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四五卷) 2008/4/15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4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三大段偈赞分,第二小段南方一切慧菩萨。偈颂从第三首到第六这四首偈讲真观真止,我们也用了相当的时间来学习,讲「妄尽还源观」里面的大意,我们也做了一个简略的介绍。这堂课我们把偈颂做个总结,大意都明白了,现在读这个经文比较能够体会。我们看经文,第三首偈:
【观察於诸法。自性无所有。如其生灭相。但是假名说。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这两首是讲观,也就是说教我们对整个宇宙人生万法的看法,这个看法是佛知佛见,跟我们的看法不一样。我们的看法、想法就是颠倒了、错误了,没有看到事实的真相,事实真相是这两首偈所说的。真相是什么?『自性无所有』,自性这个名词是假设的,老子所说「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要知道一切诸法没有名字,名字是人给它取的,所以名字都是假名。可是假名它有作用,便利於我们在日常生活接触当中,我们讲交换讯息、交换意见。所以要晓得这是假名,不是真的。真的没有名,不但没有名,还没有相,不但没有相,还没有性,性是体性。为什么说没有?这叫真空观,所谓没有就是我们觉察不到。自性就是法性,是我们自己的法性,所以称之为自性。自性是一切万法共同的,是佛的自性,是释迦牟尼的自性、是菩萨的自性、是你的自性、是他的自性,也是我的自性。自性是一个,这很难懂!为什么自性是一个?世尊在《楞严经》上举个比喻说得很好,把自性比喻作大海,把一切众生,就是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众生里有佛,有佛、有菩萨、声闻、缘觉、天人、修罗,到饿鬼、地狱、畜生,这些是什么?这些是大海里面的水泡,水泡有大有小,就好比十法界众生。水泡统统是依大海而起的,离了大海哪有水泡?这个比喻我们比较容易懂,大海确实里面起无量无边的水泡。大海是永恒的,比喻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可是水泡有生灭,有生灭、有来去、有断常、有一异,这里头有。这是从现相,相有生当然就有灭。可是性没有,性没有生它就没有灭,像大海一样,大海没有生灭,大海的水泡有生灭。水泡就是大海,大海就是水泡,这个认知就叫佛知佛见,这才真正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我们凡夫没有这个认知,大海不是水泡,水泡不是大海,把个个水泡都独立了,不知道它是一体。这叫什么?叫凡夫颠倒妄想,这是凡夫的错觉、这是凡夫的迷惑;真正觉悟的人了解事实真相。
自性,我们眼看不见,耳也听不到、鼻子也闻不到、舌头也尝不到、手也摸不到、心里也想不到,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六根统统接触不到,说它叫空,空加个真空,真空就是它不是无,它能现相,惠能大师讲的能生万法,所以不能叫它作无。空不等於无,空是有,有什么?能大师说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具足一切法,本自具足。无量的智慧,这是精神。无量的德能,我们用形容词讲千变万化,那个千万不是数字,千万是形容多,多到什么程度?多到没有边际,多到没有数量能够算得出来,这是德。相是什么?相就是物质,就是它所生的万法,它变现出来的万法可多了,也是没有人能算得清的。这个小小的地球上这些物质现象,没有人能够算得清,何况遍法界虚空界,哪个人能计算出来?只有佛知道,菩萨都不能尽知。我们要问佛为什么知道?佛不必学就知道,因为他自性里头本来有般若智慧,智慧就是觉知,真真实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是自性的智慧,不是学来的。我们现在在迷,迷而不觉,这叫凡夫。迷了,我们的自性在不在?在!就在面前、就在当下,但是你就是不认识。
佛说得好,虚空、时间,我们讲时间跟空间,也是自性变出来的一个现象,不是真的。很难得现代的科学家发现了,时间、空间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是什么?我们一般人讲是幻觉,在佛法里面称之为不相应行法,这相当於现在学术里面的一个术语叫抽象概念,不是真的。所以科学的发现跟佛法所讲的非常接近,虽然接近,实际上还有距离,科学确实没有佛法说得那么透彻、说得那么明了。佛法是科学,科学是什么?科学是亲证,也就是说你确实把它证实它是真的,就是拿出证据来,拿不出证据没有人相信。科学要证据,佛法有证据,一定让你亲自去证得。你亲自证得自性,大乘教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明是明白、明了,见就是亲证,明心你就见到性。那个心是什么?心是阿赖耶,阿赖耶是染污,不明,把染污除掉,明了,明你就见性。染污是什么?染污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三大类的染污,这个必须要知道。你真正知道这是染污了我们的心性,你才真的想把它放下、想把它舍掉,为什么?舍掉之后你的性就现前,你就见性,见性成佛。
见了性的人我们就称他作佛陀,这是印度话,印度的名词,我们中国人称为圣人,印度人称为佛陀。中国圣人能不能等於印度的佛陀?还不行,有差距,这个差距很不好衡量。从理上讲能通,为什么能通?大乘教上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要问:孔子本来是不是佛?是!耶稣本来是不是佛?是!你我本来是不是佛?是,都是。理上讲得通。事上就有问题,事上就是说烦恼习气每个人厚薄不同,印度的标准是习气烦恼断尽了才称之为佛,我们中国圣人没到这个地步。我们想想看,孔子有没有烦恼?孔子有没有七情五欲?有,比一般人淡薄,他不是没有,他淡薄,那就显出比一般人高出了。所以,用佛的标准来看孔子,孔子是什么境界?天人的境界,比人真高,但是比不上阿罗汉。阿罗汉七情五欲断掉,断干净了,妄想分别没断,所以阿罗汉比天高。证得阿罗汉果,六道就没有了,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全没有了。所以,从事上看就不一样。但是,是不是诸佛如来在我们中国应化的?故意这样表演给我们看的?这个事情就难讲了。我在初学佛的时候就提出这个问题向老师请教,老师告诉我,理上能讲得通,事上没有证据。就是讲,诸佛到这个世间来,应以孔子身得度就现孔子,应以孟子身得度就现孟子,讲得通。可是孔子没有说他是哪个菩萨化身来的,孟子没有说他是哪个佛化身来的,没讲,所以事上找不到证据,理上是讲得通。最重要的不是在这些事上,最重要是在自己,这个必须要知道,别人那些事情你搞得再清楚也没用,不是自己的境界。所以我们对於那些事情不要去操心,不必在意,真正要紧的是自己怎样修行证果,这个重要。
佛既然告诉我们,整个宇宙一切万法是自己的心现识变的,自己的心现没有问题,心就是心性,就好像大海,大海是一个,十法界所有的众生都认它是自性。所以自性是共同的,问题在识变,识变各人不一样。所以法界有多少?不止十法界,十是代表圆满,数目字从一到十是个圆满的数字,圆满就是无量无边无尽。我们地球上现在的人口将近七十亿,这个世界是谁变的?是自己变的,这是自己的业力,又是大众共同变的,这叫共业,自己一个人变的叫别业,别业跟共业是重叠的不相妨碍。所以这个世间每个人的世间不一样,我们看到都是一样,那是共业,共业里头有别业。怎么知道不一样?同在一个境界里头感受不一样,譬如八月十五的中秋夜,大家来赏月,赏月每个人心情不一样,每个人感受不一样,那就是别业,看到外面景象是一样,这是共业。共业跟别业也交叉在一起、重叠在一起。所以佛才告诉我们,佛经上比喻常说「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修行各各圆成菩萨道,这桩事情什么人都帮不上忙。
诸位要晓得,经上常讲四缘生法,这是把无量的因缘归纳为四大类。第一大类是亲因缘,这就是阿赖耶里面的习气种子。这个可以说大致都是一样的,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具足,也就是说你阿赖耶里有佛种子、有菩萨种子、有声闻缘觉种子、有六道的种子,这是平等的,没有一个人有欠缺。有佛种子你当然能作佛,有地狱种子你可能会下地狱,为什么?你有因。可是有因还得有缘,所以佛法不讲因生,它讲缘生,虽有种子没有缘它不起现行。譬如我们种瓜,西瓜种子有了,种子有了,我不给它缘,我把它放在玻璃瓶里面放著,它永远不会长成西瓜,没有缘。它要什么缘?它要土壤、它要水分、它要肥料、它要空气、它要阳光,还要人工培植,这都是缘。缘具足了它长得很好,缘要不具足它长得不好,过分的缺乏它根本就长不起来,就这么个道理。假如我们这一生想成佛,我们把佛的种子给它缘,就是这一生我们又认真来学习,依照佛菩萨的教诲认真来做。这个种子就得到缘,在这一生就能结果,结果就是你成佛、就是你证果,你有,不是没有。如果你不给它缘,这一生果报就不能现前。所以六道众生没有接触到圣贤教诲,随著烦恼习气去造业,果报都在三途,非常容易进去,为什么?三途的因,外面的缘很多。饿鬼道的缘是贪心、贪婪,贪财、贪名、贪色、贪吃、贪睡。财色名食睡,他贪爱这些,那就缘具足,这个缘具足他哪里去?他就鬼道去了。瞋恨心重的,为什么瞋恨?贪婪里面不如意,瞋恚心生起来,贪婪加上瞋恚,这个缘很殊胜,这什么缘?地狱道的缘,他来生到地狱去,就这么回事情。
世尊很慈悲,我们不能不感恩,他把十法界的业因,主要的因告诉我们,让我们好学。佛的业因是平等没有高下,为什么?你看妄想分别执著全都断掉了,哪里还有高下?清净平等是佛的业因。我们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接触到佛法的,如果他能够以清净心、平等心处事待人接物,这个人一遇到缘他马上就成就。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这是天性,佛法里面讲善根深厚,他处事待人接物确实就是清净平等慈悲心,所以他一接触他就成就了。再看看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没念过书、没接触过佛法,孝顺母亲,待人接物真的他用的是清净平等慈悲心。别人讽刺他、笑话他、毁谤他,他若无其事,还是恭恭敬敬笑面迎人。别人说他愚痴、说他傻,他一点也不傻、一点也不愚痴,一闻到佛法他就觉悟,他就得受用。到黄梅见五祖去求教,见了面之后,五祖叫他去做义工。他是樵夫卖柴的,依旧让他干本行,到厨房里面干破柴舂米这个事情让他做,做了八个月,没有进过禅堂,也没有进过讲堂。到传法的时候,时间非常短促,半夜三更五祖召见他,给他讲《金刚经》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说出他自己的心得、他自己的境界,说了五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听了之后,行了,不要再说了,衣钵就给他,叫他赶快走。为什么?同行相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