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д飧鼍歉鼍际敲挥懈模У阶詈蟪鑫侍獾氖焙颍伎赡鼙涑赡У馈DУ母1ê艽螅∧Ц1ù螅蹦隳芄鄄斓玫剿靶闹亍⒉_恚心重、疑心重,佛跟魔怎么辨别,你从这里细心去观察就知道了。他的福报享尽,他所造的罪业现前,三途去了,三途的时间可长了。他能不能成佛?能,他阿赖耶里佛的种子也很强。遇到缘,所以超度佛事有效,很多的魔跟罗刹,我们在这里做「三时系念」,他们很容易得度。他们堕落在恶道里,知道苦,知道错了,现在有人提醒他,一念回头他就成就。凡夫往生,在理论上讲一念之间,《弥陀经》上讲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不假,真的。最不容易回头就是迷惑颠倒的人道,最不容易。鬼、畜如果执著这种习气很浓很深,他不容易得度,他知道苦,知道有灾难。如果悟性高一点的,听到「系念」里面的开示,系念里面中峰大师的开示好,讲得太好了!我们做这个功课的人,最重要的是随文入观,对自己有大利益,对这些被超度的鬼神功德利益很大。如果我们做这个只有形式,念诵有口无心,他们所得的利益就很小。我们帮助人就是要真干,诚心诚意认真好好的去做,自利利他。要在这一生当中成就,这一生当中就要紧抓住,决定不能放松,决定不能退转,一放松一退转就迷了,就堕落。这里我们讲了一个佛性,我们简单的就介绍到此地。
从佛性我们当然会联想到法性,我们把清凉大师《钞》里面的注解我们念一遍。《钞》是《疏》的注解,就是注解的注解,这是大师很慈悲,怕我们看到他的注解还是不能够了解意思,所以再加注解。这一段节录在此地,「又上性下」,就是上性底下所说的,「别示诸因,先指经以明,性无所有者,即前偈自性无所有,内外虽异,皆是第一义空,故指前偈」。这是我们念过的,一说都明白了。「亦即此偈於此性也。既以第一义空为正因佛性,故性无所有,即正因也」,这是三因佛性里面的正因。「前解此了者,前偈云,如是解法性,故云前解,此偈云,於此性了知,故云此了」,这些都是了因,「并是了因」,「明知一切众生,虽有第一义空智慧之性,若无般若等为了因者,终不成佛」。由此可知,了因重要,没有了因不行,我们现在天天在学习,都是属於了因。第三个是「缘因佛性」,缘是助缘,助缘是讲「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善根功德不能疏忽。
道场贵的是有道,什么是道?有解有行这是道。在过去,寺院庵堂都有专修的功课,所以中国古代寺院庵堂,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叫专科大学。因为中国古大德跟佛门的祖师们知见可以说是一致的,都懂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他东西专,他不杂。五台山专学「华严」,华严道场,天下学华严都到五台山去;天台山学「法华」,学法华的人都到天台;学「唯识」都到大慈恩寺。每个宗派有每个宗派的道场,宗下面有派,同一个宗,依据的经是相同的,但是依据的注解不相同,跟哪一个人学,所以它就分派了。譬如我们净土宗的依《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版本很多,在《大藏经》里面,现在传下来的原译本有五种原译本。同时依靠的比较少,为什么?太多了,所以在宋朝,王龙舒居士他就做了个会集本。以王龙舒居士的身分、地位以及他的财富,在那个时候五种原译本他只看到四种,宋朝的译本他没有见到,宋译的就是《佛说大乘无量寿经》。所以他的会集只有四个本子,不齐全,但是会集得算不错,在前清《龙藏》也入藏了,可是会集不完整。
同时,龙舒居士当然他是没有问题,他在会集的时候,把经文里用字他改了几个,改得是很好。后人有批评,是改得好,但是这个事情不能做,怕开这个先例,后人没有龙舒居士的程度,没有他修行的功夫,看到经上自己随便改,那以后这个经就面目全非了。这个想法是正确的,所以古人发现经里面这个字不太妥当,他在旁边注出来,这个字应该做什么字,不敢改动经文。这个态度是正确的,错也要照著错误把它传下去,改是注在旁边,或者注在经本的上面,那叫眉注,注在上面,这是应当的。所以会集本从那里开始有,大家欢迎。因为这个本子有缺陷,所以一直到前清嘉庆年间,不是在嘉庆,在咸丰,嘉庆以后,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魏源,这也是个通宗通教的大德,他做第二次的会集。当然这个会集一定比前面的本子好,可是也有问题。后来的祖师批评他的东西,取舍欠妥当,也犯了前人的病,就是改动了原来的经文,印光大师对他的本子批评就很多。
所以到民国初年,才有夏莲居居士第三次的会集,这个会集本是五种原译本统统看到了。而且他非常谨慎,会集就用了三年的功夫,闭关三年专门做这个事情,三年定稿。定稿之后,七年的修改才成为定本,可见得夏老居士对这部经的慎重,可以说毕生的精力就在这部经上。我们也可以说他老人家出现在这个世间,大概就是为这桩事情而来的。他的学生黄念祖老居士跟我很熟,我在没有见黄老居士之前,是在经本上看到梅光羲老居士一篇很长的序文,我们读了非常感动。梅光羲老居士是李炳南居士的老师,由於梅老对於夏老的尊敬,所以李炳南老居士没有亲近过夏莲居,但是对夏莲居老居士很仰慕,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他老人家常常提到。中国在民国初年,居士里面是两位大德,叫「南梅北夏」。南方,梅光羲居士是江西南昌人,夏老是山东人,叫南梅北夏。所以这个会集本我们现在都依靠它,这个本子是李老师在台中讲过一次,他有个简单的眉注,这个本子我现在放在澳洲,这是我们的缘殊胜。
今天我们又难得,这是无量劫的福德因缘之所感,庐江这一批出家、在家的大德,在家里面包括地方的领导们,热心的支持拥护,有这么样好的一个环境让我们在这里学习。佛法是讲知恩报恩,不知恩你就不会报恩,知恩的时候如何报答?我们的成绩就是报答,诸位真正在这个地方开悟了,在这个地方成就了学业、道业。末法时期,往生就是证果,一生做好榜样给人看,往生的时候不生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预知时至。确实我们听到,我们也见到,站著走的、坐著走的,连在家居士都能做到。我早年在台湾,在南部住的时间不长,在佛光山只住过十个月,听到佛光山的长工,它那个工程是终年不断的,有一位在那边是做长工的,也是学佛的一位居士,给我讲了个故事。他住的那个地方离佛光山不远,一个小镇,他的邻居一个老太太,念佛三年站著往生。所以他来劝我们,他说那是真的,一点不假,他亲自看到的。他说这位老太太原先也不明佛教的教理,但人非常善良、非常慈悲,佛神都拜,佛神也不分。三年前娶了个媳妇,媳妇懂得一点佛法,就劝她不要拜神,不要到外面去,在家里建个小佛堂,专门拜阿弥陀佛,供养西方三圣,在家里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个老太太听媳妇的话,就不再跑庙了,在家里专门念,念了三年。往生的这一天她没有说,我们理解,她要说了,她恐怕就不能往生了,家里人会障碍,她不说。她只说,吃晚饭的时候,「你们先吃不要等我,我去洗个澡」,只告诉家人这样。可是家里儿子、媳妇非常孝顺,等她,等了很久,怎么还不出来?结果去看的时候,她真的是洗了澡,叫了没人答应。到佛堂一看,老太太已经穿了海青站在佛像面前,手上拿著念珠,喊她也不答应。到她面前仔细一看,她走了,往生走的。惊动很多人,三年,站著走的,没有生病。不告诉家人,她才安安静静的走,如果一告诉家人,家人一定是有的人喜欢,有的人舍不得,就扰乱她了,她就走不了。由此可知,念佛三年往生的人很多,你说她是不是寿命到了?我觉得不一定。她为什么走?人家到功夫成片就有这个能力。功夫成片里头,功夫好的就能够随意想去就去,给念佛人做个好样子。这就是她弘法利生,她不需要讲经,做个好样子。在家居士,女居士,能做到。
所以,我们希望这一生当中弘法利生领众修行,到临走的时候表演一下,这真的,不是假的。许多人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做不到没有别的,这个世间放不下,真放下,哪个做不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你就想到跟自己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到极乐世界才叫真正回到老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晓得至少是两种难得的殊胜,第一个是寿命,无量寿,不再有生死,不再有生病;第二个是修学的殊胜,极乐世界就是个佛教学校,阿弥陀佛他的应化身无量无边。你在这一处修行,谁给你讲经说法?阿弥陀佛,那边那个道场也是阿弥陀佛。我们这个地方不行,没有这个能力,现在用的电视、用的网路还不是真正的分身。但是科技还在发展,我们相信有一天科技再发展,我们可以对面谈话,在萤光幕上我们提出问题,萤幕上的人听得见,这是我们相信能做得到的。
所以一定要做出来,把《弟子规》做出来,把《感应篇》、《十善业道》、《沙弥律仪》做出来给人看。《无量寿经》、《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行为,我们就是过一真法界诸佛如来的生活。做出样子给社会大众看,正知正见、正语正行,这叫正法常住。正法常住要靠人,靠真正发心的人,从哪里做起?从自己做起。同学这么多,不可以推诿别人,推到别人身上,将来就一个都不成。每位同修都应当直下承当,从我开始,从我做起,佛法的慧命才能延续,佛陀的遗教才能够光大。如果我们自己懈怠,那就晓得我们会堕落,我们对不起自性,对不起这一生所遇到的善缘,对不起这些护持的善信,那就叫造罪业,果报想想就明了将来到哪里去。所以我们真干,不是天堂,是极乐世界;我们不干,前面是三途、是地狱。没有当中选择的路子,一定要认真努力,互相勉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五八卷) 2008/5/1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5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三段偈赞分,第三小段胜慧菩萨,偈颂第六首看起,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我们先看这一首。这个偈颂末后这两句是很有名的两句话,『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这个慧是世间智慧,也就是说六道众生,包括二十八天的天人,虽有智慧也没有办法能够了解佛法。这是什么原因?其实凡夫跟佛没有差别,要说差别,只有迷悟不同,佛觉悟了,凡夫在迷,所以只有迷悟不同,除迷悟之外没有丝毫差别。为什么会迷?他起了妄想分别执著,迷了;为什么会觉悟?只要能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悟了。佛变成凡夫,这话不能这样说法,我们可以说佛性、法性,佛性就是佛,可是意思还是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