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鹬粗畔戮臀蛄恕7鸨涑煞卜颍饣安荒苷庋捣ǎ颐强梢运捣鹦浴⒎ㄐ裕鹦跃褪欠穑墒且馑蓟故怯胁畋稹7鹦悦粤司徒蟹卜颍卜蚓跷蛄司徒凶龇穑鹦悦挥忻晕颍绻鹦杂忻晕颍蔷筒荒芙行浴K哉馐歉龌旧系奈侍猓颐潜匦胍懈銮宄母拍睿翟谒嫡馐呛苣呀驳摹�
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生的?你看现在科学、哲学都研究这个问题,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森罗万象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在哲学里面讲就是本体,佛法不用本体,佛法用「性」,所以性就是本体。性有两个说法,一个是佛性,一个是法性。前面跟诸位做了报告,智觉之本体就叫佛性,也就是我们讲见闻觉知。见闻觉知之体是什么?是性,我们称佛性,因为佛的意思是智跟觉的意思,智觉所依的就叫做佛性。不是智觉,我们一般讲没有智觉,像植物、矿物、山河大地、自然现象,这些东西没有智、没有觉,我们就称为法性。法是万法,能生万法,能生万法的「能」我们就称它作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一个性是两种讲法,就是我们现在讲,在动物上称佛性,在植物跟矿物讲就称为法性,是这么个意思。实在说,什么动物、植物、矿物很难分的,粗分可以,细分就分不出来。日本江本博士用水实验,水是矿物,水是法性,他在这个法性里面去测验,它有佛性,什么佛性?它有见闻觉知。这个在大乘了义经典里面有,「一性无二性」,我们就佛法大乘教里面一般对於佛性跟法性的说明,我们总得要知道。
我们先说佛性,什么叫佛性?「谓真性平等,犹如虚空,於诸凡圣无所限碍,故名佛性」,这是对佛性简单的解释,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性就是体,体性;性就是理,道理,所以它是真如之理,真性平等。菩提心里面讲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菩提心就是一个智慧觉悟的心,是一切众生的真心,就是一切众生的本性。中国老祖宗讲,在五千年前老祖宗就说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那个本善不是善恶的善,那善是什么?真诚是善,清净是善,平等是善,正觉是善,慈悲是善。换句话说,一切众生哪一个的真性不具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统统具足!这叫本性本善,它是真平等。平等,它没有分别就平等,有分别就不平等,有执著就不清净,所以它本来是平等的,本来是清净的。对於凡夫,对於圣人,没有限量、没有障碍,或者说没有限制、没有障碍,凡圣是一样的,迷了叫凡,觉悟了叫圣,不迷就是圣。圣是什么?圣是佛、菩萨,这个菩萨是法身菩萨,不是十法界的菩萨,法身大士。
《华严经》上佛说过多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四圣法界是佛,六凡法界也是佛,天人是佛,我们人,人人都是佛,畜生是佛,饿鬼、地狱也是佛,妖魔鬼怪还是佛,他有佛性。为什么会变成这么多这种形形色色的不一样?迷的浅深不相同,迷的理事不一样,所以才有这些现象发生。这些现象虽然发生,统统是幻相,《般若经》上讲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在大乘教里讲得很多,并不只是《金刚经》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佛以梦幻泡影来做比喻的说得最多。梦幻泡影都不是真的,整个宇宙十法界依正庄严不是真的,但是迷了的时候它会起这个现象,这现象如果你不觉悟,你不知道它是个幻化的相的话,你在这里面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你有这个痛苦。真正觉悟了之后,没有障碍,为什么没有障碍?它是幻妄的,不是真的,它怎么会起障碍?所以在《华严经》里面佛为我们说出来,理事没有障碍,事事没有障碍,这才叫真的解脱,叫得大自在。
所有一切障碍全是从分别执著里头分的,我们只要把分别执著放下就没事了,虽然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可以说你已经得自在,六道里头不自在。现在我们很清楚、很明白,为什么会有六道?因为有执著,执著放下,六道就没有了,偏偏要执著,那就是偏偏舍不得离开六道轮回,不就这么回事情吗?头一个放下的,佛教导我们的,身见,不要执著这个身。这一关很难,这一关是凡圣的分水岭,凡夫执著身是我,迷惑,圣人知道身不是我。什么是我?佛性是我,性是一切万物的本体,万法的本体,永恒不变,所以它是真的,叫真性。真是永恒不变,《中观论》上讲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性,性遍法界虚空界,虚空,空间、时间都是从性里头变现出来的,所以时间、空间不是真的,因为它是所变。能变是真的,能变不生不灭;所变有生有灭,所变的有来有去、有常有断、有一有异,所变的。能变的没有,能变你找这些现象统统找不到,没有生灭,没有来去,没有一异,所以它是真的,那个才是自己。所以禅宗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就是说的佛性,灵魂不是。有很多外道,心外求法的,他知道身不是自己,他不执著身是自己,他执著灵魂是自己,比我们高明。虽高明,出不了六道,他最高可以生到无色界天,可以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出不了六道轮回,为什么?执著灵魂是自己。确实,灵魂是精神,肉体是物质,我们这个身体是肉体跟精神集合在一起的,这个要知道。物质离不开精神,精神离不开物质,在佛法讲,色法跟心法是一不是二,决定分不开。佛法说得微细,整个身体,灵魂就是阿赖耶识的见分,色身是阿赖耶识的相分,它两个分不开。弥勒菩萨讲得好,「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识是见分,形是相分,念念成形,形形有识。那个念是什么?念是迷,迷的人才有念,悟的人没有念,这个要知道。没有念,真的觉悟了,至少是《华严经》上讲的圆教初住菩萨,他脱离十法界。你就晓得四圣法界虽然没有执著、没有分别,他有念,有念,执著没有了,执著习气也没有了,分别没有,分别习气有。
这些事情我们要长时间来薰修,要密集的来薰修,为什么?否则的话,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依旧是妄想执著烦恼习气当家做主,那就错了,那就是每天从早到晚依然造业。造业当然有果报,善因得善果,三善道受报,恶因,三恶道受报。要知道,这桩事情我们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在干,养成习惯了,现在虽然在佛法当中听到事实真相,由於这个习惯太深,力量太强,我们回不了头来。回不了头来,你要受它影响,对於如来的正教不能完全相信,我们听了怎么样?半信半疑。这是事实真相,自己一定要接受,要肯定我真的是半信半疑;如果真信,真信你马上就回头了。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真信,夜睹明星,大彻大悟,真信。所以凡夫成佛就是一念,真信。在中国,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表演,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里面,五祖给他讲《金刚经》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大师妄想分别执著一下就放下。这一放下,这一放下就成佛了,《华严经》上讲圆教初住以上,就脱离十法界,真的超越了。要知道,世尊能超越,六祖能超越,我们每个人都能超越,问题就是在你是不是真的放下?不能像佛祖那样顿悟、顿超,一下放下,我们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昨天我跟诸位说过,我们像一根柴火,像一根木头泡在水里面,泡了几十年,泡了几百年,湿透了。把它捞起来,水擦擦干净,真的没有水了,擦擦干净,我们拿一支火柴点它,能不能把它点燃?不能,再用一支,一盒火柴统统都烧完了,这个木头一丝毫都没有影响。我们是这种木头,这就是烦恼习气太重。可是要知道,火一定能点得燃的,只要你继续不断,一包火柴不行,两包、十包、一百包、一千包、一万包,肯定点燃,得有耐心,慢慢来。释迦、六祖他这个木头是个干燥的,没有沾过水,真的一支火柴就把它点燃了。从这个比喻里说明众生根性不相同,有人听经三年五载开悟的,有人听经学教十年、二十年开悟的,有人三十年、四十年开悟的。只要你有信心,知道开悟的秘诀就是放下,我们不能一下放下,慢慢来。
我初学佛的时候老师教我,先从哪里放下?先从身外之物放下。身外之物什么东西最优先?你最喜欢的东西最优先放下。我在年轻的时候,没有福报,生活非常艰苦,老师问我,你最喜欢的是什么?我最喜欢的是书,从小喜欢读书。你就从这放下。真的,我对书很爱惜,一生都这个样子,对书籍保存得非常完好,不会损坏它,也不会染污它。我们讲经这个书本现在是个普通的本子,里面可以写字。如果是线装的本子,就不能写字,另外用纸张做笔记,不可以把这个经本损坏,我们再写了字,就没有办法留给后人,留给后人要留得完整。现在印刷术发达,印刷来的东西是复印本,我们在这上写字没有关系。字还是要写得工工整整、规规矩矩,不可以太潦草,画一根线一定要画得很直,这是什么?这是恭敬,这是爱惜。所以我年轻的时候,我的东西别人可以用,我的书不可以借给人看。他不知道爱惜,他拿到我的书他在里面就乱画,看到哪个地方把这个书叠一页过去,这书会损坏,他都不能用个书签夹在当中,这些都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的书不愿意借给人看。老师教我放下,就从这开始。从此以后,人家想看我的书我可以借他。一、两年之后有了进步,我买的新书,我还没有看,别人看到之后想看也行,我也能借给他。所以说从你最喜欢的放下,你最珍惜的放下。这种教学法很有道理,先放下身外之物,容易,然后再放下身体,叫内财,那就很大的进步了。内财怎么放下?内财,用我的智慧、用我的时间、用我的劳力为众生服务,现在讲的做义工,做义工是内财布施。慢慢练习,先练习肯放下,愿意放下,然后再进一步,这个放下为众生不为自己,这就又进一步了,能够做到舍己为人。到最后才叫你放下执著,慢慢的往前进。我们的执著太多了,先从容易放下的先放下,不容易放下的慢慢再说。最后到佛的门口了,这才告诉你身见要放下,不再执著这个身体是我。这个时候对佛法了解了,佛性是我,灵性是我,灵魂不是我。这个放下之后就入了佛门,证须陀洹果。
放下有好处,这一放下,本能透出来,起作用,本能最先透出来的是天眼、天耳。佛告诉我们,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根,六根的能力是圆满的,遍法界虚空界。我们的眼能见,能见法界虚空界没有障碍,能见到微尘里面的世界,这《华严经》前面我们都读过,这是我们的本能。但是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的执著才放下少分,还有很多没有放下,所以须陀洹的天眼能量就不大。阿罗汉的天眼能见到一个小千世界,也很了不起。你看看黄念祖告诉我们,一个单位世界是一个银河系,一个小千世界是一千个银河系。说明阿罗汉的天眼,一千个银河系他看得很清楚,佛在经上比喻说「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这本能恢复了一些。菩萨至少能看三千大千世界,不是一个小千世界。佛眼那就不必说了,遍法界虚空界没有障碍。诸位要晓得,圆教初住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