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模⒗狄蟹直鹬粗0⒗狄谋咎寰褪峭耄油肷┠牵┠蔷褪羌郑褪侵粗淮蛹稚喾郑喾志褪俏镏适澜纾灰蛳喾钟稚鹆朔直穑直鹗堑诹馐丁K孕扌腥顺K怠咐胄囊馐丁梗胄囊馐毒徒姓眨诶锩娼胁危胁尉浚唤醒芯浚裁矗渴兰淙私惭芯浚芯渴怯梅直鹬粗簿褪怯眯囊馐叮馐鞘兰浞ā2挥眯囊馐叮饨谐鍪兰浞ǎ泄壅铡9壅展Ψ蛲咸嵘兆。兆【褪侨粒萌亮恕5萌粒钗凰担统搅缆只亍K哉兆∑鹇氲墓Ψ蚓褪前⒙藓海兆×耍痪浠八担郧岸蓟故枪壅盏墓Ψ颉N颐怯谩痘暇肥牌腥此担映跣诺搅哦际枪壅眨壅展Ψ蛴星成畈煌狡咝盼徽兆×耍绞盼徽占耍判穆占徽占统煞穑砩暇统鍪ń纾踝∑腥痘暇烦踝∑腥占逶探钥眨腔劭恕K哉兆∈堑枚ǎ占强郏腔劭耍腔垡豢ń缇兔挥辛耍钦兆〉氖焙颍枚ǖ氖焙颍烂挥辛恕�
不放下不行!放下从哪放起?就从日常生活当中,放下执著、放下分别。别人有执著,他的事情,别人有分别,也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人家分别执著对我,我何必分别执著去反应?要用什么方法?不理会,绝不放在心上。回应的方法,合掌「阿弥陀佛」,你的心就专在阿弥陀佛上。这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这句阿弥陀佛带著我们这一生成就无上道。没有执著、没有分别,心是平等的、心是清净的,这个心生智慧,不生烦恼,这个心不造罪业。虽然有造善、造恶,造恶也是造善,为什么?造恶他不是真的在造恶,是用反面的方法帮助别人觉悟,他哪里是真造恶!善财童子参访胜热婆罗门、参访甘露火王,那叫贪瞋痴,他不是造恶,他是用这示现反面教材,让你从这里头去觉悟。所以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是历练一个修行人,通过这个历练把他的烦恼习气统统断掉;有一部分烦恼习气在顺境里头断,另外一部分烦恼习气要在逆境里头断。大概贪爱从顺境断,瞋恚从逆境断,把你贪瞋痴断掉,你不通过历事炼心,你的修行靠不住。
所以修行在哪里修?在日常生活当中修,特别是跟一切大众往来、交往。如果跟大众交往的时候,这个人很好、很可爱,我们有病了,为什么?爱是烦恼,你生烦恼了;这个人我不喜欢他,我看了就讨厌,你病生了,这个境界现前,你看你的瞋恚起来了、傲慢起来了、嫉妒起来了,有警觉心,我要在这些环境里头把我这些烦恼磨平。不能不接触,要接触,接触的时候在这个地方磨掉,这叫修行,不接触不知道。所以前面我讲过,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对自己负责任。最明显的,对我自己身心健康负责任。如果随顺性德,你是圆满的健康,这就是佛法里常讲的金刚不坏身,哪个人不是金刚不坏身?个个都是。金刚不坏身,外面没有办法把你毁掉,只有自己,自己起了妄想分别执著就把这个身体毁掉,完全听分别执著来支配。分别执著是非常容易受外界影响,受外界影响你就被外界控制了。佛是正法,为什么是正法?佛不控制你,这就叫正法。佛是教给你,你自己控制你自己,这是对的,这是正确的。所以佛不度众生,谁度你?自己度的。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迷时师度」,老师帮助你,「悟时自度」,真正度的时候是你开悟了,迷的时候?迷的时候是我自己糊涂,要靠老师,这个老师是佛、是菩萨。佛菩萨现在不在,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法最重要,所以佛教给我们「依法不依人」。依法就是依佛,我们展开《华严经》,至少是依了三尊佛,本师释迦牟尼佛、华严会上毗卢遮那佛、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为什么?《华严》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接引我们回家,那个家是极乐世界,我们随顺《华严经》是随顺这三尊佛陀。三尊佛陀在哪里?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
所以这句重要,「故须常照,不即不离,不一不异,无所惑矣」,你就不迷惑了。你要是失去照,你一定迷惑,迷惑就是愚痴、就是无明,贪瞋慢疑都是从惑生起的,所以它是烦恼的根。什么东西能破它?智慧,智慧就能转迷为悟,转惑成智。不即不离,从哪里看出来?就从相上看到性,性上看到相,性跟相不即不离、不一不异,你不能说它是一,也不能说它是二,异是不同,一是相同。性跟相一不一样?不能说一样,也不能说两样,为什么?相会变,相有生灭,性不生灭,性不变。我们要用这个来常常照,看一切人,一切人性不变,性纯净纯善,相会变,刹那在变,分分秒秒都不一样,相有善有恶,性没有。所以你在相上见性,你见性你就会把这个人看作佛,你会对他生恭敬心;你看他的相,他是凡夫,他在造业,你要从相上见性,从他不好的那一面见到他最好的那一面。阿鼻地狱众生他的性跟释迦、跟弥陀没有两样,是一个性,他为什么会变成那个样子?他迷了,迷了才会造业,觉悟了怎么会造业?佛法在世间没有别的,他来干什么?帮助人觉悟、帮助人回归自性。如果还帮助你迷惑、帮助你造业,这不是佛法,这就是邪法。这是我们学佛同学首先要辨别清楚的。
「故云」,才有这么个说法,「则非内非外,随物迷悟,强说升沉」,有没有内外?没有。佛法永远是不二法门,决定没有对立的,这是自性,这是性德。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我这么多年来就抓到这一点,没有对立,从内心深处把对人的对立放下、对事的对立放下、对一切万物的对立放下,为什么?那个对立是一切烦恼的根。别人跟我对立,我了解,为什么?我在没有对佛法相当深入的时候我跟别人也对立,而是到一定的程度豁然觉悟,错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烦恼?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业障?就从这里起来的。决定不要怪别人,与别人毫不相关,为什么?一切众生都是你自性变现的,你怎么能怪别人?你要是怪别人,你永远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参与联合国和平会议,帮助大家化解冲突,我就抓住佛经上这一点,化解冲突从自己内心化解对立开始,你才有办法帮助这个世界走向和平,你内心里有对立,你永远不能解决问题。对立一化除,平等性智虽然没有证得,慢慢就接近,这是真平等,真能转境界。
佛经上讲的,我们相信,有理由相信,一切众生人人都是金刚不坏身。我们不要说佛菩萨的境界,就是我们在经典上,佛给我们介绍天人,忉利天以上的,天人没有生病的,没有听说天上有医院,天上有生病的,没听说过。为什么?天人修上品十善,上品十善里面无贪、无瞋、无痴,因为贪瞋痴是所有疾病的病根,病根拔掉了所以他不生病。但是欲界天人,虽然平常不生病,临命终时,就是他的福报完了,临终七天他生病了,这个病没救,七天寿命到了,他身相的相好庄严统统失掉了。天人确实没有衰老的相,但是到临终七天前,他那个七天,一天比一天衰老,那个老化太快了,衰老的相现前、病痛的相现前。所以天人平常都是非常欢喜,很快乐,一遇到这个,他的忧悲苦恼就起来,他就非常痛苦。如果是学佛的,天人学佛的很多,我们知道佛菩萨常常应化在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里没有,在那里面教化众生,也有示现做天王的。所以真正学佛的,他遇到这个现象,他晓得认真努力修行,他的苦难就会减轻,有的时候能化解,化解了他寿命又延长了,他又提升了,品位往上升,你看,从忉利天升到夜摩天,上升了,升到兜率天,又上升了。如果不是学佛,不是真正忏除业障,他往下降,忉利天降级到四王天,四王天降级到人间,其实四王天距离人间当中还有层次,你就往下堕落。往下堕落的多,但是往上超生的也不少。
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是众生的感应,也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道理要懂,离开心性无有一法可得。心是阿赖耶,性是真心,阿赖耶是妄心,真心跟妄心是一不是二,就是迷悟不一样。阿赖耶悟了就是自性,自性迷了就叫阿赖耶,是一不是二。所以诸佛如来是我自性所现的,我们眼前所有一切同参道友也是我自性变现的,你喜欢这个人,是自性变现的,你讨厌那个人,还是自性变现的,离开自性没有一法可得。所以你应当用平等心对待,你就跟自性相应,你要用差别心来对待,用执著、用分别来对待,你就与自性愈来愈远。那就是夫子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在理上讲性是一样的,可是在你习性上会把你跟你的本性拉得距离愈来愈远。最远的就拉到阿鼻地狱,这是最远的。我们今天在人道已经违背了九十度,阿鼻地狱是一百八十度,我们在当中,我们如果好好的学习,会上升,这个度数愈来愈少。这些道理,要不是在佛法里,我们完全不能了解。所以随物,这是讲佛菩萨示现教化众生,他不说随人,他说随物,物范围大,十法界众生全都包括了;如果讲人,十法界只有人道,天道、三途都不包括,所以物范围大,用物包括十法界。十法界众生迷悟不一样,愈往上去悟的成分多,愈往下去迷的成分多。所以强说升沉,强是勉强,觉悟往上提升,迷惑往下堕落,沉是往下堕落。由此可知,十法界里面的升沉是自己负责,与谁都不相干,这个道理要懂。
在六道里,不了解事实真相,我们做错的事情很多。不但你做错,起心动念都是业,何况造作!这个地方,你就要晓得因果不空。得罪了别人、伤害了众生,无论是有意、无意的,要忏除业障,为什么?这要讲到因果的道理了。因果的道理,我们自己细心去体会自然就明白了,我受了别人的欺负有没有怨恨心?有没有报复心?这就明白了。人家对我的侵害,我有怨恨、我有报复,我得罪了别人,人家有没有怨恨?有没有报复?这个事情不就明白了吗?所以古大德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守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守住这个原则就行了。换句话说,我希望别人怎么对我,我就要怎样对人,我希望别人尊重我,我一定先尊重别人,我希望别人能够关怀我,我要懂得关怀别人,我希望别人都能照顾我,我要照顾别人,我希望别人能够帮助我、成全我,我要成全别人、帮助别人,就这么个道理。我伤害别人,别人就伤害我,我欺骗别人,别人欺骗我,一报还一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我这一生得罪的人,过去生生世世做错了事情,我们是从学佛之后才明了,没有学佛之前哪知道这些事情?现在晓得了,不能不修忏悔。普贤十愿里头「忏除业障」,这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忏悔业障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主修的课程,化解冤业。
住在此地的同学有福、有缘,我们的讲堂天天在学习经教,对这些事情,理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理明白了,事上就知道怎样去化解。难得的又遇到我们这一百个七的忏悔的法会,三时系念是修忏悔法,忏除业障,冥阳两利。在这个团体里面,认真像善财童子一样历事炼心,把自己的烦恼习气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之中把它磨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