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大样?早呢!”
“我们等,等……”
周恩来的题词已经写好了。副官特地从红岩村把题词送来,还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周
恩来要求报社加快编排,组织好制版和发行力量,务必抢在第二天各大报发行前将报纸送到
广大读者手中。如果新闻检查官看到周恩来的题词,一定会扣下。
斗争越是尖锐,越是需要智慧,需要勇气。看见坐在那里等候看大样的检查官,报社的
同志们胸有成竹。他们准备了两种不同版面。
一种版面上刊登了周恩来题词的手迹。
另一种版面上没有周恩来的题词,那是专门给新闻检查官看的。
夜越来越深了。夜空阴沉沉的,大块大块的乌云把夜空压得很低很低,像是要塌下来似
的。寒风吹得楼外的树沙沙地响,让人觉得格外寒冷。新闻检查官再三催促,终于看到了那
个没有刊登周恩来题词的《新华日报》版面。他们看了又看,互相交换眼色,终于离开了
《新华日报》社。
他们实在等得不耐烦了。
他们以为可以满意地向上司交差了。
他们回到住处,倒头就想睡。谁知被子没有铺开,就听到一阵严厉的斥责:“混蛋!”
他们本想声辩,但当他们看到印有周恩来题词的《新华日报》时,惊得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了。
大批大批的《新华日报》已经冲破山城的重重浓雾,传遍了重庆,轰动了重庆。
第二版上,周恩来的题词占六栏地位: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
第三版上,用五栏地位登出了周恩来为皖南事变题的一首诗:
千古奇冤,
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
相煎何急。
两个版面,满含悲愤的25个字,一下子揭穿了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皖南事变的实质,
具有一种强大的震撼人心的抗议力量。报社的工作人员把报纸印好以后,把它包在铺盖卷
里,装在箩筐里,巧妙地从红岩村运到重庆城里,送到读者手中。
周恩来的题词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人们争着购买报纸。不到一上午,当天的《新
华日报》都销完了。
毛泽东看到这一天的《新华日报》后,从延安致电周恩来,说:“收到来示,欣慰之
至,报纸题字亦看到,为之神往。”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
国难,又是一次国难。中国的灾难太多了。
中国人民怎么能忘记,1931年9月18日的那个夜晚,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北郊柳条湖村
附近炸毁了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再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突然向中国
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起进攻。
东北有一支东北军,有东北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决心。谁知,东北军不战而溃,军政官员
四散逃避。19日,日本侵略军就占领了沈阳。不仅仅是沈阳,长春、营口、辽阳、鞍山等
20座城市都被关东军侵占。再过4个月又18天,东北三省全部沦陷,100多万平方公里的
土地和3000万同胞陷入日寇的铁蹄之下。
东北军将领张学良想打日本鬼子,却被蒋介石束缚住了手脚。东北危亡在即之时,蒋介
石却电令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那时候,蒋介石想的是集中力量在江西“围剿”工农红军。
历史在9月18日这一天划下了一道重重的伤痕。
“九·一八”,作为一个特定事变,震惊中外。
6年以后,又一次震惊中外的事变发生了,那是在北平附近的卢沟桥。
也是一个天高月黑的夜晚,驻丰台的日本驻屯军一部分部队在北平西南宛平县境内的卢
沟桥附近举行实弹演习,诡称一名日本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这种侵略行径当
然会遭到中国驻军的严正拒绝。双方的交涉只是一种形式,无论怎么谈,日本军队都要向卢
沟桥、向宛平、向附近地区发起进攻。
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个“七·七卢沟桥事变”,又多了一道伤痕。
事变往往同灾难联系在一起。“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卢沟桥事变”以后,
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
在抗日战争进入第四年的重要时期,历史又写上了“皖南事变”。蒋介石的反动军队要
围歼坚决抗日的新四军。
这正是“千古奇冤”。
在发生“卢沟桥事变”以后的第10天,蒋介石一度作出历史性的抉择。蒋介石在江西庐
山上向各界人士发表谈话时说:
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
再不容讲我们中途妥协。须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整个投降、整个灭亡之条件。
我们东四省失陷,已有6年之久;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如果卢沟
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那么我们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与军事重镇北平,就要变
成沈阳第二!
北平若可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变成北平!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
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
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的这个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是国民党多年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个正确
的宣言,因而受到了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全国同胞的欢迎。
然而,全面抗战开始以后,蒋介石并没有放弃投降活动,更没有放弃反对共产党及其领
导的人民军队。
投降和反共,成了国民党反动派在抗日战争中的两大污点。
早在新四军组建时,蒋介石一伙的面目就暴露出来了。
历史为坚持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新四军将士树起了一座座丰碑。历史也在诉说国民党反动
派在皖南事变中的暴行。
让我们掀开历史中的这一页。
1
1
南京,这座有六朝古墓、石头城遗址、栖霞山石刻、明孝陵、太平天国天王府等著名古
迹的历史名城,国民党政府的首脑机构、蒋介石的总统府曾一度设在此。
1937年 8月,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受国民党人的邀请,受中央委派赴南京参加国民
党的国防会议。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和国民党军队这两个整整打了10年仗的冤家
对头要结成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军了。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南京之行的一个重要
目的,就是商谈中国工农红军的改编问题。
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由于中共中央的正确决策,使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蒋介石被
释放前,承诺了“停止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改组政府”、“容纳抗日”等诺言。
蒋介石回到南京以后,马上扣押张学良,但对联合抗日等条件未敢推翻。
当时,要改编的不仅有经过艰难的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还有湘、赣、
粤、浙、闽、鄂、豫、皖八省的游击队,后者即为新四军前身。
蒋介石哪里想得到,他悬赏捉拿多年的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人物会同他坐在一个会议室里。
这是一场特殊的斗争。
蒋介石在西安被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扣押时,曾经亲口向周恩来表示:我回南京以后,
你可以直接去谈判。但蒋介石回南京后立即扣押张学良的举动,则使人感到他言而无信。
周恩来到南京谈判是否会出现“张学良第二”?红军战士不放心,毛泽东也不放心。
1937年1月上旬,毛泽东接连发电报给周恩来,明确指出:
“此时则无人能证明恩来去宁后,不为张学良第二。”
“恩来此时绝对不应离开西安”。
应该欢迎“张君(即张冲)到西安与恩来同志协商。”
2月8日,蒋介石的心腹顾祝同到达西安。顾祝同当时担任南京政府的军事委员会西安行
营主任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蒋介石委派顾祝同和张冲、贺衷寒为国民党方面在两党谈判中
的代表。周恩来和叶剑英作为共产党方面的代表,在西安同顾祝同等人进行谈判。
周恩来对红军改编问题有个基本考虑,他觉得红军改编后“人数可让步为六七万,编制
可改四个师,每师三个旅六个团,约一万五千人,其余编某路军的直属队。”周恩来还把自
己的想法向毛泽东、洛甫报告。
在谈判中,顾祝同表示同意红军在西安设办事处,保证不迫害民众团体。
但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2 月26日,蒋介石对张冲说:共产党要等宪法公布后公开,红
军可以改编为三师九团,不可再加。
蒋介石的调子一变,顾祝同和张冲等人很快对原已达成的协议作了重大变动。他们提出:
红军改编为3个师后,每个师的人数只能有一万人,共3万人,要服从南京军事委员会和蒋介
石的“一切命令”,政训人员由南京政府派人参加,各级副职也由南京政府逐渐派人充当。
这实际上是要把红军和苏区完全置于南京当局的直接控制之下,中国共产党方面当然是不能
同意的。
这以后,周恩来又在杭州、庐山等地同蒋介石进行了多次面对面的谈判,蒋介石总想在
红军改编的问题上耍阴谋。
7月7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中国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第二天,中国
共产党通电全国,大声疾呼: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生路!
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国民党对红军改编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7 月12日,叶
剑英代表红军与国民党西安行营第一厅厅长侯成如会谈时,侯成如用试探性的口气说:据南
京方面的绝密消息,南京拟将红军部队编入战斗序列,使用于平绥方面,与傅作义共同作战,
但不知红军能否听从调动?显然,侯成如是秉承蒋介石的旨意。
叶剑英略加思索,郑重申明:红军抗日救国主张,国人皆知。华北事件发生,共产党和
红军即通电表示救国。事关重大,会谈结束后,叶剑英立即向党中央报告。
毛泽东和朱德等人看了叶剑英的电报,明确表示:竭诚拥护国民政府决心抗日,红军主
力准备随时服从调动,同意参加平绥线作战,并决定以一部深入敌后。
但是,蒋介石、何应钦等人一字未提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和红军的改编问题。
蒋介石在耍手腕,他想借日本侵略军之手消灭红军。
8月初,张冲给周恩来打电话,邀请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到南京共商国防大计。张冲
还多次给西安的叶剑英打电话,询问朱德等人的行止。
叶剑英想起了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的遭遇。面对当时的险恶形势,叶剑英向党中央建议,
关于南京国防会议,“毛不必去,朱必须去”。
8月10日,朱德、周恩来、叶剑英从西安乘飞机到达南京,参加国民党的国防会议。
共产党在国民党首府取得了公开活动的合法地位。
会议期间,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频繁地同冯玉祥、白崇禧、刘湘、龙云等国民党地方
实力派将领会晤,利用各