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啪鹊昧巳恕U飧銮诚缘睦尤菀锥N易约合衷诙济挥邪旆ǔ缴缆只兀以趺茨馨镏鹑耍孔约翰荒埽梢园镏鹑酥挥幸桓龇椒ǎ叭四罘稹K绻娴南嘈牛畔峦蛟道鲜的罘穑婺芡W约翰荒芡镏鹑送飧龇椒ㄖ猓僬也坏降诙霭旆ǎ送蛩那Х哦际且瘸删妥约海缓笤俪删捅鹑恕V辽伲隳芄患婀吮鹑说模豕陨希颐窍衷谟忻挥兄さ茫吭凇痘暇防锩娉跣盼黄腥陨希梢灾餍拮约旱姆牛材馨镏鹑恕0镏鹑艘欢ㄒ雷约河卸啻蟮哪芰Γ怀阶约褐腔邸⒛芰Ψ段е猓⌒〉陌镏梢浴K哉飧龆饕腔邸⒁5隆⒁蛟担鎏跫咦闶虑椴拍艹删停鎏跫币桓龆疾荒艹晒Α�
事业成功,绝不能居功,我做成就的,那你就全盘失败了。古今中外大圣大贤都把功德推给别人,佛法里面最后讲回向,所有一切功德回向给众生,是他们的,不是我的,我的成就是他们成就我的。所以佛法永远记住「上报四重恩」。我到这个世间来,能够活著在这个世间,能够修行,能够弘护正法,靠什么?前面我们讲过,佛力加持,这是讲到因,集因同。集因为什么同?都是得佛力加持的,这是真的,一点不假,可不能把佛忘掉。而佛力加持,我们现在真的明白了,道理上搞清楚了,佛是什么?佛是自性,自性法尔如是,它本来就是这样的,不管你求不求它,与求不求不相干,你自己到某个程度它自自然然有感。这个道理我们细细去观察,去想想江本博士水实验,我们从这里得到一点灵感,明白这就是佛力加持。所以是自然的,法性就是如是。所以要报佛恩。第二个我们到这个世间来,恩德最大的是父母,父母生我、养育我、教导我,人在这个世间第一任的老师就是母亲,你生下来到三岁不离母亲怀抱。在从前做母亲的,不管她认不认识字,不管她有没有念过书,她确实接受过传统教育。传统教育就是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五伦八德,五伦、五常是伦理教育,四维八德是道德教育,还有因果教育,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不管认不认识字,从小,老人世世代代就这么教下去。我们在童子的时候父母教,那个时候的学校是私塾,私塾里头老师教,都懂得做人的道理,不会有念头害人,也不会欺骗别人,都老老实实的。这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教育,中国五千年没有被历史淘汰掉,原因在此地。
现在我们的教育丢掉至少一百年了,一个世纪,一个世纪不算长,但是也不短。现在社会动乱,原因就是这三样东西没有了,现在天下大乱,灾难频繁,造成的原因就是这个,这是根本原因。我们现在明白了,自己好好的修,自己修自己得果报,所得的真的是方先生所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一点不假。我们也帮助别人,全心全力的去帮助。但是帮助别人一定要知道,我自己的智慧有限、能力有限、外缘也有限,没有外缘搞不成功。外缘就是国主的恩,国主用现在的话来说,国家领导人,从中央到地方;从前是帝王,从帝王到最低层的领导人,县长、镇长、村长、邻长,在佛法里头都叫国主。他们支持,他们护法,要懂得报恩。最后一个,报众生恩。所有一切众生对我都有恩,问题就是你会不会学。一切众生,古圣先贤、佛菩萨都把他分成两类,一个是善,一个是不善。这两种人对我都有大恩大德,孔子所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是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都是我的老师。善人,我们看到他的善心、善行要效法,跟他学习。恶人,看到他的恶念、恶的行为,我们看到了反省我有没有。他是我的一面镜子,没有他,我不会提醒,有他,他来教我。我自己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我要有他的毛病,我要改;没有他这个毛病,要勉励自己不要犯这个过失。那你就知道,善人是老师,恶人也是老师,顺境是老师,逆境也是老师,你在这个环境当中去修行,决定一生就成佛。善财为什么一生成佛?善财就是这样学的。凡夫是我一个,学生是我一个,我没有同学;有同学就会有傲慢心,为什么?我们两个差不多!这就不行了。没有同学,个个是我的老师,个个都是我的父母,他怎么不会成就!
我读《华严经》有年头了,跟方老师学哲学的时候就知道有这部经,他老人家常讲,常常提到这部经。特别是在他的晚年,他在辅仁大学博士班开「华严哲学」这门功课。那时候我在台北讲《华严经》,我们印了一千套三种《华严》,就是《六十华严》、《八十华严》跟《四十华严》,这三种是全部《华严经》,分量很大。方先生这个博士班,我就问他,我说你们学校里同学以及旁听的大概有多少人?他说差不多有五十人。我就送给他六十套,跟他们班上的同学结缘,真是皆大欢喜。那个时候我在台北讲这部经是一个星期讲三天,每天好像是一个半小时,那个时候没有录相,录音,一盘带子九十分钟。每个星期两天讲《八十华严》,一天讲《四十华严》,所以《八十》跟《四十》同时讲。在那个时候我们自己没有道场,都是租别人道场、借别人道场。也常常出国,所以这部经一出去就中断了。我记得那些年,大概每年在台湾可以住三个月,所以这部经讲了十几年,我记得好像讲了十六、七年,讲了一半,《八十》也讲一半,《四十》也讲一半,没有讲圆满。
以后李老师往生,我手上有一本夏莲居老居士的《无量寿经》会集本,这个本子是李老师当年在台中讲过的,他用的经本。他有简单的注解,把全经段落勾出来,叫眉注,就写在经本上,毛笔写的,字写得很工整。这个本子老师就给我了,很多人没见过。老师往生,我用这个方法来纪念他,把这个本子影印了一万本。大家看到之后,很多人看到生欢喜心,就找我来讲。我讲这个本子,我《华严经》就不讲了,为什么?夏老说得很好,他引用彭际清的话,《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分量大小不一样,内容没有两样。我就发了个心,这一生就讲《无量寿经》好了,所以《无量寿经》就讲了十遍。到新加坡末后这是第十一遍,细说,讲了一半,没讲完。
第二次再讲《华严经》是韩馆长往生之前恳切的要求,希望我把《华严经》讲一遍,留一套完整的录相提供给后人参考。同时还有两个人也是热心的恳求,一个是台南的开心法师,一个是北京的黄念祖居士,都希望我把《华严经》讲一遍。尤其是开心法师,他说以后恐怕再没有人讲《华严经》,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而且真正通《华严》,你才明白净土。为什么?《华严经》真的是《无量寿经》的细讲,让你认识西方极乐世界,你对这个建立信心,你念佛才会恳切,你才会真放下。一切都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所以学经重要,破迷开悟,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建立信心,断疑生信。你有疑,信心生不起来,菩萨最大的障碍就是疑惑。由此可知,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帮助我们破迷生信,目的在此地。疑断掉之后才能开悟,有疑不可能开悟。
可是听经之后怎样才能生起信心?每部经最后一句话,依教奉行,你才能生信心,你才能走向开悟之门。如果听了,听了做不到,那只是阿赖耶里面种一个佛的种子,不起作用。虽然不起作用,这个种子永远不会磨灭,那就不知道哪一生哪一世又遇到缘,这个种子起作用。这桩事情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遇到这个大经绝不偶然,过去无量劫来曾经多次遇到过。为什么没有成就?对它怀疑,没做到。这一生又碰到,这一生碰到,如果真正建立信心,不怀疑,我相信了,我认真去做,那就很庆幸,你这一生解脱了,你这一生成就了。如果听了还是不能做到,那就是阿赖耶识这个善根种子加强,你还没有成熟。成熟就真干,这成熟了;没有真干,没成熟。
真干是什么?就是这讲的无著,著是执著,执著没有了。执著没有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你才真正能做到佛的教诲。譬如《弟子规》为什么做不到?自己有执著,执著自己的习气,不肯放下,所以你做不到。我们一般习气最重的,恩怨,《弟子规》里头教导我们,恩要报,怨要把它忘记,报恩要长,报怨时间愈短愈好。待人接物要记住,和颜悦色。责备人要用笑脸去责备,受责备的人会感恩、会接受。严肃的、命令式的,长官对待、教训部下的,那个不行。他不敢不听,表面上不能不服从,可是背后不服,做不到!这些都是古圣先贤教的。我们年轻时,毛病习气很重、很多。坐在椅子上,这老毛病,喜欢跷著腿,喜欢背靠著后面,椅子往后面一靠,前面两个脚就离地,后面支撑著,像躺椅一样是很舒服。我有一天,实在讲是几乎天天都有的,习惯了。那个时候虽然上班,工作也不是挺忙的,没事的时候就看书,也是跷著腿,把椅子靠到后面。我们的长官看到了,进来了,真是和颜悦色的告诉我,拍著我的肩膀,我回头一看长官进来了,赶快站起来。他就告诉我,他说你这种坐的姿势,万一这个椅子倒下去,你要受伤。和颜悦色的说,我们永远记在心上,从那一次之后再没犯过第二次,心里面服,真的依教奉行。如果他狠狠把我骂一顿,教训,我不能不服从,可是怎么样?你走了之后我还会这样。心不服!
所以一个成功的人,一个真正高级领导人,他不一样。一个团体里怎样把这个团体变成和合的团体,这成功的。如果这个团体里面还有意见,不能够和睦相处,各人都有意见,这时候要晓得,不能怪别人,自己的德行不够,自己的智慧不够,没有能力带人。跟大众相处久了,天天在一块,你的毛病习气都被人看得清清楚楚,你说的是一套,你做的又是一套,逐渐时间久了,信心就丧失了。你如何能保持你自己永恒不变,你才能叫你的部属、叫你的同仁对你保持著尊敬,受到你的启示感化。这不容易,这是圣贤,最低限度是君子,现在这个世间,圣贤没有了,君子也没有。在这个时代,我们很清楚,我们想帮助人谈何容易?习气太深,外面环境不好,就是外面的诱惑力量太大,人人都争名夺利,谁能放下?我一个人放下,放得很彻底给人看也没用处。人家说那傻瓜,决定不能学他那样,学他那样要苦一辈子,你就晓得真不容易。所以我们今天讲到「华」,这因果,真难。从一个小团体做,做成功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那这个小团体各个都是再来人,都不是普通人,才能成功。你到哪里去找一帮再来人,全是菩萨,全是佛再来的,那是众生有福,你要懂这个道理。众生没有福,佛菩萨不来。众生有福,这个地区有福,这是感应道交。我们学佛学这么多年,现在深信不疑,众生有感,圣贤就来了,要做好样子。
所以,最重要的一句话还是不能执著,要把心量拓开,要原谅别人,不能原谅自己,学颜回。颜回,夫子赞叹他四德,第一德就是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被环境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