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约旱谋拘员旧葡嗳ビ从叮惚纠词欠穑衷诰尤黄鹦亩疃际侨荆际巧钡烈际翘安_痴慢疑,这还得了!这太远了,距离太远了。换句话说,你本来是佛,现在你堕到三途去了。这怎么办?这才要教育。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讲经说什么?教育,教什么?教你回头,回头是岸。
我们年轻无知不知道,听了学校老师的,真的是误导,说佛教是宗教,宗教是迷信,我们以为它真的是迷信,所以对它产生反感、厌恶,不愿意接触它。后来知道它是教育,它是教学,这也是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我的接引老师是方东美先生,他把我这个错误的知见纠正过来,告诉我佛法不是迷信。我跟他学哲学,他说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佛经是高等哲学,又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引进佛门,五十七年的学习,感恩老师,不是老师的引导,我们会误会一辈子。引导进来之后才发现这么好,太好了,怎么世间人对它产生这样严重的误会?我们今天在《华严经》里面看到,不但是高等哲学,高等科学。佛法应用在生活,应用在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那真的是圆满的伦理、道德、因果,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洗净过去所犯的错误、罪业。我们可以藉著这个殊胜的缘分回归到本善的自性,这个因缘无比的稀有,要珍惜。你要真的懂得,你才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再有丝毫贪恋,不再有丝毫执著。
身外之物,大家也都知道,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可是他念念放不下,患得患失,错了!我们也晓得错了,放不下,那是什么?章嘉大师告诉我的,你还没有放下是你没有了解,这是他老人家教给我的,为什么?真了解了,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我这才明白、这才提醒,真放下是真了解,没放下的时候,说了解并没有了解,自己还要加功夫,因为了解得不透彻,了解得透彻你确实就放下,放下他就入境界了。所以解要透,信才深,你才会真干。真干叫真信、真解,没有真干,你那个相信跟理解都不圆满。你的相信不叫真信,叫正信,当然,你那个解也不是真的解,叫正解,接近真,不是真。那怎么办?要教,「苟不教,性乃迁」,要教。「教之道,贵以专」,这句太重要了。专怎样?不要有贪心,一门深入。你要真能放得下,一生走一条路,一个法门,一个方向,你一定会达到。一部经得一门深入,长时间薰修,也不要求开悟,也不要求三昧,什么都不求,天天学,天天依教奉行,功夫到了,所谓水到渠成,你不求三昧,得三昧了,不求开悟,开悟了,不求成佛,他成佛了。不能求,求就坏了,坏在哪里?你想你那个求是不是分别?是不是执著?是不是妄想?把你的功夫全破坏了,换句话说,你没放下。
我在这么多年教学当中,遇到很多同修,确实有不少,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来问我,「法师,你看我念佛了,我能得一心吗?我什么时候能得一心?」我就告诉他,「你这辈子都得不到一心。」他很不高兴,「为什么?」你求得一心,把你一心破坏了,你要不求,你真得到了。一心里头什么都没有,一心里头加个一心就坏了,就不是一心了。这个道理要懂。古人有句话讲得好,「只问耕耘,莫问收获」,这就对了,你肯定有收获,有你意想不到的丰收。你预先想到,我要得到多少,你未必能得到。在世间法里面,你想是妄想,你得到的是命,你命里有,命里没有的想也想不到,命里有的不想也得到,那你何必打妄想?打妄想多累人!这是说明为什么不成就的原因。
总结一句话,古人讲得好,我们怎么样去想,怎么样去努力,说实在的话,跳不出古人画的圈子,今天的人再聪明,没有办法跳出。古人有句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是真理,自己要想花样,最后吃亏了。科学家天天在追求新奇的东西,创新,认为老人讲的那是旧的,过去了,应当要作废。创新创到饱和点,那时候麻烦来了,什么麻烦?地球要毁灭,人类在地球上不能生存,创新所付出的代价。听老人言,老人言,地球上平平安安的,你能够长远在这里住下去,随顺大自然的运作,所以生态平衡。要创新立异改变大自然,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掉,这一破坏,大自然产生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水灾、火灾、地震、风灾、瘟疫,什么玩意都出来了,创新要付出这个代价。这个世界已经到毁灭的边缘,我们已经感觉得这个世界带给我们太痛苦。不说别的,饮食就不正常。从前饮食,农耕是人工,现在是机械化,用化肥、用农药,化肥、农药是可以让农作物快速的生长,但是这些东西染污了土壤,土壤里面含有毒素。从土壤再深入下去,染污了地下的水源,破坏农作物的基因,也破坏水族,给这些水族带来生存的威胁。人吃了这些海鲜、吃了这些植物,会得奇奇怪怪的病症,病症要是不正常的发作就会变成传染、就会变成瘟疫。你这一片地方,你都吃这个地方的水,你都吃这个地方的动植物,它们都是带病菌的,这就造成大面积的瘟疫。你追究根源,创新立异付出代价。如果能够照著从前的老方法,这个话不是我说的,英国汤恩比博士说的,他说人类如果还继续想在世界上生存下去,一定要恢复从前人工农耕的方法。他说这个话是在七0年代,半个世纪之前,这是他讲的,没人相信,这是个真正有学问讲出的良心话。后面这首偈:
【若能除眼翳。舍离於色想。不见於诸法。则得见如来。】
『眼翳』是什么?佛在大乘教里面常说,妄想分别执著,这是眼翳。我们说得更粗一点,说得更浅显一点,自私自利是眼翳,你看不到真理,你看不到善法;名闻利养是翳,贪爱五欲六尘的享受是翳,那种享受是麻醉,带来的毒害非常严重,佛不说我们都不知道;贪瞋痴慢疑是眼翳,这些东西不能不把它舍掉,你要不肯舍,你永远见不到诸法实相,此地讲的「终不见诸佛」。过去不知道,疏忽了,现在晓得了,要认真努力把这些障碍除掉。除障碍不能靠别人,这个东西要靠自己,这是自己的事情。我们要感激佛菩萨,佛菩萨告诉我们,他要不告诉我们,我们怎么会知道?告诉我们,我们知道了,我们就得真干。
从哪里干起?要记住,老人言,老人指示我们一条最高的原理原则,就是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是什么?戒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就是本善,是本善自然的流露,不是别的。你一定要知道,戒不是哪个人制定来约束我们的,你这样想你把它想错了,不是的,戒律是圣人日常生活习惯,你把它记录下来,就这样的。佛菩萨的日常生活习惯记录下来的,这叫戒律。我们跟他学,学他的为人、学他的存心,这叫真学,真的跟他学,不是学他的言语,学他的存心、学他的行为。学圣人、学贤人,圣贤日常生活叫礼,「周礼三百,仪礼三千」。佛法里面戒律,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去学习,你真的去学,会有很大的受用,什么受用?快乐。《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是喜悦,从内心里面的快乐,不是外面的。习是什么?习是落实。古圣先贤他们的存心、他们的言行,你真正学到了,快乐,那是什么乐?圣贤之乐,中国古人常讲「孔颜之乐」,孔是孔子,颜是颜回。在佛法里面讲,你真正能够落实,做到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你没有忧虑、你没有烦恼、你没有妄想,你说多快乐,你所在之处都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唯心净土。所以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善行从我心做起,与别人不相干。从我心做起,我把眼翳除掉了,除掉怎么样?真的你放下了。『舍离於色想』,这个「色」是代表物质,我们所说的五欲六尘的享受,这个你舍弃了。在日常生活当中能随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就是随缘,随著众生的欢喜。自己成就功德,功德是什么?功德是戒定慧,功德是离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功德,它与自性相应,与本性本善相应。
『不见於诸法』,这个「诸法」就是自性能生万法。能生万法怎么说不见於诸法?这个见是不执著、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知道一切诸法是个空相,相有性空,事有理空,它真的不存在,这时候你就见性了,见如来就是见性。佛经里面,用「诸佛」,都从相上讲的,称「如来」,都从性上讲的。诸位读《金刚经》,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面就讲得很清楚。换个名词意思不一样。如来是什么?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我们常讲回归自性,就是宗门讲的明心见性。见性在华严会上是初住菩萨以上,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十法界里面的佛没见性,他那个地位是将要见还没见那个边缘上,如果一见性,就脱离十法界。见性是圆觉,圆满的觉悟;没有见性,他虽然觉,他觉不圆。古人用月亮做比喻,把十五的满月比喻作圆觉,十四以下叫分证觉,不圆满,有多分的、有少分的,初十到十四,多分的,初九以下的,少分觉,十五叫圆觉,这个我们要知道。证得圆觉之后,《华严经》上讲,他还不是真的究竟圆满,为什么?他还有无明习气没断。但是不要紧,这个习气断不了的,没有方法断的,不理会它就算了。不要想到无明习气我要怎么断法,不要想,你一想就堕落了,你就退转了,所以根本不去想它,随其自然。
圆觉以上就是初住以上,他们与遍法界虚空界里面所有一切刹土众生自然起感应道交的作用,这就是佛门里面常讲的佛度有缘人。这个有缘,佛在经典里面,缘很复杂,无量无边,佛把它归纳为四大类,报恩的、报怨的、讨债的、还债的,这都叫有缘人。我们佛门一般也称为冤亲债主,冤是报怨的,亲是报恩的,债主就是讨债、还债的,归纳这四大类。凡是有这么四大类的,这四大类人可多了,为什么?生生世世,不是这一生,生生世世的有缘人太多了。有缘人他有感,佛菩萨自然就有应。感有有心、有无心,应,给诸位说,完全是无心,应他绝对没有起妄想分别执著,决定不起这个,他起这个他就是凡夫,他就堕落了,这一点要知道。只有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才会有应,众生极其微细的念头,就好像震动,你这是震动,初住菩萨证得圆觉,那个心很净,非常清净,他能感受得到,就好像众生非常微弱的波他可以接收得到,一接收自然就呈现反应。就如同江本博士水实验的状况类似,我们有心,无心不行,它感受不到,它很粗,我们有心给个意念给它,它能接收到。佛菩萨的感应比水灵敏太多了,水我们还很集中意志的给它说好几声「我喜欢你、我爱你」,它才会起感应;初住菩萨,这是刚刚证得圆觉,他那个心地清净,感应非常灵敏,众生有意无意动个念头,他那里就有反应。现什么样的身、怎么帮助众生、用什么法,都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有分别执著?所以自然的。我们求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示现了。观音菩萨真的到这里来了吗?从哪里来的?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