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懈#也痪庸Γ矣惺裁垂停棵挥泄停谏母1ǎ皇虑樽霾怀晒Γ谏挥懈#颐亲约壕⌒木×α耍Φ略猜U馐鞘率嫡嫦唷?墒且⌒木×θプ觯蝗欢圆黄鹬谏苁窍M阉鲈猜N颐亲约呵寰恍囊材茏辰纾侵谏盗μ螅颐亲还础T跹湃菀鬃恐谏母颐堑男南嘤Γ睬笄寰恍模歉鲎牧α烤痛罅恕A鹈爬锩孀龀鹊姆ㄊΓ懿荒艿枚鹊览硪彩钦庋摹D愠人郊质澜纾覆辉敢馊ィ吭敢馊ィ娴乃腿チ耍荒愠人幌肴ィ幌嘈庞屑质澜纾撬趺闯人踩ゲ涣恕K裕仁歉鲈錾显担煌故撬约旱氖虑椋褪翘嵝阉褪橇耍暗妓换赝纺钦娴木腿チ恕�
《般若经》上佛讲真话,佛不度众生,佛都不度众生了,谁有能力度众生?那众生谁度?众生自己度的,这是真话。所以佛菩萨给众生做增上缘,四缘生法,佛帮上忙的是增上缘。但是最重要的是他自己的所缘缘跟无间缘,他只要具足这两个,得外面的帮助那没有不成就的。亲因缘不必说,大家都有的,那是真因,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人是缺乏的。世尊在世的时候,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增上缘,天天劝导我们,天天提醒我们。每个人自己成就功夫不相同,这不是佛给我们的,是佛力加持。佛加持什么?把这个理说清楚,方法说明白,果报说明白,我们知道之后自己干。所以,佛对我们只做到两个字,「开示」,佛菩萨、祖师大德、老师只能帮这个忙,开是开启,示是指示。成不成就?在你自己肯不肯干,依教奉行是行,行达到一定的程度就证果了。
所以信解行证,佛能做的是开示,行证完全是我们自己事情。所以觉了是自度,迷惑颠倒的时候要靠佛的开示,叫佛度我们,真正成就决定是自度,佛菩萨帮不上忙。佛菩萨在行证上能帮忙,我们自己都用不著修行了,佛大慈大悲,这帮不上忙。所以要晓得,一真法界是你自己造的,十法界也是你自己造的,六道三途还是你自己造的,你自己要负责任,自己对自己负责。感恩佛菩萨是感恩他把这个讯息告诉我们,他要不告诉我们,我们迷得太深、迷得太重,根本就不知道事实真相,决定还是随著烦恼习气去转。随著烦恼习气,那你就一世不如一世,每况愈下,你走下坡,那就是一世比一世痛苦。明白之后还可以往上升,你就不走下坡路,向上爬,向上那愈走愈高。
所以要晓得,佛菩萨对我们加持的是什么?佛菩萨保佑我们的是什么?跟学校老师一样,老师天天给你上课、天天给你讲解。成绩是你自己做出来的,老师没有办法代你做,修行证果完全是你自己的功力。我们讲行,行的什么?行你所信的,行你所解的,佛给我们开示,我们相信了,我们理解了,就把这个信、把这个解落实在生活里。在日常生活当中,把这个信解,变成自己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见解、变成自己的行为,这叫真的依教奉行。你依照这个方法去行,这个一般讲叫持戒,依照老师指导的去做,叫持戒。持戒久了,就养成习惯,这个习惯决定帮助你得定,这就讲得三昧,佛家讲得三昧。得到三昧之后,功夫不断向上提升,叫定功,他就开悟了。所以,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慧一开就「见诸佛法」,就见佛,就成佛。这样你才晓得持戒的意义,你就懂了,你懂得持戒的意思,为什么要持戒?没有别的,是帮助你定下来,定才能开慧。
在中国,自古以来儿童就开始修定,用什么方法?写字,书法。诸位要晓得,书法是修定的,你心要不定你就写不好。学佛的人天天写书法,不是想做个书法家,想做个艺术界的人士,目的不是在此地,是修定。你看你早晨写一个钟点字,就等於修一个小时的定,你要把整个精神意志集中。印光大师教我们这些出家人,字确实代表一个人,人没有见面,看到你的字,真正有功夫、有学问的人能看得出来,人如其字,字如其人。一定要端正,为什么?你心正,你的行为正。画画,画画也是修心,你心不定你就画不好。无论学哪一种艺术,都要从定中你才能得到三昧,换句话说,心浮气躁什么都学不到,天天跟在佛菩萨面前也学不到东西。清净心能学到东西,所学到的全是自性里头本自具足,不是外来的。所以说回归自性,性德起用,性德现前而已,这才是事实真相。
在大乘教里面确实法门很多,四弘誓愿里面讲「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的法门到最后归纳就变成三个门。这是讲什么?你大彻大悟,转凡成圣,到最后这三门。这三门就是三皈依里面所说的,佛是觉,法是正,僧是清净,就这三门。这三门没有进去是三门,进去之后是一个,就好像一个大殿三个门,外面是三个门,走进来都一样。性宗、禅宗走觉门,这就是常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成佛了,他进去了。教下走正门,就是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走这个门。这个门,中下根性的人容易成就,觉门那真的是要上上根人,普通人不行。还有个门就是清净,就是僧,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走净。在末法时期这个门是最适合的,修清净心。正知正见是要许多经论,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净宗确实具有前面两种的长处,真正修行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你能得清净心。得清净心往生就有把握,你真的就成就了。净宗的经典少,只有五经一论,五经最短的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短,《般若心经》有二百六十个字;最长的是《无量寿经》,诸位常常读诵的,经文都不长,受持容易,非常适合於现代社会环境。所以要著重修清净心,养清净心,不能夹杂,不能怀疑、不能夹杂、不能间断,没有一个不成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六一卷) 2008/5/5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6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三段偈赞分,第三小段胜慧菩萨,偈颂第八首看起:
【又如明净日。瞽者莫能见。无有智慧心。终不见诸佛。】
这四首偈,从第六到第九,是比喻得失。四首偈,前面三首都是比喻错误,末后一首是正确的。四首里面有三首说明过失,显示出我们的过失很重,烦恼习气很深,所以说得多。能够把它纠正过来,我们的学习就确实有收获、有成就。总的来说,六道里面众生最可贵的是有自知之明,也就是真正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有错误;知错误他才能改正错误,如果不知道自己错了是永远不会回头。诸佛菩萨、诸善知识他们能帮助我们的就是把我们点醒,让我们自己晓得现前的状况。这就好比一个人他有病,有病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有病,所以他不会去治他的病,如果他知道他有病他一定去求医,这一定的道理。所以有病不知道病,这是很可怕的一桩事情。这个比喻容易懂,有病了谁不要去求医,找好的医生,找好的药物?但是我们的心病、我们的烦恼病、我们的所知障病真的自己不知道,等到哪一天果报现前,后悔莫及,那就迟了,来不及了。所以总要明了,这才是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大事。父母告诉我们,但是告诉我们的很有限,为什么?有很多烦恼习气父母也不知道,他是凡夫。老师知道,世间老师知道的也很有限,他自己的烦恼习气没断,对我们帮助是有限度的。只有佛菩萨、只有真正修道人他们知道,所以他们能够讲得透彻,演得微细,演是做出来给我们看。
我也常常说,佛菩萨教人,为什么人相信?为什么教学有那么好的成就?依照中国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灭度是在周穆王五十三年。如果依照这个记载,佛距离我们现在三千多年,不是二千五百五十二年,不是,三千多年了。想想这么长的时间,他的遗教留在世间,多少人在学习,学习这么多人当中,多少人开悟,多少人证果。现在证果、开悟的人少了,过去有,朝朝代代都有记载,愈往前面去愈多,愈往后面看比较少,现在看不到了。从这个地方也显示出众生的根性一代不如一代,什么原因?烦恼习气的累积。我们就明白了,这不难懂,三千年前的人那时候他的烦恼肯定比我们轻,为什么?我们今天又累积了三千年,只要没开悟,往后去那就更麻烦。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不能往生,下次再遇到佛法可不是那么简单的,这是世尊在经上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下一次得人身是什么时候?不要以为我们在这一期生命结束之后立刻就到人间来,这是如意算盘,不是事实。事实要得人身,照中国传统的学术来讲,你要在这一生当中具足伦常道德,这是取得人道的基本条件。
伦常里面讲的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这些关系你有没有处好?这问问自己。应该尽的义务有没有做到?父子的亲爱,父慈子孝我有没有做到?兄友弟恭有没有做到?君仁臣义,君是领导人,在我们道场,住持是领导人,首座、维那、监院都是领导人,这是领导班子。领导人要把仁做到,被领导的人要把忠做到。朋友之间、人与人之间,敬、信要做到,互相尊敬,互相信任。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些都能做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这些道德都能相应,来生到人道。如果人际关系没处好,这些基本的条件不及格,来生就得不到人身。到哪里去?你想想,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贪心重的人干什么事情他的方向目标是贪婪,这个人来生是饿鬼道;嫉妒、瞋恚,他是地狱道;愚痴,没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善恶,往往都颠倒了,这是愚痴,畜生道。所以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细心想想,我们的前途在哪里?不必问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如果没有清净慧,就是摆在面前的事实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愚痴,没有智慧。
贪瞋痴叫三毒烦恼,贪瞋性质很猛利,说实在话,很容易断,最难断的是愚痴,为什么?有戒定就能把贪瞋止住,痴不行,痴一定要智慧,没有智慧他回不了头来。所以佛法的教学,终极的目标是开智慧,不是在戒律成就、禅定的获得,不是的,为什么?这个世间人做得到。中国古人讲的礼,那就是戒律成就,世间人做到了;中国人讲的专一,那是佛家讲的定,也做到了。「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中国自古以来圣贤教育都对这个原则非常尊重,只是到近代,也不过一百年的样子,这一百年的疏忽,把古圣先贤的教诲放弃了,造成现前的灾难,天灾人祸真正的原因是在此地。这是科学没法子探测到的,只有在圣贤教诲里面,你就很容易发现。我们得人身谈何容易!得人身遇到佛法,难中之难。遇到了佛法,没有遇到殊胜的缘,三因里头没有殊胜的缘,正因、了因不容易现前。了因就是所讲的智慧,有智慧他才觉悟,有智慧他才会回头,没有智慧的人学佛也不会觉悟,也不会回头。
佛教菩萨回头,第一个,从贪婪回头,学布施。布施是什么意思?要用现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