索当中摸出来的,他没见性,见性的时候,那比他高明多了。怎样见性?放下就见性了,关键就是在放下,所以要学著放下。
  前面一段里面,清凉大师说得好,「智离所知,心脱烦恼」,这两句话说得好!心脱烦恼容易脱,因为烦恼我们都希望把它离开;可是知识就不一样,你看世间人,有所谓求知欲,欲是欲望,什么欲望?求知。那你所求来的这个知,你用功去学习、去求得的,在大乘教里面是知识,不是智慧。为什么?你向外求的,你所求得来的全是知识。智慧不在外面,在内心,是心性的。心性本来具足的,只要把障碍除掉,智慧就现前。障碍很复杂、很多,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烦恼障,障碍你智慧;另外一类就是所知,所谓你的知识太丰富,这些知识障碍你自性的智慧,叫所知障。所以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当年在世给我们做了示范,他去求知,跟我们现在一般年轻人一样,求知欲很强,十九岁出去求学,佛家讲参学,就是现在讲的求学,十九岁。我们能想像得到,王子身分,聪明好学,你说这样的学生哪个老师不喜欢?所以在当时,无论是宗教界、学术界,那些高人他都亲近过,都向他们学习过。学了十二年,做样子给我们看的,告诉我们这一般迷惑颠倒的人要去求智慧。
  他十二年学完之后,再也找不到老师了,基本的问题没解决。什么问题?我们知道,古印度无论是宗教、无论是学术都重视禅定,佛经上所讲的四禅八定,这不是佛门的,是那个时候印度宗教、学术里面普遍都修四禅八定。四禅八定可以能够突破六道轮回的空间维次,所以他在定中,他往上他能够到达非想非非想处天,往下他能到达阿鼻地狱,他们对於六道的情形这是一清二楚。他不是猜想的,不是理论,不是推测,他亲自看到的,不是一个人看到的,所有有禅定功夫的人都看到,大家在一块讲都一样,这不是假的。可是我们想像当中,肯定至少有三个问题,释迦牟尼佛是有的。我们会问,六道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外面还有没有世界?这三个问题在当时所有宗教、学术界都没有法子答覆。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演,跑到恒河边上,找棵大树底下入定,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金刚经》上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法是什么?佛四十九年所教给你的东西你都要舍掉,何况世间的东西。这个放下是什么?放下所知障,放下!这就大彻大悟,自性现前了。自性现前了,所有问题都解决,再没有障碍了,这叫成佛。
  所以与学、不学没有关系,你看释迦牟尼佛学,学十二年,放下。在中国,六祖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学,五祖忍和尚半夜三更在方丈室里面给他讲《金刚经》大意,当然不需要用经本,他不认识字,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大师彻悟了,为什么?放下了。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他成佛了,他的境界跟释迦牟尼佛当年夜睹明星豁然大悟的境界完全相同。怎么知道?忍和尚传法给他,把释迦牟尼佛衣钵传给他,就叫他赶快走路,怕人害他。为什么?这中国古谚语有句话说「同行相忌」,嫉妒的人很多。所以他必须要出去逃难躲避,躲过这个灾难,他到猎人队躲了十五年。逃难的时候,在曹侯村遇到无尽藏比丘尼,这个比丘尼她一生,古人都很难得总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都能够遵守教学的原则,学习的原则,她专攻《涅盘经》,《涅盘经》的分量很大,学这部经,也念得很熟。她念《涅盘经》,惠能那时候二十四岁,那是在家居士,他在逃难!听到她念这个经,很有趣味,他就讲给无尽藏比丘尼听。她听的那真的叫听呆了,怎么会讲得这么好?就拿著经向他请教。他告诉她,我不认识字。她说,你不认识字,你怎么会懂这里的意思?他说,这个与文字不相干。你想这句话。
  释迦牟尼佛那个示现,惠能这样示现,让我们明白了,豁然大悟了,这个东西跟学、跟不学不相干。惠能大师开悟之后,不但佛法是全通达,世间法也全通达,为什么?不离自性,他明心见性了!哪一法能离自性?所以,什么重要?放下重要。你不肯放下怎么行?不肯放下,那从前李老师常常提醒我们的,你搞佛学。放下呢?放下你是学佛,不一样。不放下,你所学的是经典里面的皮毛常识,真正的意思你不懂,真正意思是什么?意在言外。所以会听,要听弦外之音,要听言外之意;会看,要看文字外面的,不是在文字里面,文字外面的那是真的信息。这是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才行。所以放下执著,这成阿罗汉果,放下分别是菩萨,不起心、不动念是佛。世尊给我们示现的是顿悟,他这三个一起放下;惠能大师给我们示现的也是顿悟,也是一起放下,一个是学了十二年,一个是一天也没学过。告诉我们什么叫学佛?学佛是放下。经典可不可以学习?可以学习,就像释迦牟尼佛,学习要会放下,就是马鸣菩萨讲的,听经不要执著言说相,不要执著名字相。佛、菩萨、三藏,这都是名字、名词术语,不要执著,都是假名。老子说得很好,「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你不要执著就对了,它就帮助你;你执著,它就成障碍,就变成所知障。放下心缘相,心缘相是什么?你不能去想它,这是什么意思,我去想一想,一想都落在意识,那不是自性里头的真实义,是你妄想里面的意思,不是自性流露的。佛法难,难在这个地方;易,也容易在这个地方。你要会了,反掌之易;你不会,那就难於登天,那真是太难了。所以问题是你懂不懂这里头的诀窍,它跟世间法不一样,它真是智慧。
  「择灭无为」,你选择什么?就是放下,我们用放下讲,你就更好懂,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古人讲的,灭就是断灭,「以智灭惑,所显真理,理没有作为」,因为它不执著。这个理起不起作用?起作用,可以能够教化众生,但是它没有执著。真的像世尊示现的一样,给诸位大众讲经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确确实实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对立没有了。六道众生是生活在对立的世界,这个对立就是现在科学家讲的相对的,相对论,相对的,六道众生生存的时间都是相对的。佛没有相对,跟人不对立,跟事不对立,跟一切万物不对立。整个宇宙呢?整个宇宙是自己。这个我们在前面跟大家一起学习的,贤首国师的「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里面讲得很清楚,那是华严观的修行方法,很简单,只有六条,你依照这个方法去学习,入华严境界。华严境界在哪里?就是我们自己日常生活。你不会,我们过的是凡夫生活,苦不堪言;你要是会的话,你过的是佛菩萨生活,快乐无比,不一样。所以中国古圣先贤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闻道是什么?开悟!开悟怎么?没有生死了。这个身夕死可矣,身要不要无所谓了,这不入境界他不了解。这就是择灭无为。
  第三个,「非择灭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