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阿拉伯文学简史-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穆罕默德在世时,《古兰经》并未成书。当时每当降示经文时,周围能写会书的弟子就将经文记录在石板、兽皮、骨片、椰枣树叶的坚柄上,其余的人则牢牢记背在心中。尽管经文未汇辑成册,但所有的经文都被保存下来,并随时用来指导处理一切问题。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不久,许多能背诵全部经文的“哈菲兹”相继战死,这样下去《古兰经》有失传的危险。于是欧默尔提出“赶紧整理

  《古兰经》,以免散失”的动议。第一任哈里发艾卜·伯克尔(632——634在位)接受建议,下令由穆罕默德的随身弟子宰德·本·萨比特将各人手抄心记的一切经文进行全面整理、汇辑,加以保存。到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644——656在位)时代,《古兰经》的诵读问题引起纷争,奥斯曼接受胡宰福的建议,又命宰德主持校订,按古莱氏人使用的阿拉伯语进行标点读音的统一,编出定本,并抄写七部,除哈里发本人保存一部外,其余六部分送麦加、大马士革、也门、库法、巴士拉等地,作为统一的正式标准本,称“范本”或“奥斯曼本”。与此同时,将民间流传各种手抄本,尽悉销毁。

  《古兰经》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古兰经》与《圣经》不同,有一种特别的结构。它由114章组成,“章”有专门术语,称“苏拉”。每章包括若干“节”,即“阿亚”,全书共6214节。全部章节又被分成30个部分或30卷,即“朱兹乌”。每部分又分成两段 (“希兹布”),每段分4小段 (“鲁卜欧”)。如此划分是为了方便读念和背诵。

  《古兰经》经文一部分颁降于麦加,称“麦加章”;一部分颁降于麦地那,称“麦地那章”;还有少量既非麦加又非麦地那颁降的经文。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教十三年(610——622),这期间领受的经文共86章。麦加章的经文在全经所占的比例较大,约三分之二左右。穆罕默德在麦地那传教十年(622——632),期间领受经文共28章,字数约占全经的三分之一。“麦加章”主要内容为伊斯基本信条和教义,宣示真主的全能与独一,预告末日审判和天堂、火狱的偿报和惩罚,抨击多神和偶像崇拜的迷误,阐述尊崇真主、服从先知的必要。“麦地那章”的主要内容是明示教法教律,规定有关宗教礼仪和义务,特别是关于礼拜、斋戒、天课、圣战禁忌等方面的要求。“麦地那章”的经文一般都比较长,因为它们是指导实施的,需有较详细的阐释性内容,特别是因为多涉及婚姻、罪罚、财产继承、主奴关系等社会律法问题。

  《古兰经》反复强调伊斯兰教的宗旨。“伊斯兰”一词是和平和顺从的意思,此词在《古兰经》中先后出现过八次。《古兰经》也突出强调了先知的使命,称“穆罕默德不是你们中任何男人的父亲,而是真主的使者,和众先知的封印。”

  《古兰经》的文学意义

  《古兰经》的宗教经典意义十分明显,毋须赘述。作为阿拉伯中世纪一个极为特殊的散文文学现象,却应加以研究。

  不能把《古兰经》与一般文学作品等量齐观。在穆斯林的心目中,它不是一部“作品”,而是真主之言,具有绝对神圣的性质。从内容到形式,它都是任何人不能学和学不到的。它被认为是一个“奇迹”。所以正统的穆斯要文学史家,很少将《古兰经》单独作为文学作品进行研究,而总把它与宗教研究结合起来。

  论及《古兰经》的文学意义,一般的文学史家比较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古兰经》不仅凝聚了阿拉伯先民的文化成果,而且汇集了与阿拉伯人相邻的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的不少文化遗产,特别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圣经》新、旧约传说、神话、故事、寓言等。《古兰经》似有把它之前的一切文化成果加以融汇和提炼的目的。严格地说来,伊斯兰教不是穆罕默德“创立”的,而是由他“复兴”的。因为伊斯兰宗教史把从易卜拉欣(亚伯拉罕)到穆萨(摩西)到尔萨(耶稣)再到穆罕默德这一漫长的历史链都看做伊斯兰的历史,穆罕默德只不过是恢复了耶稣之后中断五百年的伊斯兰的历史,重新举起了伊斯兰的旗帜,从而使这个古老的宗教得以复兴。他曾经说过,“我是在尔萨圣人之后的人们的首领,因为在我和尔萨之间未有过圣人。”

  由于伊斯兰教在某种程度上对异文化持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因此使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某些宗教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训谕典故等在不同程度上进入了《古兰经》。从亚当夏娃的故事到诺亚方舟和洪水的故事,从亚伯拉罕父子的故事到摩西、大卫和所罗门的故事,都以一种简洁明快的风格被叙述被加工。这样就扩大了《古兰经》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纵深感,突出了它的普遍意义。

  其次,是它的语言和修辞风格。一般说来,《古兰经》是散文文体,但又具有诗的韵味和乐感,可以说是诗样的散文。它的语言是麦加古莱氏部族的纯正阿拉伯语,这种语言在《古兰经》产生之前已经成为文学领域的语言,诗歌的演说的语言,比起其他地域的阿拉伯方言来更显纯正,表达起来也更为清晰。各地阿拉伯人都模仿它,诗人演说家也都愿意采用它。它还吸收了邻近古老文明的语言之长,丰富了自己,从而日臻完善。因此,发展到贾希利叶时代已相当完美。用这样的语言颁降《古兰经》经文,可以把经文中最细微、最困难的意思表达出来。

  同时,《古兰经》善于调动各种修辞手段,以达到训诫、规劝、警策、激励、辩驳、震慑等多种目的。它把明喻、隐喻、重复、排比、夸张、层进、设问、反诘、假借、特指、泛指等方法加以配合,灵活运用,造成时而深沉,时而明快,时而激越,时而舒缓,时而严峻,时而宽厚的效果。不过总体风格是庄严雄浑、富丽堂皇的,给诵读者一种崇高感。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古兰经》是百读不厌的,每读一次,起初总觉得它更新鲜了,不久它就引人入胜,使人惊心动魄,终于使人肃然起敬,其文体因内容与宗旨而不同,有严正的,有堂皇的,有威严的——总而言之,其庄严性是不容否认的……这部经典,将永远具有一种最伟大的势力。”

  再次,是它的多向性和超时空性。《古兰经》中出现了多种称谓,随着称谓的变化,受启受诫、受褒受贬的对象随之改变,这种改变是迅速的,经常的。由此造成一种多向性,使听者和诵读者有一种立体式的领受,多方面的吸收。以真主口气发出的训谕,具有一种浩大无边的气势,超越时空一切的限制,将受启者置入一种宏阔延展的境界,随着经文的转换,跨过一个又一个新的空间,以领会其更多的超绝神妙的启示。这种意境、这种时空的流动转换,不是一般散文或诗歌所能达到。造成这种神奇效果的原因,是有一个虽未出现却无所不在的“真主”。他是居于至高处、创造一切、洞悉一切、支配一切。对广大穆斯林来说《古兰经》可以使他们直接聆听到真主的声音,真主的教诲,使真主“至高至大”的形象确立于他们的灵魂中。即使是非穆斯林,也能感受到这一居高临下的力量。

  《古兰经》是伊斯兰初创期文学田园中矗立的一座“独秀峰”。站在这座“独秀峰”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谓一览众山小。在《古兰经》和伊斯兰教带来的社会心理巨变中,一切的创造,一切的思考,都带上宗教的色彩,任何纯文学的东西都要让路了。从这时起,阿拉伯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就处在伊斯兰精神的主导下了。

  宗教诗歌与政治演说

  在伊斯兰开创斯间,尚未皈信伊斯兰教的一些部族诗人曾对穆斯林进行过恶毒的攻击。他们不但把诗歌当成抵抗伊斯兰教的武器,而且手持武器向穆斯林反扑。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麦加诗人奥孜译·朱迈赫。此人曾多次凌辱穆罕默德。在著名的白德尔战役 (623年)中,他被穆斯林俘虏,在圣人而前请求饶命,保证不再反对圣人。但开释不久,又用诗歌煽动人们去反对穆斯林。在武侯德战役 (625年)他再次被俘,当他请求赦免时,穆罕默德说“为穆民之人是不会再次将被蜇过的手伸入蝎子洞中去的。”这个反对伊斯兰教的诗人终于被杀。

  在伊斯兰初创期一些诗人受到贬斥,跟当时的宗教斗争有直接的关系。伊斯兰教的支持者解释说,穆罕默德并未号召穆斯林弃绝诗人和诗歌,并未对诗人采取敌视态度;《古兰经》也没说诗人们本身是迷误的,而只是说“跟随他们的人”是迷误的。他们强调,穆圣不曾委屈过正直的诗人,例如,他曾为诗人哈萨·本·萨比特(?——674)在清真寺内修过诵诗台。还说,穆罕默德的妻子是位讲诗能手。圣门弟子,迁士和辅士们,很多法学家,甚至四大哈里发,人人都能诵诗。而穆圣本人在听过诵诗之后,还曾表示钦佩和赞赏,说过“修辞中有神奇,诗歌中有智慧”这样的话。

  哈萨·本·萨比特是麦地那一富有家庭出身的诗人,原来喜欢饮酒、游乐和与女人调情。他在六十岁上皈依了伊斯兰教,立即成为积极捍卫这一信仰的人。他写诗反击古莱氏人的攻击,热情保卫先知。穆罕默德对这位年长八岁的跨代诗人十分欣赏,不但分给他战利品,而且把妻妹嫁给他。

  哈萨的宗教诗歌,多为政治性的颂诗或讽刺诗。他赞颂先知、四大哈里发和为保卫伊斯兰教而战的英雄和战土,描写穆斯林的高尚品格和宣传先知的使命,说穆罕默德在瞬间降临,如引导万民的“明灯”。他虔诚地向真主表白,将生生世世向他祝祷,祈颂。他也写悼诗,痛挽穆罕默德,忆述这位使者的美德,希望能在天堂与穆圣相会。他写讽刺诗抨击古莱氏人中的多神教徒,措词严厉尖刻,表现出强烈的宗教倾向性。

  哈萨的这些诗歌,代表了伊斯兰初创期宗教诗的一般特点。在内容上,比贾希利叶诗歌增加了一些属于宗教的新东西,如真主独一、趋善避恶、思赏惩戒等,但在艺术上缺乏润饰,诗句不够和谐,艺术性有所减弱。不过由于这些诗有记史叙事的内容,所以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认识价值。哈萨被认为是“伊斯兰宗教诗的奠基人”。

  阿拉伯文学史家把生活在贾希利叶和伊斯兰两个时期的诗人称作“跨代诗人”,哈萨就是一位典型的跨代诗人。

  在这一时期散文文学也与宗教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演说、书信、函札类文献,是这一时期艺术和实用散文的主要形式。

  在阿拉伯民族历史大变动的这一时期,演说极为盛行。有政治性的,有宗教性的,有军事性的、有公共事务性的,但所有的演说无不打上伊斯兰教的烙印。这些演说的基本特点是突出对伊斯兰教的无限忠诚,为了保证最大的效果,随时引用《古兰经》的教导和规定,昼量激起穆斯林听众的热情,同时对敌人发出警告和恫吓,显示出雄辩的力量。

  这一时期的政治人物,从哈里发到总督,都扮演了演说家和鼓动者的角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