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2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挥谐逋弧V灰颐前讯砸磺腥耸挛锒粤⒌哪钔废硇暮托场⑺衬婢辰绾托场⑸圃刀裨岛托场⑸胶哟蟮睾托场⒂钪婧托场⒈榉ń缧榭战缡且黄托场D阋嘈殴湃怂档幕埃哦霉牛ㄐ乃郑ㄊ端洌氖妒亲约海辉谕饷妗D阍谕饽鞘怯涝恫荒芙饩鑫侍猓饩鑫侍猓赝肥前叮庖换赝肺侍饨饩隽恕�
  中国古时候富贵人,富贵人容易有傲慢的习气,这是折福,这是老子所说的「福兮祸所伏」,你的灾祸,福报里已经有了,那是什么?那一点一念的傲慢、一念的对立,就埋下祸根。可是反过来说,祸里有福的根,人在受苦受难受到极点他就回头,慢慢他就觉悟,所以「祸兮福所倚」。总而言之,一定要觉悟,觉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化解,迷是决定不能化解问题的。你从这上就真正体会到,圣贤教育比什么都重要,真的叫三宝,老师是宝,释迦牟尼佛是老师,经教是宝,依照经教学习的人是宝,为什么?他们将来都是圣贤人,我们称之为三宝。尤其是僧宝,僧是讲团体,在中国人家就是团体,但不是现在,现在家没有了,现在确实家破人亡。你想想看,你家的人在不在?你的父母,你的祖父母,你的伯伯、叔叔,你的兄弟姐妹,你的儿子、侄子,你的孙子,在不在?有,不在一起,都分散了,这叫家破,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从前中国人的家,九族是住在一起的,我们常讲五代同堂,从我自己身上去看,自身有父母、有祖父母、有曾祖父母、有高祖父母,大概一百多岁,高祖父母,你说这个家族多大。
  所以家族是僧团,这么多人,怎样过日子?要修六和敬;如果没有六和敬,这个家就没办法,不能维系。现在小家庭不要六和敬可以,大家庭如果不和,这个家就不成家了。所以和睦相处是比什么都重要,「礼之用,和为贵」,不和家庭就完了。现在我们家虽然是没有了,可是还有家的形态存在,那是什么?团体,譬如寺庙,这是一个家庭,这是个大家庭。现在的商业,公司行号是个大家庭。为什么很多公司行号经营个十几二十年就倒闭,就不能存在,原因在哪里?它没有家道,它没有家规,它没有家学,所以它的家业不能维持,不能长久。如果这个家业能长久的话,它必须有道,必须有规矩,必须有学,那它世世代代兴旺。所以族群是个大家庭,今天企业是大家庭,团体是大家庭,国家是大家庭,世界要想永久和平,英国汤恩比所说的,世界也要成为一个大家庭。他说全世界因为交通便捷,资讯发达,全世界应该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国家,人祸就避免了,不打仗了,永远避免国与国的战争。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也是中国古人所讲的「家齐,国治,天下平」,那个平是公平。我们知道外面的现象不是真实的,可以用,不能占有,有占有的念头就错了。
  底下两句话说,「绝见契如」,见是什么?见是分别执著,你能把这个断绝你就见到如,如是什么?如是真如、本性,你就见到如。只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看法,真如就没有了。这个提示太好了,所谓放下就是。现在我们这个道场,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不是净空法师的理想,净空法师没有理想,有理想就坏了,没有理想,而我们一生就是学老实人,这要知道。孔子是老实人,孟子是老实人,释迦牟尼佛是老实人,老实人绝不作怪,什么叫作怪?标新立异就是作怪。老实人就是夫子所讲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们遵守佛菩萨的教诲,老实的学习,才能有成就,像佛菩萨一样的成就。所以道场,你就想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是什么样的道场?佛门的术语,它是个僧团,团是团体。僧团这个意思很深,形象从外表看,有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经上告诉我们,佛的常随众,常年跟他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不常跟他的,到哪个地方去,那个地方一定有很多人也参与这个团体,所以这个团体常常有几千人,多的时候有一、二万人。集结经典,只写常随众,一般人都没有写,只是「诸天大众俱」,带这么一句话。这么大个团体,没有房屋住,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建庙,住在哪里?都住在山林树下,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这个生活,这个生活自在!让我们想像,世尊一生过这种生活,你就晓得身体好。我们现在身体不行,你到树下去坐一晚上,第二天就生病了,严重就要去加护病房,这才晓得我们跟世尊差很远,这不能不佩服他。
  不建道场没有争端,真的对於财物放下得干干净净。他们那个地方是在热带,所以三衣就足够,他不需要多的。三件衣一个裙子,再一个卧具,卧具也是一块布,晚上睡觉铺在下面,三衣就可以盖,做被子盖,白天出门的时候三衣全部搭在身上,出去托钵全部的家当都在身上。世尊四十九年上课没有教材,没有书本,也没有笔记,你就想想,学生也没有这些作业,都没有,真的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重视在开悟,重视在得定,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保持在平等,慢慢的自然就回归自性。所以上根的人跟著世尊三年、五年就明心见性,中根的人,有个七年、八年、十年,也能达到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下根人,有二十年开悟的、有三十年开悟的。世尊教学四十九年,确实有在释迦牟尼佛圆寂之前开悟的。为什么开悟的人那么多?没有别的,他放下了,纵有妄念,比我们少得太多了。所以放下容易觉悟,不放下就非常困难。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无论是道场,道场是房舍,佛法里面的法物、典籍,一定要知道,这是为大众的,就没有过失,供养大众的,是护持正法久住,护持真正有缘人,他来学习,献身给佛门做弘护工作的人,我们要帮助他,我们有义务要照顾他。中国古人常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底下这一代的年轻人,我们要全心全力照顾、培养他,使后继有人,目的是在此地。
  大家要成就,你一定要记住戒定慧这三学,决定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不但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守这个原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走这条路,没有例外的。你另外想开辟道路,那叫白费心机,不可能的,一定要记住戒定慧三学。今天我们这个戒真的很困难,连十善都做不到,什么原因?我讲得很多,我们从小疏忽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就是儒释道三个根,所以现在学起来困难,跟佛在经教里面讲的完全相同,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认。可是中国从唐朝中叶以后不学小乘,直接学大乘,行吗?为什么?因为中国人虽然没有学小乘,都有儒道的底子,用儒道代替小乘,行。没有儒道又没有小乘,麻烦就来了,学什么都学不像。於是我们才理解这四个根重要,不管学哪一门、哪一宗、哪个法门,你决定把四个根扎稳,这四个根是学习佛法先决的条件,没有这四个根肯定是假的,不是真学佛。这四个根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我们天天修忏悔法,依什么做标准?这四个是标准。这四个标准要从《弟子规》学起,因为它最容易,它是人乘佛法,就是做人的标准,人都做不好了你怎么能作佛?《弟子规》是做人的标准,《感应篇》是人天的标准,《十善业》是世出世法的标准,《沙弥律仪》是佛门里面出家人的弟子规。《沙弥律仪》是出家人的弟子规,没有《沙弥律仪》,那是假出家人,不是真的,这个重要。所以这四门功课是基础,是必修课程,没有这四个根,你学什么都学不成功。你学一部经,讲得天花乱坠,你还是轮回心造轮回业,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事实真相要知道,决定不可以疏忽,我们才会有成就;如果疏忽了四个根,充其量,你搞佛学,你不是学佛。佛学救不了自己,也没有办法把佛教再兴旺起来,续佛慧命是靠学佛,不是靠佛学,这个字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所以希望大家真正学,学佛就要像佛,要像释迦牟尼佛,学观音菩萨要像观世音菩萨,学阿弥陀佛得要像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能把《无量寿经》统统做到这就是。可是《无量寿经》的基础,确实是在十善业跟沙弥律仪。你仔细去看看,经文里头,善护三业,那是十善业道,「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从这里下手。我们要三业清净一定要以《弟子规》跟《感应篇》打基础,你真能做到。所以这不是念的、不是讲的,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日常思想、见解、生活、行为,那你叫真学。真学,我常说,有五个人就能把佛教兴旺起来。世尊当年是五个人在鹿野苑创教,现在有五个人真正肯干,他能够兴教。所以佛教起死回生,靠我们自己能不能真干。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六四卷)  2008/5/8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6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三大段第三小段,最后一首偈第十首:
  【一切慧先说。诸佛菩提法。我从於彼闻。得见卢舍那。】
  这首偈「推功有在」,十位菩萨,每位菩萨都是这样的谦虚,自己不居功。他们从哪里学来的?从释迦牟尼佛学来的。释迦牟尼佛讲他一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论皆是过去诸佛所说的,我没有在诸佛所说经论上多加一个字。我们就晓得,菩萨们学佛,佛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这个榜样是什么?叫彻底放下。如果做了一些好事,还认为自己有功劳、有功德,你没有放下,你还有分别执著。那功德有没有?功德没有,功德里加上分别执著就起变化,它变成福德,所以他有福德,没有功德。功德能够提升自己灵性,能够断烦恼、开智慧,能够超越六道、十法界,这是功德,福德不行。《坛经》里面六祖说「此事福不能救」,此事就是生死大事,六道轮回的大事福德确实不能解决,功德能解决。所以功德跟福德在相上看没有差别,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福德是这么做的,功德还是这么做的,不一样就是功德里没有分别执著,福德是功德;这里面有分别执著,功德就变成福德,这是我们学佛同修不能不知道的。然后才晓得,我们每天在这里做的是功德边事还是福德边事。福德是有果报的,我们常讲「善有善果,恶有恶报」,福德是有果报的,功德没有,功德是向上提升,功德最后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每尊菩萨把他的修学报告完了之后,最后都把这个功推给别人,不是自己的,是前面善知识所说的,我是从他那里听到的。其他的说了一遍,这句话说十遍,不止十遍,每位菩萨出来做报告,末后都是这样的,这个用意就深了。
  末后一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去参访,他提出他参访的学习报告,最后一段「恋德礼辞」,跟这个味道是一样的。对於善知识的教诲感激,表示感恩,礼辞,礼拜告辞。告辞里头还有一层深的意思,我全都明白了、全都懂得了,没学这个法门,还是守住自己修行的老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