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1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担叶耘浪娜硕脊Ь从欣瘛7蜃友敝兄挥姓饷匆桓觥Q栈卣嬲龅健赣性蚋闹拊蚣蚊恪梗慵词故强创砹耍晕泄В导噬厦挥校膊环床担浅8行荒恪K挥姓飧龉В岢3<亲∧愕幕埃院笪也换岱刚飧龉В飧隽瞬黄稹N颐窃谡庖黄肪试蘩锩婵凑飧龃笠猓踝⌒奘裁础⒍⌒奘裁础⑷⌒奘裁矗颐堑钠羰揪褪且幻派钊耄な鞭剐蕖T凇甘∑贰估锩妫颐强吹矫恳蛔。馐欠鸶颐撬档模暗睦砺邸⒎椒ā⒁蚬�
  第四品是「梵行品」,这一品属於戒律,「明总十住之中所持无相之性戒」。所以这不是律仪戒,不是有戒条的律仪戒。律仪戒是十信菩萨修的,十住是法身大士,他们都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分证位佛,是真佛,不是假佛。那么,他们持不持戒?他们持的是性戒,明心见性,真性里面纯净纯善,没有一丝毫的邪恶,更没有是非。我们用凡夫的话来说,他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纯净纯善。这在大乘教里叫道共戒,他得道了,所以他的戒行就圆满。比这个位次低一点,叫定共戒,他得定,得定就是得清净心。我们一般讲,可以这样说法,他的分别执著断了,这个人得清净心,定共戒;妄想断了,无明破了,道共戒,因为破无明就证法身,就成佛,所以这是道共戒。我们今天也没见性,心也不清净,不是妄念就是无明,怎么办?那要持律仪戒。律仪戒的根本就是十善业道。我们可以这样说法,佛家讲的五戒、十戒,在家居士们受持的;二百五十戒、五百戒、菩萨戒,出家比丘、比丘尼所学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总不出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总纲领,说了十善,把这些全部都包括了。所以我讲了一句话,《十善业道经》不长,我们通常的经本大概是四页,四张纸,四页,我说它的分量,要比重它跟《大藏经》平等。放在天平上,这边放《十善业道经》,那边放一部《大藏经》,两个分量平等。有很多人听不懂!真的平等,不但《十善业道》是佛法戒律的总纲,也是经藏的总纲,也是论藏的总纲,它是整个佛法的总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讲无量无边的佛法,都不出这个总纲领。你把这个总纲领抓到,认真修学,所有一切法你全得到了。
  所以世尊做检讨他不用别的,我有没有犯身口意?这是十善业道。身杀盗淫我有没有犯?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我有没有犯?意贪瞋痴我有没有犯?就用这句话做总检讨。所以我说《弟子规》的分量等同《四库全书》,《感应篇》的分量等同《道藏》。没有十善就没有佛法,没有《弟子规》就没有儒,没有《感应篇》就没有道。我们学从哪里学起?从这三种学起,生生世世都要受持。成佛怎么样?成佛,无论是生活、无论是教学,佛的行业就是教学,处事待人接物都不离十善业。这个要知道,要认知。我们在佛法里头,或者是我们在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里头,真的把这个总的纲领、总的原则找到了,认真的学习,你就是大圣大贤,你就是佛菩萨。愈是大道,愈简单、愈容易,所以中国最高深的典籍叫《易经》,易即不难,它里面有最高深的哲理,可是做起来很简单。你只要认真去做,有相当长的时间去薰习,里面的道理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遍法界虚空界。这是圆满的性德流露,通法界虚空界,也就是告诉我们通十法界、通六道轮回。我们跟不同的族群往来,不同的宗教往来,不同的文化往来,能行不通吗?只要你行十善,什么障碍都没有,和谐世界、和谐社会要依《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的略说,落实在日常生活,你们想想看是不是《弟子规》?没错,不但是《弟子规》,也是《感应篇》,全都包括在其中,也包含了「梵行品」。
  第五「发心功德品」,这一品经里面给我们说明,十住菩萨发菩提心所得无量无边的功德,让你知道发心的殊胜,发心的功德利益。你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当然发心。我们今天称赞一个人,某人有大智慧、大德、大能,大智大德大能从哪来的?全是自性流露。真诚是自性心,不是从外头来的,真则不假,诚则不虚。什么时候我们的真诚心能显出来,真诚心是自己的真心,这个心一出来,恭喜你,你是初住菩萨,你超越了十信。中国谚语有所谓诚则灵,什么叫灵?心想事成,有求必应;那是什么心去想?诚心。我们的诚心到哪里去了?在,迷了,变质了。变成什么?变成自私自利的心,变成名闻利养的心,变成贪瞋痴慢疑的心,迷失了诚,变成这个样子。我们要想想,我们怎样恢复我们的诚心?把这些东西丢掉,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疑放下,诚心现前。再告诉诸位,真诚是菩提心的体,清净、平等、觉是菩提心的自受用,大慈大悲是菩提心的他受用。就是对待自己是清净平等觉,对待别人是大慈大悲,它的体就是真诚,真诚太可贵了。真诚心一切众生都有,只是你迷而不觉。什么时候你能够破迷开悟?大乘教里面,诸佛菩萨字字句句都在劝导我们,希望我们觉悟。我们听了,好像懂,又好像不懂。什么原因?没放下,放下就真懂。所以,放下是多么重要。
  世间人对於荣华富贵他追求,放不下。真正修行人哪一个不想放下?为什么放不下?有疑虑,有怀疑、有顾虑,放不下。所以佛在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菩萨最大的障碍,障碍他精进,障碍他提升,只有一样东西,就是疑,是菩萨的大病。因为菩萨贪瞋痴没有了,他还有疑虑,而疑虑造成的障碍太大了。为什么会疑虑?佛讲的东西他没透彻;要是透彻,疑虑就没有。佛讲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是真正把这关透过,你就没有疑虑了。对人、对事、对物再不怀疑,你马上就提升,你的大智、大德、大能统统现前。要知道,佛告诉我们,诸佛如来跟九法界众生平等平等,所以佛菩萨没有一丝毫骄慢,不会有个念头是瞧不起人,连阿鼻地狱的众生都尊重。为什么?他本来是佛,怎么可以轻慢?为什么他变成这样?他迷了。迷不是真的,迷不是永恒的,迷是一时,早晚他就清醒过来,好像喝醉酒一样。对他要尊重,不可以轻慢他,酒醒之后,他不就正常了吗?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迷!我们自己认为修行不错,可是你要晓得,说不定这个地狱、饿鬼、畜生他将来一醒过来,他地位在我之上,我还得去拜他做老师,这个话都是真的,不是假的。谚语所谓「人不可貌相」,我们套这句话说,地狱、畜生都不可以貌相。所以要懂得平等的恭敬,这是普贤菩萨教给我们,平等的供养,包括尊重、敬爱、关怀、照顾。才显示出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让我们跳出六道,跳出十法界,我们生活在哪里?我们生活在遍法界虚空界,这是佛经上常讲的得大自在。我们在发心功德品里面,能看到这些景象。
  末后一品「明法品」,「明当位之法,升进向十行之因」。这是末后一品,说明十住法,修十住法,提升上去证十行的果位。换句话说,十住是因,十行就是果;十行是因,十回向是果;十回向是因,十地是果。当位之法,升进向上,我们要把我们自己本位做好。我们现在到人间来,这是业报,得人身能闻佛法,这是你的福报,福宝,真正有福,没有福的人哪能闻到佛法?那一定要把人做好。人里面有这么多的行业,我们选择的是佛陀教育这个行业,向释迦牟尼佛学习,那我们一定把这个行业做好,这就是当位之法。想想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从十九岁,舍弃荣华富贵的权位,他是王太子,他要不舍弃,他继承他父亲的王位,他做国王去了。他要舍弃掉,他去出家,从事於教学的工作,干了一辈子。三十岁开悟了,也就是说三十岁他才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是告诉我们他证得十住位,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是十住菩萨,成佛了,开始教学。所以要知道,自己成就才能教别人,自己没有成就不能教别人。
  我们现在自己没有成就,也天天讲经说法,我跟诸位报告不止一次,我一生讲经说法是学生,不是老师。谁是老师?讲台下面听课的是我的老师,是我的监学,我每天把自己学习的,给我的老师、给我的监学做报告。我一生是这样的一个心态。我们没有开悟,有什么资格做老师?所说的没有一句话是自己的,全是经上所说、祖师大德所说的,是名符其实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跟著古人学。今人也很不错,有许多的发明,有许多的创造,我看了也很欢喜,我对他也很恭敬,我不学他。什么道理?因为我没有智慧,古人的东西经过几千年历史的考验,我相信它。今人这些东西没有经过历史考验,我不放心,所以我看看,很好看、很赞叹,我不学他。我凭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真正经过考验,靠得住。像买东西一样,老店铺靠得住,这个店开了几百年,同仁堂开了三百多年,靠得住。新开的西药房,那个才几十年,不见得可靠,这是我选择的标准。孔孟、释迦,至少大家承认的二千五百年以上,他还存在,还有这么多人赞叹、学习,应该可靠。我向他们学习,这一生确实如方老师所说,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享受我不敢说,但是至少我这一生当中,学佛五十七年了,这五十七年心一年比一年清净,这是真的;烦恼、忧虑一年比一年减少,这是真的,这就很快乐;智慧也好像一年比一年增长,这是快乐事情,这是效果。所以,我对於这个行业锲而不舍。你看经论上学习的,天天快乐、天天欢喜,这在世间还能找到这个方法吗?所以我感谢老师,念念不忘师恩,没有老师的教诲,我们这一生得不到,这一生就空过了。不但空过,不知道造多少罪业,必堕三途。
  所以当位之法,世尊一生都是从事於教学。我们在一生学习本师的教诲,经典是本师留下来的教诲,我们天天学,天天做学习的报告,把自己学习的心得跟同学们分享,乐事!世间的乐事无过於此。这是我学习的态度,我没有什么长处,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说老实话很笨,总学做个老实人,难,不容易。李老师告诉我,他一生想学愚,就是学不像。可见得真正把愚学会了,那是了不起的大德,大学问,我们要认真努力在学习。所以,当位这两个字要特别留意。我们现在选择这个行业,一定把这个行业做好,续佛慧命,把佛的家业承当起来,延续下去。如果有缘分也得把它发扬光大,念佛的人多了,赞叹佛的人多了,我们的承传就非常有意义、有价值,这一生没有白过。
  末后长者做了个总结,「此六品明当位之修行因果,及向十行之因」。当位之因是十信的圆满,由此可知,十住菩萨的修行没有别的,就是十信心圆满的落实,这就入住,提升到住的位次上,信心圆满。把自己本位的课程学好自然就提升,本位修行修好这是因,将来升级升到十行位这是果;十行位修好是因,得十回向这是果,不断的向上提升。这是在介绍经文之前,先把大意说到此地。下面这是「随文释义」,再解释经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